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德格尔的「此在」到底是什么意思?在最简单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人。从更难理解点的意义上说,就是你和我,我们大家所是的那种存在者。当海德格尔提出缘在这个概念时,他的意图是摒弃“人”这个被用滥了的术语。当“人”这个概念被生物学、人类学和伦理学滥用的时候,使用这个概念就不可避免地连带出一连串思想史中的糟粕,与其如此,海德格尔明智地选择退出贵圈,独自立了个山头。其中深意,只有有一定哲学基础的人才能明白。而这样做的另一点原因是,这个词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世界》里的理论体系是很贴切的。但详细地阐述这一点则是另一篇文章的任务了。
缘在的德文词是Dasein,这不是一个海德格尔生造的词,它早在黑格尔那里就被使用过,在现代德语中也被以迥然不同的意义使用着。由Da和sein两个部分拼成。后者sein是德语里ist的变体,德语里的ist相当于英语里的is。但sein是个不定式,表示一个动态的过程,类似to be,这表示出了Dasein与存在(Sein)之间的关系。至于前半部分Da,则是一个用法很灵活的小词,在德语里有相当之多的意思,并且经常与其他词合体而成为复合词……Da指代Dasein这种存在者“是其所是”(sein)的方式——至于这种方式是什么,相信明眼人可以领会到一二,没看懂的也不用着急,我接下来会粗略地讲一讲。
好了,经过上面的梳理,我们可以总结出这几点:
- 缘在(Dasein)是我们自己向来所是的那种存在者。
- 缘在(Dasein)这种存在者的存在方式是Da。
以上二点总结中,第二点是值得展开阐述的。
在海德格尔的原文中,这个结论中间还缺了几个环节。缘在与存在(Sein)有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于,缘在总是在自己的存在中领会着存在的意义。——在西语里,存在与“是”相通,Being总是与is、are等范畴相通。当我们指着一辆车断言“It is blue”的时候,我们能看到作为车的it,也能知道blue是什么,但中间的那个is,那个“是”,那个存在,这个是看不到的,但是我们能领会到。在另一方面,我们又是在自己“是”的过程中——也就是存在的过程中——领会着存在的。所以我们作为缘在,我们的存在与存在本身有一种特殊的关联。这种关联在于,我们的存在不是简单的is,而是to be,是existent,不是简单的ist(是),而是existiert(生存)。海德格尔认为可以通过分析这个生存结构,最后追问到存在的意义。为了这个目的,他以三个步骤来展开自己的叙述:
- 缘在与世界的关系
- 缘在与他人的关系
- 缘在与自己的关系
经过以上进一步骤的梳理,我们可以再总结出一点:
- 缘在(Dasein)这种存在者在自己的存在(生存)中与存在发生着关系(领会)。
但在最后的最后,
一刀化万刀,万刀即一刀,
整部存在与时间的所有精髓此刻就凝聚在一点——
就在这个Da上!!!
这个Da,就是“在……中”、“先行于……”、“朝向……”、“所因……”、“为了……”等等情态的一个化身。缘在没有现成的本质,他的本质是一些空洞的、形式化“Da”,以至于他必须要在不断地与世界和他人打交道中来获得自己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缘在就是他的缘,因为缘就是缘在的存在(生存)得以发生的场域,如果没有缘,缘在就不能存在(生存)——那个可能性的界限,被海德格尔称为死。最后海德格尔又把生存活动层层剥离,最后揭示出缘在的最终本质时间性,阐明缘在的本质就是“曾在地当前化着的将来”——一段及其空洞的纯“态势”:烦(Sorge,也译作操心)。
但这又是后话了。
至于海德格尔为什么要采用这样一种思路来讨论存在问题,以及这条思路的优劣,这又是另一个很大的问题了。
《碧岩录》有云:声前一句,千圣莫传。
——以此来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提纲挈领,应无大碍。
祝学习快乐。
这本书里关于死亡的解释非常喜欢:死和死亡是此在借以向其死亡存在的存在方式的名称。个人认为死亡是此在的一种存在,此在在生命意义上的的终结仅仅是亡故。。。
个人有一种观点:死是此在的尊严,此在能够向死存在,是此在最为高贵的特质之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