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 本帖最后由 甚没钱 于 2012-9-23 00:54 编辑 @@8!!各位,“如何阅读专业书籍与文献”系列终于完结了!!!
@@8!!Part 3的整理是这三篇帖子中最耗时耗脑的!!!以及这Part 3 是我真心诚心衷心推荐各位的一篇!!! @@8!!Part 3 主要是我对《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 真的是好书,真的值得你阅读,真的会对你有帮助!!! 下面附上“如何阅读专业书籍与文献” 系列地址: Part 1 基础篇:https://www.gn00.com/t-125824-1-1.html Part 2 技巧篇:https://www.gn00.com/t-129921-1-1.html @@25!!以及各位童鞋,论坛排版真是难看死了……请直接戳最后我给出的下载链接吧,那里有pdf格式! 放图一张: @@13!!以及刚刚有童鞋跟我反映说有错别字!!!不好意思我还犯这么低级的错误!!!请见谅!!! 
下面是我在阅读过程中,对这本书的笔记与摘抄。其中既有原文的精妙语句,这些我就直接摘抄了;也有经自己理解,对原文大量内容的概括、总结。
【简介】 《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 [美] 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尔斯·范多伦 【书籍简介】 《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 【作者简介】 莫提默·J. 艾德勒(1902-2001)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写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外,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人并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相异而闻名于世。 查尔斯·范多伦(1926-)先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后因故离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一方面将本书1940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补改写。
序言
中学毕业的时候,学生都读过不少书了。但如果他要继续念大学,那就得还要念更多的书,不过这个时候他却很可能像是一个可怜而根本不懂得阅读的人(请注意:这里说的是一般学生,而不是受过特别纠正训练的学生)。
他可以读一点简单的小说,享受一下。但是如果要他阅读结构严谨的细致作品,或是精简扼要的论文,或是需要运用严密思考的章节,他就没有办法了。举例来说,有人证明过,要一般中学生掌握一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或是论述文的重点及次要重点在哪里,简直就是难上加难。不论就哪一方面来说,就算进了大学,他的阅读能力也只都会停留在小学六年级的程度。
现代的人有一种感觉,读书这件事好像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必要了。收音机,特别是电视,取代了以往由书本所提供的部分功能,就像照片取代了图画或艺术设计的部分功能一样。我们不得不承认,电视有部分的功能确实很惊人,譬如对新闻事件的影像处理,就有极大的影响力。收音机最大的特点在于当我们手边正在做某件事(譬如开车)的时候,仍然能提供我们的资讯,为我们节省不少时间。但在这中间还是有一个严肃的议题:到底这些新时代的传播媒体是否真能增进我们对自己世界的了解?
或许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比以前的人多了,在某种范围内,知识(knowledge)也成了理解(understanding)的先决条件。这些都是好事。但是,“知识”是否那么必然是“理解”的先决条件,可能和一般人的以为有相当差距。我们为了“理解”(understand)一件事,并不需要“知道”(know)和这件事相关的所有事情。太多的资讯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换句话说,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我们的理解力。
会发生这个现象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所提到的这些媒体,经过太精心的设计,使得思想形同没有需要了(虽然只是表象如此)。如何将知识分子的态度与观点包装起来,是当今最有才智的人在做的最活跃的事业之一。电视观众、收音机听众、杂志读者所面对的是一种复杂的组成——从独创的华丽辞藻到经过审慎挑选的资料与统计——目的都在让人不需要面对困难或努力,很容易就整理出“自己”的思绪。但这些精美包装的资讯效率实在太高了,让观众、听众或者读者根本用不着自己做结论。相反的,他们直接将包装过后的观点装进自己的脑海中,就像录影机愿意接受录影带一样自然。他只要按一个“倒带”的钮,就能找到他所需要的适当言论。他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表现得宜。
Comments:
“如何将知识分子的态度与观点包装起来,是当今最有才智的人在做的最活跃的事业之一。”
在我看来,所谓媒体,其实是一个可怕的词汇。它能传播资讯,让人了解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着什么,但是它传播的真是只是资讯吗?
它传播政治,它传播庸俗,它传播愚昧。
媒体的声音,都隐含着作者本身的态度,我们所在读的资讯,都是作者所想要传播的政治。(这里的政治是一个广义词。这里的政治泛指一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等各种利益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读者一旦稍不留神,就会陷入其中,把其中的政治也当成了真实。
媒体传播的资讯,即使它不说假话,冠冕堂皇地自称“真实”。但其实这“真实”真的是真实吗?为了达到传播自己政治的目的,媒体通常会掩盖一部分的真相,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真实的一部分。但不到100%的“真实”真的是真实吗?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的。那些没说出来的“真实”,恰好更是我们需要了解的真实。
除了这些懂得玩弄政治的媒体。还有传播庸俗的媒体。媒体的衣食父母是谁?是群众。有多少群众是庸俗的,就有多少媒体是庸俗的。
另外,还有传播愚昧的媒体。相当多资讯的作者本身并不具备专业知识和素养,这并不是他们的错。但当他们承担起了向群众传播知识的责任时,他们甚至连学习都不愿意去做,或者是一知半解,甚至是自以为是地作出自己的理解。这样子的新闻被传播之后,群众所能得到的只是“伪科学”和“伪知识”。
因此,楼主在此奉劝那些每天将大量的时间花在阅读“资讯”上面的同学,及早打住。因为你所阅读的,很大部分都不是有价值的,甚至是对你有害的。
当然,这些评论只是楼主自己的观点,带有一定的偏激性。也请各位读者不要尽信,希望你们能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
1.主动的阅读 既然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那就必须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完全被动,就阅读不了——我们不可能在双眼停滞、头脑昏睡的状况下阅读。既然阅读有主动、被动之对比,那么我们的目标就是:第一提醒读者,阅读可以是一件多少主动的事。第二要指出的是,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这个读者比另一个读者更主动一些,他在阅读世界里面的探索能力就更强一些,收获更多一些,因而也更高明一些。读者对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书籍,要求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
有许多人认为,比起充满主动性的写和说,读和听完全是被动的事。
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成功的沟通都发生于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某种信息,这种信息刚好被读者掌握住了。作者的技巧与愿望同读者的技巧与愿望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共同的终点——成功的沟通。
2.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为获得资讯而阅读,与为增进理解而阅读,其间的差异不能以道里计。我们再多读一些。我们必须要考虑到两种阅读的目的。因为一种是读得懂的东西,另一种是必须要读的东西,二者之间的界限通常是很模糊的。在我们可以让这两种阅读目的区分开来的范围内,我们可以将“阅读”这个词,区分成两种不同的意义。
为获得资讯而读:
我们自己在阅读报纸、杂志,或其他的东西时,凭我们的阅读技巧与聪明才智,一下子便能融会贯通了。这样的读物能增加我们的资讯,却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力,因为在开始阅读之前,我们的理解力就已经于他们完全相当了。否则,我们一路读下来早就应该被困住或者吓住了——这是说如果我们够诚实、够敏感的话。
为增进理解而读: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会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有两种状况:第一是一开始时不相等的理解程度。在对一本书的理解力上,作者一定要比读者来得“高杆”,写书时一定要用可读的形式来传达他有而读者所无的洞见。其次,阅读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内,虽然不能说全盘了解,但总是要达到与作者相当的程度。一旦达到相同的理解程度,就完成了清楚的沟通。
3.阅读就是学习:指导型的学习,以及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之间的差异
吸收资讯 ←Differences→理解(被启发)
知道某件事发生了 要能被启发,除了知道作者所说的话之外, 还要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在教育史上,人们总是将经由指导的学习,与自我发现型的学习区分出来。一个人用言语或文字教导另一个人时,就是一种被引导的学习,当然,没有人教导,我们也可以学习。否则,如果每一位老师都必须要人教导过,才能去教导别人,就不会有求知的开始了。因此,自我发现的学习是必要的——这是经由研究、调查或在无人指导的状况下,自己深思熟虑的一种学习过程。
自我发现的学习方式就是没有老师指导的方式,而被引导的学习就是要旁人的帮助。不论是哪一种方式,只有真正学习到的人才是主动的学习者。因此,如果说自我发现的学习是主动的,指导性的学习是被动的,很可能会造成谬误。其实,任何学习都不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该死气沉沉。
就像医生努力为病人做许多事,但最终的结论是这个病人必须自己好起来、变得健康起来。农夫为他的植物或动物做了许多事,结果是这些动植物必须长大,变得更好。同样地,老师可能用尽了方法来教学生,学生却必须自己能学习才行。当他学习到了,知识就会在他脑中生根发芽。
指导型的学习——也叫辅助型的学习与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也叫非辅助性的学习之间最基本差异——在于所使用的教材上。辅助型的学习者立足于传达给他的讯息,他学习的方式就是阅读和倾听,因此阅读和倾听也可以说是被指导的艺术。非辅助性的学习者则是立足于自然或世界,而不是教导来行动——严格来说,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是阅读自我或世界的学习。
而这两种学习,都需要学习者去思考。阅读和倾听,不是丝毫不需要花费力气的事。主动的阅读——努力追求理解力的阅读——是需要花费相当大的力气的。
4.老师的出席与缺席
倾听 | |
| |
(2)如果你问一位活生生的老师问题,他可能会回答你。如果你还是不懂他说的话,你可以自己再问他问题,省下自己思考的时间。 | (2)如果你问一本书一个问题,你就必须自己回答这个问题。当你提出问题时,只有等你自己作出了思考与分析之后,才会在书本上找到答案。 |
基础阅读(Elementray reading)
是指初步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这个层次的学习基本在小学完成,也应该是读者都基本具备的层次。
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
指进行略读、粗读,较短时间掌握书的脉络和大概内容,以决定是否进一步阅读。
分析阅读 (AnalycalReading)
全盘、完整的阅读。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主题阅读 (SyntopicalReading)
类似于比较阅读(Comparativereading)。读者读很多本书,并列举这些书之间的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书都谈到的主题。主题阅读还要能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到的主题分析。
一个人文素养优良的高中,就算什么也没做,也该培养出能达到分析阅读的读者。一个优秀的大学,就算什么也没贡献,也该培育出能进行主题阅读的读者。大学的文凭应该代表着一般大学毕业生的阅读水平,不但能够阅读任何一种普通的资料,还能针对任何一种主题做个人的研究(这就是在所有阅读中,主题阅读能让你做到的事)。然而,通常大学生要在毕业以后,再读三四年的时间才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并且还不见得一定达到。
1.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1)你遇到一本书:
①你并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读这本书,也不知道这本书是否值得做分析阅读。但你觉得只要发掘,书中的资讯或观点起码有所帮助。
②想要发掘一本书,时间却很有限。
↓↓↓
略读(skim)或粗度(pre-read)
(2)略读的步骤:
①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要很快地看过去。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的相关说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写作本书的特殊角度。在完成这个步骤之前,你对这本书的主题已经有概念了。如果你愿意,你会暂停一下,在你脑海中将这本书归类为某个特定的类型。而在那个类型中,已经包含了哪些书。
②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这就像是在出发旅行之前,要先看一下地图一样。很惊讶的是,除非是真的要用到那本书了,许多人连目录页是看都不看一眼的。事实上,许多作者花了很多时间来创作目录页,想到这些努力往往都浪费了,不免让人伤心。
③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大多数论说类的书籍都会有索引。
④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许多人对广告文案的印象无非是些吹牛夸张的文字。但这往往失之偏颇,尤其是一些论说性的作品更是如此,大致来说,许多书的宣传文案都是作者在出版公司企宣部门的协助下亲自写就的。这些作者尽力将书中的主旨正确地摘要出来,已经不是稀奇的事了。这些努力不应该被忽视。当然,如果宣传文案什么重点也没写到,只是在瞎吹牛,那么或许这本书根本没什么重要的东西可谈——而这也正是他们宣传文案一无可取的原因。
⑤从目录中抽取几个看来与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很多有用),就要仔细地阅读这些说明。
⑥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就用这样的方法把全书翻过一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的两三页。就算最后有后记,一本书最后结尾的两三页也还是不可忽视的。很少有作者能拒绝这样的诱惑,而不在结尾几页将自己认为既新又重要的观点重新整理一遍的。虽然有时候作者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但你不应该错过这个部分。
2.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
粗浅的阅读是什么?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略过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会读到你看得懂的地方。集中精神在这些地方,继续这样读下去,将全书读完。
你从头到尾粗浅地读一遍对那本书的了解就算只有50%,也能帮助你在第二次阅读中理解那些难懂而被你略过的地方。
3.阅读的速度
阅读的速度真的是越快越好吗?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理想来说,不只是要能读得快,还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 每一本书,无论是多难懂的书,在无关紧要的部分就可以读快一点。而一本好书,总会包含一些比较困难,应该慢慢阅读的内容。
4.逗留与倒退
什么是逗留与倒退?
许多人会从最初学会阅读之后,多年一直使用“半出声”(sub-vocalize)的方式来阅读。此外,拍摄下来的眼睛在活动时的影片,显示年轻或未受过训练的阅读者,在阅读一行字的时候会在五六个地方发生“逗留”(fix-ate)现象。(眼睛在移动时看不见,只有停下来时才能看见。)因此,他们在读这一行字的时候,只能间隔着看到一个个单字或最多两三个字的组合。更糟的是,这些不熟练的阅读者在每看过两三行之后,眼睛就自然地“倒退”(regress)到原点—也就是说,他们又会倒退到先前读过的句子与那一行去了。
为什么谈论这个话题?
所有这些习惯不但浪费而且显然降低了阅读的速度。之所以说是浪费,因为我们的头脑跟眼睛不一样,并不需要一次只“读”一个字或一个句子。我们的头脑是个惊人的工具,可以在“一瞥”之间掌握住一个句子或段落—只要眼睛能提供足够的资讯。
用什么方法来避免逗留与倒退呢?
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读到那些字句了。继续练习下去,继续增快手的动作,等到你发觉以前,你的速度已经可以比以前快两三倍了。
我们的手(或其他工具)就像是个计时器,不只负责增进你的阅读速度,也能帮助你专注于你所阅读的东西上。一旦你能跟随自己的手指时,就很难打磕睡或做白日梦,胡思乱想。
5.检视阅读的摘要
阅读的速度并非只有单一的一种,重点在如何读出不同的速度感,知道在阅读某种读物时该用什么样的速度。超快的速读法是引人怀疑的一种成就,那只是表现你在阅读一种根本不值得读的读物。更好的秘方是: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不论怎么说,阅读的速度,不论是快还是慢,只不过是阅读问题一个微小的部分而已。
略读或粗读一本书总是个好主意。尤其当你并不清楚手边的一本书是否值得细心阅读时(经常发生这种情况),必须先略读一下。略读过后,你就会很清楚了。一般来说,就算你想要仔细阅读的书也要先略读一下,从基本架构上先找到一些想法。
最后,在第一次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时,不要企图了解每一个字句。这是最最重要的一个规则。这也是检视阅读的基本概念。不要害怕,或是担忧自己似乎读得很肤浅。就算是最难读的书也快快地读一遍。当你再读第二次时,你就已经准备好要读这本书了。
在阅读的时候想要保持清醒,或昏昏入睡,主要看你的阅读目标是什么。如果你的阅读目标是获得利益——不论是心灵或精神上的成长——你就得保持清醒。这也意味着在阅读时要尽可能地保持主动,同时还要做一番努力——而这番努力是会有回馈的。
1.主动阅读的基础: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问题
只要是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就必须对一本书提出问题来。
检视阅读: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作者是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的,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中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的?
作者在细微处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分析阅读: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两个问题,否则你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在你判断这本书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须先了解整本书在说些什么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了一本书,如果你又读得很认真的话,你会觉得有责任为这本书做个自己的判断。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够的。
主题阅读: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给了你一些资讯,你一定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2.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自己
最好的答案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回答这些问题。当然,如果手中有一支笔会更好。
为什么写下来更好?为什么对阅读来说,在书上做笔记是必要的?
第一,那会让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还是非常清醒。其次,阅读,如果是主动的,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管是用讲的还是写的。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第三,将你的感想写下来,能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
那么,在书上做笔记都有些什么方法呢?
(1)画底线—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
(2)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要慎用,只用来强调书中十来个最重要的声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将做过这样记号的地方每页折一个角,或是夹一张书签,这样你随时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打开你做记号的地方,就能唤醒你的记忆。
(3)在空白处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
(4)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要点,或是与此处观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做能让散布全书的想法统一集中起来。
(5)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在阅读某一章节时,你可能会有些问题(或答案),在空白处记下来,这样可以帮你回想起你的问题或答案。你也可以将复杂的论点简化说明在书页的空白处。或是记下全书所有主要论点的发展顺序。书中最后一页可以用来作为个人的索引页,将作者的主要观点依序记下来。
对已经习惯做笔记的人来说,书本前面的空白页通常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会保留这几页以盖上藏书印章。但是那不过表示了你在财务上对这本书的所有权而已。书前的空白页最好是用来记载你的思想。你读完一本书,在最后的空白页写下个人的索引后,再翻回前面的空白页,试着将全书的大纲写出来,用不着一页一页或一个重点一个重点地写(你已经在书后的空白页做过这件事了),试着将全书的整体架构写出来,列出基本的大纲与前后篇章秩序。这个大纲是在测量你是否了解了全书,这跟藏书印章不同,却能表现出你在智力上对这本书的所有权。
为书籍分类有什么意义呢?就像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教法一样,不同的课程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学生对于老师的教法,只要要有一些相对的回应。书本与阅读者之间的关系,跟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的。因此,既然书本所要传达给我们的知识不同,对我们的指导方式也会不同。如果我们要跟随这些书本的指导,那就应该学习以适当的态度来阅读不同的书。
分类方法
1.分类一:
虚构的小说类
传达知识,说明性的论说类
2.分类二:
实用性
理论性:历史、科学、哲学
理论性与实用性的区别就是知与行的区别。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是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者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1.结构与规划:叙述整本书的大意
(1)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对于“整体内容”这件事,光是一个模糊的认知是不够的,你必须要确切清楚地了解才行。只有一个方法能知道你是否成功了。你必须能用几句话,告诉你自己,或别人,这整本书在说的是什么。(如果你要说的话太多,表示你还没有将整体的内容看清楚,而只是看到了多样的内容。)不要满足于“感觉上的整体”,自己却说不出口。如果一个阅读者说:“我知道这本书在谈什么,但是我说不出来。”应该是连自己也骗不过的。
(2)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有时候作者会在前言说明他整体内容的设计。就这一点而言,论说性的书籍不同于小说。一位科学或哲学的作者没有理由让你摸不着头脑。事实上,他让你的疑虑减到越少,你就会越乐意继续努力阅读他的思想。就像报纸上的新闻报导一样,论说性的书开宗明义就会将要点写在第一段文字中。
如果作者提供帮助,不要因为太骄傲而拒绝。但是,也不要完全依赖他在前言中所说的话。一个作者最好的计划,就像人或老鼠经常在作的计划一样,常常会出错。你可以借着作者对内容提示的指引来读,但永远要记得,最后找出一个架构是读者的责任,就跟当初作者有责任自己设定一个架构一样。只有当你读完整本书时,才能诚实地放下这个责任。
2.发现作者的意图
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一本书的作者在开始写作时,都是有一个问题或者一连串的问题,而这本书的内容就是一个答案,或者许多答案。
分析阅读的步骤:
1.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 (1)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2. 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5)诊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3. 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读书笔记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我只搬了这本书我觉得需要让大家了解的世界观和到分析阅读为止的方法论。 后面有很多更高深的内容,有待各位自己去挖掘。
@@25!!我写这个系列向来没有设置隐藏,但是为了各位姬宅的福利,我读书笔记下载地址放出来了: 【本内容已隐藏,回复后刷新可见哦】 @@25!!这本书技宅有下载地址,大家请自己善用搜索功能!以及非常推荐购买实体书! @@7!!最后,衷心希望这个系列的文章,能对大家有帮助! @@27!! 以及惯例:如果你觉得对你有帮助,请大力戳扩散!请让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