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湘竹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兼科普】

上次做了一次问答之后,对这些突然有点想了解的欲望

正好看见书店里有这样的书 就买了一本

然后感觉引典 但总体来说很通俗还是 值得一看

然后在网上找到了PDF和TXT版

PDF版:http://yunpan.cn/c3iIjANFpv4Yv 访问密码 2f2e

然后感觉可能有些人疏懒或者没什么时间仔细看

所以 我在这里顺便稍微截取、整理一下 作为个科普贴吧 没准也会有别的书的内容

不过 文本限制 无图 有兴趣可以去看PDF版

就是这样吧

南湘竹
本帖最后由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南湘竹 于 2016-2-21 20:36 编辑

于是我也把目录放了上来 然后坐下链接什么的 方便观看

第一编 服装和佩饰

一、头衣

1.冠

2.冠的形制和部件

3.冕、弁

4.胄

5.头衣的质料

6.平民百姓的头衣

7.妇女的头饰

二、体衣

1.衣与裳

2.寒衣

3.上衣的形制和部件

4.胫衣

5.制衣的质料

三、足衣

1.鞋

2.袜

附:寝衣

四、佩饰

1.玉

2.其他

第二编 饮食和器皿

一、主食

二、肉食

三、烹调

四、酒

五、食器和饮食习惯

第三编 宫室和起居

一、宫室

1.穴居与版筑

2.城市布局

3.庭院

4.堂室

5.其他建筑

6.室内

二、陈设和起居

1.室内陈设

2.起居习惯

三、观阙园林

第四编 车马与交通

一、车与马

二、车的部件和马饰

1.车的部件

2.车的附件

3.马饰

三、乘车的礼俗

1.立乘与驭马

2.乘车位次

3.超乘

四、车的种类

1.牛车、羊车

2.栈车、辎车、安车、温车、传车、辇

五、兵车

六、步行

七、道路

[查看全文]
南湘竹
服装和佩饰
展开Biu

服装和佩饰

一、头衣

我们之所以沿用“头衣”这个古代的说法,而不说“帽子”,是因为上古文献中没有“帽”字。直至秦汉时期,头衣还没定名为帽(冒)。

古代的头衣又称元服。因为元本指头。《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轸(晋大夫)]免冑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仪礼·士冠礼》:“令月(好月份)吉日始加元服。”郑玄注:“元,首也。”《汉书·昭帝纪》:“[元凤]四年春正月丁亥,帝加元服。”头衣,元服,都是统称。细分起来,上古贵族男子的头衣有冠、冕、弁。

l.冠

冠,是一般贵族所戴的普通帽子。男子长到二十岁要行冠礼。《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冠”与“字”都是动词。冠读去声guàn,贯。字,另取别名。)行冠礼时有很繁缛的仪节。少年男子一经行过冠礼,社会和家庭就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了,他的一举一动都要合于封建道德。正因为如此,所以古人把戴冠看成是一种“礼”。《晏子春秋·内谏下》:“首服(元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晋语》:“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于是冠就成了贵族的常服。《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被对方杀死了。在当时的贵族社会中,当冠而不冠是“非礼”的。例如《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载:“[齐]景公……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刖跪击其马而返之,曰:‘尔非吾君也。’景公惭而不朝。”(闺:宫门。刖跪:因罪被砍去脚的人,这里指受过刖刑而守闺门的人。)不仅帝王将相如此,有“教养”的平民也如此。《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未做官时“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庐”。

这种规矩一直贯穿在整个封建社会中。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先左丞平居,朝章(朝服)之外,惟服帽衫。归乡,幕客来,亦必著帽与坐,延以酒食。伯祖中大夫公每赴官,或从其子赴仕,必著帽,遍别乡曲。”如果犯了罪,就如同奴仆罪犯,不应戴冠。所以当战国时的赵国公子平原君得罪了信陵君,信陵君准备离开赵国时,平原君要“免冠谢,固留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摘去冠,以示自己有过错,自降身份。

正因为冠是贵族到了一定年龄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他们区别于平民百姓的标志,成了达官贵人的代称。李白《古风》二十四:“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盖:车盖。)鲍照《代放歌行》:“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如果与“童子”等表示年龄的词语对称,“冠”的意思便偏重于指成人(当然也不是庶民)。《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沂:水名,在今山东省。风:吹风、乘凉。舞雩:祭神求雨的坛。雩:yú,鱼。)《曲礼上》又说:“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意思是从十岁到不满二十是幼年,任务是学习;二十至二十九岁是弱年,进入这个阶段时要行冠礼。后代即以“弱冠”连称表示年岁。王勃《滕王阁序》:“等终军之弱冠。”按,《汉书·终军传》载,终军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谒者给事中,几年后,“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王勃所说的“弱冠”就是指二十多岁。同时,因为戴冠就要束发,所以古人又用“结发”、“束发”表示二十岁。如《史记·主父偃列传》:“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陈子昂《感遇》三十四:“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

古人不戴冠的只有四种人:小孩、罪犯、异族人和平民。

先说小孩。“二十而冠”,二十岁以前则垂发,称为髫(tiáo,条)。《后汉书·伏湛传》:“髫发厉志,白首不衰。”李贤注:“髫发,谓童子垂发也。”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指老人。老人长出黄色的头发,是有寿之征。)古人是不剪发的,小孩的头发长了,就紧靠着发根扎在一起,类似后代的“凤尾头”散披于后,这就叫做总发。如果不是把头发扎成一束,而是扎成左右两束,类似后代的抓髻儿,就叫总角,因为它像兽的两只角。《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即以总角指年幼之时。

再说罪犯。古代有一种刑罚叫髡(kūn,昆),即剃去头发。当时的奴隶多为受了刑罚的罪人,既已剃发,自然不用头衣。未受过髡刑的奴隶通常是青布束头,所以“苍头”也是奴隶。《汉书·鲍宣传》:“苍头庐儿,皆用致富。”颜师古引孟康曰:“汉名奴为苍头,非纯黑,以别于良人也。”上古军队也多由奴隶组成,同样以青布裹头,所以有苍头军之称。《战国策·魏策》:“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

留全发、戴冠(平民戴巾),是当时中原地区的装束,至于远离中原、文化落后的地区,则以披发为常。《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即以“被发左衽”表示被“夷狄”统治同化。

关于平民的头衣,下文另有专节叙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