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IAN·绿绿 于 2012-9-5 12:02 编辑
马鞭草
神圣之花—— 马鞭草
在基督教中,马鞭草被视为是神圣的花,经常被用来装饰在宗教意识的祭坛上。此外,在过去一般人认为疾病是受到魔女诅咒的时代里,它常被插在病人的床前,以解除魔咒。在古欧洲,它被视为珍贵的神圣之草,在宗教庆祝的仪式中被赋予和平的象征。 在文艺作品中对吸血鬼有克制作用。
中文学名 | 马鞭草 | 拉丁学名 | Herba Verbenae Officinalis |
别称 | 紫顶龙芽草、野荆芥、龙芽草、凤颈草、蜻蜓草、退血草、燕尾草 | 分布区域 | 西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 |
界 | 植物界 | 生态环境 | 生路旁、村边、田野、山坡 |
科 | 马鞭草科 | 花期 | 夏秋开放 |
采收储存 | 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 果期 | 7~11月 |
毒性 | 全草有小毒 | 性味 | 性凉,味苦 |
异名:风颈草(《纲目》),紫顶龙芽(《纲目拾遗》),铁马鞭(《草木便方》),狗牙草(《中国药植志》),鹤膝风、苦练草(《广西中兽医药植》),顺捋草、蜻蜓草(《南宁市药物志》),退血草、铁马莲(《湖南药物志》),田鸟草、铁扫手(《闽东本草》),疟马鞭(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土荆芥、野荆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红藤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 茎四方形,上部方形,老后下部近圆形,棱和节上被短硬毛。单叶对生,卵形至长卵形,长2~8厘米,宽1.5~5厘米,3~5深裂,裂片不规则的羽状分裂或不分裂而具粗齿,两面被硬毛,下面脉上的毛尤密。花夏秋开放,蓝紫色,无柄,排成细长、顶生或腋生的穗状花序;花萼膜质,筒状,顶端5裂;花冠长约4 毫米,微呈二唇形,5裂;雄蕊4枚,着生于冠筒中部,花丝极短;子房无毛,花柱短,顶端浅2裂。果包藏于萼内,长约2毫米,成熟时裂开成4个小坚果。
(看花就好,其他无视吧)
【习性】 喜肥,喜湿润,怕涝,不耐干旱,一般的土壤均可生长,但以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及沙壤土长势健壮,低洼易涝地不宜种植。
【作用】
1、药理
1).《本草经疏》:马鞭草,本是凉血破血之药。下部NI疮者,血热之极,兼之湿热,故血污浊而成疮,且有虫也。血凉热解,污浊者破而行之,靡不瘥矣。陈藏器谓其破血杀虫,亦此意耳。
2).《别录》:主下部NI疮。
3).《本草拾遗》:主症癖血癖,久疟,破血。作煎如糖,酒服。
4).《日华子本草》:通月经,治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
5).《本草衍义补遗》:治金疮,行血,活血。
6).《纲目》:捣涂痈肿及蠼螋尿疮,男子阴肿。
7).《生草药性备要》:活血通经。能去脓毒,洗痔疮毒,退上部火,理跌打。
8).《分类草药性》:去小便血淋肿痛。
9).《天宝本草》:利小便,平肝泻火。治赤疮,火眼。
10).《现代实用中药》:根用于赤白痢疾,慢性疟疾,水肿,膨胀等。并有泻下作用。 11).《中华本草》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牙龈肿痛;黄疸;痢疾;血瘀经闭;痛经;症瘕;水肿;小便不利;疟疾;痈疮肿毒;跌打损伤。
2、其他
马鞭草甙对交感神经末梢小量兴奋,大量抑制;对哺乳动物可促进乳汁分泌。清热解毒药;活血通经药;利水消肿药;截疟药;活血散瘀,截疟,解毒,利水消肿。用于症瘕积聚,经闭痛经,疟疾,喉痹,痈肿,水肿,热淋。
性味归经:苦,凉。归肝、脾经。
毒性:其毒性很低,不溶血,有拟副交感作用。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草有小毒,制剂可治疗疟疾、白喉、流行性感冒等。有些人服后有恶心、头昏、头痛、呕吐和腹痛等反应。孕妇禁服。
播报天气 :湖北、江苏、广西等许多地方的田野、山坡均可见到的马鞭草也能预报天气。马鞭草对湿度反应灵敏,如果它露出土外的根发霉并带白色时,则预示有雨。
观赏:拿来观赏也很不错。某些局部很美。默,我的草,还不能从整体来观赏。
【花语】
马鞭草花语——正义、期待。纯真无邪(白色马鞭草);期待自己的爱情回来,同心协力、家和万事兴(红花马鞭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