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箫吟
本帖最后由

本帖最后由 竹溪箫吟 于 2012-5-3 14:32 编辑

【一、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不是汉朝的服饰,也不是“古装”】

汉服,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民族(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

《尚书正义》注: “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有精深博远的礼仪,因此称之为“夏”;有雍容华贵的服饰,因此叫做“华”)这就是“华夏”一词的来历,由此可见,华夏之服早在那时就已经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象征之一了。后来,"汉服"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在唐代樊绰的书中就明确地称大唐的服饰为"汉服".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执政者也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因此,“汉服”的“汉”,并不是“汉朝”的意思,而是“汉族”之意,汉服是汉族的服饰,而非汉朝的服饰,所以说,作为民族服饰的汉服,不能被称为“古装”,就好像作为民族服饰的日本和服、韩国韩服、印度纱丽一样,不能被称为“古装”(即便古代人是这样穿着)。

值得一提的是清满清时期的服饰,清装,向前追溯,来源于满族的服饰,向后观察,也非汉服传统。所以虽然是汉人所穿(“剃发易服”的强压政策所致),但不符合汉族传统服饰的“传统性”要素,所以不能划入汉服范畴;而今天汉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唐装(APEC领导人所着时装)”、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来自满族的传统服装(旗袍属于时装,不属于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满族的民族服饰是旗装),后经过汉化、西化,所以它们不能称为汉族的“传统服装”

【二、汉服的主要特征】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黄帝制衣,交领右衽中国汉族的汉服领子都是右衽的,左边那片包住右边那片。也就是说领子的样子看起来应该是字母y形状的。这个是中国汉族人服装的特性。各位亲一定要注意哦~@79-

不过,有些容像中也有左衽出现,属于以下情况:

1) 人们穿衣的实际情况并非人人都是遵从礼制来的,每个时代总会有一些在当时属于非主流的人士会穿衣左衽,这也是有文献记载的“谕禁,而民风不止”的事实。

2)受异族的影响。比如明朝初期,由于刚推翻蒙元,沾染了异族风俗,有些人右衽左衽不分,尤其在靠近异族生活区的范围更容易出现“左衽”。

3)异族服饰。比如宋朝的画像中,如果出现左衽,那么就是契丹人。

4)死者穿的寿衣。

此处为大家例举几段古人是怎么看待“左衽”的记载:
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段由孔子说的话大致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都要成为披发垂肩衣襟左开的野蛮人,这是孔子遵从周礼的一种华夷之辩。
宋代周必大《二老堂词话》说:“陈益为奉使金国,属官过滹坨,光武庙,见塑像左衽。”此处很明显记载的意思是“左衽”为金国服装的特点,即为胡服。
在岳苛《呈史》中也说至涟水、泗洲,都见到塑像刻像皆做“左衽”,并说:“此致盖金人为之”
从上面简单几个例子可以说明左衽”在士人的眼中一直都非汉族人的穿着。(这一点恳请各位画师们注意@74-,看到不少画师画古代汉族人服饰的,结果都画成了左衽@60-)

至于寿衣和左衽的关系,要提到满清“剃发易服”的“十从十不从”,其中有一条是“阳从阴不从”,也就是说,活着的汉族人必须穿满洲服饰,而阴世的事,像做佛事超度等,或者死人,都仍按汉族传统佛道教习俗办理。而满清入关后,华夏人民为缅怀明朝,“生不能为大明人,死亦要做大明鬼”,故寿衣做成明朝汉服样式,但是领子变为左衽,对于此种改变,一说是左属阳,右属阴,右领在外,表示阴,故死人穿着;一说是明朝遗民自觉无颜面对华夏先人,把汉服衣领变为左衽,以表耻辱之心。

汉服有礼服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