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道教思想家,是南朝著名道士陆修静的再传弟子。在他隐居山林的四十余年以来,吸收了葛洪、陆修静、寇谦之等人对道教的改革成果,并有意识的将儒、道、佛融为一体;并编写了道教新的神仙谱系,编造仙真传经的故事,并开创了茅山宗,为我们现在研究上清派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为南北朝道教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下文简单论述陶弘景作为一代名道对道教的一些影响
一、 相关生平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生于宋孝武帝建孝三年(公元465年),卒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终年81岁。《南史》、《梁书》曾记载,称其“幼有异操”,“至十岁,的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 15岁,作《寻山志》。可见其早年就对道家思想十分推崇。
陶弘景出生于士族家庭,为丹阳陶氏之裔。少年时便对道家思想十分推崇,29岁时,历经坎坷终于拜于齐代著名道士孙游岳门下,后来因为孙游岳所授经典符图“历经摹写,意所未惬”“犹多亡阕” ,于是立志博访远近以正之,。于是遍游东南各地,拜访道教耆旧,收获甚多,并整理了一些道教上清派的真迹。
陶弘景虽年少之时有养生之志,但他并没有出尘之志,而是属意仕途。青年时时代的陶弘景曾先后出任齐巴陵王、安成王等诸王侍读。但因为其性情恬淡,不喜交游,仕途并不平顺“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就是对他当时仕途生活的写照。后来,在他36时,由于“求县宰不遂”,萌生去意,上表辞禄,归隐山林,开始了他的修道生涯。
陶弘景学识渊博,史称“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深以为耻” ,他不喜言谈,热心著作,据统计,他的著作包括儒家、道家、历史、文学、医术等各个方面。其中的《登真隐诀》、《真诰》、《真灵位业图》、《养性延命录》等著作,都是道教史上的著名著作,现均已收入《道藏》。
二、 寇谦之、陆修静等人的道教改革成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从民间走向殿堂,逐渐官方化、定型化、成熟化的时期,改革者们对道教的教义、教仪教规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使其更适用于官方统治,并且也适应了南北朝时代儒释道融合的大趋势,在这个方面,改革者们的方向都是基本一致的。
寇谦之是南北朝时期北方道教的著名领袖,是北方天师教的著名改革家。创作了《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录图真经》等天师道经典。寇谦之入嵩山修道数十年,59岁时,入平城献经,为北魏太武帝提出:“当以兵定九州,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 的建国纲领,深得太武帝推崇,使其道教大行于北魏。放眼从前,道教无疑在阶级统治中存在一些不良因素,如太平道黄巾军起义就是以道教为幌子。寇谦之的目的很明确,是为了消除道教在阶级统治中的不良影响,是道教官方化。因此,他在他的著述中提到“辅佐北方泰平真君”;“清整道教,出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 他还引儒佛入道,从佛家经典中吸取儒“生死轮回“等观念充实他的教义教条,开道教改革中融三教的先河,但和陶弘景相比,这种行为更像一种宗教上来说的无意识行为。
陆修静是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道士,针对魏晋时期道教著作散乱的局面,对东晋以来散乱的民间道教,并制定了严密的教仪教规,并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道教经书目录《三洞经书目录》。
三、陶弘景的道教改革
陶弘景在隐居之后,潜心著述,总结和吸收了前人葛洪、陆修静、寇谦之等人的改革成果,完善了道教的教义教仪等方面的内容,并且亲自筑炉炼丹,开创了茅山宗。
1.儒释道三教的融合
陶弘景出生于南方士族,南方士族风流儒雅,文化修养较高。在史书中,陶弘景精通儒学,颇览佛经,又对道教思想有自己的看法,能问能武,精通诗赋琴棋书画莫不精通,甚至对于天文、兵法、地理、医术等都有很深的造诣。时人称他为兼“张华之博物,马均之巧思,刘向之知微,葛洪之养性” 后世也有道徒称陶弘景为“玄中之董狐,道家之尼父。”
陶弘景所在的南方,自葛洪,陆修静对道教的改革,道教的地位,教规,教仪等方面问题已不需他继续深究,因此,他着力融合三教,适应士大夫们的精神生活。在寇谦之、陆修静以后,三教合一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流行,特别是受过教育的文人士大夫阶级,都是三者并修。曾经曾看过一个故事,南齐张融在临终前嘱咐家人,陪葬之时,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法华经》,都可看出当时三教流行的趋势。而,陶弘景对此的态度确是“崇教善唯,法无偏执”,为了使道教更适用于统治与被民众接受,他引儒家礼制和阶级观念如道教,并且还吸取佛家生死轮回等观念。因此,才有朱熹、胡适评他《真诰》一书认为他大部分抄袭佛家《四十二章经》的说法。相传他在茅山隐居之时,设有佛、道二躺,而在他的弟子中,不仅有和尚,也有道士。《梁书•陶弘景传》之中有记载“曾梦佛授其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乃诣鄮县阿育王塔自誓,受大戒。”相比于寇谦之无意识的融合,陶弘景三教合一的改革更像一种有意识的导向。
2.道教官方化
陶弘景在37岁时因仕途受阻而归隐茅山,十年之后,梁武帝萧衍起兵建国,陶弘景明确支持萧衍,引用图谶证明,梁代齐为天意,由此赢得了萧衍的敬重,
茅山派也随之萧衍支持而盛行,由于萧衍对陶弘景甚为亲近,“恩礼愈妒,书问不绝,冠盖相望。”,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但他也并不是醉心于政治,一首表达他山中自得的诗词流传千古:“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说,不堪持寄君。”
3.创立茅山派
道教上清派茅山宗是以茅山为祖庭的一个道教宗派,茅山原名句曲山,是道教的第八洞天,第一福地,在汉代,茅山就有有仙人居住的传说,是修道之人向往的神仙之地。到陶弘景之时,由于仕途受挫,辞官隐居茅山。由于他学识渊博,搜集并整理了上清派许多著作,在茅山创宗立教,传播上清经。许多学者都认为陶弘景是茅山派的开创者,认为:“陶弘景开始, 茅山实际代表了上清派,于是人们便将这以后的上清派径称为茅山宗,并以陶弘景为茅山宗的创始人” 他在茅山修习时,编纂了上清派著作《真诰》和《登真隐诀》二百余卷,建立宫观,在南朝后期是,茅山宗终于产生。在宋之前,茅山宗在道教的诸流派之中都处于重要地位。
4.制定神仙谱系,编造仙真传奇
道教的许多神仙传奇都并不统一。最初的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均只崇拜“老子”,认为老子即太上老君为至上神,以《老子》为经典。后来,道教学者所编造的神仙传奇渐多。如葛洪《枕中书》中就提到了如帝王、著名道士、先贤等众多神仙。由于神仙杂多,并不成系统,就好像形成了一个杂乱的神仙世界,陶弘景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将儒家的等级观念引入,按照神阶的高低制造了一个神仙谱系,即《真灵位业图》
《真诰》一书,记载了陶弘景所编写或者寻访到的一些上清派仙真传授的历史故事,他自己在序言中写道:“真诰者,真人口授之诰也。”他通过对这些仙真传奇进行整理和创作,把道经托之以神授,扩大了上清派的宣传效果。并在其中提到了一些上清经书与道教的修炼方术,如:存神、行气、辟谷、针灸等。为我们现在研究上清派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与线索。
5.完善了道家的修炼理论
东晋葛洪创立了神仙道教的修炼体系;寇谦之在改革北朝道教时也提出了一些道教的修炼理论;陆修静也对道家的修炼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提出斋戒与修炼融为一体。而陶弘景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了吸收与发展,创作出《养性延命录》与《登真隐诀》,提出养神炼形之说,并对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指导方法,如房中术、内丹修炼、辟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