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托马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约1225年-1274年3月7日)是欧洲中世纪经院派哲学家和神学家。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学派的创立者,成为天主教长期以来研究哲学的重要根据。他所撰写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天主教会认为他是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三十五位教会圣师之一,也被称作天使博士(天使圣师)或全能博士。 by wikipedia
形而上学(和制汉语:形而上学,英语:metaphysics),是一个传统的哲学分支,旨在解释存在和世界的基本性质。 by wikipedia
1.“从事物的运动或变化方面论证”:在世界上,有些事物是在运动着,这在我们的感觉上是明白的,也是确实的。凡事物运动,总是要受其他事物的推动,因而任何运动都是由在它之前的另一个运动引起的,这样一直推论下去,“最后追到有一个不受其他事物推动的第一推动者,这是必然的”。此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2.“从动力因的性质来讨论上帝的存在”:在现象世界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动力因的秩序。这里,我们决找不到一件自身就是动力因的事物。动力因,也不可能推溯到无限,因为一切动力因都遵循一定秩序。第一个动力因,是中间动力因的原因;而中间动力因,不管是多数还是单数,总是最后的原因的原因。如果去掉原因,也就会去掉结果。因此,在动力因中,如果没有第一个动力因(如果将动力因作无限制的推溯,就会成为这样情况),那就没有中间的原因,也不会有最后的结果。所以,必有一个最初的动力因,此最初的动力因就是上帝。 3.“从可能和必然性来论证上帝的存在”: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存在,又是不存在,是可能性,又是必然性。而任何事物都是从其他事物获得其存在和必然性。照此推论下去,“我们不能不承认有某一东西:它自身就具有自己的必然性,而不是有赖于其他事物得到必然性,不但如此,它还使其他事物得到它们的必然性”。这个东西就是上帝。 4.“从事物中发现的真实性的等级论证上帝的存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同程度上是好的、真实的、高贵的,其标准就在于它们与最好、最真实、最高贵的东西接近的程度。“因此,世界上必然有一种东西作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得以存在和具有良好以及其他完美性的原因。我们称这种原因为上帝”。 5.“从世界的秩序(或目的因)来论证上帝的存在”:世界上一切事物(包括生物)都为一个目的而活动,其活动总是遵循同一途径,以求获得最好的结果。显然,他们谋求自己的目标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计划的。如果它们不受某一个有知识和智慧的存在者指挥,那么它们也不能移动到目的地。“所以,必定有一个有智慧的存在者,一切自然的事物都靠它指向着它们的目的。这个存在者,我们称为上帝”。
海德格尔的「此在」到底是什么意思?在最简单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人。从更难理解点的意义上说,就是你和我,我们大家所是的那种存在者。当海德格尔提出缘在这个概念时,他的意图是摒弃“人”这个被用滥了的术语。当“人”这个概念被生物学、人类学和伦理学滥用的时候,使用这个概念就不可避免地连带出一连串思想史中的糟粕,与其如此,海德格尔明智地选择退出贵圈,独自立了个山头。其中深意,只有有一定哲学基础的人才能明白。而这样做的另一点原因是,这个词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世界》里的理论体系是很贴切的。但详细地阐述这一点则是另一篇文章的任务了。 缘在的德文词是Dasein,这不是一个海德格尔生造的词,它早在黑格尔那里就被使用过,在现代德语中也被以迥然不同的意义使用着。由Da和sein两个部分拼成。后者sein是德语里ist的变体,德语里的ist相当于英语里的is。但sein是个不定式,表示一个动态的过程,类似to be,这表示出了Dasein与存在(Sein)之间的关系。至于前半部分Da,则是一个用法很灵活的小词,在德语里有相当之多的意思,并且经常与其他词合体而成为复合词……Da指代Dasein这种存在者“是其所是”(sein)的方式——至于这种方式是什么,相信明眼人可以领会到一二,没看懂的也不用着急,我接下来会粗略地讲一讲。 好了,经过上面的梳理,我们可以总结出这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