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搬运自我在知乎的回答。众所周知,海德格尔不伦作为先知也好神棍也好,都是现代哲学绕不开的山头,我个人对其学说较有好感,遂趁答题之际整理其学说思路如下。本文内不涉及对其某部著作的具体解读,只是针对其思想脉络泛泛而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总的来说,所有学科研究的东西大概可以被分为这几层:
- 客体化、对象化的东西。
- 普遍的、形式逻辑的东西。
- 世界性的、生活世界的东西。
- 前世界的东西、神秘之物。(我们叫它绝对领域好不好( ̄▽ ̄") )
这四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 1以2为“动因”(Efficient Cause,这是个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概念),
- 2以3为动因,
- 3以4为动因。
- 一个东西经由绝对领域演进到对象化、客体化之物,是“存在”固化为“存在者”的过程。
科学立足于第对象化之物,最多研究下普遍之物,对于前理论的东西,科学不屑一顾。
海德格尔的看法则明明白白地反其道而行之。怎么说呢,这或许有点取巧,但他的确认为哲学应该往起源的方向研究。也就是,哲学家最后应该直捣黄龙,研究存在而不是存在者。最后肯定就要追问到绝对领域啦。
按分析学派的看法就是,不光要继续跳大神,还要像广场舞那样跳,把大神跳出新意。( ̄▽ ̄")
海德格尔之前的哲学家大多都关注理论的领域领域,无意于追问前理论的领域。在这一点上,古希腊的哲学家比笛卡尔传统以来的哲学家好太多。胡塞尔从对认识的批判开始,最后到生活世界结束,也是从对象化之物到生活世界的一个过程。前期维特根斯坦触及到了绝对领域,后期维特根斯坦不了解,大概立足的还是生活世界。海德格尔的整本《存在与时间》,差不多是研究普遍之物如何从生活世界中诞生,然后稍微触及到了绝对领域。直到后期,海德格尔专注跳大神三十年,基本上就开始大谈特谈绝对领域了。
哲学史大概分两条线路,其一是本质主义的,其二是实存主义/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us)的。
本质主义大概从柏拉图开始。直到现在的分析哲学,都是继承这个传统的。简单的说,其价值取向是:本质的东西比具体的东西好。
实存主义传统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有些实存主义指向了神学,有些实存主义则没有。奥古斯丁-埃克哈特-克尔凯郭尔,这些人的实存主义指向了上帝。尼采-海德格尔-雅斯贝斯-萨特,这些人则没有。
本质主义立足于本质和普遍性,而实存主义强调个体性。按柏拉图的说法,作为理念的人才是完美的,才是哲学家应该关注的。这在某些方面就有点可怕了:那我作为一个人,明显不是理念的人。那我的存在是不是无关紧要了?任何一个人的存在是不是无关紧要了?——因为即使我们这些个体不再存在了,作为本质的理念的人还依然存在。
但亚里士多德会反唇相讥:如果没有个体的人,人的本质从何而来?这下个体性一下重要了起来——普遍性居然要根据个体性来获得自己的存在了。
翻身农奴把歌唱。这就是实存主义的开端。
对于二者的差异,再举个我老师爱举的例子来说明:
本质主义-存在论的思考方式是这样的——我要先是个人,然后我才能是个好人;这想要说明的是,实存主义强调个体如何在生存活动中实现自身。在此基础上,对比本质主义的单一化、固化的倾向,实存主义同时强调个体向着未来的开放,说白了,强调个体的丰富多彩的可能性。而实存主义-神学的思考方式是这样的——我要先是个好人,然后我才能是个人。
这也就是萨特还是海德格尔说的“存在先于本质”。
下面来关注一下二者的目的。不论是实存主义还是本质主义,最后要追问的都是一个超越/先验的东西。总的来说是这样的:
- 本质主义追问的是“是什么”(What)的问题,问的是“存在者作为存在者一般地是什么”,指向一个普遍的、本质的先验之物,其解答一般是存在论(ontology)的。
- 实存主义追问的是“如何”(How)的问题,问的是“最高之物、终极之物是什么”,指向一个神性的超越之物,其解答一般是神学的。
而海德格尔呢,一反以往的传统,他的实存哲学最后指向的是一个普遍的“生存结构”,乃至于最后把人的生存归结为时间性。这生存结构或时间性,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共相”,一种“普遍之物”。
这说明海德格尔的实存主义最后指向了存在论而不是克尔凯郭尔式的神学,这是一个很有创新性的做法,并且他成功了。《存在与时间》做的就是这个事。
==========================前后期分割线=======================
对前期海德格尔及其前期代表作《存在与时间》的评论简单如上。其书的内容,如有兴趣我可以另开长文讲讲个人见解,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至于中后期海德格尔,我也没读多少,大概只能凭上课的印象讲一讲。
这里按照老师的讲法,加上自己的理解,可以把海德格尔分三个时期:
- 前期,核心议题是”此在与存在的关系“
- 中期,核心议题是”真理和诗思”
- 后期,核心议题是”本有和神思”
前面已经说过,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应该研究处于绝对领域的存在,而不是研究已经固化为理论、对象的存在者。说白了,哲学的身价应该高一些。
但后来他又觉得,哲学这个词现在已经变味了,被很多其他的学科喧宾夺主了,所以干脆连哲学二字都不用了。哲学——比如像我现在做的这种行为——作为一种已经濒临僵死的思考模式,必须要被更宽广,更自由的“诗-思”来取代。
在海德格尔晚年,德国的《明镜》杂志对他有个采访。这里摘抄两段如下:
海德格尔:今天各种科学已经接管了迄今为止哲学的任务。……哲学消散在几种特殊科学中了:心理学、逻辑学、政治学。《明镜》记者:那么现在谁占据了哲学的地位呢?
海德格尔:控制论。
这一段话很简要地说明了海德格尔的思想转变:在前期的《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考察了一种由上手用具/工具组建构成的周遭世界,在现在已经必然地下堕为纯粹的技术世界。技术以一种”格置“(Gestell)组织着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同时也已这种方式重构着世界。这使世界丧失了其他多种可能具有的意义。技术的本质,也就是”格置“,使得一种精确计量的理解方式压倒了其他的理解方式(如《世界图像的时代》里揭示的那种以图像来理解世界的方式),世界丧失了其他的可能的意义。
世界要完蛋啦!
海德格尔在后期要做的其实是这样的一种努力:哲学是否还能担当起在历史上曾经的职责,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揭示出人类或世界应该走的道路,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或多或少的拯救世界?
你没看错,确实是拯救世界。
海德格尔的方式是这样的。他通过训诂,得出”真理“这个词在思想史上的演变历史。从而得出结论:真理的原义经过长时间的误用,已经从其原来的意义——去蔽——下堕成为简单的符合论。这是从柏拉图开始的,而其完成体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模式。说到这里,也无怪乎很多科学主义者会谩骂海德格尔:说我们是劣等的,何其无知,何其可恶,何其跳大神?
但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事实就是如此。
真理的发生方式有两种:
其一,发生为存在之真理;
其二,发生为存在者之真理,科学、技术是这种真理的发生形式,明显在价值上逊于前者。
怎么,不能理解?让我举个例子。
当你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向妹子表达爱意的时刻。这个时候,摆在你面前的可能会有两种选择。
一是把心中的所有东西赤裸裸地倾吐出来。我爱你,爱死你了,每天入睡前都想着你撸管。
——这说的确实是大实话,但总觉得有点不对头。这对应存在者之真理的发生方式。
二是,欲言又止,二人眼波流转,你侬我侬,但是万事尽在不言中。
——这是存在之真理的一种形态,一种遮蔽的形态。
可能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像夏目漱石那样——你说了句什么,但说出来的不是赤裸裸的东西,而是说了句看似不着边际的话,”今晚夜色很美“。但要表达的东西都充盈在这句话里了。
——这也是存在之真理的形态。不过它略有别于前者,是以开显的方式发生的。也就是说,存在之真理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显,是去蔽;二是隐,是遮蔽。这可以对应阴和阳来理解。
而或显或隐的存在之真理,其发生的方式又有四种:
- 诗(艺术)
- 思(哲学)
- 建国(政治)
- 牺牲(宗教)
马尔库塞有本书,叫《单向度的人》,简单的说就是要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在资本-工具理性-全球化-技术等等要素的作用下,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单向度的社会,亦即,人的可能性,世界的可能性,可能拥有的意义,都被压榨得只剩下一个出路;至于其他的可能性,都被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抹杀了。
普遍的平庸和平庸的普遍,这就是这个时代。马尔库塞对这样的现状是持悲观态度的。但是他的老师海德格尔还在垂死挣扎。
我们可以看看后期海德格尔对”世界“的认识。
在前面说过,海德格尔在《存在于时间》中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此在与世界的关系。此在被规定为在世界中存在的存在者,亦即,是与世界不可分割的。此在通过上手工具的因缘牵连构建起自己的生活世界。海德格尔在这里的基本意思是:理论上的“世界”要以这里讨论的“生活世界”为基础。
但到后期,他觉得这样一种生活世界的讨论还没有取得想象中能达到的深度。为了对抗技术对这个世界的统治,必须要还要再深入一层,讨论“生活世界”的基础和动因。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晚期他越来越神叨叨的原因。
在后期,他甚至认为“生活世界”都太僵死了。于是海公公天元突破,继续往下挖,提出了一种世界应有的意义构成形式。这被他称作”天、地、神、人的四相圆舞”。
- 天:日月运行,季节更迭,群星闪烁
- 地:承受筑造,果实滋长,庇护生命
- 神:神秘之物隐而不显的运作
- 人:终有一死者
其中,人从前期的《存在与时间》里的中心位置,退居到了四相的一端。只有人能面对死亡,承担死亡的后果,并以死亡的代价折射出一种意义。人不应该是占有者,也不应该是主宰者,人只是逗留于这个世界,居留于此,然后守护着其他的三者,守护着这个世界。
按海德格尔本人的说法,“四化”作为世界之世界化,是不能按照理性思维的模式去认识的。这很像禅宗说的了,言似一物即不中。但我觉得还是可以说的。这四相,其实指的是世界意义的四种发生向度。至少我理解如此。
不过即使到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海德格尔要努力做的是什么。他在与一种自欧洲发源的思维模式做斗争,力图为非理性的,神秘的东西争取到应有的位置。这在某种程度上类似康德在一百多年前所做的:为科学奠基,同时为信仰划出地盘。
dlsdyc 发表于 2014-7-20 22:30少年既然汝说出了心里话,那么想必你多多少少会有一点小小的失望吧。但是,哲学的面相其实有很多,正如儒 ...
多谢版主大人的鼓励!以前初中时候就偶然读过几本,惊为天人,可是想找人讨论都完全没人理我,我就想,要是这些思想也能转变成大家都了解的东西就好啦~ 就好象音乐家把复杂的音乐理论变成音乐一样。 不过你说的对啊,大概哲学就是需要开放和宽容地对待吧。 哦哦 那么以后就多指教了
话说回来,你们哲学专业的同志。。。哦不 同学们 以后就一直作研究么,还是做老师呢~
[查看全文]
喵喵喵喵喵丶 发表于 2014-7-20 21:00不同次元指的不是我们在宅与非宅意义上的二次元三次元,我的意思是类似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后者能包含前 ...
恩 也是啊 即便是看的书不多的我,也是受到了很多影响了
唔姆,三维空间。。。我想到了三体。。。大概的确是这样,不过低维空间想要理解高维空间感觉好难的样子啊。。真是博大精深。。。。
[查看全文]
悠久的上海爷 发表于 2014-7-20 20:49还是说说心里话吧,说起来你也是我第一个认识的学哲学的人,好吧有过这么个德国人,完全听不懂在讲什么。 ...
少年既然汝说出了心里话,那么想必你多多少少会有一点小小的失望吧。但是,哲学的面相其实有很多,正如儒家会更加偏重入世,而道家更加偏重出世一样,有些哲学家会更加倾向于反求诸己,而有些哲学家则会喜欢由己及人。你刚才看到的其实也只是一个面相而已,而正是那么多的面相才成就了那个或许可以称之为哲学的东西。作为一个哲学专业的学生,其实我也在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如果哲学彻底变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圈子,那么这的确会显得和大众越来越远。而这个矛盾本身,就是哲学想要克服的问题。一方面,我们的确看到,哲学对于很多人来说,会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但是在另一方面,哲学的生命力却存在于人类之中,将哲学从人类之中剥离,恰恰违背了哲学的本性。
或许有人会说你这种想法会过于功利,希望哲学能够直接给我们的社会,或者说至少最终能够我们的社会带来有益的东西。但是,对于哲学来说,它自身也是困惑的,因为它也在思索也在实践什么才是对于人类而言是有利的东西。你也知道,很多东西看上去是有益的,实际上却也有可能是有害的。那么,我们的确会需要更为深刻的思考和批判,以便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世界。
所以,少年,你不需要气馁,其实你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哲学需要有一种开放和宽容的态度来包容,但是哲学本身其实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困惑。苏格拉底虽然如同牛虻般刺激着人类的常识和自以为是,但是苏格拉底自己却依旧保持自身的谦虚和谨慎,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正因为他无知,所以称为了最有智慧的人。所以,让我们继续共同探讨下去,或许会有一个你想要的答案。
[查看全文]
悠久的上海爷 发表于 2014-7-20 20:49还是说说心里话吧,说起来你也是我第一个认识的学哲学的人,好吧有过这么个德国人,完全听不懂在讲什么。 ...
不同次元指的不是我们在宅与非宅意义上的二次元三次元,我的意思是类似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后者能包含前者而不能反之。
哲学家有各种各样的人格。有苏格拉底那样比较伟大的,也有叔本华那样脾气差的。
哲学不能引发现实世界的直接改变,不过哪怕如此它也是有意义的。怎么说呢,哲学直接着手于人生或者三观的根基,它影响你的价值取向和生活形式,决定你的一生。一个人受到的哲学教育直接影响到他把什么看做好的,什么看做坏的,什么看做有意义的,什么看做无意义的,并且以此为标准去生活。
数学以及科学本身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我个人认为。
如果你对这些学科有兴趣,我的建议是多阅读一些相关的资料和书籍。毕竟理想总是丰满的,现实总是骨干的。我在学哲学以前总觉得哲学和中世纪的炼金术差不多。但实际学过以后才知道远远不是如此。
[查看全文]
喵喵喵喵喵丶 发表于 2014-7-20 18:16你成见太多了。古希腊的哲学也不见得都好理解,光说赫拉克利特的那些呓语一样的断章,就引得无数的后人争 ...
还是说说心里话吧,说起来你也是我第一个认识的学哲学的人,好吧有过这么个德国人,完全听不懂在讲什么。。。。
可能是因为和想象中的哲学家有不同吧,我总以为哲学家就会像苏格拉底那样,抛开经验论的同时,像牛虻一样启发哪怕是一般人的智慧。。不过你却说次元不同理解不了的说,有点小失望啊喵。。那是不是说哲学是不读好多书就没办法对话的东西,那么没有读过的一般人又怎么从中获益呢,也许真的会永远失去兴趣吧。。。
如果哲学一开始就是为了启发人们的智慧,那么许多人一生都不曾接触到哲学又如何呢。数学也是同样很复杂的学问,但是许多人把它变成了简单易用的工具和发明,可以说生活里无处不存在。那么哲学是不是也可以转变成对一般人有益和有用的东西呢。
总的来说是对哲学的初衷有点迷惑了,哲学到底是为了像fz里的魔法使用来接近根源(或者说真理)的‘魔法’一样呢,还是是一种用来帮助一般人的‘魔法’呢,一般来说即便是到达了那个根源,也不会是一个一般人能够企及的高度了吧
哪里有成见了真是抱歉,我知道自己许多想法都很肤浅,也没办法理解你说的可能性,以及那个名字很长的人的话。。。所以也会尽量去多多学习的啦~
[查看全文]
喵喵喵喵喵丶 发表于 2014-7-20 18:16你成见太多了。古希腊的哲学也不见得都好理解,光说赫拉克利特的那些呓语一样的断章,就引得无数的后人争 ...
不不 没有什么批评的意思 这里的常识也只是我自己的常识,感叹自己才疏学浅而已,也可能是没有老师自己看会很迷惑吧,个人是社会专业的, 所以可能比较注重实用一点,你的意见也很有价值 会好好参考的嗯 也谢谢你说了这么多了
[查看全文]
悠久的上海爷 发表于 2014-7-20 16:05比方说数学,我相信像厄多斯所说,真正完美的论证就是简单粗暴,容易理解的
实话说的话,脱离了常识的哲 ...
你成见太多了。古希腊的哲学也不见得都好理解,光说赫拉克利特的那些呓语一样的断章,就引得无数的后人争相诠释。阿纳克西曼德作为前苏时期的一个重要哲学家,留给后人的就只有那么不知道一句还是半句的话,翻成中文就是“万物从其开始又复归于它,并且在最后依时间的序列按照各自的不正义而彼此补偿。”我觉得这并不是一句好理解的话。
哲学从来都不脱离常识。
不过我说这些你也估计也没兴趣,就这样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