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 本帖最后由 非常君 于 2017-2-4 19:57 编辑 第一,原创,如果质疑原创,可以M下其他的发帖人,问下是不是我。 第二,欢迎讨论。 第三,个别地方不翻译,因为翻译了会破坏整体的美感。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上老老,上事老以老事之。上长长,上事长以长事之。以何事老?孝也,此为事老之道。以何事长?弟也,此为事长之道。 上行下效,是故上老老而民兴孝,盖上孝也。倍,背也,恤孤者,慈也,君以慈事民,民故不背。絜矩,絜,度量也,矩,方直也。絜矩之道,方直以作适也,以德标之,孝弟慈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一言以蔽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君子齐家以何?孝弟也,慈也。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何故?德比一乡,则一乡之德教,一乡之德教则一国之教不远。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 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孝者,事君以孝,事长以弟,使众以慈。孝者,事父母也,事父母以孝则国治也,盖君以孝治天下,故孝奉于父母而成于君。弟,兄弟友爱也,事兄弟以弟,则足以慰父母,所以弟以长事也。使众以慈,则众以慈事他,如是小家治国之道也。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此中道理不必详说。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君子求诸己,且,推己及人。 所藏乎身不怒,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当是为君者,当行孝弟以治家,家且不治,其国可知。大抵后朝乱者,前朝必如是,盖于此理耳。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辟,逡遁(郑玄)。人因为受到情绪影响不能理性判断,所以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何故?免私私也(私其私)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或问审案,夫子道我与他人无大差别,若有可能,必要天下再无争讼。天下大同,民知礼而不讼,圣人之治。无情者,不查情也,谓唯信(申)法刑也,唯法者不查情,以使民畏,以威治国,此非民志也。以此知仁治为无讼之本。 心不正则行举有失,是故修身需正心。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止,通趾。 止于仁,以仁为本也。为人君,以仁布天下。人臣当以敬为本,守礼而无僭越。为父当慈,与朋友交,岂能无信? 信,屈信,尽己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