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荷卷卷 于 2016-1-31 16:02 编辑
我来挖坑@98#
以下是此书的简单介绍
- 《中华文明史》
- 出版时间:2006-4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袁行霈[等]主编
内容概要:
本书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突现文明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这一观点,将物质文明、政治丈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本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本书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中华文名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
就我个人看来,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门历史读物,历史脉络清晰,并不是单纯的按时间顺序讲述历史事件,更侧重历史背后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培养读者的历史全局观念。这本书深得我心,闲来无事就在读书的时候就在阅读的时候整理了每一节的框架结构,相信这能对自己有所裨益,也希望这个帖子能成为自己对自己的一个督促。
因为没有找到好用的软件,所以暂时会以拍照的方式将框架体系发布,希望各路技术宅能安利给我一款好用的软件
会坚持。
PS
1.作为历史门外汉,相信会有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2.暂时没有找到pdf版,找到之后我会放上来
3.欢迎与我讨论,但请不要回复诸如“看看”、“挺好”、“历史很不错”、“谢谢楼主推荐”之类毫无意义且无法引起讨论的回帖,善用点评,谢谢。
荷卷卷 发表于 2016-1-16 18:01以下是我个人看法:
狩猎转化为农耕是有很多方面原因的,一个是人口增长,狩猎不仅需要很高的技能 ...
好棒啊,和卷卷讨论这种东西竟然不觉枯燥乏味~噗~爱的力量←∪ ← 和你组CP果然是最明智的决定!哇卡卡卡
[查看全文]
荷卷卷 发表于 2016-1-16 18:01以下是我个人看法:
狩猎转化为农耕是有很多方面原因的,一个是人口增长,狩猎不仅需要很高的技能 ...
额,之前离线是因为,我在写音乐,上次写了几小节,今天继续下去~
然后,这些其实都是发展,就是到达一定的程度,必然会改变(发展)的。
[查看全文]
黑猫小丫头 发表于 2016-1-16 15:27文化胎动时期的经济? 噗~没错,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呸,我在感慨什么啊……
看了你这个框架, ...
以下是我个人看法:
狩猎转化为农耕是有很多方面原因的,一个是人口增长,狩猎不仅需要很高的技能,而且是存在概率的,随着冬季的到来狩猎成功几率大大降低,无法满足部落的生存需求,所以在一代一代人经验的积累下,从采集植物中选择了谷物播种,这种易生长、易保存的植物作为食物储备,因为南北的气候及水文差异逐渐分为北粟南稻,并在漫长的岁月中随着技术的提高逐渐代替狩猎成为人类的生存之道,并一直延续至今。
当然原始时期有些地方自然资源丰富用不着在冬天的时候开动脑筋想办法去种地,比如岭南地区,有些地方例如东北、内蒙由于气候原因无法农耕,所以就依然处于狩猎时期。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发展促使生产领域分工变细致,交换与私有观念产生,开始逐渐对公有制产生冲击,等级制度逐渐发展,随之出现具有权威的强制力量,即为国家机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