喵宅苑 MewoGarden × 技术宅社区II | Z站 Z Station 棒棒哒纯文字二次元技术社区

正文

浅论佛教与道教生死观的区别

作者:叽小楼
[i=s] 本帖最后由 叽小楼 于 2015-8-29 19:39 编辑 这大概是上学期的期中作业。。。也是卤煮马了好几天的结果QAQ 现在把大致内容发上来,也算是在这存个备份 存在的问题也求大家指出来。。卤煮写得很简单的 以下正文
生与死的问题,是任何宗教都需要去解答的问题。其中蕴含了各种宗教对生命本源及其归宿的观点与认识,也是对人心底最原始心理隐患的解决与承诺。但因为各个宗教因其基本的教理、教法的不同,对生死的看法也各异。佛求来生,道求不死。佛道两家生死观迥然而异,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有相互借鉴之处。本文主要简单论述佛教与道教对于生死的一些观点,由此来探求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一、浅论道家自然主义生死观 道教为中国本土宗教,缘起于道家之学。道家创始人为老子,提出贯穿于世界万物之中的法则“道”,把“道”奉为高于天帝鬼神的至上原理。老子曾提出“出生入死”的观点,认为人活在世上不易,人生危机四伏,稍不注意就会踏入死地,因此要遵循天道,自然无为。“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1]”。“不自生”说的是不主观的生灭妄动,以自然为本。人如果想到达像天地那样的长生,就只能取法于长生的秘诀,秘诀就在于“不自生”。老子这些观点,奠定了道家以道为本超越死亡的自然主义生死观的基础。庄子对生死问题作了,较多的论述,提出生死的本质与人生的归宿问题。认为生死是不可逆转的天命,就像有白天就一定有黑夜一样。他认为人是悲哀的,从出生开始就在走向死亡,在活着的过程中,汲汲于名利,纵使精疲力竭也不见成功,没有想过自己的归宿,也没有真正的自我。因此庄子在寻找令精神超越生死的有效之道。 后来魏晋时的道学思想家们仍提出自己对生死的看法。王弼认为为了达到生的目的,要把生从死的深渊中解救出来,顺其自然,要求达到对本体的觉醒,回到生命的根源之中,达到“生”的宁静和生命之常。阮籍认为生是可贵的,追求生的永恒性,但生与死是相连贯的,没有明确的界限,应该恬淡的来生,宁静的去死。他向往一种生命的超越性,认为世俗礼法都是束缚自然生命的枷锁。而到嵇康,他的生死观的主题是追求长生而为其养生,“长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尔。”[2]认为确实有仙人的存在。在他的养生观念中,“寡欲”是主要的内容,认为欲望与生的超越性是不相容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道教超越生死而达到解脱的追求,主要集中在生命永存之上,它不像别的宗教那样讨论人死后如何如何,而是讨论人如何不死,它对超越生死着墨较多,而对于解脱却不大用心。之后隋唐五代,随着“重玄”哲学的提出,道教的修仙理论进一步发展。到了宋代,道家内丹学的提出,进一步探究其本质“性命”,由此寻出主体的根源——心。全真道提倡出家修道,励志苦行,并不言肉体不死,而是在吸收佛家“明心见性”等观点的基础之上,讲求性命双修,认为“修仙之道,性命之事”。 道教教义“杂而多端”,勰在《灭惑论》中就曾说到道教“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道教教义根源于早期道家思想家,以清净无为为旗号,承道家兼容并蓄之长,并受诸家影响,其生死观的某些方面也受到佛家影响。我们会在下文对其进行论述。 二、浅论佛家轮回观念 关于佛家生死问题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佛祖释迦牟尼。佛祖释迦摩尼本为印度迦吡罗卫国太子,因为对生老病死苦等的悲悯,出家修道,最终成为圆满觉知宇宙人生实像的大觉者——佛陀。在佛陀得道后,怀着普度众生的本怀,说法四十余年。其所说法,围绕死生之解脱为中心。而佛陀所说的生死轮回,并非仅仅沿袭了当时婆罗门教的传统,而是以证得的宿命通、天眼通等超常智力的直观为根据的。《阿含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我以过于人宿命智慧,见众生无量过去世”,“我以过于人清净天眼,见众生死此生彼”“我出于过人,见此众生死时生时”[3] 人死永灭的主张,佛家称为“断见”或“断灭论”佛教中人都对此有过批驳。《中阿含经》中有故事记载说迦叶和一个叫弊宿的奴隶主怀有异见。弊宿认为人死后并没有来世,也没有善恶报应。这个故事就是说迦叶和弊宿关于断灭的辩论。另外在佛弟子的论典之中,也有论证过人死非断。龙树也曾举出八条人死非断的理由,分别从天性、天眼、烦恼、宿命通、身心关系、经书、圣人可信、缘起法等方面论证轮回。 与断见一样,佛家认为“常见”也是违背缘起法的一种邪见。“常见”即真常不变的东西。佛教的千经万论,无不力破我见、我执。佛教的“三法印”之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即以“无我”为中心,即“空”。以上所论述的轮回说,是非断非常的轮回观。 大乘佛教在对于轮回形态的划分中有一些新的描述。如《大智度论》中说:“复有四种道,声闻道、辟之佛道、菩萨道、佛道”,“复有六种道,地狱道、畜生、恶鬼、人、天、阿修罗道”[4]也就是说在大乘佛教中除了原先所具有的六道之外,还具有达到涅槃的几种道,声闻道、辟之佛道、菩萨道、佛道就属于这种道。这类理论后来在一些教派比如天台宗中被称为“十界”。佛教生死观纵观于佛教整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之中,这里就只简单描述不多加赘言。 三、佛教与道教生死观之区别
  • 对现世的态度
    佛教和道教的一个较大区别,就在于他们对现世的态度有所不同。道教的乐生观主张“身重于物,贵生恶死”。道教以生之为人而感到快乐,认为是天地之大德,以现世为乐土,主张入世。道教的神仙信仰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人的肉体。太平经中提到:“今居天地之间,从天地开辟以来,人人各一生,不得再生也。”道教认为一个人若要修炼成神仙,就需要在有生之年里修行才能达到,若是死了,就失去了修炼成仙的机会。这样的思想奠定了道家的贵生观念。道家认为人的生命可贵的。《太平经》提到“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也肯定了人的特殊性及其可贵之处,体现了人的人生价值。在老子的论述中,提到大量的治国牧民之道,而在庄子那里,从老子的思想政治性转向了自身修养方面,勾勒出一个自由清净的神仙世界。道家在此基调上强调入世,把关注点放在现世,通过修炼等途径以达到“长生不死”“肉体飞升”的效果,身登三清之境。
    而佛教却与道教迥异,佛教认为现世为苦海,主张脱离苦海以达到彼岸,讲出世。突出表现在他的四谛说和三法印说中。四谛分为苦,集,灭,道四谛。苦谛是佛家的价值判断,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都是痛苦的,痛苦伴随与人生,不得解脱。其中包括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等八苦。人生犹如在火海,无时不苦。三法印是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佛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变迁的,没有湛然常住,永恒不变的事物。金刚经有佛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5]人生亦是虚幻无常的。因为人生无常,人也不能自我主宰。人处在无穷的恐惧中,死神随时会降临。正是由于这种对现世生活消极而无奈的态度,“人生皆苦”的价值观。导致了佛家出世的态度,并促使他们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超越性,以期达到脱离苦海的愿望。中国的大乘佛教进一步立足于众生,发普度众生之愿,提出“生死与涅槃不二”“世间与出世间不二”等观点。
    2.果报
    道教的“承负”是太平经的基本理论之一,和佛教的“业报轮回”说一样,讲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二者也具有较大差异。
    “承负”说在《太平经》中有具体描述:“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6]也就是说,今人要承担先人善恶行为的后果。而“业报轮回”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它将人的一切思考和行为分为身、口、意三业。业和因果关系相结合,会产生由过去行为导致的力量,称为“业力”。业从性质上分,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其中善恶二业会产生不同的果报,即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认为: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根据业力不同,有情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转。处于六道中的众生无法逃脱轮回之苦。
    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产生果报的原因不同。道家“承负说”认为:“天”为果报的施报者,而佛家“业报轮回说”认为并不存在施报者,真正产生果报的是有情众生对世界的“无明”;第二,主体不同,“承负说”认为祖先为善为恶,子孙受果,而佛教的业报主体则是自己,也就是所谓的“自作自受”;第三,善恶伦理标准不同,“承负说”更强调的忠孝的道德伦理,而“业报轮回说”则更强调个体之间的关系;第四,从解脱果报的方式来看,道家讲究“行太平之道”即行大功德,而佛家讲究的是通过般若智慧跳脱轮回,达到彼岸。
    3.
  • 长生不老和涅槃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生不老”一直是道教的终极追求,而“涅槃”,是佛教达成解脱的途径,以求达到常、乐、我、净的境界。
    道教乐生,认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死就不能再一次得到生的机会。而生在现世是一件如此快乐的事,于是他们不断谋求长生之法,以期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他们以自身效法天地,秉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的原则,讲求合乎天道,达到天地那样长久的目的。因此于此相应,道教创造出一个清净的神仙体系,作为道教终极的理想。
佛教四谛说集中体现他们的终极理想。四谛之中,苦谛让人们认识到现世犹如火海,人生如此悲苦,苦是人生的实相。集谛集中分析的苦的源泉来自于各种各样的贪欲,如贪嗔痴三毒。灭谛则指明了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涅槃,灭的含义即为脱离 苦海、涅槃寂静。这正体现了佛家最终极的追求。而在道谛中,道为通达之意,也是道路的意思。这种道路是达到寂灭解脱的方法和手段。相对应的,佛教也描绘了所谓的极乐世界,分别为西方之弥陀净土,东方之净琉璃世界等。
四、道家对佛家思想的借鉴
虽然佛道两家教义有大量不同之处,但二者仍有一定联系。东晋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道教也吸收了大量学说组建自家的理论体系。其中三界、五道、轮回、因果等学说都被原封不动或是些许改动加入道经。例如佛家说三界有二十八天,而道家则说三界有三十六天;佛家说八大地狱,道经则说九幽地狱等等,就连善恶果报说也是从佛教所借鉴而来。

    • [1] 《老子》第七章
      [2] 《养生论》
      [3] 《中阿含经》卷十二《天使经》
      [4] 《大智度论》卷二十七
      [5] 《金刚经》
      [6] 王明,《太平经合校》P.70

          回复

          道教文化已经传承很长时间了

          作者:FUwe
          道教文化已经传承很长时间了,有各种各样的版本
          查看回复

          佛是不会生吧

          作者:ID:L1
          查看回复

          然而全真道却扬弃之前道教的肉体成仙的理论

          作者:叽小楼
          royalkiller 发表于 2015-9-1 23:03 然而全真道却扬弃之前道教的肉体成仙的理论,追求“阳神”、“真性”不灭。《金关玉锁诀》:“唯一灵是真 ...
          觉得演变成一种宗教可以说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更佩服魏晋时的一些玄学家道学家,他们虽然重生,但自有一股风骨。而老庄更像是探索世界本源的哲学家
          查看回复

          道教的神仙信仰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人的肉体

          作者:royalkiller
          道教的神仙信仰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人的肉体。
          然而全真道却扬弃之前道教的肉体成仙的理论,追求“阳神”、“真性”不灭。《金关玉锁诀》:“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 葛洪在魏晋时,提出仙人可学论,认为仙有三等,即天仙、地仙、尸解仙。而之后的道士渐渐开始贬低肉身成仙了。 我个人倒认为:这代表着后世的道教渐渐开始走入了唯心主义的道路,开始演变为一种宗教。个人认为这不是好事。。。
          查看回复

          其实天地存在只是地球没到毁灭的时间而已

          作者:D_niko
          huahero84 发表于 2015-9-1 13:00 其实天地存在只是地球没到毁灭的时间而已,没有什么能永垂不朽阿!还是保持科学的世界观为妙! ...
          @@15!!科学? @@15!!二十世纪前人们认为人类不可能翱翔天际,但现在却有了航天飞机。 @@15!!古时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地球是圆的这个理论完全是无稽之谈。 不要相信任何东西,同样相信所有事物,天地间拥有一切可能,没有什么是肯定的。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我认为:“道,包罗万象,科学也不过是道的小小一部分而已。”
          查看回复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

          作者:huahero84
          D_niko 发表于 2015-8-30 00:12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ε = = (づ′▽`)づ 我认为这句话,并不是讲述如何长生。
          其实天地存在只是地球没到毁灭的时间而已,没有什么能永垂不朽阿!还是保持科学的世界观为妙!
          查看回复

          道是不会死

          作者:huahero84
          ID:L1 发表于 2015-8-30 02:01 道是不会死 生死是过程 至于道教喜欢把各种其他各种东西拿来填充自己教派 佛是不会死 生死是印度教里面东西 ...
          佛是不会生吧,笔误
          查看回复

          吸收能力强调就会

          作者:叽小楼
          ID:L1 发表于 2015-8-31 04:25 吸收能力强调就会..把其他教派直接弄没..不过越吸收能力极强的教派..越会本土化.越本土化越难影响传播比 ...
          这到是确实,道教也有这种趋势
          查看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0%
          站点地图友情链接:
          喵宅苑
          喵空间社区程序
          喵宅苑 静态版
          宅喵RPG地图编辑器
          络合兔
          Lanzainc
          技术宅
          小五四博客
          莉可POI
          Mithril.js
          枫の主题社
          Project1
          午后少年
          机智库
          七濑胡桃
          xiuno
          幻想の日常
          魂研社
          Nothentai
          0xffff
          欲望之花
          泽泽社长
          淀粉月刊
          HA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