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nicwe
你平时在姬宅吗
>>
完整版
会的,其实我选择学心理学还是有点自赎的成份(这里用个宗教语言,不然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对与C,我是从一开始的积极想要帮助→漠然→劝其去看心理医生→默认她的“生活方式”→释然。我会在每次变动(复读、上大学)的时候短信告知手机号码的变动或者不变。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其实我在期待她给我打电话,她能够倾诉给我听,我觉得也算是一种“缓解”她心理障碍的方式(毕竟从始自终,我从没有收受过她一分钱的“礼物”,可能也是这样才让她觉得我比较“特别”吧),可是我还是很愧疚,因为我并没有实实在在地给予过她帮助,尽管我们俩通电话的后期,我能够对她说的话越来越多,但是我似乎接受和默认了她的“生活方式”。这是让我一直很不理解自己以及感觉到痛苦的地方。(因为我对别人的苦痛似乎毫无感觉了)当然,还好她最终的结局是好的,因为她再也没有给我打过电话,那么我可以想象,虽然她的生活还会遇到不平顺,但是心理上的结应该是解了
所以我想只要我遇上C一样的女孩,只要我不对他人心理上的障碍感到麻木,我就会去尽我所能的给予他人帮助。即使只是做一个倾听者。
其实我觉得心理学和教育一样,是最需要“知行”结合的学科。人虽然有自我意识,但是光靠个人是无力也无法了解自己所有的心理现象的,因此,有些人才会产生心理障碍。而且,他人的行为对别人的心理也有很多的影响。
比如C女孩,如果没有初中时那个英语老师的行为“加害”到她的心理,恐怕她的人生轨迹就不会是后面那样。然而事到如今我们无法去指责这个老师(尽管她的行为有违师德),如果她懂点教育心理学,或者去学过“班主任的心理学艺术”之类的课程,她就能够理解一个刚到青春期,对父母有点过度依赖,从而在行为上有点偏离大众的女孩子,究竟应当如何去正确引导。
(说的好像有点混乱,呃……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