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宅苑 MewoGarden × 技术宅社区II | Z站 Z Station 棒棒哒纯文字二次元技术社区

正文

心理学

作者:心理学
{"name":"心理学","sizeType":1,"icon":"./statics/block/38e473c8e9db4cea905f17d2b17b5e31.png","order":9999,"description":"","comp":""}

回复

国人患强迫症概率

作者:的森林
每个人是不是都有点强迫症呢,大家都说说
查看回复

为什么人会有起床气?

作者:橙子3
作者:Light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15646/answer/2884017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所谓的床气啊,是一个很可爱的东西,不做作,不掩饰,该骂骂,该打打,绝不心软,毫不留情。完事之后还可以撂下句话:“反正我提醒过你我有床气了!” 人生难得真性情流露,你说是不是? 其实床气的定义其实很多,但总结起来可以归结于,起床之后心情不好呗,心理学的说法就是“负性情绪”。负性情绪包括——焦虑,恐惧,不安,悲伤等等,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负能量爆棚。那么,这些负性情绪是如何被唤起的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科学实验表明,人睡觉的时候是大脑实际上进行着“睡眠周期”的循环往复,根据脑电仪的数据分析睡眠周期分为两个部分。即NREM(非快速眼动睡眠期,阶段1-4)和REM(快速眼动睡眠期,阶段5)。NREM与REM循环交替,交替一次称为一个睡眠周期,两种循环往复,每夜通常有 4~5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90~110分钟。 在睡眠周期的循环中,如果刚好赶上某一个周期中某一个阶段时清醒,我们身体的生理状态是不相同,而这其中REM阶段的唤醒是会产生特别的生理状态反应, 以下是睡眠周期的脑电图 这里重点说一下——快速动眼期 REM 脑波迅速改变,出现与清醒状态时的脑波相似的高频率、低波幅脑波,但其中会有特点鲜明的锯齿状波。睡眠者通常会有翻身的动作,并很容易惊醒,似乎又进入阶段1的睡眠,但实际是进入了一个被称为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简称REMs)的睡眠阶段。因为,此时除了脑波的改变之外,被试的眼球会呈现快速跳动现象。如果此时将其唤醒,大部分人报告说正在做梦。因此,REM就成为睡眠第五个阶段的重要特征. 再来看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睡眠剥夺实验(有删减) 1966年日本一位研究者对一名 23 岁的男青年进行了剥夺睡眠的实验, 实验的第二部分就是部分睡眠剥夺——在被试处于REM(快速眼动睡眠期)间将他唤醒。实验表明, 短时间的睡眠剥夺, 被试无明显异常感觉, 随着剥夺的时间延长, 被试会觉得睡眠不解乏, 烦燥焦虑, 有时会出现恐怖感或出现幻觉。快速眼动睡眠被剥夺之后, 也会出现反跳现象(困意增加,想继续睡觉), 由于我们做梦处于REM阶段,所以在REM阶段被打断睡眠,也是起床之后“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之一。换句话说,当我们处于REM阶段做梦的时候,被人叫醒,或者被闹钟吵醒,是我们很“可能”会产生床气的原因之一呢
查看回复

面对困难

作者:橙子3
[i=s] 本帖最后由 尘埃之里 于 2016-8-26 15:17 编辑 越长大越害怕困哪,不敢面对,这种属于心理疾病吗
查看回复

为什么我们都喜欢“洪荒少女”傅园慧?

作者:尘埃之里

文:南茜

傅园慧勇夺里约奥运女子100米仰泳决赛铜牌,虽未获金牌,但凭借她的表情和段子,但却迅速走红,让全国人民记住了这个名字--傅园慧。她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变“网红”措手不及。坦言表示”做自己嘛,不知道大家为什么会喜欢我?““我以为一般人都不会喜欢我这种类型的,会不会太重口味了一点”。

面对镜头,她也没有丝毫掩饰和做作,而是真实表达自己成为网红的感受!

她向记着坦言:“并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网红,更没有学习过这些搞笑的表情。”

我自己看自己的这个视频都觉得惨不忍睹,我可以骂自己吗?随后又说“算了……”

回答记者问题的过程中,忘记了前面问题,也是毫不避讳的问旁边的人“前面的问题是什么来着”,虽引发周围的人一阵哄笑,但却没有让傅园慧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

这个姑娘不仅在前一日的半决赛后接受采访还是决赛后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她的表情、动作以及说话的语气都给国民留下深刻印象,更是让大家一下就喜欢上了她。

看了这些,我也很喜欢这个姑娘,不禁要思考一下,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她?她夸张而真实的表情以及几句肺腑之言好像充满了魔力,给国民带来那么多的欢乐!

我不知道别人为什么喜欢她,我想说说我的感受:

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她的真实,当发现自己的成绩比想象的还要好的时候,内心抑制不住的激动,并真实的反应了出来;像一个孩子似的,毫无保留的把内心的喜悦展现出来。并没有在意自己面对的场合,面对的观众是谁,尽情的做了真实的自己!

而在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所接受到的教育都是“在外面要保持一个好的形象”“女孩子,要矜持”,“做人要低调”等等,这保持“好形象”“低调”的同时,也压抑了我们的本性,也会让我们变的更加在意“别人如何看待我”“别人是否会讨厌我”,层层的限制,让我们不能再做“真实的自己”。而看到傅园慧,她的真实,无疑会勾起我们内心“做自己”的欲望,这样的真实是我们需要的,而又是我们不敢表现的,借助于她让我们 体验了一下“真实”这美好的感觉!

第二个深刻的印象是活在当下,她之所以是不记得自己的成绩,我想可能是她在进入比赛的这一刻,她就只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这个比赛。也就是当记着问到“你今天有所保留吗?”她的回答“没有,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了”。相信那一刻她没有焦虑:自己的排名?是否可以赢过其他对手?如果赢不了怎么办?我怎样想大家交代?等等,没有把精力用在内耗上,而是奋不顾身的去做好当下的事情——用力的游泳。

而这一点是不是也是我们有些人所缺乏的呢?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常常会陷入焦虑的情绪中,总是担心这样或者那样的后果,担心别人怎么看自己,担心自己的面子,甚至有的人担心到做不了任何事,只是纯粹的担心。而傅园慧的这种“用了洪荒之力”豁出去的气势,是不是又是很多渴望而不可及的呢?

同时,在傅园慧的身上我看到了“接纳自己”,当记问到:"是不是对明天的决赛充满希望?”,傅园慧说:“没有,我已经很满意了”,决赛中她获得了铜牌,她并没有因为失去金牌,就对自己否定和抱怨。她始终很能理解自己,知道自己已经尽力了,当下的自己就是最好的、最棒的!金牌,已不是重点!

可现实中,我们有多少人不能做到“接纳自己”,当理想没有达到的时候,我们是不能开心的,总为“自己还不是最好的那个人”而沮丧、抱怨,甚至讨厌自己!从不能看到一路走来,自己的努力付出也是值得被自己认可的,也是值得给自己一个拥抱的。这就好像一个人在半山腰,遥望着理想的山峰,一边渴望登顶,一边又在痛骂自己“你怎么这么无能,你怎么还没有到达顶峰?你太没用了”,试想,在这样的情绪压力下,你还有精力去全力以赴的登顶吗?也许你原本是可以的,但最终你耗竭在不接接纳自己的情绪中!

有理想没有错,有错的是:当你没有达到理想状态的时候,对现实自己的不认可、不接纳,活活的把自己虐死!甚至还会怨天尤人,一副受害者心态!

假如你可以摆脱外界的评价,去做真实的自己,去接纳每个当下的自己,你也能拥有傅园慧这样的快乐和自信!自己的一些感想,与大家共勉!

本文转自:南茜心理

查看回复

写下你今天最想说的一句话。(长期有效)

作者:尘埃之里
[i=s] 本帖最后由 尘埃之里 于 2016-7-28 15:09 编辑 [postbg]1.jpg[/postbg]
[attach]462389[/attach]
“如果可以想和主人永远在一起。”
写下你今天最想说的一句话。无固定格式。 你可以吐槽、记录日常、或是随手抄,一切都可。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候 。 觉得想说话无处说,也许只是需要个树洞 。 希望你能常来,告诉我一切都好。
[flash=700,120]http://www.xiami.com/widget/48203461_1771408602,_700_120_ea827f_bfe5e8_0/multiPlayer.swf[/flash]
查看回复

为什么有时候对很熟悉的朋友,也会突然叫不出名字?

作者:尘埃之里
[i=s] 本帖最后由 尘埃之里 于 2016-7-25 07:52 编辑

[attach]462322[/attach]
#7006!心理导读#6999!
为什么有时候对很熟悉的朋友,也会突然叫不出名字?
为什么投入一段新的恋情,是治愈失恋的最佳方法?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与心理学密切相关,文中用心理学对生活中常见的八个现象作了解释。

1、有时遇见熟悉的朋友,话到嘴边,居然忘了对方的名字。

原理:个体在学习中对刺激给予编码处理时,他同时将之编码为形码、声码、意码(文字如此,人物也是如此)。在语文学习时短期的记忆的编码以声码为主,长期记忆的编码则以意码为主。

分析:对熟悉的同学,我们已将他(她)与意码建立了直接联结,而不象最初认识时需将精力放在形码的记忆上,我们一见到他(她)就直接在脑海里潜意识的反映出与其性格相符的词,譬如:乐观、开朗、或内向、忧郁,即为意码。若此时声码的解码无法进行,或声码无法与意码、形码建立联结,自然就叫不出对方姓名。

2、有一个男孩追了一个女孩很久,女孩有一天睡觉之前突然喊道:“完了,我不记得他长什么样子了!”室友们便坏坏地笑着说:“完了,你爱上他了。”

分析:当女孩慢慢开始接纳男孩时便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意码的编码上,将其编入长期记忆。此时女孩会更多的思考与意码相关的人品、气质、性格,而可能忽视了对其形码的检索,即会出现一时不记得他相貌的现象。平时你是否会经常在某一时刻不记得爸爸、妈妈或男友的长相呢?因为在熟悉之后,你会更关心与个人魅力有关的意码,而非形码。

3、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你受了很大的伤害,几年之后,你再想记起的时候突然发现对那段感情的记忆很模糊,甚至不复存在。

原理: 长期记忆不可能遗忘,只是没有找到恰当的检索方式。动机性遗忘(针对性失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

分析: 回忆痛苦经验时,将使人回到痛苦的过去,为避免痛苦感受在记忆中复现,因而当时者学到对自己加以压抑,将意识中不愉快的经验刻意施加压力,将之压抑在潜意识之中。人的大脑是有保护机制的,记忆太痛苦了,才要忘记。把遗忘的记忆从深海中打捞出来,你也许会痛不欲生。按精神分析论的解释,除个人生活中重大灾害的压力可能导致失忆症之外,个人的心理冲突,也是形成失忆症的原因。诸如个人在情绪上的一些内在冲动或欲望,如不为个人理性所接受时,两方面冲突的结果即可能形成遗忘。

4、你能记得3岁之前发生的事情吗?

三岁以前的幼儿,对事物最感好奇,事事好问,求知是一生中学习效率最高与学习事物最多的一段时期,然而到了成年之后,很少有人能清楚记得三岁以前的事。

原理:幼年经验失忆症

分析1:因为从出生到三岁这段时间正是恋亲情结(恋父或恋母情结)形成阶段,儿童因心理冲突而生的压抑。压抑使其变为潜意识,导致不能记忆。

分析2:按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处理理论的解释,人在三岁以前并非没有长期记忆,只是因为幼儿在当时对讯息处理时,尚不能使用语文作为心理表征的工具,即未将语文的声码、形码、意码输入到长期记忆中,因而不能用语文去检索记忆以回答问题。

5、一个人在失恋之后,为使自己振作起来,会马上投入另一段感情。这是不错的疗伤方法。

原理:遗忘干扰论

分析:遗忘是新旧经验彼此干扰的结果。投入新的感情,经历新的感情体验,能够干扰对前一段感情的记忆,从而达到干扰遗忘的效果。

6、一位未婚女子与其男友交往了一段时间之后,其男友提出分手。那女的却说与他发生了关系,要其负责任。但其男友却说根本没有此事,除正常的恋人之间的行为之外,并没有对她做任何事情。但那女子却能将他们如何发生关系的过程描述地非常详细,根本就是亲身经历的样子。直到医院诊断她还是处女时,她依旧坚信自己确实与男友发生了关系。

原理:记忆扭曲现象。记忆扭曲的方式有两种类型:一为量变或将事实简化,或将情节减少;一为质变,添油加醋,甚至无中生有。

分析:个体接受刺激、讯息处理的方式是选择性的,很可能在开始时的感官记忆或短期记忆阶段,根本就未将刺激的特征照实收录。

贮存在长期记忆的讯息,既须与原有的旧经验交感,又须与新进入的讯息互动。新旧讯息的交感互动的结果就产生了认知结构改变的历程。据了解那位女子看过多本关于性交过程的书籍,她将男友的形象剪贴成了书中的男主人公,将自己剪贴成了女主人公。在与男友交往时不断与书中的讯息发生交感互动。时间长了,就发生了记忆扭曲,即分不清是真实的和还是幻想的。

7、一对有家庭暴力的夫妇来做心理咨询,丈夫真心爱妻子,却又总对其施加暴力,之后又会十分后悔。心理医生让他们面对着座谈,像在家里一样的谈话。经过1个小时之后,医生发现妻子很会说,而且总是很有道理,丈夫却总是无辞可对,面对妻子的责问手足无措。

原理: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观点,行为由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人的行为从继承来的本能和生物驱力中产生,且试图解决个人需要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剥夺状态、生理唤起以及冲突都为行为提供了力量,就像煤给蒸汽机车供应燃料一样。在这个模型中当机体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它的驱力降低时,它就停止反应。

分析:当丈夫与妻子发生口角时,由于妻子一直都说的在理,而丈夫却处在语言剥夺状态。当处于尴尬的紧张情境下,就会用打人这一行为来降低紧张度。但行为有可能是被不在意识范围内的动机所驱使的,所以打妻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与爱妻子并无矛盾。

当人处于被剥夺状态时就会变得不理性,会恢复小孩的幼稚心理,打妻子为了获得“战争胜利”好让妻子闭嘴。就像小孩在商场里为得到玩具,躺在地下哭是一样不讲道理的手段。人类往往可以把一切畸形的行为都与小孩的行为相类比,因为一切畸形的行为都是由不成熟的思维导致的。

8、一个三岁小孩跟五岁小孩一起看电视,在电视中有一个小孩A。小孩A将自己的糖果放在地上的纸盒子里,然后关门出去了。这时走进来一个大人,他将纸盒子里的糖果转移到了一个衣柜里。问三岁和五岁的小孩:小孩A进来后会在什么地方找糖果?三岁小孩和五岁小孩分别会怎么回答呢?

原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三岁的小孩会说A会在衣柜里找,五岁小孩会说A会在纸盒子里找。

分析:三岁的小孩不知道要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他认为既然自己看到了糖果是被放在了衣柜里,他就不能理解为什么A会不知道。而五岁小孩已经学会了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他把自己放在A的位置来思考,所以他知道A并没有看到糖果被转移了位置。人的思维总是在变化着的,善解人意这样的品性并不是人们天生的,而是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去学习,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学习常识心理学的过程。有些父母总会责怪子女太自私,不会替别人着想。看了上面的实验结果,我觉得父母应该看到希望,或许您的孩子现在总是不懂父母的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慢慢学会角色互换,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温暖延伸

>>> 心理FM:那些没能陪你走下去的人

[flash]http://fm.xinli001.com/251/miniplayer.swf[/flash]
查看回复

☀每天玩一个心理学游戏(一)☂外加科普一点小知识。

作者:尘埃之里
[i=s] 本帖最后由 尘埃之里 于 2016-7-26 11:01 编辑
[attach]462134[/attach]
第一辑 自我摸底,全面探测最真实的自己
第一章 似水年华中的那个自己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到如今人们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每个人最熟悉的人就是自己,然而对于熟悉的自己,我们也常常产生疑问:我究竟是怎样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我的感觉从何而来? 1.儿时的小红花 问题一把自己想成在儿童时代,面对班级墙壁上的红花榜,你会: 无所谓,对小红花没有特殊的在意;(a类型) 十分期望得到小红花;(到问题二) 问题二:为了得到小红花,你会通过哪那种方式: 以学习成绩的优异来得到老师的表扬;(b类型) 通过课外劳动来迎合老师和同学;(c类型) 贬低其他同学以抬高自己;(d类型) 解答: 【本内容已隐藏,回复后刷新可见哦】
来玩的小天使们不妨移步这里登记一下→【心理学课堂常住人口登记处】
登记完了的以后有好玩的活动测试什么的还会艾特你哟。
查看回复

✿前排注目✿【心理学课堂常住人口登记处】

作者:尘埃之里
[i=s] 本帖最后由 尘埃之里 于 2016-7-26 11:10 编辑 [postbg]bg10.png[/postbg]
❤欢迎民那桑来心理学课堂发帖或是上课。
[attach]462093[/attach]
✿登记格式✿
ID:
昵称:
经常浏览的子版块(心理测试、星座血型、无底树洞娘、黑化树洞娘、资源下载、存档点):
希望看到什么类型的内容:
让你的小伙伴一起来心理学课堂吧:
有活动是否要艾特:
建议(选填w):
//必填的+5宅币 选填的酌情加分 艾特的小伙伴出现一人次+3宅币\\
////禁水帖,善点评\\\\
子版块指心理学课堂的子版块 希望看到的类型尽量详细★
查看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0%
站点地图友情链接:
喵宅苑
喵空间社区程序
喵宅苑 静态版
宅喵RPG地图编辑器
络合兔
Lanzainc
技术宅
小五四博客
莉可POI
Mithril.js
枫の主题社
Project1
午后少年
机智库
七濑胡桃
xiuno
幻想の日常
魂研社
Nothentai
0xffff
欲望之花
泽泽社长
淀粉月刊
HA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