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发于 http://nian.so/#!/dream/31783 第81次更新。
如果一个创作者不能直面观众的反应并反省自身,则无从成长。这一点适用于一切有争议的作品。
一个作品,是创作者基于来自客观世界的认知而进行的一次创作,而当创作完成时或创作过程中产生的对这个世界的全部影响,恰恰是这部作品最真实的本义。就好比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产生的影响,以及伯恩哈德《英雄广场》所产生的影响,作品本身在说什么、作品所说的那些原话,仅仅是作品的意义的一部分——脱离了它的创作背景和它所产生的影响来看一部作品,则得到的意义是极其有限且非常不完整的。
整个世界就是一出戏剧,有人在舞台上表演,台下的观众叫好或者叫骂,而这整个舞台包括观众和他们的反应在内,又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历史的舞台。我尊重那些优秀的创作者和他们优秀的作品,但对于那些试图逃避或否认自己的作品所产生的的效应影响的创作者,我无法认可。当然或许有些情况,创作者自身也无法避免因此看似无辜,但我要说,这一点也是创作者必须去承受,必须去面对且必须从中成长的——若他或她错估了这些反应的话。哪怕我们可以认为,其中有些批评毫无道理,甚至只能体现出观众的素质的低下——但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是素质低下,拙劣的表演也值得那些“赞扬声”中的批评。
在这个世界上,作品这个东西,首先是被摆在舞台上,供人欣赏的,也是可以作为信息的传播源来看待,既可以被视为观众的教育者或洗脑者,又可以是被评价被观众批判的对象。换而言之,若作品不能洗了观众的脑驯服观众的心,则观众自然不会承认作品。而在如今意识形态多样化的世界,这种驯服或者洗脑的效应也许只能是片面的,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反弹或产生另外的看法,这些多样的反应也体现着非强制性的统一意识洗脑下的观众的真实自我。这无关自由的概念,只是人的心灵原本的意志难能可贵,理应被重视。
一部作品的表面姿态和逻辑若非统一,或其逻辑本身的瑕疵,所产生的差异,也会形成广泛的争议——在此,那句“形象就是本质”的形容恰如其分:但凡有争议的作品,一定是歧义而容易产生误解的。这种误解误读如果是创作者的游戏则另当别论,但如果是创作者的失误,则真诚的创作者就理当反省。粗鄙的口头语言叙述会吸引朴素的或粗鄙躁动的读者和粉丝,故作脆弱感伤的叙述会吸引小清新或伪小清新的读者和粉丝,看似义正言辞大义凛然的叙述会吸引正能量的或伪君子们,而这些仅仅只是表面的东西就已经在引起共鸣,于是甚少有读者会注意到本质,或者他们并不会认真的读完作品,就已经揭竿而起,为自己以为体悟到的作品本义向敌方开战了!这也不难解释为何有些作品会不幸沦为罪犯的信条,即使那些作品本身的逻辑并非支持犯罪,但罪犯的阅读理解水平也就仅此而已:问题就出自于叙述本身。
所以说若创作者不去面对,这是绝对可笑的事情。创作者可以去反省,可以做出直面立场的声明,但否认这个影响效应的“罪”,等于是否认了作品本身的完整意义,而也否认了创作者在创作时全部真实的身心状态——也包括那些——哪怕仅仅是被压抑的——潜意识。
尚且能够这样做的时候,就这样做。但想到一定深度时,何谓自己所想,是受了谁的影响,自己有没有在自欺欺人,这些问题都会出现。如果自己看不出来,旁人却会看得出。观众是一面宝贵的镜子,无论它反映的是什么。
[查看全文]
这个是针对现成的故事的吐槽,而并不是形成中的。读者的观点,你可以认为作者不需要为全部负责(事实也是如此),但我所吐槽的就是作者要有足够的判断。换而言之,作者要读人心。没有预料到反应而中弹的,或者没有足够的坦然能够面对这些始料未及的反应的,
嘿嘿嘿
当然也可以不理会这个吐槽,因为这是我对于我们自己的创作的一些要求,甚至是勉为其难的、苛刻又恶毒的要求。误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的,而我们活在当下,眼睁睁地看着世界将过去的故事重新解读成另外的面目,虽然往往令人吃惊,但也不一定是坏事。而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未来的读者,我们应当怎么做,才能避免误读?
实际上没有完美的方案。谨慎言行?怎样算是谨慎言行呢?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灵足够真诚,那么他就会写出足够真诚的甚至震撼人心的作品,但他不能否认这个作品所带来的一切影响。他不能否认,而是必须正视,当误读出现的时候,他若还活着,他就应当为自己的正解作斗争(保留自己对作品的最终解释权),或是反省自己。这才是一个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心灵的作者。无论这看上去多么狼狈。
一部作品的表面姿态与内在逻辑若非统一,表面姿态是指叙述本身的用词和语言体系,内在逻辑则是内核,就好比用英语叙述阴阳五行,或者用中文去翻译欧洲的古诗,这其中的误读是无可避免的,因为许多文字承载的不必言说的内涵到了另一个语言体系中,就成为解释不通的事情或是荒谬的事情,必须加许多的注释。而在许多领域中同样存在这样的误读,甚至可以说误读是永远存在的,因为人们在乎自己的思想永远多过于作者——谁都一样,你我都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巴别塔。
想到是哪个古贤所说,要与一个看似不好相处的人交心,首先要模仿对方的行为,寻找共同话题哪怕自己其实不感兴趣,最终才能做到推心置腹。这是一个正面的,拆掉对方的巴别塔的方式。人们判断事情总是凭借第一印象,于是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吸引到哪个年龄层的、什么学历、什么性格的读者或观众,这是一回事——而作者说出来的真心话,又是一回事。当作者没有预料到他所针对的人群的反应的时候,他就应该去反省自己的用词,都吸引了什么样的人来误读他。
具体的例子,就是一切尚处于激烈争吵之中的作品。当然有些作者是故意的,但有些作者,我就不好说什么了。
[查看全文]
抱歉首先我并未完全读懂你的文章
下面是在未完全读懂的基础上的疑惑:
作者首先可以要求自己表达清晰,尽可能保证读者能明白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
但假如在做到了谨慎言行,客观清晰之后
读者仍能从中读出与作者本意不一致的观点,并随之演化
这还是作者的责任吗?
“一部作品的表面姿态与内在逻辑若非统一”
这……目前我很难想象出得当的例子
还是说其实便是我所理解的:由于表述不够准确而容易使人产生误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