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的繁殖可采用播种法、扦插法和分株法,但以扦插法较好,不仅成活率高,而且成株快、开花早,苗木的产量也较高。扦插可于6月份进行。选取一年生木质化较好且无病虫害的壮枝,用消过毒的枝剪剪成长15厘米左右的插穗,将下部叶片剪去,只留上部的二三片叶子,插入已中耕、消毒的苗床中,深度为 10厘米左右,然后罩以塑料薄膜和苇帘,用于保湿和遮阴。扦插后,每天喷1次水,使湿度保持在70%以上,45天后可生根。待插穗长出新芽后逐渐使其接受光照,并撤去塑料薄膜,两个月后开始施肥。扦插苗在苗床中越冬要做好防寒保温工作,第二年4月可移苗定植。
紫薇–园林用途紫薇树姿优美,树干光洁,花色艳丽而花期特长,夏秋相连长可逾百日,是观赏佳品,既可用作庭院、公园、绿地的美化,也可用来盆栽观赏。 紫薇枯峰式盆景,虽桩头朽枯,而枝繁 叶茂,色艳而穗繁,如火如荼,令人精神振奋。常植于建筑物前、院落内、池畔、河边、草坪旁及公园中小径两旁均很相宜。也是做盆景的好材料。
紫薇–药理特性【来源】以根、树皮入药。夏秋采剥落的树皮,晒干;根随时可采。 【性味归经】微苦、涩,平。 【功能主治】活血,止血,解毒,消肿。用于各种出血,骨折,乳腺炎,湿疹,肝炎,肝硬化腹水。
金盏菊种子每克在130~170粒之间,呈星月形,冬春用花一般在9~10月播种。可用穴盘或平盘育苗,采用人工无土基质,介质经消毒处理,pH值为6.0~6.8,EC值为0.5~0.75为宜。播种后用蛭石覆盖,对种子发芽更有利,播后介质湿度在60~70%,8~15天出苗。相对于其它花卉种类,金盏菊育苗需要相对干燥的条件,否则极易发生苗期病害而导致幼苗成批死亡。
【移植/上盆】在炼苗期过后,即可移植上盆。金盏菊一般采用12~13厘米口径的营养钵,一次上盆到位,不再换盆。如果是用撒播育苗的,最好在1~2对真叶时,用128或288的穴盘移苗一次,之后再上盆。上盆时介质中可混入少量的复合肥作为基肥。
【光照调节】金盏菊为喜光植物,生长、开花都需要有足够的阳光,不需遮荫。
【温度控制】上盆后温度可适当保持在15℃左右。因金盏菊属冷季型花卉,生长在冬春季,对温室不需加温。只要适当保温就可以避免冻害,在上盆后生长期如温度太低,会使花期延迟。温度过高时加强通风。
【水肥管理】水肥管理主要是介质的选择。对保水性能和排水性要求严格。在保证种苗有充足的水肥外,浇水前的适当干燥也至关重要。这样更有利于根系的生长。但不能使介质干透,而造成植株的枯萎死亡。追肥采用20–10–20和14–0–14的水溶性肥料交替施用为宜。每7~10天施一次,浓度在 200~250ppm。一般生产者成本问题,施用复合肥较为普遍,但在冬季气温较低时应少用20–10–20的肥料。另外金盏菊对缺微量元素较敏感,容易造成叶间失绿、枯黄,失去观赏价值。
【栽培管理】金盏菊一般不用打顶,这样花开得较整齐。如要分枝多则多采用打顶。在冬季要注意保暖,这样可使其青枝绿叶,花团锦簇,但也要注意通风。
【病虫害】苗期主要病害有猝倒病、灰霉病、细菌性芽枯病(用普力克800~1500倍,百菌清800~1000倍,可杀得500~800倍进行防治);生长期主要病害有白粉病、炭疽病及细菌性芽枯病(用粉锈净1000~1500倍,炭疽福美800倍,1∶200波尔多液进行防治);主要虫害有蚜虫等(用40%氧化乐果1000倍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