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笙笙捉蝴蝶 于 2013-2-20 04:04 编辑
爵、角和觚
爵,角和觚
爵,饮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酒杯。圆腹,也有个别方腹,一侧的口部前端有流(即倒酒的流槽),后部有尖状尾,流与口之间有立柱,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个锥状长足。夏代爵胎体轻薄,制作粗糙;椭圆形器身,流长而狭,短尾,流口间多不设柱,平底,一般没有铭文和花纹,偶见有连珠纹者。商早期流与口之间开始出现短柱,下腹部中空;有的透镂有圆孔,以便温酒加火时透风。商中期后,爵演变为圆身,圆底,流口增高,多设一柱或二柱,柱身加长并向后移,三足粗实且棱角分明,器身加厚。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爵体厚重,制作精美;爵身饰有饕餮、云雷、蕉叶等精美的纹饰,上端和柱上也饰有动物形象有少数无柱而带盖的爵,盖铸成兽首形。西周前期还有一种器表铸有扉棱的爵,往往以云雷纹作地,饰有两层或三层花纹,纹饰繁而精美。西周后期,爵逐渐消失。
角,饮酒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是下级官吏及平民使用之物,出土数量很少。器物造型与爵相似,不同之处是口沿无柱,流变形成与爵尾相同的尖形角状。多有盖,有的盖做成禽鸟展翅飞翔状,非常美观。传世有一件角的杯体中有一管状流,形制和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陶角相似,可以认为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角。商代和西周早期的角有盖。西周中期以后,角便不复存在。
觚,饮酒器和礼器。盛行于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酒杯。造型为圆形细长身,喇叭形大口,侈口,细腰,圈足外撇。抓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靡棱作为装饰。商早中期,觚的器身较为粗矮,圈足」部有一“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觚身细长,中腰更细,口沿和圈足外撇更甚,圈足上无“十”字孔。这一时期的觚胎体厚重,器身常饰有蚕纹、饕餮、蕉叶等纹饰。西周后期,肌逐渐消失。
| 青铜角 商后期 高21·4厘米 1990年河南安阳郭家庄出土。口有两翼,呈凹弧形分离,两翼尾呈锐角深腹,一侧有鉴;卵形底,下有三棱形尖锥实心足,足尖外撇。腹部饰饕餮纹等,两翼下饰三角纹、云雷纹作地,内有铭文“亚址”。殷墓随葬青铜酒器,-般以觚、爵相配,此墓无爵,代之以角,共出10件 |
| 爵 商 |
| 觚 商 此器敞口,外撇,体较高,细长颈,圈足。其通体雕刻纹饰,侧附扉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 铜出戟花觚 清 高19厘米 此器为清代仿作,敞口,粗腹,体较低,颇具商早期风格。然其颈蕉叶状纹,腹及底足饰纹繁碎,侧附扉棱,又有商晚期特征,不伦不类。与典型器相比亦显呆板,缺少神韵,仅为品析赏玩之用。 |
方彝
方彝
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彝本是青铜礼器的通称,宋人始称这类器物为方彝。方彝的造型特征是长方形器身,带盖,直口,直腹,圈足。器盖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顶形,圈足上往往每边都有一个缺口。也有少数方彝下腹外鼓成曲腹状。方彝的盖与器身往往铸有4条或8条凸起的扉棱,全器满饰云雷纹地,上凸雕出兽面、动物等纹样,给人以庄重华丽的感觉。商代晚期的方彝一般多是直壁,上口大于底部。在河南安阳妇好墓曾出土一件长体有肩附耳式的方彝,器身横长两倍于纵长,有斜肩,犹如两个方彝之组合,故人称偶方彝,是商代晚期的代表作。西周早期的方彝四壁多作弧线状,因此器腹鼓出,圈足上的缺口也多不见了。西周中期的方彝有作直角方形的,即器的上口与底部一样大小,此为方彝的最后形式,流传较少。
妇好及妇好墓
妇好是商王武T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即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生活千公元前12世纪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据甲骨卜辞记载,妇好曾多次主持各种类型和名目的祭祖、占卜活动,利用神权为商王朝统治服务。此外,妇好还多次受武丁派遣带兵打仗,北讨土方族,东南攻阀夷国,西南打败巴军,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武丁对她十分宠爱,授予她独立的封邑,并经常向鬼神祈祷她健康长寿。然而,妇好还是先于武丁辞世。武丁十分痛心,把她葬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约100米处。
1976年墓葬发掘时保存完好,其中所出土玉器共755件,是商代玉器出土最多、最集中的墓,另有 63件石器,47件宝石器。妇好墓所出玉石雕刻种类很多,形态各异,展示了当时很高的制玉求平,这些玉石雕刻品中的人像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了解研究商代雕塑艺术、商代人种、服饰制度、阶级关系、生活情态等万面的宝贵资料。
| 妇好偶方彝 商晚期 88.2X60X7.5厘米 此器横长多于纵长,为长方形。有盖,盖似屋顶形,顶两端置纽。器内有铸铭“妇好”两字,其造型凝重雄伟,纹饰精美富丽,铸造工艺高超,形制独特,为商周青铜器中的珍品。 |
| 垂鳞纹铜方彝 春秋早期 32x28·4厘米 1970年湖北随州熊家巷湾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器型与前相比颇有变化:口呈方形,盖甚高,垂腹,两端置环状纽,圈足略外撇。器具饰垂鳞纹,为青铜器典型纹饰之一,春秋时期尤盛。 |
觥
觥
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且觥的装饰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将其误以为兽形尊。然觥与兽形尊不同,觥盖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形的颈部,可用作倾酒。
古代龙纹的鉴别
龙纹是商周青铜器中常见纹饰之一。从商代早期至春秋战国时期,龙纹的变化形式较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儿种:
一、爬行龙纹,即上述龙纹形象,和兽面纹一样,此种龙纹也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其盛行时代约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早期。
二、双体龙纹,即以一个龙头的正面形象为中心,躯体向两侧展开,常饰于青铜器颈部的狭长范围内,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
三、卷龙纹,龙的躯体作卷曲状,其中一种是龙头的正面形象居中,躯体盘绕其外,形成一圆形,多饰于盘的中心,见于商末周初,还有一种是龙的侧面形象盘卷成圆形,多见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簋、壶等器盖的圆形捉手内。
四、双头龙纹,是一条龙体的两端各有一个戈头。多作斜角线构图,一个龙头在上,一个龙头在下,常见于西周及春秋早期。
五、交龙纹,即两条以上的龙体相互交缠盘绕,构图较为复杂,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 折觥 西周 高28·7厘米 1976佳陕西扶风出土。长方形腹,有盖,盖前端做成兽头,刻有铭文,内容是:周代某王十九年命做册折给相侯赐赠望土,并赏赐给折奴隶和青铜,折因受荣宠,而为父乙做器。该器造型稳重,装饰富丽,是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 |
| 龙纹觥 商后期 长24·1厘米 1959赁山西石楼花庄出土。此觥首部作龙头状,上铸双角;龙口有齿,其间隙可作注酒之用,独显其妙。龙背作盖,上有纽状捉手,下承方形圈足。整器呈牛角状,造型奇特,为商代著名青铜器。 |
盆
大型食器与水器。流行于春秋时期,战国秦汉也可见到,用途与盂相同,盛放熟食兼用盛水。器形为圆形,折肩,深腹,平底、双环耳或善耳。多数带盖,有底设三足的。器身多饰有春秋战国时流行的铜器纹样,亦有少数为素面。
尊
尊
大中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周时期,春秋后期偶有所见。尊与彝一样,原是成组礼器的共称,宋朝之后开始专指一类器物。尊的基本造型是侈口,长颈,圆腹或方腹,高圈足。商早中期,尊均有肩,圈足上多带“十”字孔,主要是圆体尊。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有方形尊和觚形尊。方形尊仍带肩,肩上多饰有数个圆雕兽头;觚形尊又称大口筒形尊,形似抓而体较粗,商晚期圈足上有“十”字孔或象征性的“十”字,西周早期“十”字消失。这两种尊器表多饰有凸起的靡棱,雕铸着繁绳厚重的蕉叶、云雷和兽面纹,显得雄浑而神秘。西周时,又出现了垂腹的圆尊,形状为大口,长颈,鼓腹下垂,圈足低矮。整件器物线条柔和,花纹也比较简单,已失去了有肩的圆、方形尊和抓形尊的气势。
除上述各式尊外,商周至战国期间还有牺尊。将尊铸成牛、羊、虎、象、豕、马、鸟、雁、凤等动物形象,统称为牺尊。牺尊上装饰有各种华丽的纹饰,兽背或头做成尊盖,既是实用器皿,又是艺术价值极高的工艺品。
别具风格的青铜豕尊
商代晚期,中国青铜手工业兴盛,铸造了各种各样的牺尊,其中有一豕尊,风格别致,别具一格。此尊的前、后肘部各有直径约 1.4厘米的圆管孔,横穿器身,该孔可能是用来贯穿绳索以便于搬迁之用的。器物外观上比胶逼真,有羽羽如生之感。器身呈巧立姿势,整体比例关系与细部结构都比较精确,面比较长,两颗猿牙露在外面,具有很强的写实性,追求形似。周身纹饰复杂多变,又和谐统一。其头部施云状纹;四肢为倒立的纹,以云雷纹为地;颈部、腹部则是面积胶大的鳞甲纹。各种纹饰的变化与配合,处理得恰到好处。以豕为尊,在我国青铜牺尊中是相当罕见的,特别是这种纹饰精美、形象逼真的富有装饰性的豕尊。
| 四羊尊 商周 58.3X52·4厘米 湖南宁乡月出铺出土。方形,大侈口,长颈,鼓腹,高圈足。全器最独特之处是在腹部四角上都铸有一大卷角羊,每羊胸与尊腹合为一体,羊足铸在圈足上,而羊首、羊角则凸出器表。尊的4个肩部浮雕出极为生动的4条龙。据考证,羊角与羊头均系采用了先分铸,而后再与全体铸接在一起。颈部饰有蕉叶纹。此尊器浑厚,造型雄奇,设计精巧,技艺复杂,采用了分铸、平雕、高浮雕等方法,并使全器浑然一体。其风格特点不但在同类器中独树一帜,也是商周古铜器中的奇诊。 |
| 铜饕餮龙纹尊 商 直径23厘米 此器为圆形,圆口外侈较大,长颈,腹外鼓,圈足。器的腹部饰有饕餮龙纹,纹饰精美,雕工精湛,具有商代铜尊的典型特征。 |
| 豕尊 商晚期 40,72厘米 此座豕尊由考古工作者于1981年在湖南湘潭发现。尊口呈椭圆形,位于猪的背上。尊口上有盖,盖上装饰有华冠立鸟。 |
壶和钫
壶和钫
壶,盛酒器和水器。流行于商至汉代,用于装酒和装水。壶使用的年代较长,式样也很多,大致有圆形、方形、扁圆形、八角形、弧形等。断面为扁圆形,深腹下垂,带扁方形贯耳和圈足的壶大多为商代器物,但商代也有长颈鼓腹的圆壶。西周壶除承袭商代式样外,多设有圈顶壶盖,盖可倒置用作杯。耳多为半环耳或兽首衔环状耳。春秋壶造型较商周壶轻巧,多为扁圆壶或方壶。许多壶盖上端做成莲瓣形,也有一些在壶盖或壶身外表装饰鹤、龙、璃虎等立体动物形象。战国相汉代的壶由垂腹改为鼓腹,下腹部内收,圈足微外撇或平底,底部小巧而稳重,显得秀丽灵巧。这一时期也有提梁壶,提梁用数十节铜链串接而成,便于外出携带。弧形壶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造型为长颈,圆腹,腹旁有鉴,平底或圈足。壶颈向一侧倾斜,形状类似瓢瓜。
钫,酒器,即方壶。战国末年改称钫,多为素面,流行于战国末期至汉代。造型为方身,长颈,大腹,圈足,带盖。少数器身有花纹,花纹不用铜器传统图案,多用菱形或三角形等几何纹饰。
| 宴乐铜壶 战国此为战国时期著名青铜器。圆口,斜肩,鼓腹,圈足,侧附双且。壶身遍饰嵌错图案,纤细精美,结构严谨,有如在器表绘画一般。仅从其水陆政战纹饰中便可看出战国的布兵阵势,写实明细,开创了我国装饰艺术的先河,亦极具史料价值。 |
| 鎏金铜钫 汉 13.5X6厘米 此器形制简单实用,日臻生活化。器表鎏金,这种形式在汉代相当普遍,是不同于贴金、包金的新工艺,亦称“火镀全”,增加了青铜器富丽贵重之感,颇具审美情趣。 |
| 铜蛙形双系壶 清 高29·5厘米 此器宽腹细嘴,底承圈足,肩负双系,器作蛙形,新颖独特,纹饰精细流畅,为清代佳品。 |
罍和瓿
罍和瓿
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造型有圆形、方形两种。圆形理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肩部两侧有两耳或四耳,耳作环形或兽首形;下腹部一侧有穿鼻。方形罍多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数为平底;有盖,盖作斜坡式屋顶状;下腹近圈足处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满饰花纹,常见纹饰有饕餮纹、龙纹与蕉叶纹等。繁缛的花纹配以厚重的胎体,显得深遂神秘,凝重大方。
瓿,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
| 青铜瓿 商晚期 此瓶圆口,颈部饰有两道弦纹,鼓腹,高圈足,腹部饰长鼻兽面纹,双目凸出,其余部分辅饰雷纹。新的器型存在时间不长,约在商中期至晚期,发现数量也不多。 |
| 饕餮纹纹瓿 商后期 高42·5厘米 湖南宁乡寨子山出土。器为圆体,有盖。通身遍饰饕餮纹,亦呈一定的变化:主纹底部加刻一层细纹,浮面则细刻阴线,形成三层纹饰,亦称“三层花”。整体效果比前期更为精致,颇具威严神秘之感。 |
| 镶红铜龙纹罍 春秋 高45厘米 此器口沿较短,有盖,广肩敛腹,上铸龙形双耳,下坠垂环为饰。形制略显轻盈,纹饰亦较清新。春秋时期全属细工充分发展,镶红铜等新工艺已甚为普遍。 |
盉
盉
盛酒器和盛水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主要用途是盛水以调酒。基本造型为圆腹,带盖,前有流,下设三足或四足。商周时期,盉口大,腹深,流直,多作分档式袋足或柱形足,商代足则多做成空心。春秋战国时,盉口变小,腹部扁圆,流往往做成弯曲的鸟头或兽头状,蹄形足较为常见,有的蹄形足做成动物形象。许多盉还加上弯曲的提梁,并用环索连结盉盖与提梁,造型轻盈秀巧。
秦汉青铜器
青铜器发展到秦汉以后,地位就显得没有商周时期重要了,它所具有的一些特色也相对地减弱下来,这是因为铁器普遍使用后,铁制工具和武器逐渐代替铜制工具和武器。又由干礼制的不断衰落以及漆器和瓷器的发展,青铜器也逐渐被漆器、瓷器所取代。尽管如此,青铜制品在秦汉以后仍被生产,不过它巳经完全转变到日常生活用器上去了。器物特点是轻便、精巧、实用,一些器物做得十分美观精致,但出有许多铜器是素面厚胎。铜制品种类主要有鼎、壶、洗、铜镜、带钩、玺印、符节、货币、斗、熨斗、博山炉、灯等。此时的圆形壶称为钟,万形壶则称为钫。器铭文内容都很简里,主要是器物的纪年、容量、重量、使用地点、铸造铜器的作坊名称以及铜镜和铜洗上面的舌语等。
| 执把兽头盉 春秋 高17·7厘米 腹形扁圆,带盖,前铸曲形兽头流,下承四兽形足饱满,颇具时代特色。 |
| 提梁盉 春秋 高27·2厘米 此器为扁圆形腹,带盖,小口,带有弯曲提梁,并用环索与盖相连。 |
| 铜嵌银丝盉 清 13X15厘米 此器为商代风格,顶为平唇圆口,直流细长,侧附大弧形鉴,下铸三深袋状足,器形较高。器身通体光洁,以银丝嵌饰,工艺精湛,为清代佳作。 |
其他酒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