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松
恒殊(Yomi):吸血鬼考

本帖最后由 狐狸松 于 2013-2-26 11:49 编辑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喜欢吸血鬼。

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想去了解吸血鬼。

为此,我从豆瓣将恒殊姐写的东西copy过来。

希望能对你们了解吸血鬼有所帮助。

有兴趣的亲可以看看哦~

虽然有点长啦~~~

实在木有兴趣的亲。可以看我画出来的某些点啦。

首先简单介绍作者恒殊

恒殊,北京人,伦敦传媒学院出版专业硕士,材料学与工程工程学士,新华社《环球》杂志专栏作家先后曾在《ELLE》《TANK》《DAZED&CONFUSED》等英国顶极时尚杂志社任职,兼职写作与翻译。自2006年夏在北京和上海创立吸血鬼联盟,至今会员逾万人,经常举办聚会、媒体合作,在各大期刊发表介绍性文章和小说。是国内吸血鬼文化的奠基人。现定居在英国伦敦。现为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作家。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yomiimoy/

Blog:http://blog.sina.com.cn/yomiimoy

微博:http://weibo.com/yomiimoy

关于吸血鬼联盟

豆瓣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vampire/

吸血鬼联盟官网:http://yomi.redsaga.com/home.html

(ps:注册时有一个问题。就是那个创始人是谁的。答案是:YOMI)

++++++++++++++分界线+++++++++++++

写在前面的话Introduction

我想,世界上任何学问都是一样的,学的越多、了解的越多,也就越发现自己的不足。《吸血鬼考》是我很早以前就想写的东西,终于决定下笔,却在一篇篇的资料里犹豫了。还有那么多小说没有去读,那么多电影没有去看,我凭什么在这里以专家自居,去写一篇总结性报告。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开始,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开始。我运用所有可以找到的资料,书籍、电影、网络,下定决心开始认真写这篇文字。

本文分四个章节,第一章从吸血鬼一词的由来入手,加入各种传说和相关解释和说明,介绍吸血鬼文化的起源和对各种流行吸血迷信的解释;二、三章分别介绍和论述吸血鬼相关文学和影视作品;第四章把吸血鬼作为一种社会符号阐述它的表象与内涵,一并分析吸血鬼次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发和影响。附篇以英国伦敦的吸血鬼联盟社团为例,为大家介绍西方现代社会的吸血鬼社团。希望本文可以在国内的吸血鬼推广与发展上尽微薄之力,同时也算是自己这些年来对吸血鬼文化痴迷与热爱的一个总结。三万五千字的《吸血鬼考》,所有的一切还在补充中,谨献诸位同好,希望得到建议与进一步的修正。

大纲

Chapter I吸血鬼的起源Origin of Vampire

1.1 文字考

1.2 对中世纪吸血迷信的解释

Chapter II文学作品中的吸血鬼Vampire in Literature

2.1 古典歌特作品中的吸血鬼

2.2 新奥尔良的吸血鬼

2.3 吸血鬼的同性情结

Chapter III通俗文化中的吸血鬼Vampire in Pop Culture

3.1 关于德库拉伯爵的一切

3.2 吸血鬼电影的后德库拉时代

3.3 日本的吸血鬼

Chapter IIII作为符号的吸血鬼Vampire as the Symbolization

4.1 被告席上的王尔德

4.2 吸血鬼次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附录: 英国现代吸血鬼生活实录London Vampire Lifestylers

——伦敦的吸血鬼社团组织方式和活动介绍

参考书目Bibliography

狐狸松
本帖最后由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狐狸松 于 2012-9-6 15:32 编辑

Chapter I 吸血鬼的起源Origin of Vampire

1.1 文字考

吸血鬼的英文vampire(也作vampyre)通过法语从德语vampir借来,起源于斯拉夫语系:在保加利亚和克罗地亚是vampir(保加利亚也作vapir或vəpir),捷克和斯洛伐克是upir,波兰用upior,俄语用upyr,乌克兰是upir——这个斯拉夫字很可能跟它同源的俄语词“netopyr”(蝙蝠)同样来自“飞”(pir或per,土耳其语)这个词根。一个备受争论的观点认为它来自土耳其语“女巫”(ubyr或uber),代表了巫师般的超自然力。(Wiki百科)在1872年发表的《俄罗斯民谣》里,一篇关于吸血鬼的文章指出,这个字由词根pi(意为“喝”,斯拉夫语“pij”),与前缀u(等于va或av)组合后演变而来。(蒙塔古•萨默斯,吸血鬼传奇)在这本1928年出版的吸血鬼权威著作中,萨默斯继续考证,另一个被希腊人表示“活尸”的词“vrykolakas”可能来自斯拉夫语“volkodlak”(也可写作vukodlak或vulkodlak),这是一个复合词,前半部分为“狼”,在几乎所有斯拉夫语言中这个词都代表狼人——而在塞尔维亚语里它的含义是“吸血鬼”。但是在十六世纪的巴尔干半岛诸国和喀尔巴阡山,人们用同一个词来表示僵尸和狼人,所有斯拉夫民族都相信,活着的时候是狼人,死后就变成吸血鬼——狼人和吸血鬼关系非常紧密。(拉尔斯顿,俄罗斯民谣)之后普希金在组诗《西斯拉夫人之歌》里把它归入俄罗斯词汇,他的解释是:“vurdalak,vudkodlak,upyr都是从坟墓里出来吸食活人鲜血的死人。”(克罗德•勒库德,吸血鬼的历史)

最早出现在文献里的吸血鬼(Upir)是1047年写给诺夫哥罗德亲王(Novgorodian)的一封信,文中提到了“邪恶的吸血鬼”(upir likhyi)这个词。(Wiki百科)之后吸血鬼迷信到了1730年才开始在匈牙利盛行,继而遍及整个欧洲。1725年出现了一个匈牙利农民死后化身吸血鬼的案件,在此案的德语官方报告里使用了“vanpir”这个字。之后1732年3月出版的、由法国荷兰合办的杂志《拾穗者》(Le Glaneur)详尽陈述了1926年另一个匈牙利农民死后化身吸血鬼的故事,这里所使用的“吸血鬼”已经是后世流行的“vampyre”一词了(法语)。同时的《伦敦日报》也用了这个字(英语)。(发现之旅:吸血鬼)之后1745年发表的一篇游记《从威尼斯到汉堡:三个英国绅士的旅行》(The Travels of three English gentlemen from Venice to Hamburg,写于1734)列举了斯拉夫国家的多举吸血鬼事例,从此“vampyre”走进入了英语词汇表。(克罗德•勒库德,吸血鬼的历史)

1.2 对中世纪吸血迷信的解释

吸血鬼传说由来已久。直到19世纪以前,吸血鬼形象一直都是“……那些已经死去很长时间的人,它们从坟墓中出来,吸食并抽干生物的鲜血,残害他们的生命。……防止吸血鬼迫害的唯一办法就是把尸体从坟墓里挖出来,砍掉头颅,把木桩从尸体的前胸穿过……或者用火把尸体烧毁。”——卡尔梅神甫(Dom Augustin Calmet, 1672-1757)《论鬼怪、幽灵、吸血鬼和亡魂》(Dissertation on Apparitions, Spirits, Vampires and Revenants, 1746)

那时候人们所认识的吸血鬼主要表现为从受害者颈动脉吸食鲜血,是纯粹的邪恶与灾难的象征。在中世纪蔓延在欧洲大陆的民间传说里,吸血鬼大多源自东欧的斯拉夫国家,特别是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在一般的传说中,补充:吸血鬼是夜的生灵,它们没有影子,害怕火焰和日光,还有大蒜,圣水和十字架。它们通过血液来吸收对方的力量(也说记忆),成为强大的恶魔。用银制成的子弹和尖木桩可以杀死它们。

上述这些吸血迷信基本上源自当时医术与设备的不完善。人们往往把还未死去的人匆忙下葬,由此引发了未腐烂的“尸体”从坟墓里钻出的恐怖事件。由于医学与科技的落后,人们把不能解释的所有现象都归于神魔一类,并对此产生了持续几个世纪的恐慌。举个例子来说,由毛发过多所产生的“返祖”现象,在今天看来很平常,当时却足已引发关于狼人的传闻。医学上对吸血鬼的解释有二个,一个是因为误诊所导致的“复活”现象——这些被称为“昏厥症”或者“全身僵硬症”的患者,从中世纪的记载文献一直到近代的医学杂志上都有报导。一般的死亡表象都具备欺骗性,这种现象也发生在动物身上;另一个就是著名的“血卟啉症”。这是一种光敏性色素“卟啉”聚积在皮肤、骨骼和牙齿中所引起的相关疾病的统称。许多卟啉在黑暗中是无害的,但可被阳光转化成腐蚀性毒素。严重的患者嘴唇和牙床受到腐蚀,看上去就像是满嘴鲜血,而皮肤也会因贫血而转化成尸体般的惨白。因为能够通过输血缓解症状,一些历史学家推测,在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血卟啉症患者可能试图通过饮血来治疗。而大蒜中的某些化学物质被认为会加重症状而被患者避免——由此衍发了关于大蒜可以防止吸血鬼的迷信。此外大蒜也可以“有效的防止巫术”(克罗德•勒库德,吸血鬼的历史),中世纪称大蒜为“穷人的曼德拉草”,被认为可以驱除恶魔。

吸血鬼是欧洲文明的产物,而世上最古老的文明往往都是和宗教有关的。希伯来人认为血即生命,是灵魂,也是邪恶的象征,凡是有血的地方必有罪恶。1484年教皇英诺森八世(Innocent VIII)批准出版了由两位修士撰写的《巫术之秘》。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在梦里与人们交媾的恶魔——最早是半人半鸟或者人头蛇身的女妖。在古希腊神话中她们吸婴儿的血,残害孕妇,也会使睡梦中的年轻人丧失生气。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巴比伦食婴鬼利路(Lilu),也称利利图(Lilitu),在基督教里就化身成为著名的莉莉丝(Lilith,正确读音应是莉莉特,但莉莉丝的叫法更为普遍)。一说她是亚当的第一个妻子,因违抗主命(上帝认为男人应该主导一切,但莉莉丝不允)被贬下界,成为众妖魔的女王。莉莉丝一直为后世众多魔法师与女巫所供奉,很多传说由此认为她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吸血鬼。这种说法为吸血鬼迷信增添了性的因素,同时吸血鬼互相吸食鲜血*的过程也暗喻了二者体液的交换。死亡学家罗伯特•卡斯滕鲍姆(Robert Kastenbaum)认为,“吸血鬼形象,如今已经十足的表现为邪恶的、和性有关的、摄取鲜血的灾难的象征。”

(*如何变成吸血鬼:在古老的迷信中,只要被咬就会变成吸血鬼——与狼人传说同宗,“吸血鬼是狂犬病患者”的由来;而现今更加流行的说法是要与吸血鬼互相交换血液)

另一说该隐(Cain,亚当与夏娃的第一个儿子,杀弟亚伯Abel犯下重罪,被上帝放逐)是人类第一个吸血鬼。在“白狼”公司的著名吸血鬼游戏《千年潜藏》设定中,该隐所受的天谴便是终生必需靠吸食活人鲜血,并且永生不死,世世代代受此诅咒的折磨。(所有关于血族“秘党”、“魔党”、以及“禁律”的说法都来自这个游戏,并非真相,历史上从未有此说法)另一个同源的故事,为30枚银币出卖耶稣的犹大也因为相同原因成为吸血鬼。

其实无论莉莉丝、该隐或者犹大,违背主意愿的人就是吸血鬼的前身(影片《惊情四百年》也沿用了这个设定)——吸血鬼被上帝放逐,因而害怕十字架和圣水等代表上帝的宗教圣器。犹大的故事里加入了吸血鬼害怕银器(银币)的设定,但更可信的应该是银器所象征的“纯洁”。用纯净的银所制作的子弹可以射杀吸血鬼实际上与十字架等圣器同理。中世纪盛行的吸血迷信很大程度上是教会恐吓无知民众的结果,教会声明,凡是自杀的、不洁的、异教的人死后都会变成吸血鬼,甚至被猫从尸体上跳过的人也有变成吸血鬼的可能性——斯拉夫人尤其坚信巫师在死后会变成猫。在十六、十七世纪轰轰烈烈的猎巫运动中,和猫接触过的女性一律要绑在火刑柱上烧死。

杀死吸血鬼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尖木桩戳入心脏——这可能和传说中吸血鬼的凶残有关,在古老的传说中,人们相信,受害者变成吸血鬼之后就会成为没有灵魂的僵尸。他的心被封闭起来,从而不会有任何感情。而在心脏中插入尖木桩则会把封闭的心灵打开,释放出人类原本的爱的力量,把邪恶摧毁。所以在现代的很多电影里,受害者被戳入木桩后挣扎死去,脸孔却回复安详。或者仍是宗教原因,一说制成尖木桩的木头是当时用来制造十字架的白杨木或胡桃木(和我们道士用的桃木剑同源),而且插入心脏也有阻止血脉流通的作用(死人还有血液循环?)。注一下,这里的尖木桩应该和德库拉(详见本文第二章:古典歌特作品中的吸血鬼)没有关系。“尖桩王子”在施行他那臭名昭著的穿刺爱好时,吸血迷信早就遍及欧亚大陆了。

关于吸血鬼没有反射影象的解释,说法一,吸血鬼是由不同的粒子组成的(不属于这个空间)。说法二,吸血鬼没有灵魂。我比较支持后者——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特别是诗作,都阐述了灵魂与影子的相似性(肉体/灵魂对应身体/影子)。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第一种说法也没有错。镜子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有很多哲学理论因此而来。当我们面对一面镜子,我们在镜中看到的是否真实的自己?影子里的倒影有可能体现了我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另一种个性,是我们“善”的对立面,也是另一个世界的入口。

至于吸血鬼可以化身烟雾的迷信大概谣传于人们对这种恐怖进一步不负责任的渲染。而化身动物则起源于人们对蝙蝠、猫、狼等动物的图腾迷信(比如巫师会变成猫)。在中世纪的黑暗时代,除了教会的误导,大部分的人们得不到任何资讯,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人们会把不可解释的现象全部联系到一起,并口耳相传,无形中加大人们对此现象的恐慌。这些荒唐的设定到了现代基本已不再沿用,而逐渐被安妮•赖斯笔下那些雌雄莫辨的优雅贵族们占据了主导。进入工业时代以后,怀旧的人们认为“传统”已被毁坏殆尽,而吸血鬼这种永生不死的生物却是唯一保有“古风”的物种。人们在吸血鬼身上看到了历史、梦想与至高无上的美。这些“二十世纪”的吸血鬼们沿袭了十九世纪的浪漫风格,并修正了传统故事里那些不可解释的成分,成为作家、画家、导演、舞者与音乐大师的宠儿,在人们的想象里衍生出带着各种时代特征与象征意义的、愈发美妙的传说。

吸血鬼考 Chapter II 文学篇Vampire in Literature

2.1 古典歌特作品中的吸血鬼

Key Authors: John Polidori,Joseph Sheridan Le Fanu,Bram Stoker

歌特(Gothic)一词原本指的是中世纪的一种建筑与艺术形式,18世纪歌特复兴(gothic revival)作为浪漫主义的先驱出现,在文学上则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1764年英国作家贺瑞斯•沃坡尔(Horace Walpole)的《奥特兰托的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第一次被冠以歌特小说(Gothic Novel)的名义出版。歌特小说属于浪漫文学(Romanticism)的一支,依靠刻意营造的恐怖气氛诱导和愉悦读者——它的出现首次把歌特二字与恐怖黑暗联系起来,是现代恐怖小说(Horror Fiction)的前身。

《奥特兰托的城堡》发表之后,歌特小说在欧洲兴起,法国出现了“黑色小说”(Roman Noir),德国出现了“战栗小说”(Schauerroman)。德国作品加强了歌特小说中恐怖和暴力的因素,为之后英国作家马修•刘易斯(Matthew Lewis)的歌特名作《僧人》(The Monk,1796)打下基础。同时萨德侯爵(Marquis de Sade)的某些作品也被划入歌特范畴。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人们对鬼故事极其狂热,他们迷恋艾伦•坡(Edgar Allen Poe)。而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更是鬼故事的死忠,他惯用歌特式恐怖氛围描写现实,使作品带有一种阴森但浪漫的情调。

1816年夏,五个年轻人聚集在瑞士日内瓦湖畔,他们是诗人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24);玛丽•戈德温(Mary Godwin,19,两年前和雪莱私奔——这是雪莱的第二次私奔;同年他们成婚,玛丽成为了玛丽•雪莱);玛丽的妹妹克莱尔(Claire,原名Jane Clairmont,18,已怀有拜伦的孩子);诗人拜伦(Lord Byron,28)和他的私人医生约翰•波里杜利(John Polidori,21)。

Villa Diodati是拜伦离开英国之后在瑞士的别墅。在那里,五个年轻人被一本叫《Fantasmagoriana》(Tales of the Dead, 1813)的恐怖小说集迷住了。于是拜伦提议每个人创作一篇鬼故事——这就是玛丽•雪莱《科学怪人》(Frankenstein,1818)和波里杜利《吸血鬼》(Vampyre,1819)的来历。

2.1.1 约翰•波里杜利——《吸血鬼》John Polidori: Vampyre

波里杜利的短篇小说《Vampyre》被公认为吸血鬼小说的鼻祖。故事始于19世纪初,一个名为鲁斯凡(Lord Ruthven)的英国贵族活跃于伦敦上流社会。奥布利(Aubrey)从小是个孤儿,和妹妹在监护人的抚养下长大。他崇拜鲁斯凡,和他一起外出旅游。他们先到了罗马,因为兴趣不合分手,奥布利一个人去了雅典。在那里他与美丽的旅馆主人的女儿艾安茜(Ianthe)相恋,然而一个暴风骤雨的夜晚,他发现艾安茜死在床上,满身鲜血,颈上还留有齿痕。奥布利在打击和惊吓中一病不起。随后鲁斯凡勋爵也来到雅典,照顾他,待奥布利病好后二人再次结伴同行。途中他们遇到强盗,鲁斯凡伤后感染,临死前让奥布利立下誓言,一年零一天之内隐瞒两人的交往。随后奥布利返回伦敦,在检查鲁斯凡的遗物时发现很多疑点,同时有人不停在耳边提醒他要牢记誓言(Remember your oath)。奥布利的精神开始出现问题。在誓言有效期内的最后一天,传来了妹妹将要成婚的消息,对方的名字是玛斯登伯爵(Earl of Marsden)。但是奥布利随即发现玛斯登正是一年前死去的鲁斯凡。奥布利又惊又怕,试图阻止婚礼未遂,气血攻心,临死前把真相告诉了他的监护人们。但是已经晚了,待到大家终于追到那对新人,鲁斯凡勋爵消失了,奥布利小姐已经被吸血鬼吸尽鲜血。

《吸血鬼》首次发表在1819年四月的《新月刊》(The New Monthly Magazine)上,大概为了吸引读者,当时的署名是拜伦。拜伦否认著作权,波里杜利之后表明,虽然本文创作灵感确实来自拜伦(拜伦曾把《吸血鬼》粗略的情节告诉波里杜利),但这是他自己的创作。而拜伦稍候也把自己的原始想法写成了《断章》(Fragment of A Novel),同样是一年轻男子和年长男子(Augustus Darvell)结伴出游的故事,但是他没有写完。

2.2.2 雪利登•勒法努——《卡米拉》Joseph Sheridan Le Fanu: Carmilla

爱尔兰作家雪利登•勒法努的小说《卡米拉》是第一部把女性吸血鬼写作主角的歌特小说。故事讲的是一位富有的退伍鳏夫的女儿劳拉(Laura),18岁,一天一辆马车在她家门口发生事故,劳拉偶然结识了车上母女二人,女孩名叫卡米拉(Carmilla),与她同年,她们很快成为了好朋友。随后卡米拉的母亲离去,卡米拉持续着一些怪异的行为,而劳拉连夜噩梦,梦见一个像猫一样的野兽在夜里袭击她,咬她的胸口。随后劳拉发现家族画像中一位去世两百年的伯爵夫人米卡拉•卡恩斯坦(Countess Mircalla Karnstein)长得和卡米拉一模一样。劳拉的健康持续下降,为了查明真相,父亲带她去了毁弃的卡恩斯坦村落。在这里他们遇到老友斯庇尔斯朵夫将军(General Spielsdorf)——他的侄女生前在遇到一个自称米拉卡(Millarca)的女孩后出现过和劳拉同样的症状。真相大白,卡米拉和米拉卡都是米卡拉字母颠倒的化名,故事于他们掘出伯爵夫人的棺木毁掉尸体后结束。

2.1.3 布莱姆•斯托克——《德库拉》Bram Stoker: Dracula

站在波里杜利和勒法努的肩膀上,一部最没有文学性却在歌特史上影响最深远,号称“本世纪(19世纪)最美的小说”于1897年在伦敦诞生(其间王尔德的审判对小说也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一点将在后面谈到)。作者是爱尔兰的亚伯拉罕(布莱姆)•斯托克(Abraham “Bram” Stoker),生于1847年,31岁的时候娶了王尔德(Oscar Wilde)的前女友弗洛伦斯•芭尔柯姆(Florence Balcome),然后搬家到伦敦,给亨利•欧文(Henry Irving)的吕克昂剧院(Lyceum Theatre)打了27年工。欧文的绅士外表和残暴本性成为小说中德库拉伯爵的真人原型(传闻欧文与斯托克关系暧昧)。此外斯托克还在北约克夏的Whitby住过一阵,现在这里成了英国歌特们的圣地,每年4月的Whitby Gothic Weekend是英国规模最大的歌特集会。

斯托克一辈子没去过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据说他当初是靠抓阄才选定这里作为伯爵的故乡。他在欧洲民间传说与鬼故事里浸淫七年,阅读了大量关于罗马尼亚的历史文献,对当时艾米丽•杰勒德(Emily Gerard)的论文《罗马尼亚迷信》(Transylvania Superstitions,1885)中毒很深。据德库拉研究专家伊丽莎白•米勒博士(Elizabeth Miller)的亲身游历后证实,虽然斯托克完全没有去过东欧,但是他在小说里写出的罗马尼亚风貌基本属实。

小说罗嗦的本名是《已死的不死者》(The Dead Un-Dead),快出版时候改成了《不死者》(The Un-Dead),斯托克还差点庸俗的抄袭波里杜利,启用《吸血伯爵》(Count Vampyre)作为书名。后来,他终于在罗马尼亚语里找到了一个美妙的词汇“Dracul”——意思是恶魔(the Devil),于是史上最著名的吸血伯爵——德库拉(Dracula)诞生。此外小说里还诞生了另一位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吸血鬼猎人范海辛教授(Abraham Van Helsing)。在《德库拉》早期手稿中,他的名字曾被写作麦克斯•温肖菲尔(Max Windshoeffel)。

故事由书信体写成,伦敦的年轻书记员乔纳森•哈克(Jonathan Harker)为了处理伯爵的房产受邀来到特兰西瓦尼亚,在这里他被伯爵软禁。之后他拼命逃出了伯爵的城堡,而此时的伯爵已经以动物形态降临伦敦。他袭击了乔纳森的未婚妻米娜(Mina)和她的好友露西(Lucy)。人们从阿姆斯特丹请来范海辛教授为露西治病,之后杀掉了变成吸血鬼的露西。此时米娜也已被伯爵咬伤,一行人继续追捕伯爵以解救米娜。最终在特兰西瓦尼亚,某个日落之前,人们刺穿了伯爵的心脏,伯爵化为尘土,米娜得救,幸存者们返回伦敦。小说通过乔纳森和米娜的日记,以及信件和报刊的剪辑串联而成,文字浑然天成,极度煽情,给读者带来心理压力与感官愉悦——这也是关于《德库拉》的一个主要不解之谜——斯托克在剧院工作的闲暇期间曾写了大量粗制滥造的作品,这其中为何只有《德库拉》脱颖而出,远超其他平庸之作——为此学术界一个最可能的解释就是,《德库拉》在成稿后曾经被其他人修改过。

1972年一部专门研究德库拉的书《In Search of Dracula》出版,作者拉度•弗洛雷斯科(Radu Florescu)和雷蒙德•麦克奈利(Raymond McNally)认为修改小说的是具有维多利亚时代特色的知名作家霍尔•凯恩(Hall Caine),他是斯托克的密友,《德库拉》一书就是献给他的——Hommy-Beg(凯恩童年时代呢称)。同时这本书首次提出——德库拉的原型来自中世纪瓦拉几亚(Wallachia)的统治者弗拉德四世(Vlad IV Dracula,1431-1476),那位著名的尖桩王子。历史上他在位六年,因为政治或其他原因把20000到40000欧洲平民钉死在了尖木桩上。但罗马尼亚人却把他奉为英雄,因为他曾把残暴的土耳其入侵者赶出了罗马尼亚。在现今特兰西瓦尼亚的众多教堂里,本该供奉耶稣基督的位置,都是这位刺穿者弗拉德(Vlad the Impaler,罗马尼亚语为Vlad Ţepeş)的肖像。但是据米勒博士等人近年来的考证,事实上斯托克本人对弗拉德所知甚少,除了用了他德库拉这个名字。刺穿者弗拉德和小说本身并没有关系,而之后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在电影《吸血惊情四百年》(Bram Stoker’s Dracula,1992)中把米娜化为德库拉所爱的转生,更是小说之外的杜撰了。

2.2 新奥尔良的吸血鬼

Key Authors: Anne Rice, Poppy Z. Brite

New Orleans关键词:

卡特里娜飓风,洪水,美食,爵士乐,法国酒,毒品,狂欢节,无忧城,吸血鬼。

新奥尔良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河的出海口。公元前8世纪印第安人在这里建立了繁华的住宅区,16世纪初期新奥尔良被西班牙人占领,之后法国人发现了新奥尔良,1731年使其成为法殖民地。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以每公顷四分钱的价格将整个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从此新奥尔良成为美国城市,其市中心法语区(French Quarter)是年轻人堕落与狂欢的天堂。新奥尔良是美国文化的代表,这里孕育出了多位文学家,并因为安妮•赖斯的《吸血鬼纪事》成为了现代吸血鬼小说的发源地。

2.2.1 天谴者女王的滴血玫瑰——Anne Rice

新奥尔良本土作家安妮•赖斯(Anne Rice)近来颇受微词,理由是部分美国人认为是她的《吸血鬼纪事》(The Vampire Chronicles)为新奥尔良招致了毁灭性的卡特里娜飓风。这说起来未免可笑,但,在安妮•赖斯1969年发表了她第一篇吸血鬼小说——名为《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的小短篇(即后来的《夜访吸血鬼》原型)3年后,年仅5岁的女儿米歇尔(Michele)罹患白血病去世;而30年后,在安妮•赖斯写作《吸血鬼纪事》最后一部《血颂》(Blood Canticle)的过程中,她的丈夫斯坦•赖斯(Stan Rice)也撒手尘寰。所幸这位受“天谴”的吸血鬼女王还有爱子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 Rice)幸存于世,并在其诗人老爸和吸血鬼老妈的熏陶下同样出落成为作家。

安妮•赖斯,1941年生于新奥尔良,并在那里度过了绝大部分时光。她笔下大部分小说也都发生在这里。安妮有个比她大两岁的姐姐艾丽丝•伯查特(Alice Borchardt),妹妹写吸血鬼,姐姐写狼人,儿子克里斯多弗的写作范畴也是惊悚悬疑。

尽管《夜访吸血鬼》被称为是迷幻文学(Psychedelic Literature)的代表,但安妮本人否认使用迷幻药。她的一系列吸血鬼和女巫作品给歌特运动(Goth Movement)带来深远的影响,她还出版过一套关于性虐的睡美人系列。

《吸血鬼纪事》The Vampire Chronicles

这是一套彻底改变全人类对吸血鬼看法的鸿篇巨制编年史。从6000年前辉煌灿烂的古埃及,到宏伟不灭的罗马帝国和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到奢华糜烂的巴黎和法国大革命,还有黑暗阴郁的殖民地新奥尔良,再到20世纪摇滚巨星在旧金山闪亮登场——在安妮•赖斯笔下,吸血鬼第一次摆脱了自中世纪以来恐怖丑陋的僵尸形象,摇身一变成为集高贵、美丽、永恒等世间一切美好于一身的超完美生物。

他们不再害怕十字架和圣水,大蒜等等更是无稽之谈,在安妮•赖斯的设定下,他们唯一的克星只是火焰和日光。但是如果你足够强(比如莱斯特在喝了女王的血之后),你也不会畏惧日光,而且你还可以飞(这就有点扯了)。安妮吸血鬼最大的特点是他们身上附着着很强烈的人性(路易是个代表),他们只杀坏人(Evil Doer),而且不断的检讨和反省自身。所以她笔下的绝大多数人物(玛瑞斯除外)都情商很低,哭闹是家常便饭,而且喜欢动不动就到太阳下面去晒日光浴把自己烤成焦炭。我们的英雄主角莱斯特更是这里面的典范,他刚出场的时候博得满堂彩——没有一个读者会不喜欢他——然而到了后来,他跑到天堂地狱去探求生命的意义,探求基督耶稣的存在,在《血颂》里更是要抛弃吸血鬼的身份成为圣徒——于是连曾经最热衷的读者也不肯买安妮阿姨的帐了。

《吸血鬼纪事》大致的故事是这样的,《夜访》是它的第一部,相信大家都已经从汤姆•克鲁斯和布拉德•皮特的暧昧戏里了解了个大概:故事开始于18世纪的新奥尔良,年轻美丽的农场主路易(Louis)失去亲人(原著里是弟弟,电影里改成了妻子)痛不欲生,被吸血鬼莱斯特(Lestat)变成同类,之后由五岁的小吸血鬼克劳迪亚(Claudia)设计害死了莱斯特。路易和克劳迪亚逃到巴黎,克劳迪亚被巴黎吸血鬼以“谋杀同类”罪杀死,悲伤的路易一个人游荡在这片凄凉的土地上,给一个小记者丹尼(Daniel)讲述他的故事——这是第一部。可以被称为《吸血鬼路易》。

第二部《吸血鬼莱斯特》自然是莱斯特的故事。他是没落贵族的后代,一直觉得生不逢时,唯一的朋友是个叫尼克(Nicolas)的小提琴手。二人在巴黎一家剧院担任临时演员,莱斯特被玛格纳斯(Magnus)变成吸血鬼。莱斯特为尼克买下剧院,但是尼克随后自杀,阿曼德(Armand)接收了吸血鬼剧院。结尾接第一部,伤痕累累的莱斯特终于复原,和路易重归于好,组织了自己的摇滚乐队,在旧金山举行首演。沉睡6000年的血族女王阿卡莎(Akasha)苏醒。

第三部《天谴者的女王》是《纪事》中最为重要和辉煌的一部,讲述了安妮笔下吸血鬼的起源,浩浩荡荡6000年的历史与传说。同时第一部出现过的小记者丹尼这里再次出场,按照路易提供的地址,他并没有找到莱斯特,他找到了阿曼德。他一直和他生活在一起,10年后“荣幸的”成为小曼所造就的唯一一个吸血鬼。但是女王的苏醒导致了世上绝大部分吸血鬼的灭亡,最后几个老吸血鬼为了生存一起杀掉了女王。

第四部《肉体窃贼》讲述莱斯特想变成凡人,交换了吸血鬼的身体,结果受到病痛折磨无法忍受,恳求路易把他变成吸血鬼,被路易拒绝(道德感超强的路易巴不得自己也同样变成人类死掉),痛苦的小莱求助于泰拉玛斯卡(Talamasca,这是一个英国的神秘学研究组织)的大卫•塔尔博特(David Talbot),在他的帮助下,小莱夺回了自己的身体,并用同样的方法给了年迈的大卫一个年轻的身体,把他变成了吸血鬼。

第五部《恶魔迈诺克》和《血颂》一样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故事。莱斯特作为主角上天入地去探求吸血鬼的本原,生命的意义。安妮费尽苦心弄了个辉煌宏伟的大制作,但是所有的读者只想看到《吸血鬼莱斯特》中那个坏坏的小莱,他们无法忍受莱斯特开始扮正经。

《吸血鬼阿曼德》要和《血与黄金》合起来看,一部写阿曼德,一部写他的造就者玛瑞斯。阿曼德那部从一个十六岁少年的立场出发(他被变成吸血鬼时还是孩子),全书充满了诱惑奢靡的感官描写,而学者玛瑞斯这个老变态的书活脱脱就是一本再正常不过的罗马帝国兴衰史。在他的笔下,和小曼的所有情色描写都只是一笔带过。

剩下三本,《梅瑞克》、《布莱克伍德庄园》和《血颂》虽然还是以莱斯特为主,却是连带了无数安妮另一个女巫系列的东西,比较繁复罗嗦,除非你是女巫系列和吸血鬼纪事的双料读者,否则看起来会有点郁闷。

除了这十本之外,安妮还有另外两本不属于《纪事》范畴却经常拿出来放在一起的书,《潘朵拉》和《吸血鬼维托利奥》。潘朵拉(Pandora)是玛瑞斯的情人,全书晦涩华丽,也是一部“罗马帝国衰亡补遗”;维托利奥那本相对简单,比较薄,但讲的和《纪事》完全没有关系,是文艺复兴时期发生在佛罗伦萨的吸血鬼故事:小维托利奥一夜之间全家被吸血鬼血洗,他发誓报仇却和女吸血鬼厄休拉坠入爱河——如果你对文艺复兴感兴趣,这本书值得一读。

附:The Vampire Chronicles

《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1976)

《吸血鬼莱斯特》The Vampire Lestat (1985)

《天谴者的女王》The Queen of the Damned (1988)

《肉体窃贼》The Tale of the Body Thief (1992)

《恶魔迈诺克》Memnoch the Devil (1995)

《吸血鬼阿曼德》The Vampire Armand (1998)

《梅瑞克》Merrick (2000)

《血和黄金》Blood and Gold (2001)

《布莱克伍德庄园》Blackwood Farm (2002)

《血颂》Blood Canticle (2003)

New Tales of the Vampires

《潘朵拉》Pandora (1998)

《吸血鬼维托利奥》Vittorio the Vampire (1999)

2.2.2 午夜罂粟园中的快乐谋杀——Poppy Z. Brite

1988年,在安妮•赖斯洋洋洒洒写出吸血鬼纪年第三部《天谴者的女王》的同一年,同样来自郁热阴悒的新奥尔良,21岁的布莱特(Poppy Z. Brite)在一本恐怖杂志上发表了一个吸血鬼小短篇,四年之后,她把这个故事续写成为《孽子》(Lost Souls),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

波比•布莱特,1967年生于新奥尔良,有一些希奇古怪的工作(比如gourmet candymaker和mouse caretaker),也是模特和舞者,当然她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写小说。她的主要领域是情色惊悚,被称为安妮•赖斯和史蒂芬•金的结合体。1992年处女作《孽子》大获成功之后,她接下来几部并不是吸血鬼,而是混杂了同性情结的恐怖小说,因其优秀的文笔和才华在评论界评价甚高,推荐《画血》(Drawing Blood)和《尸恋》(Exquisite Corpse)。她还出版了两部自选小说集《沼泽胎儿》(Swamp Foetus)和《自造人》(Self-Made Man),同时编纂两部吸血鬼短篇集《血脉深处的爱》(Love in Vein I/II),但是后者选文良莠不齐,普遍评价不高。

布莱特的书里没有安妮•赖斯大段大段谵妄的意淫和枯燥乏味的历史堆砌,曾有人总结说,其实她除了磕药的同性恋之外什么都不会写。但是她把他们写的很鲜活,充满了现代感。她笔下的吸血鬼们吃着巧克力,把绿色的查特酒往嘴里灌,他们锉尖了牙齿,开着黑色的货车四处闲逛,放着David Bowie的歌。布莱特笔下人物没有所谓正或邪,全部都是灰色的。他们不论善恶,他们没有对错。安妮的吸血鬼是笼罩在人类社会道德规范下的僵尸,她笔下人物的言行举止完全反映了她的内心世界;而布莱特的吸血鬼从来也不是人类——他们游离于社会标准之外,正像布莱特游离于故事之外——泽拉(Zillah)是超越道德的存在,零(Nothing)杀莱恩(Laine)的那一幕也异常精彩。布莱特的笔下从没有怜悯。她也从没有把自己代入进故事里——这点和安妮是最大的不同。

安妮的吸血鬼是无性的,他们吸血即做爱。而在布莱特这里,笔下人物不但个个充满情欲,而且全部都是双性恋。同时她给予他们一个全新的设定:吸血鬼不是由人类变成的,而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种族,他们正常出生和成长。只是无论他们的母亲是人类还是吸血鬼,她们无一例外会死于分娩。这个设定打破了传统歌特故事进退两难的僵局,吸血鬼不再是妖魔鬼怪,而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他们有着和我们相仿的生活方式,和我们开一样的车听一样的音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周围就存在着大量的“吸血鬼”,那些常年穿黑衣画黑眼圈的歌特们,那些吸毒酗酒的摇滚乐手,他们放荡不羁的生活态度和布莱特笔下人物没有任何区别。——同性恋?英国同性恋都可以结婚了,法律保护同性恋。父子/女恋似乎也不是什么新闻,吸毒酗酒就更普遍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吸血鬼,我们都是Lost Souls——我觉得这才是《孽子》的真正意义所在。

注:关于波比•布莱特小说的详细相关论述请参考《午夜罂粟园中的快乐谋杀——Poppy Z. Brite的情色惊悚》一文。作者同本文作者。

2.3 吸血鬼的同性情结

文学中的吸血鬼大抵分为两类,一类是残留中世纪吸血迷信的余孽,偏好把吸血鬼作为“鬼”的一面妖魔化,强调其力量等男性气质(masculine)。这一类的作者大多为男性,因为漫画游戏的影响,他们创作了一系列类似RPG的吸血鬼小说,经常把吸血鬼设定为反面角色——恐怖,强大,但往往有很多弱点(十字架圣水大蒜等等),举例为各类吸血鬼猎人小说、游戏和电影电视,比如《捉鬼巴菲》(Buffy the Vampire Slayer)和《达伦山传奇》(The Saga of Darren Shan)。

还有一类作者另辟蹊径,开创感官描写先河,如上文提到的安妮和布莱特,她们作为女性作者,注重细腻的情感描摹,在歌特文学史上造就出一批雌雄莫辨(androgynous)美艳绝伦的中性吸血生物。女性作家笔下的吸血鬼往往是作为主角出现的,和传统的“鬼”相比,他们身上存在更多的人性,往往亦正亦邪,潜藏在人类社会中,他们身上充分发扬了血族“美丽”和“永恒”两个特性。

如果不考虑单独个例,或者可以这么说,男性作家笔下的吸血鬼是邪恶与力量的象征,一个假想的夙敌,男性作家在写作时,把自己代入主角是为圆一场英雄梦;而女性作家笔下的吸血鬼是堕落与完美的结合,一个万人迷,女性作家在爱上自己主角和代入主角的同时,不得不创造另一个(一些)同样完美的男性来给主角做伴。以《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为例:

《夜访》并非为读者而写,安妮如是说,她把自己的一部分个性赋予她的悲剧主角路易,借路易所闻所见,在《夜访》这部黑暗的小说里抒发自己的情绪。安妮把丧女之痛全部抒发在路易失去克劳迪亚的哀伤里,而莱斯特作为《吸血鬼纪事》中光芒四射地位无可动摇的主角,安妮对他的感情毋庸置疑。如此结果就是,书中莱斯特一直深爱着(作为安妮替身的)路易。但在安妮整部《纪事》的大背景设定下,吸血鬼是无性的(僵尸),他们的感情之中暧昧占了主导,而安妮本身又是个保守的异性恋,同性感情在这里并没有太大发挥空间。但是随后,特别是近几年,一些作者在流行文化的诱导下写作愈发大胆,把吸血鬼次文化彻底扔进了同性恋圈。

最早的同性恋吸血鬼出现在19世纪。那时候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来划分性取向,所以只能是象征性的隐喻。最早涉及女性同性情结的吸血鬼作品是英国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尔雷基(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长诗《克里斯特贝尔》(Christabel,1798,发表于1817年),诗中少女杰拉尔丁(Geraldine)和女吸血鬼克里斯特贝尔强烈渴望着彼此。这篇诗作后来成为了爱尔兰作家雪利登•勒法努(J.Sheridan Le Fanu)的《卡米拉》(Carmilla,1871)原型。之后克里斯特贝尔和卡米拉成为Lesbian吸血鬼代称。

而无论是波里杜利(John Polidori)的《吸血鬼》或是拜伦(Lord Byron)的《断章》,主角均为男性年轻者与年长者,都隐约透露出希腊爱情的味道。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吸血鬼出自1884年德国同性恋先锋乌尔利克斯(Karl Heinrich Ulrichs)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水手故事》(Matrosengeschichten),其中一篇名为《曼诺》(Manor,一主角名字),讲的是两个年轻人生死永隔的爱情故事。乌尔利克斯是近代欧洲第一个公开公布自己性取向、著书为同性恋辩护并主张同性恋非罪化的人。根据柏拉图《会饮篇》提到的天之爱神和地之爱神,乌尔利克斯创造了Urning(来自天王星Uranus)和Dioning(来自狄俄涅Dione)两个词来指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

到了现代,除开安妮•赖斯的《吸血鬼纪事》不谈,其他涉及同性情结的吸血鬼奠基作品还有戴维(S.Davy)的《同性恋吸血鬼》(Gay Vampire,1969),这篇地下出版的工口小说是英语史上第一部同性吸血鬼作品。1989年杰弗里•麦克马汉(Jeffrey N. McMahan)的《暗夜某处》(Somewhere in the Night)收录8篇男同故事,是第一本经由正规渠道出版的同类小说集。这部荣获Lambda文学奖的作品,其中两篇为吸血鬼故事,主角安德鲁•莱亚(Andrew Lyall)是一个在小服饰店上夜班的同性恋吸血鬼。之后作者又为安德鲁写了个长篇《吸血鬼匿名协会》(Vampire Anonymous),出版于1991年。同年茱厄尔•歌美兹(Jewelle Gomez)的《吉尔达故事》(The Gilda Stories)是第一部把女同恋情搬上主题的吸血鬼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从19世纪50年代的路易斯安娜直到20世纪的不死经历。此外还有帕姆•肯西(Pam Keesey)编纂的《黑暗的女儿:女同性恋吸血鬼故事》(Daughters of Darkness: Lesbian Vampire Stories,1993),首次把“Lesbian”这个词摆上封面。相应的,迈克•罗(Michael Rowe)和托玛斯•罗歇(Thomas S. Roche)在1997年出版了一本名为《夜之兄弟》(Brothers of the Night)的书,是第一部男性同性恋吸血鬼小说汇编。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布莱特以写男同情色小说出名,她“住在新奥尔良,有两只猫和两个男朋友”,甚至在歌颂伟大同性恋情的惊悚小说《画血》(Drawing Blood)扉页,她写到“本书献给克里斯多弗•戴巴和大卫•费格森,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来什么时候该走”——俨然一副女王本色。而读者自然也是各取所需——一个玩游戏看漫画的运动少年,天天梦想着成为超人称霸/拯救地球,那么他看到吸血鬼格斗漫画自然热血沸腾,他脑中的吸血鬼定义就是:高大强壮的不死生物。他显然无法接受安妮•赖斯笔下那些动辄自杀的悲剧主角。而换上一位玩摇滚外加吸毒酗酒的“垮掉一代”,《孽子》(Lost Souls)中的零绝对是他的真实写照。就算他是不折不扣的异性恋,在这个视觉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里,他也一定希望自己美丽非凡。

此外,吸血鬼的情欲本性是诱发其同性情结的关键。吸血过程中口唇的接触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情欲色彩,当吸血鬼进食之刻,他不会考虑食物的性别,就像我们不会介意鸡肉的性别——但是吸血和吃肉是两码事——当二者口唇相触,肌肤相亲——我们的吸血鬼在血的快感中颤抖,享受猎物在自己口舌吸吮下的呻吟——从人颈吸食鲜血的设定已经注定吸血鬼永生逃不脱天王星人的宿命。虚构的吸血鬼和同性恋行为,因为同样拥有禁忌和性欲的特质而在公众的想象中被混为一体。所以当90年代艾滋病阴影席卷全球,至今仍有多人认为吸血鬼互相吞食血液实际上隐喻了HIV病毒的传播。

吸血鬼,自从这个名词首次登上历史舞台,就摆明了和宗教作对,无论是该隐的子孙也好,是恐惧的根源也罢,总归是异教罪恶堕落的象征。中世纪教会用吸血鬼来恐吓民众,教唆大家信仰纯洁的上帝——而基督教是不允许同性恋存在的。吸血鬼既然作为世间一切的反派,自然要背负世间所有的罪名。近代同性恋作为禁忌话题,安妮•赖斯们还只是浅尝辄止,在另类文学中标榜着独创性与个性化;而随着社会与人心愈加的开放,现今同性恋、甚至乱伦、性虐等等全部变为流行元素,浪漫放纵的吸血鬼们自然要照单全收。《恐怖文化史》(The Moster Show: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Horror)的作者戴维•斯卡尔(David J. Skal)指出,“在人们保守的头脑当中,吸血鬼变身的随心所欲就等同于男女同性恋对固守不变的社会角色直截了当的挑战。”

吸血鬼考 Chapter III 流行文化篇 Vampire in Pop Culture

3.1 关于德库拉伯爵的一切 All About Count Dracula

“他们潜意识里渴望的正是死亡的拥抱。”——贝拉•卢戈西

自《德库拉》1897年成书以来,大概历史上再没有哪一个角色如德库拉伯爵一样深入人心,从史蒂芬•金到安妮•赖斯,从恶魔城月下夜想曲到吸血鬼猎人D,受到这部小说影响的作品无数,迄今为止,大约160部电影以德库拉作为主角,超过600部片子涉及到了德库拉伯爵。特兰西瓦尼亚成为了无数吸血鬼迷心目中的圣地

其实第一部改编自《德库拉》的电影并非众所周知的黑白默片《诺斯菲拉图》(Nosferatu: A Symphony of Horror)。在波里杜利的《吸血鬼》和斯托克的《德库拉》成书后,1820年已经开始有相关剧作的改编,吸血鬼的形象成为了流行文化的符号,由此衍发的戏剧和音乐剧泛滥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舞台。尤其是法国,当时巴黎的每家剧院都拥有自己的《吸血鬼》表演。在这样的影响下,1921年一部名为《Drakula》的电影首先在匈牙利拍摄完成,导演是卡罗里•拉塞(Karoly Lajthay)。后来德国导演茂瑙(F.W.Murnau)受到启发,第二年,他同样未经授权就把小说搬上银幕,也就是后来的《诺斯菲拉图》。在影片中,原著的剧情做了大幅度的删改,两位女主角合二为一,也没有出现书中任何名字——德库拉变成了欧洛克(Count Orlok),乔纳森•哈克成为了托马斯•哈特(Thomas Hutter)——即便如此,本片在版权官司上仍逃不脱败诉的厄运。匈牙利那部片子则更加理所当然的引起了斯托克好斗的遗孀弗洛伦斯的注意,她花了差不多20年的时间试图使影片受到查禁并销毁。之后美国出版商贺瑞斯•利沃莱特(Horace Liveright)同样为版权问题大费周章,终于在1931年,影史上第一部“正规”《德库拉》电影诞生了。

饰演德库拉的演员仍是匈牙利的贝拉•卢戈西(Bela Lugosi),1927年他在同为利沃莱特出品的百老汇舞台剧《德库拉》里扮演主角,却并未被评论界认可,然而这部由陶德•布朗宁(Tod Browning)执导的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西班牙版于同年推出,布景一样,只是换了剧组人员和演员,导致了拍摄班子内部的严重冲突),贝拉•卢戈西瞬间成为在美国流行的死亡象征。虽说现在看来,卢戈西在片中被手电光晃亮的眼睛未免可笑,但他纯粹的邪恶扮相在当年还是产生了轰动效应,同时他在银屏之外的举止也一样古怪——经常披着天鹅绒的披风在穿衣镜前徘徊,躺在棺材里接受采访,认为自己就是真正的德库拉伯爵。此后他的吸血鬼形象在恐怖文化中成为经典,包豪斯乐队(Bauhaus)的成名曲《Bela Lugosi’s Dead》就是向他致敬的作品。卢戈西一生中结过五次婚,最终身穿他的德库拉戏服躺进棺材永远长眠。

《德库拉》大获成功之后,环球公司继续拍摄了大量如《德库拉的女儿》,《德库拉的儿子》,《德库拉的房子》诸如此类的电影,其中《德库拉的女儿》(Dracula’s Daughter, 1936)就是影响了安妮•赖斯的那部片子,安妮在采访中提到,就是因为这部电影,使童年的她对吸血鬼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创作吸血鬼故事的念头。本片原始剧本带有强烈的性暗示,充斥着女性同性恋赤裸裸的虐恋与暴力描写——但这些都在影片中被大大的削弱了。

贝拉•卢戈西去世两年后,英籍的德库拉伯爵也诞生了。克里斯托弗•李(Christopher Lee)以英俊的扮相和强烈的英伦贵族气质重新定义了《德库拉》电影。为区别卢戈西的Dracula,本片在美国上映时改名Horror of Dracula(1958)。这部片子改变了原著中的人物关系,乔纳森成为了刚出场就死掉的配角,露西是乔纳森的未婚妻,而米娜成为了露西哥哥亚瑟的妻子。此后李一直和英国汉默(Hammer)电影公司合作,出演了一系列吸血鬼影片,使吸血鬼电影的出产在六、七十年代达到了颠峰。1966年《Dracula: Prince of Darkness》作为《Horror of Dracula》的续集上映,李在片中作为德库拉复活再被水淹没,从始至终没有台词。再之后的续集是68年的《Dracula Has Risen From The Grave》,然后是69年的《Taste the Blood of Dracula》,70年的《Scars of Dracula》,72年的《Dracula A.D. 1972》,73年的《The Satanic Rites of Dracula》——由李扮演的德库拉伯爵不断的复活再被消灭,然后再复活,再被消灭。69年的《Count Dracula》由西班牙名导杰思•弗兰科(Jesus Franco)导演,仍由李主演,不在汉默的系列片类,却被FANS认为是最接近原著灵魂的电影作品。

在六、七十年代拍摄的优秀吸血鬼影片还有后来被改编成音乐剧的罗曼•波兰斯基(Roman Bolanski)——《天师捉妖》(The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1967)。片中讲述蝙蝠研究专家Abronsius带领年轻助手Alfred(波兰斯基扮演,他还在之后的安迪•沃霍尔Blood for Dracula里客串了一个小角色)去特兰西瓦尼亚追寻吸血鬼,途中邂逅美丽的旅馆老板的女儿Sarah,之后Sarah掉入吸血伯爵Von Krolock(这个名字和诺斯菲拉图里的伯爵很像)的圈套,二人进入古堡试图英雄救美——片中没有出现德库拉的名字,却仍是把特兰西瓦尼亚作为吸血鬼的故乡,青年与老者的组合,还有旅馆老板女儿的设定也都遵循了波里杜利的《吸血鬼》,可以说是传统歌特形象的再次演绎。但是风格轻松幽默,也并非“正义战胜邪恶”的陈腐主题,在众多吸血鬼影片中脱颖而出。仍由波兰斯基导演,吉姆•斯坦曼(Jim Steinman)作曲,从本片改编的德语版音乐剧《吸血鬼之舞》(Tanz Der Vampire)1997年在维也纳登台,引起强烈轰动,被称为“黑暗音乐剧”的代表作。

历史上再没有哪一位德库拉伯爵如此狼狈,74年由安迪•沃霍尔的出品的地下电影《Blood for Dracula》以丑化颠覆传统并加入大量工口镜头,讽刺的宣扬了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片中德库拉为寻找处女血被强势的仆人胁迫着离开罗马尼亚,来到意大利与当地的没落贵族提亲。贵族家有四个美丽的女儿,二、三女儿均与园丁有染(普遍的查特莱夫人情人事件),之后仅14岁的小女儿也失身园丁。濒死的伯爵最终吸了大女儿的血,却仍被园丁残忍分尸、客死异乡。本片极尽丑化之能事,所有人物都说着怪腔怪调的英语,值得称赞的是片头男人(德库拉)对镜描眉涂唇的镜头,随后画面逐渐拉远——镜子里没有任何影象,但男人仍认真的对镜梳妆。还有那句发自内心的“Let me go home and die in peace”——本片虽然有明显的搞笑片段,但透出的绝望气息无比悲凉。

在72年西班牙导演扎维尔•安吉雷(Javier Aguirre)的《Dracula’s Great love》中,早科波拉20年,第一次把吸血鬼演绎成一位浪漫角色,片中德库拉爱上了一位因马车毁坏到城堡寻求庇护的女孩。77年BBC的TV版德库拉是最忠实原著的改编之一,片中几乎出现了书中的所有角色。同年在百老汇舞台上重新演绎了1927年的戏剧版德库拉,饰演伯爵的是弗兰克•朗吉拉(Frank Langella)。就像当年的贝拉•卢戈西,他也同样希望从戏剧舞台走上银幕,这个愿望在两年后实现。由朗吉拉主演的《德库拉》新版于1979年上映,导演是约翰•班德汉姆(John Badham)。

另一部同年上映的著名电影是由德国导演沃纳•赫佐格(Werner Herzog)翻拍的茂瑙的《诺斯菲拉图》(Nosferatu: Phantom der Nacht, 1979),片中画面极其精美,配乐也相当经典。影片中很多设定与场景都照搬了茂瑙的原作,无非换上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大家似乎偏爱露西这个角色,在很多后来的改编中,露西都作为第一女主角和乔纳森被配成一对。和22年那部片子相比,女主角的戏份被加强了,更有深度,而结尾也一改原作正义战胜邪恶的传统结局,换之以新吸血鬼的诞生做结,寓意深远。乔纳森的扮演者年纪偏大,失去了茂瑙片子里类波兰斯基(TDV里的小白脸)的美型与纯真,换上一个味如嚼蜡的中年人,多少丧失了点趣味性。而由法国美女阿佳尼(Isabelle Adjani)饰演的女主角,在本片中的化妆却美的不带丝毫人间烟火,被评论为“就像从画卷里走出来的美人”。在两部《诺斯菲拉图》里,吸血鬼都是一副病态老人的猥琐模样,耸着肩膀,长着可爱的兔子牙。但79年片尾的吸血镜头在阿佳尼的演绎下极富诱惑美感,绝非现今大众鬼片里无聊的狼人效应,衬托之下似乎也就不觉得伯爵的形象如何的不堪(他的眼睛还是很纯净的蓝色),他的死甚至会让观众感觉惋惜(为情所困?)。本片制作精良,DVD的封面很唯美的采用了新艺术运动的装饰画风,值得收藏。

80年代是德库拉电影的衰落期,主流吸血鬼片子不多,80年有一个名为《德库拉夫妇》(Mr. and Mrs. Dracula)的幽默肥皂剧,以吸血鬼做噱头,却是和以往的历史题材一点关系也没有。同年的法国片《Mamma Dracula》也只是借了个名字,加上巴托里(Elizabeth Báthory)伯爵夫人的传说,还有安迪•沃霍尔片中“吸血鬼仅靠处女血生存”的理念,打造出嗜血女伯爵形象。此外还有中国香港、日本等地拍的几部烂片——一直到92年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的《吸血惊情四百年》(Bram Stoker's Dracula)石破天惊,一举重写罗马尼亚历史,标志着吸血鬼影片在90年代之后的复兴。

虽然那个跨越四百年的“真爱不死”(Love Never Dies)是原著中没有的杜撰,但并不妨碍本片成为历史上 “最贴近原著灵魂”的改编,是至今影响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德库拉电影。由加里•奥德曼(Gary Oldman)饰演的伯爵,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饰演的范海辛教授,薇诺娜•赖德(Winona Ryder)饰演的米娜,还有基努•里维斯(Keanu Reeves)饰演的乔纳森•哈克都已成为不朽的经典。至此科波拉似乎终结了德库拉电影,此后再无优秀同类影片问世。95年梅尔•布鲁克斯(Mel Brooks)的《吸血鬼也疯狂》(Dracula: Dead and Loving It)是一部模仿《惊情四百年》的搞笑版,之后《The Road to Dracula》分析讲述了环球公司早年三部吸血鬼经典影片的创作,还有介绍卢戈西的影片《Lugosi: Hollywood’s Dracula》,以及一系列介绍吸血鬼文化的电视剧记录片。

2000年后盛产了一堆垃圾电影,如《德库拉2000》(英版德库拉2001),《德库拉3000》,《德库拉》系列,都没什么可看性。同时德库拉电视剧也在不断的被翻拍。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一部根据芭蕾舞剧改编的先锋电影《寻找暗夜里的情人》(Dracula: Pages From A Virgin’s Diary,也译“处女日记的摘抄”),导演盖•马丁(Guy Maddin),片中出演伯爵的是原中央芭蕾舞团首席,后加盟加拿大温尼伯皇家芭蕾舞团的张卫强,这部作品也是他的告别之作,该剧舞台版2004年曾在国内演出过。剧中德库拉挥舞着棺材板上阵,但三位女吸血鬼的舞蹈部分还是很精彩的。2003年的烂片《绅士联盟》(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根据英国漫画家艾伦•摩尔(Alan Moore)同名漫画改编,但片中仅出现了作为吸血鬼的米娜•哈克。

2004年的《范海辛》(Van Helsing)大概是近年来最优秀的一部吸血鬼电影。虽然和《绅士联盟》同样是一部综合了无数知名角色的大杂烩,但影片质量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片中饰演伯爵的是理查德•洛克斯伯格(Richard Roxburgh),他在片中优雅的长发扮相,强烈的贵族气质还有略带神经质的精彩表演突破了以往德库拉单一个性的塑造,当然还有英伦第一美女凯特•贝金塞尔(Kate Beckinsale)的加盟,两人在有着金碧辉煌的威尼斯狂欢节设置的吸血鬼舞会上的拥舞镜头足以颠倒众生。吸血鬼们没有影象,片中当凯特下腰后仰,突然看到自己镜前独舞的镜头模仿了波兰斯基的设计,却因灿烂的背景服饰与高端的特技制造大大发挥了镜头的美感和奇异效果,成为片中最经典的场景之一。

2005年又有德库拉剧作的改编,哥伦比亚作曲家创作了歌剧《德库拉》,今年初还有德库拉的音乐剧《Dracula: Entre l'amour et la mort》在蒙特利尔首演。德库拉从丑陋凶残的嗜血僵尸变为优雅冷漠的贵族绅士,再到情深款款的浪漫骑士,科学家,教授,图书馆主,伯爵的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化,成为时代的注脚,文化的象征——每个人的心里都存在着一个特兰西瓦尼亚,只要人心不死,德库拉伯爵就会在暗夜里永生。

3.2 吸血鬼电影的后德库拉时代 Vampire Films In Post-Dracula Age

对大多数吸血鬼影迷来说,《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1994)一直是最富魅力的一部电影,优秀的导演,精湛的演技,严谨的制作,还有安妮•赖斯原著所带来的令其他影片望尘莫及的深度,使该片在影迷,尤其是安妮书迷心目中的地位甚至超越了《惊情四百年》,成为同类电影中再也无法逾越的经典。这是汤姆•克鲁斯扮相最好的一次,克里斯滕•邓斯特演技最佳的一次,布拉德•皮特完全重现了路易煎熬之中的人性,虽然班德拉斯的外型与原著中16岁的“褐发天使”相差甚远,但除去这点,他的演出亦可圈可点。特别是电影添加了原著中不存在的精彩结尾,《夜访》电影版的改编是个巨大的成功。倒是安妮阿姨,在得知由汤姆•克鲁斯饰演主角莱斯特时曾买下报纸整版批判电影公司,随后在接到样片后,态度马上一百八十度转变,赞美之词溢于言表。大概是有了十年前不愉快的经验,安妮在《天谴者的女王》(Queen of the Damned, 2002)发片后似乎没有当年那么冲动,尽管这部电影在书迷圈子里声望极低。

不得不说,黑女王版本的阿卡莎还是很令人惊艳的。她的肢体语言比她的话语更蛊惑人心,加上扮演者阿丽雅(Aaliyah)随后飞机失事,影片未上映就已拢上一层悲壮的神秘色彩。斯图尔特•汤森的莱斯特是阿汤哥“钦点”的,虽说少了点18世纪的贵族气质,但性感中带出妩媚的造型也相当吸引眼球——但除此之外都是些什么——符合原著形象的中年洁曦硬生生和小莱凑成一对,吸血时传来啃黄瓜的声音,一群干尸一般的潘朵拉和马以尔——不要说那个红毛中学生是阿曼德——文森特•佩雷是个挺著名的演技派了,但他完全不和衬的外型很难表现出“通晓全帝国语言”的玛瑞斯所该有的气质与内涵。该片对人物形象的颠覆和对原著的肆意篡改是它被影迷骂不绝耳的主要原因,虽然,它的特技很炫,还有着强大的音乐阵容。玛丽莲•曼森和Korn等王牌金属乐队为影片奉献了十几首歌——如果你实在忍受不了剧情,就听听音乐吧。

虽然《天谴者的女王》招致骂声一片,但只要不把它看作是安妮原著的改编,还是有很多优点,相较之下近年来拍摄的《吸血莱恩》(Bloodrayne, 2005)真可称得上一无是处。尤维•波尔(Uwe Boll)可能是世上执导游戏改编电影最多的导演,但至今没有一部作品获得玩家好评——很难相信,这么一部现代拍的片子,有着还算不错的摄影和并不差的制作班底,竟然会演绎出这么拙劣的故事和混乱的结构。这是一部动作电影,但打斗场面只怕用快进才跟得上正常速度,吸血鬼的设定似乎用的是30年代的,而且黑白一刀斩,没有位于正邪之间的人物,也没有任何悬念。唯一的看点大概是女主角姐姐莫名其妙的做爱镜头,却被人当作是三级片。

另一部以女吸血鬼为卖点的动作爱情片,《不死的传说》(Innocent Blood, 1992),片中美丽的法裔吸血鬼玛丽由吕克贝松前妻安妮•帕里洛德(Anne Parillaud)饰演。玛丽以杀戮匹兹堡地下歹徒为己任,之后遭遇警察乔擦出爱情火花,二人合力对付因玛丽失误而转变成吸血鬼的歹徒马希利。片中热情镜头和《莱恩》有一个是一模一样的CLICHE,都是女吸血鬼开始想咬对方(人类)脖子挣扎之后作罢——但是不这样又能怎么演呢?

同类电影的颠峰之作《黑夜传说》(Underworld, 2003),作为现代版的“罗密欧与茱丽叶”把好莱坞传统的吸血鬼与狼人结合起来,揉入现代元素,打造了一个惊艳迷离的感官异世界,一个半人半鬼的“地下”版骇客帝国。《黑夜传说》在前期宣传上也没少花钱,当年伦敦的双层大巴上全都漆满了凯特•贝金赛尔身穿黑色紧身PVC的大幅海报——歌特的氛围,冷艳的造型,精彩的打斗,禁忌的恋情,本片几乎融合了所有吸引眼球的卖点——尽管片中的狼人老大是当年出演王尔德情人的迈克尔•西恩(Michael Sheen),造型的剧变实在让人大跌眼镜。之后凯特嫁给了导演伦•维斯曼(Len Wiseman),由于第一部的高额票房,黑夜传说第二部《进化》(Underworld: Evolution)在2006年隆重登台。片中延续了上一部的死亡争斗,男女主角试图解开两个部落的血统之谜,化解数世纪堆积纠缠的新仇旧恨。仍是原班人马,按照好莱坞一贯的三部曲设定,黑夜传说第三部“前传”也在紧张的筹备当中。

另一个著名的吸血鬼三部曲系列就是由漫画改编的《刀锋战士》(Blade)。在20世纪70年代,刀锋来自以蜘蛛侠闻名的漫画公司Marvel,是系列漫画《Tomb of Dracula》中的一个配角,之后却得到主角待遇被搬上银屏。沿袭动漫游戏的一致设定——半人半吸血鬼本质的吸血鬼猎人压制着对血的渴望猎杀吸血鬼。一个有趣的“进化”——大卫•高耶(David S.Goy)在第一部影片是中编剧,在第二部影片中是编剧和制片人,然后在第三部中把编剧、制片人和导演一手包办。精彩的打斗特技、血腥的动作场面,与更加接近现实世界的人物设定和场景是本片票房的保证。

与刀锋同时代的《V字特工队》(Vampires, 1998)也是部猎杀吸血鬼的动作片,连设定都相似,片中由杰克率领的猎人团为粉碎吸血鬼得到黑十字架后不惧日光的企图一路追杀,最终杀掉吸血鬼头领瓦雷特,但猎人一方也几乎死了所有的兄弟。片中动作场面还是值得一看的,吸血鬼从土里钻出来的声音清脆悦耳,紧张刺激也够血腥,但一样沿袭了贯常猎人片的设定,吸血鬼基本上是些没什么脑子力大无穷脸上涂了墙灰的僵尸,咬人脖子就变狼人,全身脏兮兮的没有一点气质,实在是给血族丢人。

《捉鬼巴菲》(Buffy the Vampire Slayer)其实算不上动作片,更像是校园片一类,其中随巴菲成长表现出的各种学校场景还是极其逼真且有借鉴性的,比原本作为电视剧卖点的吸血鬼主题更加真实生动。这部迄今为止知名度最高的吸血鬼电视剧共七季,开篇讲述高中女生巴菲被秘密选中成为吸血鬼猎人,在监护人和朋友的帮助下接受训练猎杀吸血鬼。片中夹杂着黑魔法与中古咒语的运用,还有狼人与女巫的加盟——此外比起其他同类故事稍稍成功的设定是出现了很多位于正邪之间并且惹人喜爱的吸血鬼,比如Angel和Spike。在巴菲上映三年后,《黑暗天使》(Angel)的系列也随巴菲第四季共同推出。这个怀抱人性的吸血鬼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由巴菲的高中同学克罗蒂亚和失败的英国监护人卫斯理作助手,同样以猎杀威胁人类的妖怪与魔物为己任。由于是TV版,片中存在着让人不堪忍受的三流特技制作,以及偶尔白烂的剧情设计(比如Angel救Darla的考验),但总体说来还是成功的。在欧美影响力巨大,在英国随着BBC颠过来倒过去的反复播映,几乎没有人没看过本片。至今由电视剧本衍生出的系列小说无数,还有Buffy与Angel专题的杂志每月出版。

“Sleep all day. Party all night. Never grow old. Never die. It's fun to be a vampire.”——1987年的《粗野少年族》(The Lost Boys)因其对美国青少年文化与社会现象的反射成为经典。片中一对兄弟随母亲移居到西海岸,哥哥迈克受到诱惑成为吸血鬼一员,弟弟山姆与当地孩子组成救援队救回迈克。由基弗•苏泽兰(Kiefer Sutherland)扮演的吸血鬼大卫以强烈的个人魅力征服观众,人们看到的不再是幽深恐怖的古堡和悲壮压抑的心理塑造,而是完全现代的美国小镇场景,吸血鬼和人类也没有什么分别——这些设定后来都完美的被新奥尔良的波比•布莱特(Poppy Z. Brite)继承发扬并赋予唯美、暧昧与性的元素,为之后吸血鬼畅销小说《Lost Souls》的出版奠定了基础。

另一部更“年轻”的吸血鬼电影是2000年迎合万圣节档期上映的《小吸血鬼》(The Little Vampire, 2000),内容轻松可爱,讲述9岁的托尼凭着爱和友谊的力量帮助朋友鲁道夫和他的伙伴们实现了吸血鬼重返人类社会的梦想。相比其它吸血鬼电影,本片风格更接近《彼得潘》那样的童话,天真烂漫,自然纯粹,是同类影片中不多见的喜剧作品。

说起喜剧总是会提到尼古拉斯•凯奇的《吸血鬼之吻》(Vampire's Kiss, 1989)。虽然本片确实出现了无数搞笑片段,但是看到结尾,却感觉实在是个彻头彻尾的大悲剧。片中由凯奇扮演的出版社小经理Peter运气背到了家,一直在看心理医生,好不容易成就的一夜情被蝙蝠打断,之后在酒吧结识的性感美女又居然是吸血鬼——其实从片子所表现人物的神经质来看,那很可能只是存在于Peter脑中的吸血狂想,她并非是真的吸血鬼——之后的Peter一直处于心理崩溃边缘,身边各种不可控制的怪异行为频繁发生。比较可爱的地方是他以为自己变成了吸血鬼,去商店买便宜的獠牙,还把沙发倒扣下来当棺材睡——但这些到了片尾都变成了悲惨的注脚。发疯的Peter强暴了自己的秘书,又被美女抛弃,在酒吧杀了人,最后被秘书的哥哥用木板钉死。编剧并不优秀,漏洞百出,除了凯奇之外没有一个人会演戏。不过尼古拉斯•凯奇可是为了本片真的吃下了一只蟑螂,据说他嚼了三次(这是何苦呢)。此外,由凯奇担任监制的第一部影片《吸血鬼的阴影》(Shadow of the Vampire, 2000)也是部很有名的片子。以著名的1922年《诺斯菲拉图》作为背景,讲述那个正在拍摄吸血鬼电影的剧组,请来的演员竟真的是诺斯菲拉图家族的一员。巧妙的设定和精彩的演技使影片在圈子里评价很高。

《吸血鬼匿名协会》(Vampires Anonymous, 2003)的核心内容是一个通过12步骤帮助吸血鬼放弃嗜血本能转变成“正常人”的组织。影片中提出的协会概念“VA”其实已经不新了,之前有两部小说都是这个主题。首先是1991年杰弗里•麦克马汉(Jeffrey N. McMahan)的同名小说,主角吸血鬼Andrew,其同性男友Pablo加入了VA想变回常人。之后1997年乔纳森•纳沙(Jonathan Nasaw)的《The World On Blood》中同样出现了VA的组织,主角Nick在戒除血液之后也想帮助其他吸血鬼放弃对血液的需求。本片沿袭了“历史上”著名的“VA12步骤”的说法,却不再是Gay故事了。男主角在杀死第76个女友后向VA求助,最后证明毫无用处,还得自己动手把女友变成吸血鬼,大家就皆大欢喜什么事都没了——问题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他之前在杀那76个人的时候都没有想到?此外片中那个美艳的猎人姐姐出场有些莫名其妙,獠牙也过于夸张。

1998年的《吸血情圣》(The Wisdom of Crocodiles)是裘德•洛的再一次“本色”演出——好象世界上所有的花花公子都被他演完了。故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个吸血鬼渴望得到真爱的救赎。本来应该是个煽情的故事,但是在导演添加了无数故弄玄虚的镜头后一切都显得很做作。《吸血情圣》在评论界似乎评价并不低,却鲜有影迷承认自己喜欢这部片子。

《千年血后》(The Hunger, 1983)根据美国著名小说家惠特里•史崔柏(Whitley Strieber)享誉盛名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围绕埃及女吸血鬼米伦(Miriam)展开,几千年来她不断选择着恋人,而他们在保持青春一段时期后总会在某个时间迅速衰老。由大卫•鲍伊饰演的约翰在自己开始衰老之际寻求女医生莎拉的帮助,但是随后莎拉也陷入了米伦的怀抱。在小说中最后莎拉自杀,米伦带着她那些装满情人的“boxes”(棺材)搬家到了新的城市,仍旧怀念着莎拉——而在电影里,导演选择让莎拉假死,引发米伦的情人们合力除掉米伦——最后的场景是莎拉成为新的“血后”,在不知名的城市中眺望夜景,身后是一具承载米伦的棺木。吸血鬼题材的影片一直被划入Horror一类,却少有真正恐怖的片子,但这部80年代的电影却在香艳诱惑的感官描写里多少透出些凄凉而惊悚的意味来。由包豪斯乐队《Bela Lugosi’s Dead》开篇,实验室里猴子的相残,鲍伊的瞬间老化,悠扬乐曲中的杀戮,重重白纱帘幕下僵尸的复活——这些精彩的镜头比起直接的血腥场面更让观众感觉恐惧。那些缭绕着烟雾的鸽子的镜头很美,那些白纱帘后面黑色剪影的轮廓很美,片中音乐对诠释那种时间的流逝的运用也很美。最后说,大卫爷爷二十年后自然衰老的样子还是比片中化妆出来的要好看一些,于是欣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