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我老早之前就写了,这里再贴一次。没有什么比不动笔更可怕。开始动笔比什么都好 如果你有一副天生能体会生活细微脉动的敏感心灵,那么恭喜你,你是一块当作家的料。这一点看起来无关痛痒却至关重要,就像“母鸡孵的是鸡蛋才会孵的出小鸡”一样浅显到容易忘记的必须条件。因为写作就是一种艺术的内心表达形式,和音乐、美术一样。不同的是,写作的表达介质是文字。这一点让写作的门槛与其他两个相比低了不少,毕竟想要操作后两者来表达内心,必须要长时间和机械枯燥的练习,而用相同经历花在写作上的话,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但是有这么好的先决条件,写作依然是各位有“准作家们”不可触及的“雷区”。这些雷区到底是何方神圣,吓得他们觉得写一个字都背负着极大压力?我大概总结了以下一些: “我是无文笔,无灵感,无剧情的‘三无人员’,不能写作!” “好不容易写完的东西被高手批得一文不值,我的能力就这点么!” “耍帅不成反被骂,我为什么会选写作来扎台型?!” “……” 我能搜集到的就这些,可能还有其他,不过我猜大都是它们的交集或者并集,甚至全集。 由此可见,而这些让新手们望而生畏的“雷区”,大都不是出于技术上的匮乏。而是出于自身以及外在的“压力”而产生的恐惧心理。 这些“准作家们”只是被“噗咚”所吓坏了的小动物们。只闻“噗咚”声,不见“噗咚”样,究其何为惧,面面皆相觑。 既然说到了让他们害怕的“噗咚”,那我们就从“噗咚”下手,看看他到底是什么。 我在上文提到过,让新手望而生畏的“雷区”,都是出于心理上的恐惧。而心理上的恐惧大都是两个方面——自己自发的和环境逼迫的。 自己自发的那些,个人觉得反而更有天赋,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鉴赏能力,能够看出自己的文字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不能一一指明那些问题的症结,但比那些文基础薄弱的新手来说,更能容易进步。 既然有这么高的眼光和鉴赏能力,为什么他们会固步自封,甚至封印自己的写作之路? 距离。 古人云,知天高,但不知有多高,只知其厚。知地厚,但不知有多厚,只知其厚。 这就是他们的状态,知道自己离“佳作”的距离很多,但是不知道到底有多远。在他们眼里,“佳作”就像是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永远只是一抹泡影。 水中月,花中镜。若真的这么认为的话,你起步就输了。 高尔基在《和青年作家谈话》中指出:"一开始就写大部头的长篇小说,是一个非常笨拙的办法……学习写作应该从短篇小说入手,西欧和我国所有最杰出的作家几乎都是这样 的,因为短篇小说用字精炼,材料容易合理安排,情节清楚,主题明确。" 看似高尔基表面上只是指明了“写长篇要先从短篇开始” 这一条路。那他为什么这么说?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比长篇与短篇的差别。长篇是几个事件联系起来的大故事,甚至背景等众多设定也会因为篇幅的关系会变得异常沉重。而短篇则不然,一般短篇的篇幅只能写1-2件事情,设定什么的也被严重缩水,甚至部分设定不得不砍掉。 短篇与长篇相比,缩水的是剧情和设定,砍掉的是无法展开的东西。而换来的就是更佳的可操作性。毕竟越精简小巧的东西就越好操作。 那我是不是可以依此类推,把短篇再分割再分割,分成可操作可训练、并且一训练就能马上见效的模块化小段落,从这个开始训练? 其实高尔基在指导的是,新手入门的方向——从模块化的最小单元训练,逐步加码。 那有人会问,小说这么多模块,等训练完了,肯定要很长时间吧? 的确,需要很久。 如果你想一下《冰与火之歌》和《指环王》的作者出版第一本书时他们的年龄,你就知道真正的高手是怎样修炼的。 磨练不可怕,可怕的是漫无目标的徘徊。当他们知道自己目标时,一切的阻力就如毛太祖笔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般,那么微不足道了。 说完内在的,再说说外加的,这个大概是很多作家,甚至绝大多数作家都遇到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写作新手的特征:他们没有什么鉴赏能力,写作基础也很薄弱,完全凭着一时热血的激情开始动笔写作,他们因为某一篇文章的感动而想延续自己对文学的热爱(DIY有助于加深对某些东西的理解,这道理体验过的就知道了),或者为了面子而想显示自己很厉害很高雅。他们不像那些“自己施压”的写作新人,有在长时间文学熏陶下积累出来的“自然流露”。 所以,他们会把写完的文扔到网络上,或者直接交给高手看。他们希望从别人或者高手们的评价中,获得能够让自己延续热爱的理由或者继续显摆的资本。 问题,就从这里开始出现了。有人说“尺子选错了,量什么东西都是错的”,而这些刚入门新手们,为了获得东西,在两眼一抹黑什么都看不见的情况下,就急忙找个尺子测量一下自己的成果。 殊不知你拿到的尺子,本身的问题不比你的问题少多少。 每个人的的品味千差万别,这种现象不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能够形容的了,而是“一千个人眼中到底有几个是哈姆雷特,几个是克劳迪斯,几个是波洛涅斯”的问题,不同的人甚至连评判好坏的标准都千差万别。在文学作品鉴赏里,“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的原理是不存在的,好作品在别人的眼中可能是一本废话连篇的渣作,更别说那些写作基础以及鉴赏能力欠佳的新手作品。这样的作品,把它们贬得一文不值非常容易,从中找到几个闪光点也不是难事,而这两个极端的回复,都掌握在新手眼中的“高手”们和回帖的“观众”们。 不仅如此,因为“高手和观众们”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好心给出的改正评价以及回复大都无法说中要害,只能指出新人作家几个比较明显的错误,可这些指正很可能并不是他们所想的那样简单。“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后果势必是造成病情的加剧,但当你只有“医头和医脚” 能力时,你也只能做这些活。更别说那些给“病人吃错药”甚至“吃毒药”的“高手和观众们”。 既然别人能给的意见,都不是能够根除的意见,那我怎么来“测量”自己的“文字成果”?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写的文自己才知道,写作手法、表达意图、背景人物,它们是怎么运作的,怎么被使用,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如果你肯定你自己这些都十分清楚的话,你可以大胆的放在论坛上,或者找高手评价,那个时候你就能辨别哪些“尺子”适合我,哪些“尺子”原本就是歪的,一切都明了时,你就不会对那些回帖和评价草木皆兵了。 如果什么都不清不楚就开始动笔,这样的文还是别指望能从别人口中翘出什么的东西来。 这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没有“尺子”怎么办?很多时候你一篇文放出去,人家根本没有反应,那该如何是好? 刚刚开头就说过了,写作是一种艺术的内心表达形式,那何尝不用你自己的内心来当一把尺子?你所想表达的情感、故事,甚至那些你心目中的感人场景,没人可以比你更清楚、更熟悉,如果以“是否能还原你内心的所想所感”为标准来评判自己写的文章,岂不是最能反应你的能力所存在的差距? 恐惧来源于未知,未知是拦截在新手们面前的一堵墙,当未知之墙倒塌的时候,他们就能看到他们所向往的“西柏林”,虽然路途并不平坦,但他们知道自己走的路是什么样的路,并且他们完全能够支撑他们达到他们向往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