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本希
【再整理】【被遗忘的古老风俗】唐朝·二

本帖最后由 宫本希 于 2013-11-5 16:42 编辑

#技术宅社区古风版#

(图出《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

【唐·刺青】

长安少年多英雄,胴臂竞相比雕青。

精刺五彩多奇妙,东传扶桑有遗风。

刺青是古代纹身风俗的遗迹,许多民族都曾有过。古书记载:周代的越人即披发文身。后来民间的刺青已没有上古图腾崇拜的内容。唐代民间特别流行刺青,当时称为“札青、点青、肤札、镂身。”刺的内容有各种图形,文字以及人物佛像等。《酉阳杂俎》载:“荆州街子葛清,自颈以下,遍札白居易诗。段成式尝与荆客陈至呼观之;令其自解。背上亦能暗记,反手指其札处,至‘不是花中偏爱菊’,则有一人持杯临菊丛;‘黄夹缬窠寒有叶’,则指一树,树上挂缬窠,文绝细。凡札三十余首,体无完肤。陈至呼为‘白舍人行诗图’。”唐代刺青的技术水平已很高妙,“又有王力奴以钱五千,召工札胸腹为山池亭院,草木鸟兽,无不具悉,细若设色。”《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浪子燕青等皆刺得一身好花绣,说明宋代仍有刺青。宋后便少见。刺青唐代传入日本,迄今仍有满身刺五彩图形者。

【唐·登乐游原】

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

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

据《续齐谐记》载,东汉桓景跟费长房学道术。一日,费告知桓:九月九日有大灾,可速回家,让全家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即能免灾。从此形成一种风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茴香科植物,据说戴其茎、花有避疫的功效。李白《宣州九日寄崔侍御》诗:“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杜牧有《九日齐山登高》诗。

【唐·驱傩】

驱傩吹笛又击鼓,瘦鬼涂面赤双足。

桃弧射矢茅鞭打,鼠窜引得众欢呼。

“驱傩”是古代驱除疫鬼的仪式,多在腊月举行。唐王建《宫词》:“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昼,沉香火底坐吹笙。”描写了仪式的场面;孟郊的《弦歌行》:“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暗中崒崒拽茅鞭,裸足朱衫行戚戚。相顾笑声冲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描写了傩的形状和人们驱傩的欢乐情绪。

【唐·镜听】

夫君远宦盼回程,跪拜灶前点香灯。

怀中抱镜藏门候,闻人初言细品评。

《月令萃编》载:“元旦之夕,洒扫,置香灯于灶门,注水满铛,置勺于水,虔礼拜祝。拨勺使旋,随柄所指之方,抱镜出门,密听人言,第一句便是卜者之兆。”又《琅环记》载:“先觅一古镜,锦囊盛之,独向神灶,勿令人见,双手捧镜,诵咒七遍,出听人言,以定吉凶。”唐王建《镜听词》云:“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回身不遣别人知,人意丁宁镜神圣。怀中收拾双锦带,恐畏街头见惊怪。嗟嗟嚓嚓下堂阶,独自灶前来跪拜。出门愿不闻悲哀,郎在任郎回未回。月明地上人过尽,好语多同皆道来。卷帷上床喜不定,与郎裁衣失翻正。可中三日得相见,重绣锦囊磨镜面。”

唐·新妇不拜

并蒂莲花两相偎,红毡展地迎亲回。

新妇不拜新郎拜,感谢天公为良媒。

唐代结婚有男拜女不拜之风俗。最明显的形象证明,即在敦煌莫高窟第十二窟(又有记为四七三窟者晚唐的《婚礼图》,“礼堂”用步幛遮之,新娘立右,新郎跪左;新郎旁一人司仪。宴席设在对面一大棚之内,长案陈列美食,来贺男女嘉宾分两侧而坐。据《寄园寄所寄》引《渤海国记》云:“古者男女皆跪,男跪尚左手,女跪尚右手,以此为例。自唐武后尊妇人,始易令拜而不屈膝。”

【唐·折柳】

跋山涉水轻别离,天涯芳草亦萋迷。

只因登程常折柳,桥畔岸边皆秃枝。

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隋末无名氏《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此为较早之思行人而折柳之诗。唐王之涣《送别》云:“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韩翃《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敦煌出土唐代民间曲子抄本《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最初因相思而咏柳,后来送别时折柳以示相思。王翰《凉州词之二》:“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折杨柳》者,乃胡笳与笛之曲目名也。其取名折杨柳,当与离人相思有关。

【唐·步障】

国殷民富夸盛唐,豪门出行步障长。

可怜明皇幸蜀路,难遮风雨任凄凉。

晋代即有步障,贵族富家出门要用步障遮住路的两侧,尤其内眷不欲路人看见。《晋书》:“王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石祟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唐代贵家妇女出门,仍用步障;在敦煌莫高窟唐代多处壁画中有步障出现。但更多的不是长形固定步障;而是方形活动步障,以横梁展障,梁中间接一竖杖,由男役持之,可以随人移动。妇女下车,即用步障遮之。

【唐·西域歌舞】

西域歌舞名胡旋,传入宫掖靡长安。

吹奏何必琼林宴,市间到处闻管弦。

隋唐时期,西域文化包括宗教(如景教、祆教)、服饰 (如胡服翻领窄袖)、饮食(如胡饼、烧饼)、绘画、歌舞、音乐及乐器等一起传入长安。音乐主要有龟兹乐、天竺乐、疏勒乐、安国乐等。乐器舞蹈也随之而流行。著名的“胡腾舞”出自石国;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胡腾》诗:“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李端《胡腾儿》诗:“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扠腰如却月。”又有“胡旋舞”,出自康国;白居易《新乐府:胡旋女》:“胡旋女,出康居。弦歌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出土唐三彩中有穿舞服的舞伎俑,唐墓壁画中也有舞女张臂作舞形象。

【唐·双陆】

桐阴对坐品香茗,一局双陆赤与青。

掷骰滴答如铜漏,深宫又闻小尨声。

双陆是古代一种棋类游戏,有固定长方形盘,上画左右各有六路,双方分黑白各十五个马子,状如保龄球的小木棒。马子按规定在盘边摆放,双方轮流掷骰子,按点多少移动马子。白马子自右向左,黑马子自左向右。马子先出尽者为胜。晚唐反映宫人生活的绘画中有打双陆的形象。

【唐·骑驴打球】

吐番马球号波罗,传入大唐靡中国。

民间亦好击鞠乐,无奈马少骑驴多。

马球藏语称波罗。在唐初传入长安后,即为皇帝和贵族们所喜好。盛行情况可见《封氏闻见记》。尤其到唐玄宗时,打马球风气大盛。波罗球大如拳头,用坚韧木料制成,内部挖空,外面涂色或装饰。故又称“朱球、画球、彩球、七宝球”等。球杖长数尺,击球一端呈弯月形。球场宽阔平坦,两端各有球门,两队球手骑马入场,打入球门为胜得一筹,将筹插在球门上。当时也有在大街上打球者,也有骑驴打球者。如《逸史》载:李林甫“年二十,尚未读书。在东都,好游猎打球,驰逐鹰狗,每天城外槐坛下,骑驴击球,略无休日。既惫舍驴,以两手返据地歇。”后来也有步行打球者,如王建《宫词》:“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近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

【唐·相扑】

孟贲古冶两相搏,强者角抵在必得。

今番对阵显身手,他日三军勇报国。

我国古代角觝最早进入宫廷,《礼记·月令》:“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在秦汉时的角觝不作为体育项目,而归于百戏一类。唐《因话录》载:“文宗将有事南郊,礼前,有司进相扑人。上曰:我方清斋,岂合观此事!左右曰:旧例皆有,已在门外祗候。”可见唐代相扑久已有之。巴黎藏敦煌唐代写经上画有两个赤身着犊鼻裤者相扑的形象,可为形象佐证。宋代《东京梦华录》及《梦粱录》载:宋代宫廷御用之相扑手,乃御前卫队左右军士,名为“内等子”。市井职业相扑手,则皆有名号。胜者受赏物品有:旗帐、银杯、彩缎、锦袄、官会(钞票)、马匹等;“须择诸道州郡膂力高强、天下无对者,方可夺其赏。”亦有以相扑设擂,如《水浒传》中所描写者。故我国职业相扑,要早于日本(十六世纪日本出现职业相扑)。北宋还有“小儿相扑、乔相扑”。更有早于全世界者,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临安有著名的女相扑手,《梦粱录》记载了她们的名字: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相扑始于日本之说,并不正确。因为角力、相扑之类,欧亚许多民族都有,例如蒙古、伊朗、土耳其等,只是规矩有所差异而已。

程亡时
风俗的话都是用诗记载下来了呢
展开Biu

【风俗的话都是用诗记载下来了呢【现在的话无非是发条微博吧

[查看全文]
lizycen
果然霓虹只佩服崖山之战之前的中国
展开Biu

果然霓虹只佩服崖山之战之前的中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