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下的风
祖籍沛国丰县

张鲁,字公祺(《后汉书》作公旗),祖籍沛国丰县(今江苏省丰县)。东汉末年割据汉中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他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五斗米道教祖张陵的孙子,在祖父和父亲去世后继续在汉中一带传播五斗米道,并自称为“师君”。后投降曹操,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历史传记

张鲁  魏镇南将军。祖父陵,客蜀,创五斗米教。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益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脩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鲁遂袭脩杀之,夺其众。焉死,子璋代立,以鲁不顺,尽杀鲁母家室。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汉末,力不能征,遂就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贡献而已。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鲁为汉宁王。功曹阎圃劝免。建安二十年,太祖乃自散关出武都征之,至阳平关。鲁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肯,率众数万人拒关坚守。太祖攻破之,遂入蜀。鲁闻阳平已陷,将稽颡,圃劝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烧宝货仓库,鲁不从,遂封藏而去。太祖入南郑,甚嘉之。又以鲁本有善意,遣人慰喻。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侯。为子彭祖取鲁女。鲁薨,谥之曰原侯。子富嗣。

张陵之孙,五斗米道系师。字公祺(一作“公旗”),沛国丰(江苏丰县)人。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行其道。衡死,张鲁继为首领。其母好养生,“有少容”,“兼挟鬼道”,往来益州牧刘焉家。他通过其母跟刘焉家的关系,得到信任。东汉初平二年(191)刘焉任命他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带兵同击汉中太守苏固。张修杀苏固后,张鲁又杀张修,夺其兵众。刘焉死,其子刘璋代立,以张鲁不顺从他的调遣,尽杀鲁母家室。张鲁遂割据汉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权。史载,张鲁在汉中,因袭张修教法,并“增饰之”。自称“师君”。来学道者,初称“鬼卒”,受本道已信,则号“祭酒”,各领部众;领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不置长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务。继承其祖的教法,教民诚信不欺诈,令病人自首其过;对犯法者宽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后才加惩处;若为小过,则当修道路百步以赎罪。又依照《月令》,春夏两季万物生长之时禁止屠杀,又禁酗酒。他还创立义舍,置义米肉于内,免费供行路人量腹取食,并宣称,取得过多,将得罪鬼神而患病。

东汉末年,群雄蜂起,社会动乱,不少人逃往相对安定的汉中地区,如关西民从子午谷逃奔汉中的就有数万家。张鲁还得到巴夷少数民族首领杜濩、朴胡、袁约等人的支持。他采取宽惠的政策统治汉中,“民夷便乐之”。“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五斗米道凭借政权的力量扩大了影响。东汉末年,道教派别又张角传授的太平道,张陵、张鲁祖孙传布的五斗米道。五斗米道信徒入道,只需交五斗米。张鲁在汉中二十多年,信徒众多,成为汉末一支颇有实力的割据势力。

当时曹操把持的东汉政权无暇顾及汉中,遂封张鲁为镇民中郎将(一作“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张鲁统治巴、汉近三十年。建安二十年(215),曹操亲率十万大军西征汉中,张鲁弟张卫以数万人马据阳平关坚守,为曹操所破,张鲁避走巴中,不久降操。曹操将他和家属带回北方,令居邺城。因本有降意,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一作“襄平侯”),邑万户。其五子皆封侯,且与曹操联姻。后世道教徒称张鲁为“张镇南”。次年,张鲁卒,谥原侯,葬于邺城(今河北临漳)东。他投降曹操后,大量徒众北迁,《三国志。张既传》载,张鲁降后,“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张鲁及大批汉中教民北迁到三辅(长安、洛阳、邺城)之后,他们利用曹魏政权宽待张鲁家族之机,或明或暗地向社会下层和上层传播五斗米道。经历曹魏和西晋,至东晋时,五斗米道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使五斗米道的势力发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区。 三国志12的张鲁张陵以《道德经》为该教的主要经典,为便于向其徒宣讲《道德经》,乃为之作注,名《老子想尔注》。提出“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认为“道精”“分之与万物,万物精共一本”;主张君臣民皆须“顺道意,知道真”,“行诫守道”。又认为,“生”是“道之别体”,道人“但归志于道,唯愿长生”。“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只有“奉道诫”,将“积善成功”和“积精成神”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不死成仙。主张“治国之君务修道德,忠臣辅佐在行道”,指出如此一来,“道普德溢,太平至矣。吏民怀慕,则易治矣。悉如信道,皆仙寿矣”。还抨击儒家五经“半入邪”,“大伪不可用”;反对淫祀,认为“天之正法,不在祭餟祷祠”;对宣扬“圣人天所挺生,必有表”,“仙自有骨,非行所臻”的《河》《雒》纬书也予以否定,提出道徒“忠孝至诚感天”、通过修行自臻“仙寿”的观点。因此他尤其重视道徒的自身修养,倡导诚信,有病则忏悔己过。相传他又创涂炭斋等斋醮仪式。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羽化,葬邺城东。弟衞,字公则,为昭仪将军,弃官学道,白日冲举。弟傀,字公仁,封为南郡太守,加驸马都尉,弃官学道,白日冲举。元成宗皇帝制曰∶“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而成之在人,有汉天师之绪远矣,匪其子孙善继善成,不怠益大,孰济登兹,是以代有异人,出禅治化,系师景行焯灵,昭于简册,妙于自拔,功成不居。经不云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追封他为赠‘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演义传记

影视剧中的张鲁  汉宁太守。祖父陵,客蜀,创五斗米教。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刘璋杀鲁母,因此结仇。刘备攻益州,璋请鲁援之。鲁遣马超往之,超竟投备。后见太祖为魏王,鲁欲自为汉宁王,为谋士阎圃劝免。后太祖讨汉中,鲁败,众劝其烧粮仓,鲁以国家之物,不从,为太祖善。后降,为镇南将军。

五斗米道的师君(教祖)。在汉中郡一带形成势力。与曹操军对阵时战败,但因为他不烧粮仓,而得到曹操好评。投降後被任命为镇南将军。

张鲁对五斗米道的改革

张鲁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张修起而响应。到初平(公元190年)前后,又与张鲁同为益州牧刘焉的司马,最后被张鲁杀害。《后汉书·刘焉传》记载说: 沛人张鲁,母有姿色,兼挟鬼道,往来焉家。遂任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将兵掩杀汉中太守苏固,断绝斜谷,杀使者。

鲁既得汉中,遂复杀张修而并其众。 这样,五斗米道的领导权归张鲁所有。

关于张鲁及其行事作为,《华阳国志》、《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籍以及道书都有较多的记载。《华阳国志·汉中志》说: 衡死,子鲁传其业。鲁字公祺,以鬼道见信于益州牧刘焉。鲁母有少容,往来焉家。初平中(公元190- 193年),以鲁为督义司马。往汉中,断谷道。鲁既至,行宽惠,以鬼道教。

立义舍,置义米、义肉其中,行者取之,量腹而已。不得过,过多云鬼病之。其市肆贾平亦然。

犯法者三原而后行刑。学道未信者谓之鬼卒,后乃为祭酒。巴、汉夷民多信之。其奉道限出五斗米,故也谓之米道。 《后汉书·刘焉传》亦记载说: 鲁遂自号师君。其来学者,初名为鬼卒,后号祭酒。祭酒各领部众,众多者名曰理头。

皆校以诚信,不听欺妄,有病但令首过而已。诸祭酒各起义舍于路,同之亭传,具置米肉以给行旅。食者量腹取足,过多则鬼能病之。犯法者先后三原,然后行刑。不置长吏,以祭酒为理,民夷信向。 张鲁在汉中执掌五斗米道的情况,《三国志·魏书·张鲁传》作了详细的记载: 焉死,子璋代之,以鲁不顺,尽杀鲁母家室。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君师。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己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又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

民夷便乐之。 从以上引文以及其他道书材料,张鲁占据汉中后,实行政教合一,并根据当时的情况,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设立义舍。

张鲁为了行宗教之善化,在道路上设立义舍,置义米义肉供教徒、饥民和行路者往来之用。让人自由取食。其目的是招引外地流民,让这些流民加入五斗米道,达到扩大宗教组织的手段。义舍的经济来源大概是托名于 供道 的租米制度,即由道民交纳一定数量的米肉诸物,对义米义肉实行限量供应, 食者量腹取足,过多则鬼能病之.②扩建教团组织。 张鲁五斗米道在张陵时就设立了很多有特色的严密的教团组织,这个教团组织就是张陵在创教时所建立的二十四治。张鲁把二十四治扩大为四十四治,即增设了四品别治(冈互、白石、具山、钟茂),八品配治(漓源、利里、平公、公慕、天台、赖乡、尊领、代元)和八品游治(峨嵋、青城、太华、黄金、慈母、河逢、平都、吉阳)。张鲁还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和从鬼卒、祭酒、治头大祭酒直到师君的宝塔式教阶制。张鲁自称为 师君 ,掌管整个五斗米道的教务。初来学道者名为 鬼卒 ,后号 祭酒 ,众多者又名曰 理头. 祭酒 既是教职,又是官职,他们保证义舍、宽刑、禁杀、禁酒等项措施的实行。此外,还设有庐 或 静室 (用于请祷祈求)。

从庐到治,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组织关系,将广大道徒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宗教团体。

③制订教规、教戒和教律。

张鲁提出 诚信不欺诈 的教规,一是规定 有病自首其过 ,具体办法是设置静室, 使病者处其中思过 ,告诫教徒自觉加强对 道 的信仰。

二是 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对犯法的教徒,经过三次批评教育后再重犯才给予处罚。张鲁施行的这种 自首其过 ,实际上是一种宗教忏悔。

其目的是让教徒自我批评,虔诚地皈依五斗米道。

教戒,也称斋戒,也是开始于张鲁。北周道安说: 涂炭斋者,事起张鲁,驴辗泥中,黄土涂面,摘头悬柳,埏埴使熟。至义熙中,王公期者去打拍,吴陆修静犹泥额反缚悬头而已。 ①这就是说,斋醮之法是在张鲁时代开始的,其形式和内容都很粗糙、原始。至于戒律,张鲁明确规定,春夏禁杀,又禁酒。

张鲁在汉中统治三十年之久,颇得人民拥护,朝廷不能讨,反拜张鲁为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韩遂、马超之乱,投奔张鲁的关西人民达数万家之多。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张鲁在兵败之后投降了曹操。《三国书·魏书·张鲁传》说: 建安二十年,太祖乃自散关出武都征之,至阳平关,鲁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肯,率众数万人拒关坚守。太祖攻破之,遂入蜀。鲁闻阳平已陷,将稽颡阎圃又曰:' 今以迫往,功必轻;不知依杜灌赴朴胡相拒,然后委质,功必多。' 于是乃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烧宝货仓库,鲁曰:' 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 遂封藏而去。太祖入南郑,甚嘉之。又以鲁本有善意,遣人慰谕。鲁尽将家出,太祖遂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侯,为子彭祖取鲁女。 张鲁投降曹操后,大量道徒流入北方和江南一带,五斗米道的势力便逐渐向全国发展。又由于张鲁接受汉室和曹操的封许,五斗米道也开始逐步向官方道教转化了。

三国志·张鲁传

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益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脩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鲁遂袭脩杀之,夺其众。焉死,子璋代立,以鲁不顺,尽杀鲁母家室。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又置义米肉,县於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民夷便乐之。雄据巴、汉垂三十年。【典略曰: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骆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脩。骆曜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脩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脩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

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实无益于治病,但为淫妄,然小人昏愚,竞共事之。后角被诛,脩亦亡。及鲁在汉中,因其民信行脩业,遂增饰之。教使作义舍,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又教使自隐,有小过者,当治道百步,则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杀;又禁酒。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臣松之谓张脩应是张衡,非典略之失,则传写之误。】汉末,力不能征,遂就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贡献而已。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鲁为汉宁王。鲁功曹巴西阎圃谏鲁曰:“汉川之民,户出十万,财富土沃,四面险固;上匡天子,则为桓、文,次及窦

融,不失富贵。今承制署置,势足斩断,不烦於王。愿且不称,勿为祸先。”鲁从之。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 张鲁建安二十年,太祖乃自散关出武都征之,至阳平关。鲁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肯,率众数万人拒关坚守。太祖攻破之,遂入蜀。【魏名臣奏载董昭表曰:“武皇帝承凉州从事及武都降人之辞,说张鲁易攻,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信以为然。及往临履,不如所闻,乃叹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攻阳平山上诸屯,既不时拔,士卒伤夷者多。武皇帝意沮,便欲拔军截山而还,遣故大将军夏侯惇、将军许褚呼山上兵还。会前军未还,夜迷惑,误入贼营,贼便退散。侍中辛毗、刘晔等在兵后,语惇、褚,言‘官兵已据得贼要屯,贼已散走’。犹不信之。惇前自见,乃还白武皇帝,进兵定之,幸而克获。此近事,吏士所知。”又杨暨表曰:“武皇帝始征张鲁,以十万之众,身亲临履,指授方略,因就民麦以为军粮。张卫之守,盖不足言。地险守易,虽有精兵虎将,势不能施。对兵三日,欲抽军还,言‘作军三十年,一朝持与人,如何’。此计已定,天祚大魏,鲁守自坏,因以定之。”世语曰:鲁遣五官掾降,弟卫横山筑阳平城以拒,王师不得进。鲁走巴中。军粮尽,太祖将还。西曹掾东郡郭谌曰:“不可。鲁已降,

留使既未反,卫虽不同,偏携可攻。县军深入,以进必克,退必不免。”太祖疑之。夜有野麋数千突坏卫营,军大惊。夜,高祚等误与卫众遇,祚等多鸣鼓角会众。卫惧,以为大军见掩,遂降。】鲁闻阳平已陷,将稽颡归降,圃又曰:“今以迫往,功必轻;不如依【杜灌】杜濩赴朴胡相拒,然后委质,功必多。”於是乃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烧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遂封藏而去。太祖入南郑,甚嘉之。又以鲁本有善意,遣人慰喻。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侯。【臣松之以为张鲁虽有善心,要为败而后降,今乃宠以万户,五子皆封侯,过矣。习凿齿曰:鲁欲称王,而阎圃谏止之,今封圃为列侯。夫赏罚者,所以惩恶劝善也,苟其可以明轨训於物,无远近幽深矣。今阎圃谏鲁勿王,而太祖追封之,将来之人孰不思顺!塞其本源而末流自止,其此之谓与!若乃不明於此而重燋烂之功,丰爵厚赏止於死战之士,则民利於有乱,俗竞於杀伐,阻兵仗力,干戈不戢矣。太祖之此封,可谓知赏罚之本,虽汤武居之,无以加也。魏略曰:黄初中,增圃爵邑,在礼请中。后十馀岁病死。晋书云:西戎司马阎缵,圃孙也。】为子彭祖取鲁女。鲁薨,谥之曰原侯。子富嗣。【魏略曰:刘雄鸣者,蓝田人也。少以采药射猎为事,常居覆车山下,每晨夜,出行云雾中,以识道不迷,而时人因谓之能为云雾。郭、李之乱,人多就之。建安中,附属州郡,州郡表荐为小将。马超等反,不肯从,超破之。后诣太祖,太祖执其手谓之曰:“孤方入关,梦得一神人,即卿邪!”乃厚礼之,表拜为将军,遣令迎其部党。部党不欲降,遂劫以反,诸亡命皆往依之,有众数千人,据武关道口。太祖遣夏侯渊讨破之,雄鸣南奔汉中。汉中破,穷无所之,乃复归降。太祖捉其须曰:“老贼,真得汝矣!”复其官,徙勃海。时又有程银、侯选、李堪,皆河东人也,兴平之乱,各有众千馀家。建安十六年,并与马超合。超破走,堪临陈死。银、选南入汉中,汉中破,诣太祖降,皆复官爵。】

编辑本段

后汉书卷·七十五·列传第六十五·张鲁

沛人张鲁,母有姿色,兼挟鬼道,往来焉家,遂任鲁以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脩将兵掩杀汉中太守苏固,断绝斜谷,杀使者。鲁既得汉中,遂复杀张脩而并其众。

焉欲立威刑以自尊大,乃托以佗事,杀州中豪强十余人,士民皆怨。初平二年,犍为太守任岐及贾龙并反,攻焉。焉击破,皆杀之。自此意气渐盛,遂造作乘舆车重千余乘。焉四子,范为左中郎将,诞治书御史,璋奉车都尉,并从献帝在长安,唯别部司马瑁随焉在益州。朝廷使璋晓譬焉,焉留璋不复遣。兴平元年,征西将军马腾与范谋诛李傕,焉遣叟兵五千助之,战败,范及诞并见杀。焉既痛二子,又遇天火烧其城府车重,延及民家,馆邑无余,于是徙居成都,遂疽发背卒。

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立为刺史。诏书因以璋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以韪为征东中郎将。先是,荆州牧刘表表焉僣拟乘舆器服,韪以此遂屯兵朐<月忍>备表。

初,南阳、三辅民数万户流入益州,焉悉收以为众,名曰“东州兵”。璋性柔宽无威略,东州入侵暴为民患,不能禁制,旧士颇有离怨。赵韩之在巴中,甚得众心,璋委之以权。韪因人情不辑,乃阴结州中大姓。建安五年,还共击璋,蜀郡、广汉、犍为皆反应。东州人畏见诛灭,乃同心并力,为璋死战,遂破反者,进攻韪于江州,斩之。

张鲁以璋暗懦,不复承顺。璋怒,杀鲁母及弟,而遣其将庞羲等攻鲁,数为所破。鲁部曲多在巴土,故以羲为巴郡太守。鲁因袭取之,遂雄于巴汉。十三年,曹操自将征荆州,璋乃遣使致敬。操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

璋因遣别驾从事张松诣操,而操不相接礼。松怀恨而还,劝璋绝曹氏,而结好刘备。璋从之。

十六年,璋闻曹操当遣兵向汉中讨张鲁,内怀恐惧,松复说璋迎刘备以拒操。璋即遣法正将兵迎备。璋主簿巴西黄权谏曰:“刘备有枭名,今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以宾客待之,则一国不容二主,此非自安之道。”从事广汉王累自倒悬于州门以谏。璋一无所纳。

备自江陵驰至涪城,璋率步骑数万与备会。张松劝备于会袭璋,备不忍。明年,出屯葭萌。松兄广汉太守肃惧祸及己,乃以松谋白璋,收松斩之,敕诸关戍勿复通。备大怒,还兵击璋,所在战克。十九年,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有精兵三万人,谷支一年,吏民咸欲拒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岁,无恩德以加百姓,而攻战三载,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备迁璋于公安,归其财宝,后以病卒。

明年,曹操破张鲁,定汉中。

鲁字公旗。初,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故谓之“米贼”。陵传子衡,衡传于鲁,鲁遂自号“师君”。其来学者,初名为“鬼卒”,后号“祭酒”。祭酒各领部众,众多者名曰“理头”。皆校以诚信,不听欺妄,有病但令首过而已。诸祭酒各起义舍于路,同之亭传,县置米肉以给行旅。食者量腹取足,过多则鬼能病之。犯法者先加三原,然后行刑。不置长吏,以祭酒为理,民夷信向。朝廷不能讨,遂就拜鲁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其贡献。

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奔鲁者数万家。时人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鲁为汉宁王。鲁功曹阎圃谏曰:“汉川之民,户出十万,四面险固,财富土沃,上匡天子,则为桓、文,次方窦融,不失富贵。今承制署置,势足斩断。遽称王号,必为祸先。”鲁从之。

鲁自在汉川垂三十年,闻曹操征之,至阳平,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听,率众数万,拒关固守。操破卫,斩之。鲁闻阳平已陷,将稽颡归降。阎圃说曰:“今以急往,其功为轻,不如且依巴中,然后委质,功必多也。”于是乃奔南山。

左右欲悉焚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其意未遂。今日之走,以避锋锐,非有恶意。”遂封藏而去。操入南郑,甚嘉之。又以鲁本有善意,遣人尉安之。

鲁即与家属出逆,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邑万户,将还中国,待以客礼。封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侯。

鲁卒,谥曰原侯。子富嗣。

历史评价

《三国志·张鲁传》:“燕、绣、鲁舍群盗,列功臣,去危亡,保宗祀,则於彼为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