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尚书》真假论《尚书》原名叫《书》,汉代改称为《尚书》,是用于记载皇家事件的书,意思是公之于众的皇室文献。被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文献,五经之一。《尚书》有今文和古文两个版本,其真假是我国至清代以来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时期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大家知道,,秦焚书坑儒后,《尚书》原文就此遗失,汉初经过秦博士伏生口耳相传,整理成《今文尚书》共存29篇。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称为《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但是当时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但是当时《今文尚书》符合统治者统治的需要被列为学官,《古文尚书》却未能列为学官,所以《古文尚书》未能流布。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颐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5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就是用古今文真伪混合的本子。南宋朱熹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明代梅鷟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2008年清华简的发现更是增添个古今尚书真伪的复杂性,下面就谈谈个人认识《古文尚书》真伪问题,为清代以来中国学术史上一大悬案。自从阎若璩撰写《尚书古文疏证》以来,绝大多数学者皆以为现存十三经中的《尚书正义》是伪作,现代研究《尚书》的学者大多集中研究今文部分,对“伪古文”部分加以扬弃。但是近年来,随着“走出疑古时代”口号的提出,以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竣工,《古文尚书》真伪问题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以下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一点浅见,由于我不是专业学者,观点必然有许多漏洞,还待方家指正。《古文尚书》中的超前思想我们知道,在儒家思想诞生之前,中国的政治文明其实还带有很强的野蛮成分。尤其是在殷商,从殷墟考古可以发现,当时的人殉现象很普遍,上层人物似乎没有什么民本思想;在公认为真的《盘庚》文中,也只能找到对百姓的威逼利诱之辞,与儒家后世的“仁义道德”相去甚远。儒家后来将上古三代打扮为中国的黄金时代,其实带有很强的“托古改制”色彩,这一点顾颉刚先生已经做了很深的论述。 然而,在《古文尚书》中,我们却能找到大量的“超前”思想,这些思想与战国、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切合程度实在太高——例如《五子之歌》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例如《大禹谟》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要相信这些经文,我们就应该相信儒家虚构的上古三代黄金社会是真实的了。当然,这里还有一种可能,即《古文尚书》中的这些篇章是战国、秦汉儒生的手笔,与《尧典》《禹贡》《洪范》一样,不是当时的历史记录,而是后人凭借自己想象的追记。不过,《尧典》《禹贡》等的传承,已经被古史辨学派考察的比较清楚了,而《古文尚书》中的相关篇章却没有类似的考证,我们也无法妄下结论。 3. 《古文尚书》作伪案本已定论,近年却屡被翻案 自从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发表之后,学术界几乎是一边倒地认为《古文尚书》为伪书;虽然毛奇龄发表了《古文尚书冤词》作为反驳,但是阎若璩很快修改了自己的作品,从而再次驳倒了“信古派”,“疑古派”从此大行其道。阎若璩的以上丰功伟绩,开启了近代汉学的大门,被列为“清朝汉学第一人”。此后古史辨学派又在阎若璩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认为汉朝出于“孔壁”的《古文尚书》也是伪书,开创了一个全面怀疑古文经学的新时代。 虽然疑古学者的许多观点后来被证明为错误,但是《古文尚书》一案的论据过于明显,只要脱离传统的儒家信仰思路,就会发现《古文尚书》其实满是漏洞,所以此案一直没有翻过来。可是到了1990年代以后,突然出现了大量为《古文尚书》鸣冤的作品,比较典型的包括“夏商周断代工程”公然使用《古文尚书》为依据,历史学家杨善群发表多篇文章攻击《尚书古文疏证》的方法论,以及文化学家张岩发表《重审古文<尚书>案》等。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全面攻击乾嘉以来的“疑古学派”,只是以《古文尚书》为一个突破口,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走出疑古时代”。4. 《古文尚书》之案最终难以翻动及其原因
我曾经阅读过李学勤、杨善群、张岩等学者对《古文尚书》的辩护之词;虽然以我的水平显然无法作出任何评判,但是仍然认为这些辩护不足以翻动《古文尚书》的铁案。原因很简单:这个时代的学者,虽然具备了强大的研究工具,其历史文化功底却绝不能望“疑古学派”之项背。举例说明,阎若璩撰写《尚书古文疏证》花费28年,而张岩撰写《重审古文<尚书>案》只花了4年;顾颉刚为了全面攻击古文经学,花了十多年时间编辑《古籍辨伪丛刊》,并且与门生合著了四册近百万字的《尚书校释译论》,而李学勤、杨善群等花在《尚书》上的时间恐怕不及顾颉刚的十分之一。
疑古学派(包括古史辨派)能够击倒《古文尚书》,是因为他们对古代经学体系的认识,深刻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包括当时的信古学派,也是经学造诣极深之人。且看阎若璩、毛奇龄的一番巅峰对决,引用经文典故如同信手拈来,这在没有搜索引擎和论文库的时代简直无法想象。顾颉刚的《古籍辨伪丛刊》第一集有《书序辨》,搜集了宋代以来各种对《书序》的怀疑之辞,几乎整个驳倒了《书序》,其实也就驳倒了《古文尚书》的传承体系。面对这种深厚强大的考据能力,新的“信古学派”虽然能够找到一二破绽,或者利用清代学者的某些不符合学术规范的地方进行攻击,但是很难在总体上击破对方论点。
5. 《古文尚书》真伪对当代学术乃至政治的重大意义
如果《古文尚书》铁案真的被翻动,如果从阎若璩以来历代疑古学者的考据都被推翻,那么会导致什么后果?首先,“夏商周断代工程”和“华夏文明探源工程”会全面获胜,以为原先认为不能作为根据的许多《尚书》史料都可以利用,甚至早已被证伪的一些其他古籍也可以被引用,这样古史体系就可以全面建立了;其次,李学勤主持的“清华简”研究将会真正“改写中国思想史”,因为“清华简”“证明”中国上古有“中道”思想,这恰恰与《古文尚书·大禹谟》相同;再次,宋明理学会赢得决定性的胜利,因为它大量思想(包括“中道”在内)都源于《古文尚书》,当年阎若璩的著作引起了理学界的巨大震动;最后,顾颉刚等古史辨派坚决反对的“人为拉长古史”“民族出于同源”等理论,会重新占据上风,古史辨派的大部分辨伪成果会毁于一旦。
新“信古学派”的暂时胜利,看来是必然的。从政治上讲,论证中华民族有5000年历史、全部是炎黄子孙、思想从3000年前就已经统一,是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从经济上看,论证炎黄、尧舜禹等人物都是真的,有利于地方招商搞旅游,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从学术上看,自从顾颉刚去世之后,疑古学派早已后继无人,而信古学派则有李学勤等干将,在国内外均有大量拥护者,此时不胜更待何时?不过众所周知,学术上的东西,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纵使真相暂时被掩盖,也不妨碍在几十、几百年后重新被认识。作为一个坚定的古史辨派支持者,我始终认为,《古文尚书》的铁案是不可能翻过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