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响应版主号召来试发一文@甚没钱
我们学文学的,其实最怕别人问一句:你学文学有什么用?你为什么写作?我仿佛有很多话要说,然后到了嘴边,却吐不出一个字,只是愣着,脑海里空着,什么都没有。我不知道这答案,而且思考后也竟觉得仿佛果真没什么用。我终于也至于恐慌,从小到大,不敢自信满满地和别人说:我想学文学。这逃避的招数果然有效,躲在阴影里,倒也觉得舒坦。只是终于高中毕业,糊纸撕破,非露出我学文学的本来面具,一切无可隐藏。于是先和家人争吵,继而面对亲戚好友的笑容,而终于到了中文系。 惯于躲在阴影里的人,猝然遇到了阳光,决不能舒坦的。那问题便又再次折磨我,要我麻痹的神经,重新艰难地颤抖。 我为何写作? 我记起中学的时候,受了惯来教育的影响,便要学鲁迅,用一支笔拯救国人的灵魂,改造社会云云。然而后来转念一想,倘国人的灵魂真可由文笔改造,当今的社会又何至于如今的模样?当今又如何这般重提鲁迅,以为其所言所说于当世仍有大功用大教益?不论他人,仅是对我,纸上读来的东西,虽然看时觉得震动,合上书卷睡一觉,便也忘却七八分了。读了《狂人日记》,读了《阿Q正传》,只不过多了对鲁迅叹服罢了,何曾在思想上、行动上有更大的觉悟? 这种结果,鲁迅是早就遇到的了,他不无苦闷地在《答有恒先生》中写道: “ 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试一攻击社会的一份子的陈源之类,看如何?而况四万万也哉?我之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民众的惩恶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近来我悟到凡带一点改革性的主张,倘于社会无涉,才可以作为‘废话’而存留,万一见效,提倡者即大概不免吃苦或杀身之祸。” “……‘为何写作’一直是痛苦我的‘鸡肋’。 按照乐观主义的说法,是为未来而写作;按照悲观主义的说法,是为抽屉而写作。一叠叠的稿子被陆陆续续地塞进抽屉。抽屉里爬满令人厌恶的蟑螂,让自己的某一部分鲜活的生命与蟑螂为伴,这不是一种幽默的举动。……抽屉却对我说:这是惟一的接纳与憩居之地,除了此处,等待你的是铜墙铁壁,你撞破了头也不会有一声凛冽的回音。” 这篇文章写了挺久,其实并未如结尾所说的“不再彷徨无路”,这只是安慰一下迷茫的自己而已。我仍是不知道答案,所以一直在寻找的途中。实际上我也不可能知道答案,因为我怀疑一切,所以永远在寻找。这也许就是加缪所说的“穷尽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在历史的迷雾之中,只能根据现时的条件作出自己所能做的最好判断,寻找,发现,又丢弃,不断循环,但车轮永远向前。这很有夸父追日的味道,你永远接近不了太阳,但你永远追逐着光明。共勉。 辑录一些文章在下面,有兴趣的可以阅读一下 余杰:《为抽屉而写作》 王小波《我为什么要写作》 陈丹燕《我为什么写作》 毕淑敏《写作是一种命运》 史铁生《宿命的写作》 池莉《写作是一种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