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 | 马鞭草 | 拉丁学名 | Herba Verbenae Officinalis |
别称 | 紫顶龙芽草、野荆芥、龙芽草、凤颈草、蜻蜓草、退血草、燕尾草 | 分布区域 | 西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 |
界 | 植物界 | 生态环境 | 生路旁、村边、田野、山坡 |
科 | 马鞭草科 | 花期 | 夏秋开放 |
采收储存 | 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 果期 | 7~11月 |
毒性 | 全草有小毒 | 性味 | 性凉,味苦 |
中文学名:两面针 拉丁学名:Zanthoxylum nitidum 别名:野花椒、入地金牛、红心刺刁根、红倒钩簕、两背针、双面针、双面刺、叶下穿针、大叶猫枝簕、上山虎、下山虎、山椒等。 科:芸香科 属:花椒属
植物形态两面针木质藤本;茎、枝、叶轴下面和小叶中脉两面均着生钩状皮刺。单数羽状复叶,长7-15厘米;小叶3-11,对生,革质,卵形至卵状矩圆形,无毛,上面稍有光泽,伞房状圆锥花序,腋生;花4数;萼片宽卵形。蓇葖果成熟时紫红色,有粗大腺点,顶端正具短喙。
药物本品为厚片或圆柱形短段,长2~20cm,厚0.5~6cm,少数10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黄色,有鲜黄色或黄褐色类圆形皮孔。切断面较光滑,皮部淡棕色,木部淡黄色,可见同心性环纹及密集的小孔。质坚硬。气微香,味辛辣麻舌而苦。
生长地区两面针生长地区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云南、台湾。生山野。叶和果皮可提芳香油;种子油供制肥皂用;根、茎、叶入药。能散瘀活络、祛风解毒。产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及云南。见于海拔800米以下的温热地方,山地、丘陵、平地的疏林、灌丛中、荒山草坡的有刺灌丛中较常见。
药用价值性味:苦、辛,平;有小毒。 归经: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胃痛、牙痛,毒蛇咬伤;外治汤火烫伤。 用法用量:5~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患处。 注意:不能过量服用。忌与酸味食物同服。 贮藏:置干燥处,防潮,防蛀。 备注:中毒后常引起腹痛、下痢。解救方法:导泻、服糖水或注射葡萄糖液。 摘录:《中国药典》,其根、根皮及茎皮入药,主治风湿性关节病、牙痛、胃痛、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等症。
【种植方法】中文学名:桔梗 科:桔梗科 Campanulaceae 属:桔梗属 Platycodon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90厘米。植物体内有乳汁,全株光滑无毛。根粗大肉质,圆锥形或有分叉,外皮黄褐色。茎直立,有分枝;叶多为互生,少数对生,近无柄,叶片长卵形,边缘有锯齿;花大形,单生于茎顶或数朵成疏生的总状花序;花冠钟形,蓝紫色或蓝白色,裂片5。蒴果卵形,熟时顶端开裂,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暗蓝或暗紫色。根可入药,有宣肺、祛痰、排脓等功用。
生长习性喜温和凉爽气候。苗期怕强光直晒,须遮荫,成株喜阳光怕积水。抗干旱,耐严寒,怕风害。适宜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土质疏松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上栽培。
桔梗花的花语:1、永恒不变的爱;真诚、柔顺、悲哀。 2、无望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