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福
【搬运,整理】中国古代酒器

大家好,这里卷福,今天想给大家分享一下中国古代的酒器,其实就是心血来潮想整理一下给大家看,以下内容皆来自百度360等各式各样的搜索引擎,可能会有些乱,后面会尽量弄好的,还请大家不要介意。

古代酒器,指中国古代用于盛酒、温酒、饮酒的各类器具的总称。其包括尊、壶、爵、角、觥、彝、卣、纍、瓿、杯、卮、缶、豆、斝、盉等。

,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

,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

,《韩诗说》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zhi),四升曰角,五升曰散。”角由盛酒器发展为饮酒器。早期的角,细腰、平底、圆足有圆孔,宽把手。角的口部呈前后两只尖角形,前角略高,后角稍低,下有一个带附饰的筒形流,宜酌而不宜吸饮。其整体形状与爵相似,但无柱,也无便于吸饮的流。角用于盛酒、温酒和饮酒,同时它又是一种量器。

(gōng),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

(zhī ),一种圆筒状的有把手和三个小脚的饮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

(yí)、(yǒu)、(lei)、bu),都是盛酒的大器。彝是清代金石家定的名,其形状长方有盖,器身有觚陵。卣的形状呈椭圆形,大腹,敛口,圈足,有盖。有的上下一样大,像个直筒。,卣都有提梁。在大祭典礼结束后,用卣把酒洒在地上,以享鬼神用的。罍或作“垒”,有两种:方形有盖,宽肩,小口,深腹,圈足,有两耳;圆形的大腹,圈足,两耳,器身下部有个鼻,类似大坛子。瓿为圆口,深腹,圈足。

,一种圆身、大腹的容器,有盖,腹部有四个环,可用于结绳提取。缶原作汲水之用,后也常用来盛酒。

,一种形似高足盘的盛器,有盖,也有无盖的,有木制的,也有青铜制的;豆本是一种盛肉盛菜的重要器皿,但也有用于盛酒的。

,有的人认为斗与豆通,也是一种盛酒器,不过它是一种容量比较大酒器。

,古书中也称为“散”,其形状像爵,但比爵大,有把手,圆口双柱,平底之下有三个尖足;也有侈口、下腹扁圆,三足中空,或呈棱形或呈圆柱形的;还有四尖足、带盖、呈方形而圆其四角的。斝可温酒和饮酒,类似现在的大酒杯。

,是用水调酒的器具。古人举行大典礼时,喝酒必须卒爵,不能喝酒的人,就喝掺了白水的酒,叫做“玄酒”。盉的形状一般是大腹、敛口,前面有长流,后面有把手,有盖,下有三足或四足;春秋战国时期的盉呈圈足式,很像后来的茶壶。

详细的描述和图片什么的会在下面继续发,会发完,长期,没办法等级不够不能发太多图,还请大家见谅。

如果喜欢这个内容感兴趣的话还请大家回复支持哦!

我会干劲满满的搬运的!

卷福
微软雅黑
展开Biu

纍没有找到。。。。比散还要少,连个意思都没有。。。。。跳过=38=

[查看全文]
卷福
本帖最后由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卷福 于 2015-3-14 23:32 编辑

卣是古代用来盛酒的容器,也有说卣专门盛放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卣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卣的基本形制为扁园、短颈、带盖、鼓腹、圈足,有提梁。还有少数为直筒形、方形和圆形,还有动物形状的鸟兽卣。商代铜卣多为扁圆体,盖较高,上有钮,提梁多横跨两面,腹最大颈在中部或略下,圈足较高。器饰饕餮纹云雷纹和联珠纹。筒形卣主要出现在晚商、早周,数量不多。方卣也在晚商时期出现,器形呈圆口方腹、长束颈、方圈足、大提梁,器上花纹为浮雕式。器物端庄浑厚,在商器中属精品。晚商还出现动物形卣,形象主要有鸭、豕、虎、鸟等。卣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一般说,商代多椭圆形的或文形的卣,西周多圆形的卣。西周卣承商代形制而有所变化,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鸟兽形卣。鸟兽形有提梁的容酒器,一般统称为鸟兽形卣。这些卣身上还铸有铭文,为研究那个时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秬鬯二卣。——《书·洛诰》

秬鬯一卣,圭瓒副焉。——《三国演义》

用赍尔秬鬯一卣。——《书·文侯之命》

联珠纹提梁卣

此器为西周联珠纹提梁卣,2006年10月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通高23厘米,口径11x8.3厘米,重2.25公斤,外形呈扁圆形,弧盖,盖上有花蕾状钮,肩有两半圆钮环与绹索状曲形提梁相连,提梁底环有档销固定提梁。腹扁圆外鼓,圈足外撇。盖上与肩均饰细阳线菱形云雷纹,云雷纹两侧有两周联珠纹,肩上纹饰中间有浮雕兽面,圈足外有两道弦纹。盖底同铭,有铭6字:“乍(作)大(太)子丁尊彝“。

位于陕西关中西部的扶风县是周原青铜之乡的所在地,地下文物十分丰富,是西周文化的发祥地。自西汉神爵四年(前58年)在扶风(时称美阳县)发现青铜器来,至今两千余年间,青铜器屡有重大发现。著名的青铜器如墙盘、折觥、簋等,皆为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为研究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06年10月15日,扶风县上宋乡红卫村三位农民在砖厂取土时又发现19件(组)商周青铜器,再次证明了“周原,堇荼如饴”的扶风曾经的富庶与辉煌。此次共出土鼎、簋、盂、罍等19件西周早期青铜器,这批商周青铜器保存完整、造型精美,青铜卣铭文所记史实对研究商末周初的历史提供了十分珍 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

竹雕回纹活环提梁卣

【名称】竹雕回纹活环提梁卣

【年代】:清中期

【类别】:竹雕

【尺寸】:通高32cm,口径12.3cm,足径6.5cm

【现藏】:故宫博物院

【介绍】:卣莲瓣形口沿,附圆盖,盖上饰弦纹两道,花蕾式钮,长颈,鼓腹,矮圈足。口内沿有两耳,分别连雕绞绳纹一束与活环各一,两活环间连一龙首璜形提梁。颈部雕活环双耳及四周纹饰,上两周为回纹,下两周为变体几何纹,于回纹中雕有“汉武候”四字篆书款。

此器仿商周青铜卣形制,造型规整,而其莲瓣口沿、活环、璜形提梁等部位则反映出典型的清乾隆时期的造器风格。

[查看全文]
卷福
微软雅黑
展开Biu

彝( yi 音宜)

古代盛酒器。方彝这个名称是后人定的,未见于古书记载和铜器铭文。高方身,带盖,盖上有钮,盖和钮形似屋顶,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腹有直的,有曲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上出。主要盛行于商至西周,春秋前期有个别留存。

彝是青铜礼器的一种统称,金文中通常有“作宝尊彝”的字样。彝又是一种青铜酒器的专名,盠方彝是根据其铭文和形体而定名的。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西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青铜器铭文习称金文,金文记载的内容主要有祭祀、战事盟约等

西周 盠方彝

西周青铜盠方彝西周时期盛酒器,陕西省眉县出土。

方彝为长方形、圈足、顶式器盖,象鼻双耳,内铸铭文106字。彝身铸满文饰,以夔龙纹为主题文饰,对称装饰,中间有圆形涡纹,器身角面以三层文饰装饰,上下两层为夔龙纹两个一组装饰,中间层与盖主纹相同。盖为四坡顶,铸有扉棱为脊。整器庄重规范、工艺精湛。

盠方彝铭文记载的是周穆王时期册命摄可六师、殷八师有关军事方面的内容。

盠方彝的装饰采用浮雕技法,雕铸出粗犷豪放的文饰,装饰主次关系明确,层次十分清晰,达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其精美而又带有神秘色彩的文饰,浑厚庄重的器身以及铭文,通过雕铸将他们有机的融合到一起,再现了西周青铜器铸造业的辉煌。

[查看全文]
卷福
本帖最后由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卷福 于 2015-3-8 23:02 编辑

东汉夔凤玉卮

高12.3厘米、口径6.9。夔凤玉卮是一件清代皇宫珍藏过的东汉玉酒器。此卮系采用优质新疆和阗青玉制成,局部有褐色和紫红色浸蚀。卮身呈圆筒形,配圆形隆顶盖。盖顶中央有圆钮,上饰漩涡纹,边沿作凸出的三花瓣形,每瓣均有穿孔。盖面上还有三只立雕羊首。卮身通体以勾连云纹为锦地,锦地上隐起变形的夔凤纹三组。环形卮耳在腹中部,上饰一兽面。卮底三足呈兽蹄状,腹壁近足处亦各有一段兽面纹。

汉代玉器素享盛名,"汉玉"几乎成了古代美玉的代名词。北京故宫珍藏的这件汉代玉卮,设计新颖,纹饰精美,琢磨细润,是汉代玉制器皿中的最佳作品,可谓宝中之宝。据知,汉代玉雕酒卮,目前国内仅此一件,因而更显得珍贵无比。

[查看全文]
卷福
本帖最后由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卷福 于 2015-3-8 23:03 编辑

拼音:zhī,笔画:5,释义;古代盛酒的器皿:~言(卮不灌酒就空仰着,灌满酒就倾斜,没有一成不变的常态,如同说话没有主见或定见。后常用为对自己著作的谦辞,如《诸子~~》); 古同“栀”,栀子。

古代一种盛酒器。圆形,容量四升 。产生于战国末期,秦时杯卮并行使用,流行于汉代汉代以后,酒卮少见。

酒至半酣,鲍叔牙执卮至桓公之前,满斟为寿。——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赐之卮酒。――《史记·项羽本纪

赐其舍人卮酒——《战国策-画蛇添足》

银酒卮容二升许,悬於百步外,命善射者十馀人共射,中者即以赐之。——《北史·魏濮阳王顺传》

玉节调笙管,金船代酒巵。——北周 庾信 《北园新斋成应赵王教》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巵。——宋 王安石 《思王逢原》诗之二

今有千金之玉卮,而无当,可以盛水乎?——《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查看全文]
卷福
查东西的时候看到了这一段
展开Biu

查东西的时候看到了这一段:觚之与觯,古籍记载颇有混淆处,如《考工记》:“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二升,觚三升。“而《韩诗》云“二升曰觚”,因此古籍对于觚的容量解释也不相同。现今考古界所通称之觚,是沿用宋人所制订的旧名,是否即为古籍中的觚,无法证明。因为商周之觚铭中皆无自名,但据形体定为饮酒器,还是可信的。有一商代早期觚,其口部半封顶,并有一流可饮,是为饮器的直接证明。嗯嗯我看到的时候想到了散和斝,云里雾里

[查看全文]
卷福
微软雅黑
展开Biu

高足杯图

[查看全文]
卷福
陶瓷中的典型器物
展开Biu

高足杯

高足杯,陶瓷中的典型器物。宣德(1426-1435)时有青花海水红龙纹高足杯,成化(1465-1487)时有斗彩葡萄纹、缠枝莲纹、花鸟纹高足杯,皆为出类拔萃的作品。清代仍烧青花名式高足杯,纹饰多样。高足杯以元代最典型,之前的可以说是高足碗,而废高足杯。

基本特征是盘浅,口沿微向外撇,盘心平坦,常有阴圈纹,盘下承以喇叭状高足。盘内有三、五、七个不等的支烧痕迹,饮酒用具。明代景德镇窑盛烧高足杯。

新石器时代,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曾出土过一件非常精致的黑陶高足杯。以后各朝各代也出现过一些造型不一的高足杯,其中造型最为奇妙的当数1984年江西省南昌县小兰乡南朝墓出土的一件青瓷高足转杯,该杯整体似高足盘托高足杯,杯直接套坐在盘中杯足上,杯体可左右转动,可谓构思奇巧,工艺精湛,为南朝青瓷中难得的珍品。

对这种上部为杯或碗形,下部为高柄当足的器物,早期的历史文献不见记载,直到五代十国的周羽冲《三楚新录》才出现“高足碗”的名称。

清代朱琰《陶说》卷六《说器中·唐器》之“高足碗(原注:十国南平器)”条记:“周羽冲《三楚新录》:高从诲时,荆南瓷器皆高足,公私竞置用之,谓之高足碗。”

不过,熟悉唐宋瓷器的同行们应该都知道,《三楚新录》文中的“高足碗”,并不是元明时期常见的那种高足杯,而是类似北宋青白瓷中常见的高圈足碗,这种碗的圈足通常高1厘米以上,有的高达1.8厘米左右,相对于唐、五代十国时期常见的矮圈足碗和玉璧底碗,这种高圈足碗确实可以称为“高足碗”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