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曾试图戒酒、或在某些场合说他们不喝酒的人都知道,别人会劝酒,而如果坚辞不喝的话,他们就会不高兴。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事是只在澳大利亚人身上发生吗?我们对此又能做些什么呢?
这种因社会压力而不得不喝酒的现象不止发生在澳大利亚,而是发生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里。包括美国、墨西哥、秘鲁、新西兰、日本、非洲诸国和芬兰在内的国家都有针对不喝酒、以及不喝酒的人的负面反应的研究。在国家内部,饮酒潜规则常常因不同社会、文化群体而异。
同伴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
在一些群体中,狂饮无度可能是正常的。在这些群体中,个人的喝酒习惯可能会大大受到或明确或含蓄的社会规范影响。
最近针对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研究发现,那些“社交饮酒者”(social drinkers),即每周至少一次在家庭以外的社交场合饮酒的人,比那些“非社交饮酒者”更有可能承受被要求喝酒的压力 。
而那些“高风险的饮酒者”(risky drinkers),即每周至少会有一次喝了6标准饮酒单位(注:1标准饮酒单位含10克纯酒精)的人, 面临多喝的社会压力更大 。这可能是因为那些喝酒更多的人更容易发现自己置身于痛饮成为常态的社会群体中。
大多数关于社交、同伴对喝酒影响的研究都是针对青少年和大学生的。这是因为当我们是青少年时,同龄人对我们行为的影响最大。
有证据表明,更容易社交焦虑、或顾虑别人会怎么想他们的年轻人会更倾向以危险的方式喝酒。
抵抗同伴影响力的能力似乎从14岁左右开始增加。虽然一些研究表明,我们在同伴面前为自己坚持说不的能力从18岁到30岁都没多少增长。
研究还表明同伴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们的喝酒行为。直接影响可以是公开鼓励喝酒,还可以是当别人说不想喝时仍然为他们买杯酒,或以不明显的动作鼓励他们多喝点儿。
间接影响可以是通过模仿别人(观察他人的行为)、或通过传递关于什么是可接受的喝酒行为的信念。我们都会把自己的喝酒行为和团体里被认为是“正常的”行为作对比。
朋友可以让戒酒变得非常困难(图片来源:www.shutterstock.com)
劝酒的压力从何而来?
很难找到具体的研究说明为什么朋友会劝我们喝酒。但有一些普遍依据,是基于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中的从众心态和群体思维。
本质上,我们是部落的社会性动物。从演化的角度来看,早期人类必须形成社会团体来狩猎、收集食物、保护彼此并得以生存。结果是,我们已经演化出了有利于团体凝聚力的倾向,因此我们倾向于遵守群体规范并避免不守规则。
因此,如果我们倾向于与同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交往、并且和他们举止行为类似,那么当我们开始以违背群体规范的方式做事,例如不在社交场合喝酒,我们就必须面临一个挑战——这种行为在群体中是否被接受。
正如我对我在临床心理咨询中的客户说,如果你决定要减少或停止喝酒,这可能就有点像你举起一面镜子对你的同伴说,“我已经决定改变自己对酒的依赖,或许你也应该注意下自己的饮酒问题。”
他们会感觉不适,并下意识地通过尝试鼓励你像他们一样再次开始喝酒,来避免这种不适 。当然,即使他们在没喝醉的时候可能会支持你戒酒的想法,但等他们喝了几杯后,他们更有可能会向你施加喝酒的社会压力。
如何避免同伴的劝酒压力?
这里有一些处理社交场合的喝酒压力的贴士。
不要惊诧于你朋友似乎在破坏你少喝酒的努力。他们不一定是在试图贬低你的努力,而很可能只是在处理对自己喝酒的不安全感。
在去社交饮酒场合之前,预先计划、排练你应当如何回应。有时候一些借口,比如“我在吃药,所以我没法喝酒”或“我得开车”可以在短期内帮助你。
提醒自己你为何渴望减少或停止喝酒。不再喝酒的强烈决心是抵抗喝酒压力的重要部分。
想想在群体中有谁可能支持你改变喝酒行为的决定,并考虑将他们拉成盟友。你可以事先和他们谈谈,说清楚你想做什么、以及你希望他们做什么以帮助处理来自群体里的压力。
在喝酒的场合中,如果大家在轮流买酒,你要么完全不参与,要么到你时,你可以给别人买酒,但轮到别人给你买时,要求他们买非酒精饮料给你。
如果他们坚持要让你喝,你可以选择离开。你可能得认真反思一下,在你想改变喝酒习惯时,他们是不是你想要多多相处的同伴。

職場心理學:「毫不抱怨」的同事最不健康,「不能抱怨」的職場沒有未來
「毫無不滿」可能代表內心處於危險狀態
即使是一開始話不多的人只說「最近老是覺得提不起勁……」,當我具體地問了「一早進公司時是什麼樣的心情呢?」等的問題後,他們便漸漸地打開話匣子熱絡了起來。
在這當中,也有興奮得說到忘形了,開始了一連串我毫不知情的職場話題的人。比方說「E先生這個人是我的直屬上司,他又突如其來地做了這樣的指示,要我連夜趕工把遭到客戶抱怨的程式碼修復完畢。管得太多了吧!他又不是研發課的F先生…」這樣的內容。
剛開始我照著心理諮商的基本原則,以「原來如此,真是難為你了」的回應,以全盤感同身受對方心情的方式聆聽。不過,到最後還是會因為「請等一下,我忘了E先生是誰,F先生又是誰…」,而變得跟不上對方說話的腳步。因此,接下來我會試著丟出另一個問題。
「我能充分了解到你的工作環境和上司看起來都有不少問題。我想,除了你之外,公司裡一定也有嚐到這些苦頭的人;你平常有沒有和同事或屬下交換這類的意見?或是跟妻子聊聊之類的?」
於是,對方像是受到驚嚇般地「咦?」了一聲,便接著這麼說。
「你是說,我不跟同事或老婆抱怨職場的不滿嗎?我平常是不會把這種負面的情緒說出口的,所以才到這裡來發洩,不是嗎?」
我雖然同意對方的說辭,但我的想法是這樣的:「反過來說,要是有一個能夠輕鬆自在地向夥伴或家人傾吐不滿心聲的環境,那麼,這個人也許就不需要求助於心理醫師了……」
「不抱怨」似乎被認為是一件好事,但果真如此嗎?沒有發牢騷的必要而一切圓滿順利的話,當然是沒問題的。不過,特別是在職場,一定多多少少對於人際關係、工作內容或績效考核產生不滿與質疑。
我也曾經遇過自稱「完全沒有抱怨和不滿」的人,不過,與他們深談之後,發現這些人好像只是告訴自己「懷著不滿的情緒或抱怨這抱怨那,是導致專業人士失敗的原因」,而不分青紅皂白將負面的情緒封鎖起來而已。在心理分析學裡,將這種「把自己的情感當成什麼都沒發生過」的情形稱為「否認」。
此外,表現出「我的工作環境是個天堂,啊哈哈哈!」這種超乎必要程度以上並且樂在其中的積極,可以稱為「狂躁的防衛」。
不管是以上的哪一種,對內心來說都是非常不自然的態度,若長時間持續下去,也會有因身體某處崩潰導致憂鬱或呼吸急促症狀的情形出現。簡單地說,愈是「沒有什麼好抱怨」的人,其實內心愈可能處於危險的狀態。
此外,也有人以「我的確有心有不平想說出口,但是,如果告訴同事,可能他會向上司密告,告訴家人又會被嫌煩。」為理由,將抱怨或不滿硬是強忍下來。古早時代,有著在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居酒屋,把老闆娘當成吐露心聲的對象的習慣,但這樣的文化在年輕族群中卻幾乎已不復存在。
說到這裡,我曾在某個企業聽到這個有趣的故事。這個公司為了能夠讓女性職員從沏茶、倒茶這種差事中解脫,就在各個部門設置自動茶水機,供職員們自行取用茶水。不過這項措施開始執行後,不斷出現抱怨心理狀況不適的女職員。
調查之後發現女職員們原本能在茶水間沏茶、倒茶時,互吐苦水,抒發對工作或上司的不滿;但是,設置自動茶水機之後,大家便沒辦法聚在一起互吐苦水。
像「協理這個人真是噁心到極點」和「管理階層都這把年紀了,還那麼任性」之類的交談,只需要站著花個幾分鐘的交談,就能減輕沉重的心理壓力。
☆不能把抱怨說出來的職場,沒有未來可言
當然,抱怨本身沒什麼生產力可言。因此,也有人對於「抱怨只會更提不起勁,甚至變成不懂自省而凡事歸咎他人」之輩感到不安。
身為一個心理醫師,我的想法是,相較於正向、積極的陽光面,就有負面、消極的陰暗面,不大可能百分之百凡事向前看並且正向思考。就算有,我想也只不過是如先前所述,是一種不自然的心理防衛反應。
這麼一來,如果心中的不滿能夠在茶水間和居酒屋抒發,這種程度應該不會累積壓力造成崩潰,而能夠心平氣和持續工作下去。
我這麼說,會有人覺得「所以說,你是要大家以『避免勇往直前』的心態來工作吧?」而忿忿不平。最近,出現了嫌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或「細水長流」人生觀的傾向,取而代之的是,「急速成長」或「一次到位」,這些字眼也經常在商管書籍中出現。
但是,無論業績如何急速提高,如果衝刺只是一時的,一旦能量燃燒殆盡、身心俱疲累倒,之後的兩年幾乎毫無用武之地,那便失去意義。工作方式有如雲霄飛車般大起大落的人,想必在工作的總量上輸給細水長流型的人吧?
狀況時好時壞、心情大起大落,對身心能量的耗損也不小,也容易產生心理不適或嚴重的身體疾病。
這麼一來,維持最長久的,不就是以「工作一定會有抱怨」為前提,在適度發牢騷的同時,以不急不徐的步調、細水長流地持續工作的形態嗎?
我認為,公司無意中「沒收」了員工可抒發不滿的空間或時間,並在發現員工抱怨後給予負面評價等態度,從長期來看,並不會提昇業績。實施彈性上下班制等,大家不在同一時間一起午休,可能也會間接造成「無意中沒收員工發牢騷的時段」。
原本發牢騷的時段或場所,應該是以茶水間為代表、自然而然發生的產物。不過在這些產物瀕臨絕種的現在,也許有必要自行創造出這樣的環境。
以「怎麼樣?今天來聚餐並召開吐苦水大會吧!」等來邀請同事加入,確實是會給人相當負面消極的印象,不過出乎意料的是,這樣的行為也許是為了保持心靈的健康,紓解怨氣以提升明天的工作表現之最先進的方式。
當然,實在是沒有可以發牢騷的對象或場所時,心理諮詢師或心理醫師也是不錯的選擇。不過,以輔導為訴求的心理諮詢師中,也有不希望諮詢對象抒發情緒上的不滿,只是將他們的行為想法轉變為正面積極,這一點,是各位需要注意的地方。
沒有一絲抱怨的職場毫無未來可言,但願世上的企業領導者們也能明白到這一點,並希望他們能抱持著公司職員在茶水間或員工餐廳竊竊私語地說公司的壞話,代表「喔,我的公司很健全,表示未來是光明的」之類的想法。當然,我建議企業領導者也在覺得「真煩啊!員工們有一大堆的抱怨」時,找個對象發一下牢騷。
所以,像我這樣有時候會抱怨還是很正常的#13t

本帖最后由 服毒君 于 2017-1-1 01:58 编辑
为什么你妈总是催你结婚生孩子?文章来源:《为什么你妈总是催你结婚生孩子?》
青音:武老师您好!我们今天说一个每到过年大家都会特别关心的问题——催婚。因为中国的爹妈都特别喜欢催婚。有一个新闻每到过年的时候都被炒得很火热——“租个女友/男友回家过年”。为什么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结婚与否这么在意呢?外国的父母似乎并不这样。武志红:这是中国的特色,中国人一定要和别人活得一样,既然要“一样”,那就会有一个比较。而且,其结果最好是“比你早”或者“比你好”。青音:“比你早”、“比你好”、“比你快”、“比你多”。武志红:如果别人家孩子结婚、生孩子了,而自己的孩子没有,他们就会有失落感。如果你说自己单身,他们还会觉得不可思议。青音:单身好像就意味着你“不正常”——不是你的身体“不正常”,就是你的心理“不正常”。父母似乎不能忍受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不一样,“不一样”好像就意味着“不正常”。武志红:他们觉得“孩子不正常”就意味着“自己不正常”。青音:说到 “不一样”,我想到一个例子。我小的时候,有一次学校运动会,老师要求穿白衬衣和蓝裤子,可是我没有蓝裤子,我的衬衣是上面带有小碎花的。因为那是妈妈给我做的,我觉得很好看,而且我确实没有纯白的衬衣。之前的运动会,我每次都是小鼓手,是站在前面的,但是那一次老师让我站到了最后一排,只是因为我的衬衣和大家不一样。于是我觉得因为自己的衬衣和大家的不一样,被视作一个异类,被排斥了。我很难过,回到家以后嚎啕大哭,后来妈妈问我才知道——原来是因为我缺少一件纯白的衬衣。于是她就拉着我去百货商场,买了一件“的确良”的纯白衬衣。我现在回想起来,还会觉得 “白衬衣”的事情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伤害,因为我并没有做错什么。武志红:中国一直以来都在追求“整齐划一”,比如“阅兵式”的“方阵”,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图腾”——所有人都一样,好像只有这样大家才会觉得足够铿锵有力,如果某个人不一样,那么Ta就是不对的。对你来说,是因为白衬衣的事情而受到了伤害,但于我而言,我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我今年41岁,没结婚、没孩子。这个情况在城市里已经很特别了,而我的家乡在河北农村。虽然我现在生活得很好,但我还是会被这样嘲笑——“武志红有什么啊,他既没结婚,又没孩子,你瞧我,俩儿子!”青音:在他们看来,虽然您是心理专家,出版过很多书,有很多人都喜欢听您讲的课,但没有用。因为您没有结婚、没有孩子。武志红:哪怕我的收入是他们的100倍,但是他们结了婚、有了孩子,具备这些符合中国传统生活的要素,所以他们就比我强。青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象到很多父母的焦虑,因为父母对孩子过得好与坏的判断标准,其实是完全来自于外界的。武志红:有很多人会问我妈妈:“你们家儿子,怎么到现在都还没有结婚、没有孩子?是不太正常吗?”青音:那您的妈妈是怎么回答的呢?我觉得您的妈妈很了不起。武志红:我妈妈没有把这种“焦虑”传递给我。在这里,涉及到了另一个中国社会很普遍的问题——大家都在传递焦虑。比如有的人会跟你的父母说:“你们孩子怎么还没结婚、没生孩子呢?”这时候父母会觉得自己被攻击了,然后会感觉很焦虑。那么他们怎么解决这个焦虑呢?因为碍于面子,所以不能还击,但是他们自身又坚持不住,于是他们就会把“焦虑”传递给孩子——“你怎么还没结婚、还没孩子?你知道我在家里多没面子吗?”随后,孩子们也会感觉到焦虑。青音:我觉得,会说“你知道我多没面子吗?”的父母,还是比较诚实的,而大部分的父母会说:“你看人家xxx,再看看你,一个人在外地工作,爸妈多担心啊!你要有个孩子、有个家,我们就放心了。”——这些话会让我们产生内疚,因为我们没能生活好。武志红:说到这,就引出了这个话题中更深层的部分,我们刚才讲到“所有人都活得一样”,它还有一个更深层意思是 “不够孝顺”。中国有个古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同时,中国还有一种特别的“生育文化”——老一代的存在感,建立在“我有后代”上,而且还得有儿子。孝顺的“孝”字下面是一个“子”字,由此可见,中国父母的“存在感”其实是建立在“我必须有孩子,而且孩子必须要听我的话”之上。而中国所讲的“孝”字,就是指“子承老”,即:孩子要把老人背在自己的身上。而“子承老”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物质层面的“子承老”,即:父母年纪大了,你需要养活他们,给他们以物质上的资助。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子承老”,即:孩子必须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做事。因此,中国人对生育非常重视。生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呢?生了孩子后,自己就可以变成皇帝了,想要孩子做到“我让你干嘛,你就得干嘛”。同时,当孩子具有这样一种“功能”后,父母就会产生“我要把我的存在感,建立在我有后代上”的观念。青音:之前我做节目的时候,说过一句特别狠的话,虽然很难听,但是确实能概括出一些人生活的现状——有些人由于没有人生,所以只好“生人”,于是把“生的人”的人生,完全当做自己的人生去把握。甚至我们可以总结为,那些急于催婚而忽略孩子是否有了自我实现、有了爱情的父母,他们的人生并没有完全地实现和展开。武志红:他们没有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们的心力就着力于看着自己的后一代变好,这就是中国所谓的“天伦之乐”,我觉得中国的“天伦之乐”很极端。比如父母老了,就必须得有个小孩子。看着小孩子有了天伦之乐的感觉,其实就是看着小孩子的同时,感觉自己的生命被延续了。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个朋友,他当时患了“精神分裂症”,后来经过治疗痊愈。他当时跟我说过一句话:“我必须得生孩子,为什么?因为我要把我的精神延续下去。”我当时很震惊,对他说:“你当时都已经得了精神分裂症,你的精神没什么了不起的,你要把你的精神延续给谁啊?”他听了之后也很震惊,说:“反正我就是这么想的。”他并没有深刻地反思过这种精神要怎么延续下去。其实这里面蕴藏了一个含义——当我的精神能够被延续的时候,我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不是我自己就可以把精神活出来,所以我才会存在。青音:很多的父母,尤其是年轻的父母,过分地重视孩子,我们其实可以理解为他们自己的人生没有实现,于是他们把孩子当成了自己。这些父母看起来是爱孩子,其实是在满足于一种叫“自恋”的东西。武志红: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这样发展下去,会导致中国的每一代人都没有自己的人生。青音:听上去真的让人觉得后背一阵阵发凉,我们平常会说父母是如何得爱孩子,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这个“爱”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我做节目的时候也经常说,有些人是打着爱的旗号在“害”,有些人是打着爱的旗号在“赖”。我觉得很多做父母人都需要想想看——你到底是完全地在依赖着孩子,还是要求Ta必须要按照你的精神意志去生活?比如,不可以去外地工作、必须留在自己的身边、工作必须是稳定的等等。你有没有想过,这其实是在害Ta。武志红:我们可以试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父母是否真的在意孩子幸福与否?而这个幸福是建立在孩子的感受上,不是活了一个大家都能活出来的样子。比方说大家都有孩子、有伴侣,这就叫做幸福。而你可能会找一个非常糟糕的伴侣,生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只是活出一个所谓“我有一个家庭”的样子,但却活得很痛苦。青音: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我一个很好的闺蜜,是西班牙姑娘。有一次我们在后海聊天,当时是夏天,夜风吹拂在后海的湖边,很舒爽。她今年四十五岁了,没有结婚。因为她认为爱情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她还没有遇到,不想匆忙地走进婚姻。我问了她一个很中国式的问题:“你的爸爸妈妈不会着急吗?”她说:“为什么要着急?我的姐妹都结婚了,也都有孩子。即使我没有结婚、没有孩子,爸爸妈妈也不会为我着急。”我说:“为什么呢?”她说:“我的父母非常在意我是否爱和被爱。我们在结婚前,或带一个心上人回家给父母看的时候,父母通常会问我‘你爱他吗?你们在一起相爱吗?’”而在中国,这是不可能发生的。我们也提醒很多正在听我们对话的一些即将为人父母的,或者已经为人父母的朋友,当你的孩子长大以后,并且迟迟没有结婚,你能够压抑住自己的焦虑吗?而当Ta把爱的人带回家时,你应该仔细地问问Ta:“你们相爱吗?你爱Ta吗?”你也应该问问自己:“对于你现在的伴侣,你们还依然相爱吗?”武志红:希望每一代都可以是爱的结晶,而不是“大家都这么活,我也这么活”,这样无意识地传递所谓的“精神”。青音:希望今天听到我们对话的朋友能够有所收获,下次我们会带给大家一些应对的智慧。谢谢,下次见。

我想每个人都不愿意自己的心成为垃圾桶,可我们却习惯把垃圾装在心里,什么是垃圾?就是能够引发烦恼及负面情绪的一切所见、所闻造成的心里所想所忆。一切垃圾起源于外境,残留于内心,看到电视、网络中播放的一些不好的现象,使我们从小形成的正义感和道德感无法接受,引发我们的怨恨、愤愤不平;我们听到了自己身边的家人、亲属、朋友等受到了伤害,我们也会气愤、担心、忧虑;别人对我们自身伤害时,如诋毁、辱骂等等更会引起我们内心的仇恨和不平,这些引发我们负面情绪的都是垃圾。把这些装在心里,心就会生病,长时间后就会悲观、厌世、冷漠或者抑郁,其实对于这些外境,我们无力改变什么,并且任何现象都有其原因所在,这就是佛法所讲的因果和缘起。
也许我们并不愿让自己的内心满载负担,但习气所致,我们就是喜欢看是非、听是非或者拨弄些是非,我们常常愿意什么都要管一管、说一说,只是我们没有察觉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内心是气愤的、不安的、动荡的。我们的内心又总是放不下垃圾、倒不空垃圾,常常去忆念造成自己负担、压力的人和事,回想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念念不忘的那些所见、所闻或者自己亲身经历的,反复出现在脑海里,造成自己内心的不快乐、痛苦不堪。

Many people think that a true love means that they should spend 24 hours a day together with the person they love. Such schedule will make you lose your identity in a quite short period of time. Remember, everyone needs some free time and space to satisfy their personal needs and do things that make them feel alive. By all means, don t let your identity die, because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bounce back.
许多人认为,真爱意味着他们应该24小时和爱人在一起。然而这样的日程安排会让你很快就失去自我。记住,每个人都需要一些自由时间跟空间来满足他们个人的需求、做一些能让他们感觉充满活力的事情。无论如何,不要丧失自我,因为找回自我会很困难。
2. The lust period is temporary
激情只是暂时的
This wonderful period usually makes you fly on the wings of love. When you are extremely happy, you spend hours dressing to impress your partner and talking about love till the dawn. Unfortunately, the period of butterflies in the stomach ends fast andamorousness turns into a real and adequate love. Love is the period when you are ready to share both good and bad with the person you love. Love really grows when you have no fear to lose and when you absolutely accept all pros and cons of your significant other.
恋爱中激情四射的这个奇妙阶段,通常会让你恋爱的小翅膀飞个不停。当你非常高兴的时候,你会花很多时间打扮自己来打动你的伴侣,跟他谈论爱情直到天明。不幸的是,这段心中小鹿乱撞的时期会很快结束,激情变成了一种真正充分的爱。这段时期的爱情,是你准备好跟你的爱人分享你的好与坏。爱只有在你不惧怕失去、完全接受另一半的好与坏的时候才会真正成长。
3. Other people don t belong to you
别人并不属于你一个人
Nowadays we live in a democratic world where people are free and have equal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Moreover, we are free to express ourselves and lead an independent life. No matter how long you ve been together, you should understand that the person you love isn t your property. People who really love each other are committed to this beautiful feeling and treat each other with respect. Your love is your muse but not your possession. You cannot control the behavior and every step of your partner, because it will only break trust in your relationship. The only adequate thing you can do is to trust him and try to create common rules of commitment both of you should stick to.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他们拥有同等的权利和责任。除此之外,我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过独立的生活。不管你们在一起多久了,你都应该明白你爱的那个人不是你的个人财产。真正相爱的两个人会对这段美妙的感情履行承诺、互相尊重。你的爱是你自己的想法而非真正占有。你不能控制另一半的所有行为,因为这只会破坏你们之间的信任。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他,试着去创造一种你们两个人都能遵守的承诺规则。
4. Complete yourself
完善你自己
I do agree that other people can improve you and fill your life with joy and wonderful colors, but you should realize that people will never complete you or live up to your expectations. There s no need for validation from your partner. First of all, you should learn to cultivate self-love before you can share it with your beloved. Try to develop yourself until you find yourself confident and complete. It requires you to change your actions, thoughts, emotions and behaviors.
我赞成其他人能够帮助你提高自我、并且让你的生活更加美好和丰富多彩,但是你应该意识到,人们永远不会去成全你或者满足你的期望。没有必要事事都要得到另一半的批准。首先,在能够和爱人分享你的爱之前,你要学会爱自己。试着提升自己,慢慢地你会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完整。这就需要你改变你的行动、想法、情感和言谈举止。

有趣的心理疗法
心理疗法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古今中外的许多诊疗奇闻佳话,不仅使人惊笑一番,大有
"
喜
怒哀乐
"
皆是药之感,这些独具特色的心理疗法,不但有些神奇的疗效,而且蕴藏着丰富的科学道
理。
激怒疗法:
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
"
齐王
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理疗才能治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
"
太子听了恳
求道:
"
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
"
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当即
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二次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
失约,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
也不见,
鞋也不脱,
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
并且粗话野话激怒齐王,
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了,
便起身大骂文挚,一怒一骂,郁闷一泻,齐王的忧郁症也好了。可惜,太子和他的母后并没有保住
他的性命,齐闵王还是把他杀了。但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
?quot;
怒胜思
"
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
治疗手段,却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给中国医案史上留下了一个心理疗法的典型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