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宅苑 MewoGarden × 技术宅社区II | Z站 Z Station 棒棒哒纯文字二次元技术社区

正文

布列松:决定性瞬间

作者:雨石
[i=s] 本帖最后由 雨石 于 2014-1-11 12:46 编辑

 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 - 2004年)

  生于法国,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1929年去剑桥攻读文学和绘画。1931年他旅行非洲,后因病被迫回国,途中,他在马赛发现了一台小型35mm相机,于是他成为第一个使用徕卡35mm相机的摄影师,开始了走遍世界摄影的旅程。

  他的足迹遍历战前、战后的德国、美国、印度、前苏联、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地。他还抓拍了许多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的个人肖像。早在1933年他的作品就曾在纽约展出,上世纪30年代他拍摄的作品被尊为新闻摄影的经典之作。1947年他与罗伯特·卡帕等摄影师合伙创办玛格南图片社(Magnum),专门为期刊提供环球新闻报道图片。1954年他成为第一个在卢浮宫举行展览的摄影师,获得世界摄影大师的美誉。在他漫长的四十年职业生涯中,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布列松在世界各地游历,搭飞机、坐火车、乘大巴、开轿车、骑自行车、骑马甚至步行,他循着一条曲折而又互相呼应的路线跑遍了五大洲。

[attach]278868[/attach]

关于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  在说到自己的“决定性瞬间”时,布列松的解释是:“对我来说,摄影这种在几分之一秒内发生的事,是对某一事件中互为表里的两个部分同时辨识的过程:事件本身具有内在的意义,外在方面,又透过影像形式的精确组织,把意义恰当地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布列松着力用摄影将事物的形式与内容、时间与空间这几个不同方面同时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这对摄影家提出了一个很高的美学标准,同时也展示了他本人把握世界的充分自信。

[attach]278869[/attach]  拍摄于1958年,它的题材并不重大,却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一个男孩的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地走回家,好像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那得意洋洋的神气,透出少年的天真可爱。即使在左邻右舍女孩子们的注视下,甚至有的取笑他,他仍然昂首阔步,充满了生活的乐观情趣。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布列松认为,摄影作品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每位摄影师都应深具尊严感,都应意识到: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布列松的立意是高远的,但他选取的题材通常都是很平常的。布列松曾说过:“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这句话就正好呼应了“决定性瞬间”这个理论。在布列松之前,摄影更多的是作为一门技术在发展,而布列松使摄影艺术成为自觉。布列松通过自己的镜头借给了世人一双慧眼,让人们在自己身边发现了从前不曾发现的美的真谛。

[attach]278870[/attach] 相机介绍·徕卡M3  

摄影大师布列松以他超乎常人的洞察力,运用手中的徕卡M3,就像他的第三只慧眼一样,捕捉下许许多多精彩动人的瞬间。布列松一生坚持使用徕卡相机,他说:“如果没有忠实陪伴我的徕卡,那一幕幕历史或许早就成为纷纷飘落的记忆了。”  我们不得不说的是布列松与徕卡相机的关系。在众多的摄影大师中,布列松是使用照相器材最少的一位大师了。这与他秉承现实主义的风格有关,布列松不希望拍摄引人注意,他希望自己的拍摄不会打扰到被摄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其照片不依赖于专门的设备和技术,最纯粹最自然是他所注重的。  徕卡M3推出以来,不仅在摄影界,甚至在政治界、演艺界等各个圈子里,徕卡M3都是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征,至于说到M3的用户则令人咋舌:除了创造“决定性瞬间”理论的著名摄影大师布列松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理阿登纳也赫然在列。德国联邦政府曾经一度将徕卡列为赠送给国际友人的外交礼品,这在其他摄影器材品牌历史上恐怕也是没有的。于是有人说,你不知道徕卡,就不配谈相机!

回复

布列松后期的作品有深意一点

作者:橘Gut
布列松后期的作品有深意一点。而且他的观点留到现在来看有些是亘古不变的,但有些却是当时时代的映照,运用到现代的话可能没什么亮点
查看回复

来自地球回复给帖子:12711472

作者:来自地球
大师啊#a4t
查看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0%
站点地图友情链接:
喵宅苑
喵空间社区程序
喵宅苑 静态版
宅喵RPG地图编辑器
络合兔
Lanzainc
技术宅
小五四博客
莉可POI
Mithril.js
枫の主题社
Project1
午后少年
机智库
七濑胡桃
xiuno
幻想の日常
魂研社
Nothentai
0xffff
欲望之花
泽泽社长
淀粉月刊
HA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