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果黑太子并没有早死,而成功继位成为了英格兰国王。
首先我们先分析百年战争时期的外部背景。西方的日耳曼罗马帝国振兴,元帝国代替南宋统治着东方。中间的穆斯林世界,则为蒙古的四大汗国所取代。法国和英国作为日耳曼帝国的基督教兄弟,此时对外部应该上是没有可以匹敌的敌人的。
然后是内部背景:
爱德华三世的母亲是法国公主,而她因为爱德华二世对她的冷淡,对男宠的喜爱(爱德华二世是个同性恋者),最后对其痛下杀手。爱德华三世的童年和少年跟中国的光绪极为相似,太后专权,胡作非为。但是爱德华三世可比光绪狠多了,他与王爵合作干净利落的将她母亲的势力清除了,并将她囚禁在一个古堡里直到她过世。
从诺曼朝起,历代英王,因为身兼法国大路上的公爵伯爵,因其在法国大陆上的贵族身份,而不得不向法王宣誓效忠。在爱德华三世尚未亲政时,斐利六世威胁说,说如果爱德华不向法王宣誓效忠,那么英王在大陆的领地将被没收。这个威胁使爱德华三世不能不就范,因为这时他并没有用武力保卫他的公国的能力。
爱德华将征服苏格兰作为他的目标,当时苏格兰国君新丧,继任的国君才5岁,于是双方签订合约。其后,爱德华借口苏格兰接受法国的资助撕毁合约,成功的侵略了苏格兰,致使苏格兰百年内元气不复。苏格兰国王出逃,法王收留了他,并支持鼓励苏格兰人民的反英活动,并且威胁英国,要求英国推出苏格兰。
爱德华限于宣誓无法违背斐利六世,于是他指责斐利六世为篡权者(因为查理四世的姐姐的儿子比斐利六世距查理四世的血缘更贴近)。而法国对弗兰德尔的侵略更是引起了“法人反法”的事件,再加上英法在一些残余领地的摩擦。百年战争的帷幕终于拉开了。
(糟糕、好像扯太远了、待我尽量回到正题)
在1376年黑太子逝世之前的背景大致是这样的:此时的布勒丁尼协定被查理五世拒绝承认,查理五世拥有极高的政治军事天赋,他提拔将才,开展游击战,两次击败了英军的登陆。爱德华三世放弃与英国作战,但早年的黑死病让他心力憔悴,不得不将国事托付于四儿子、兰开斯特公爵和冈特的约翰。
(终于进入正题)
假如黑王子没有早死,并成功继位成为了英格兰国王。
我们无法否认黑王子的军事才能,但在政治的处理上他是远远不及他的父亲爱德华三世的。这一点可以从他在阿奎丹的统治以及他在西班牙的治理上看出来,他对于征服的领地所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杀掠。所以对于内政,黑王子的不擅长可能成为他致命的弱点。
立论为黑王子没有早死,并成功继位成为了英格兰国王。其实这是两个论点,一是黑王子没有早死,二是他成为了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晚年昏庸,听信其情妇之言疏远黑王子,而其情妇实是受冈特的约翰所操控。
假使1377年爱德华三世去世的史实不变,而黑王子于此时即位。
他所面临的外敌是狡诈如狐的查理五世,内部则为有着充分的处理内部事务头脑及经验的冈特的约翰。查理五世此时利用收买和军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蚕食着英王在大陆上的领土,黑王子的即位意味着王权的进一步巩固,而作为有着恐怖声名的他的即位,能够成功威吓一部分墙头草使查理五世的战略开展不顺利。
我觉得黑王子和冈特的约翰他们之间的矛盾并不是完全不可调和的。黑王子代表着他所领导的军队的利益,也即被认为他是平民利益的代表。约翰则被认为是要维护贵族的荣耀,是贵族的代表。我们从不否认平民里没有优秀的将才,也不否认贵族里没有庸才。所谓只要是出色的、有能力的,就是被帝国所需要的、所看重的。
所谓的利益,必须要建立在利益确实存在。的确,平民势力的壮大会侵占到贵族的利益,但是贵族的一些腐朽的地方宛如毒瘤,如果不驱除,也会产生不好的事情。如果说要解决这个事情,就是进一步巩固王权,贵族与平民尽皆效忠于王,其生杀予夺都被王所控制,所以黑王子能走的只有暴政这一条路。
黑死病、过多的赋税下压榨的不堪的百姓、查理五世的虎视眈眈、内部约翰的反对,缺少实务能力的黑王子能利用的唯有其手中的军队,以武装建立暴政,建立独裁。已独裁监管贵族、筹集经费、进行更大的征服。虽然说独裁基本上是水中楼阁,镜中花月,对于此我只能说要么想办法利用约翰的内政能力,要么尽量培养自己的子女的内政能力,要么调用军队中的内政官进行管理。
黑太子没有早死,可能他会征服广大的土地,也有可能他会死得更惨。
2.成化帝并没有海禁,反而大力支持航海事业的发展。
背景:成华帝作为中兴之帝,其早年的政绩还是比较出色的。而此时世界的状态是美洲初步被发现,资本主义的世界化才刚刚开始,英法战争打得火热,文艺复兴的道路尚未结束。而明代时在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雇佣关系也成立。
从内部说,假如成化帝没有海禁而大力支持航海事业发展。对于内部此时可能并没有特别多的阻碍,瓦剌在外部并没有再次入侵。对于其在政时的三大弊政,可以说大部分都是皇权的滥用所致。对于东西厂的设置,我觉得既然他存在则有其必然性,但是可能对于东西厂的管理应该更加的有规定,不应随意放纵,而其也不应光明正大的设置,应具有隐蔽性。对于皇权的滥用,大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但如果开了海禁,代表着更多的资金流入国库,不需要再买卖官职,建立皇庄。而一些闲置的人手或有待评估的人员均可以将其放在出海的队伍里进行锻炼。
从外部说,此时西方的资本主义尚未发展完善,开了海禁不仅能促进东西方文化上的交流(文艺复兴),更能将那时西方的手工业技术引入中国。同时,在那时殖民地的争夺尚未开始,中国完全可以在那时开始进行殖民活动,略多其他地区的生产力促使我国更加繁荣富强(完全是脑洞,因为中国的儒家主义对这点肯定要反对的)
在成化年间开海禁对于明朝本身的军事能力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提高,火药在西方的利用及演变比我国的效率要更高,如果火药能够充分装备在军队上,而与外国进行贸易的资金能充实国库从而使得赋税降低人民生活幸福的话,清朝入关的可能性将几乎为0.
在此,对于万贞儿对成化帝的影响不在考虑范围内。
资料来源于维基及百度,如有不符合史实处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