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节
《三国演义》的人物,出现于《假投降巧计成虚话,再受禅依样画葫芦》。魏臣,黄门侍郎。强烈反对司马炎逼迫魏帝曹奂禅让,大骂“欲行此事,是篡国之贼也!”, 因此惹得司马炎大怒,令手下士兵将其乱瓜打死。卒于265年。
目录
简介
原著描写
简介
张节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不见于正史记载。
原著描写
傍有黄门侍郎张节大喝曰:“晋王之言差矣!昔日魏武祖皇帝,东荡西除,南征北讨,非容易得此天下;今天子有德无罪,何故让与人耶?”炎大怒曰:“此社稷乃大汉之社稷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魏王,篡夺汉室。吾祖父三世辅魏,得天下者,非曹氏之能,实司马氏之力也:四海咸知。吾今日岂不堪绍魏之天下乎?”节又曰:“欲行此事,是篡国之贼也!”炎大怒曰:“吾与汉家报仇,有何不可!”叱武士将张节乱棍打死于殿下。
[查看全文]
张悌(236-280)字巨先。襄阳人。三国时孙吴大臣。吴景帝永安年间(258-263年)为屯骑校尉。吴末帝时累官至丞相军师。末帝天纪三年(279年),晋武帝发兵20余万,遣龙骧将军王浚、安东将军王浑等分六路伐吴。张悌明知必败,仍与沈莹、诸葛靓率军3万渡江接战,与晋军周浚战于迎敌,大败于板桥。诸葛靓率余众600人来迎张悌,张悌不肯逃命,寻为王浑部俘杀。
历史概况
张悌字巨先,襄阳人(今湖北襄阳),少有名理,孙休时为屯骑校尉。魏伐 张悌半身像[1]蜀,悌论以“蜀阉宦专朝,国劳不备。必为魏所灭。”果如是。后拜丞相。晋伐吴,悌督沈莹、诸葛靓等率众三万渡江逆之。所领奋勇死战,无去意。军败,为王浑军所杀。
演义概况
司马炎分兵伐吴,丞相张悌分兵派将拒敌。亲率众出牛渚渡江抵抗。晋军所到既克。张悌战死于乱军之中。
三国志大战2 形象
历史年表
永安六年【公元263年】,魏伐蜀,吴人问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 张悌 书法 扇面作,智力虽丰,而百姓未服也。今又竭其资力,远征巴蜀,兵劳民疲而不知恤,败於不暇,何以能济?昔夫差伐齐,非不克胜,所以危亡,不忧其本也,况彼之争地乎!”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杖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叡承之,系以惨虐,内兴宫室,外惧雄豪,东西驰驱,无岁获安,彼之失民,为日久矣。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张矣,本根固矣,群情服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弊,竞於外利,不脩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不过无功,终无退北之忧,覆军之虑也,何为不可哉?昔楚剑利而秦昭惧,孟明用而晋人忧,彼之得志,故我之大患也。”吴人笑其言,而蜀果降于魏。
天纪三年【公元279年】,八月,以军师张悌为丞相。
天纪四年【公元280年】,晋伐吴,皓使悌督沈莹、诸葛靓,率众三万渡江逆之。至牛渚,沈莹曰:“晋治水军於蜀久矣,今倾国大举,万里齐力,必悉益州之众浮江而下。我上流诸军,无有戒备,名将皆死,幼少当任,恐边江诸城,尽莫能御也。晋之水军,必至於此矣!宜畜众力,待来一战。若胜之日,江西自清,上方虽坏,可还取之。今渡江逆战,胜不可保,若或摧丧,则大事去矣。”悌曰:“吴之将亡,贤愚所知,非今日也。吾恐蜀兵来至此,众心必骇惧,不可复整。今宜渡江,可用决战力争。若其败丧,则同死社稷,无所复恨。若其克胜,则北敌奔走,兵势万倍,便当乘威南上,逆之中道,不忧不破也。若如子计,恐行散尽,相与坐待敌到,君臣俱降,无复一人死难者,不亦辱乎!”遂渡江战,吴军大败。诸葛靓与五六百人退走,使过迎悌,悌不肯去,靓自往牵之,谓曰:“且夫巨先,天下存亡有大数,岂卿一人所知,如何故自取死为?”悌垂涕曰:“仲思,今日是我死日也。且我作儿童时,便为卿家丞相所拔,常恐不得其死,负名贤佑顾。今以身徇社稷,复何遁邪?莫牵曳之如是。”靓流涕放之,去百馀步,已见为晋军所杀。
历史评价
吴录:悌少知名,及处大任,希合时趣,将护左右,清论讥之。 《吴录》 《三国志》记载中的人物--张悌襄阳记:悌字巨先,襄阳人,少有名理。 《襄阳记》
陆凯:姚信、楼玄、贺卲、张悌、郭逴、薛莹、滕脩及族弟喜、抗,或清白忠勤,或姿才卓茂,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三国志·吴书十六》
[查看全文]
张绍,涿郡(治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侍中、尚书仆射,是蜀汉车骑将军张飞的次子,继承其父的西乡侯爵位。于蜀汉灭亡后降魏,受封为列侯。
历史传记
蜀侍中、尚书仆射。父飞为车骑将军。景耀六年,魏大兴徒众,征西将军邓艾临成都。后主遣私署侍中绍、光禄大夫谯周、驸马都尉邓良奉赍印缓,请命告诚,敬输忠款,存亡敕赐,惟所裁之。绍、良与艾相遇於雒县。艾得书,大喜,即报书,遣绍、良先还。及归魏,绍封列侯。
历史年表
张绍,三国时涿郡人,张飞次子,张苞之弟,官至侍中、尚书 张绍仆射。
263年,刘禅降魏,派张绍向邓艾递送降表。
264年,张绍随刘禅到达洛阳,封列侯。
演义传记
蜀侍中。景耀六年,征西将军邓艾临成都。后主令谯周作降书,遣私署侍中张绍等赍玉玺来雒城请降。艾拆降书视之,大喜,受下玉玺,重待绍等。后姜维事败身死,后主赴洛阳,绍等跟随。
[查看全文]
张遵(?—263年),是三国时代蜀汉的政治家。张飞之孙、张苞之子、张绍之侄。他身为皇室的外戚,在刘禅任内官至尚书。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攻入蜀国,张遵在行都护卫将军诸葛瞻麾下防守绵竹关,诸葛瞻出击阵亡之后辅佐其子诸葛尚,诸葛尚出击阵亡之后在与同僚黄崇、李球等人对抗邓艾旗下邓忠、师纂时被俘斩首。
简明历史传记
张遵,张苞之子,官至蜀尚书,随诸葛瞻与邓艾在绵竹交战,战死。 《三国志·张飞传》
简明演义传记
张遵,蜀尚书,诸葛瞻的部下,三国演义第117回登场。张遵随诸葛瞻镇守绵竹,于诸葛瞻父子战死后,与李球,黄崇各率领一支部队突入魏将邓艾军,战死。
[查看全文]
张布(?-264)三国时吴将领。孙休为王时,布为左右将督,素见信爱。孙休永安元年(258),布由长水校尉迁辅义将军,封永康侯。旋为左将军。孙綝欲谋反,休阴与布图计,于殿中缚綝,綝伏诛,加布中军督。休卒,与丞相濮阳兴废休子而迎立孙皓。皓既得志,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大小失望,兴、布窃悔之。或以譛皓,布与兴为皓所诛。
个人资料
生卒 :? - 264 张布官至:骠骑将军 侍中 永康侯
终属:吴
兄弟姐妹:张惇 张恂
历史简介
吴骠骑将军、侍中。先为长水校尉,因辅导勤劳,以布为辅义将军,封永康侯。后孙綝专权,布与吴主休阴图之,封左将军,加为中军督。封布弟惇为都亭侯,给兵三百人,惇弟恂为校尉。后迎立孙皓,迁骠骑将军,加侍中。后见皓暴政,口出怨言,被人传出,被株灭三族。
演义简介
吴左将军。奉吴帝休之命,同丁奉共诛丞相孙綝。后立孙皓为帝,因皓暴虐劝之,为皓满门抄斩。
历史评价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任用布,不能拔近良才,改弦易张。”
[查看全文]
张缉(?-254),字敬仲,三国时魏国大臣张既之子。魏臣,时任光禄大夫,乃张皇后之父,曹芳之皇丈也;因司马师专权,与夏侯玄、李丰等谋诛司马师,未遂,伏诛。
中文名: 张缉
别名: 敬仲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雍州冯翊郡高陵县
职业: 魏国的光禄大夫
历史传记
字敬仲,魏凉州刺史张既之子。曾为温县县令,有才能;诸葛亮征魏时,张缉上筹略给中书令孙资,资使其参征蜀军。后入宫为尚书郎,因称职被曹叡所赏识,任东莞太守时,拥兵数千。张缉屡次上书陈述击蜀破吴的方略,又料得诸葛恪功高盖主,必死无疑,此事后果然应验。司马师为此对张缉青眼有加。张缉之女得为魏帝曹芳皇后,缉以国丈的身份官任光禄大夫。因司马师专权,张缉与夏侯玄、李丰等谋诛司马师,未遂,伏诛。
演义传记
魏臣,时任光禄大夫,乃张皇后之父,曹芳之皇丈也;因司马师专权,与夏侯玄、李丰等谋诛司马师,未遂,伏诛。
家庭
父亲
张既,曹魏凉州刺史。
妻子
向氏,女儿被立为皇后后获封为安城乡君。
子女
张皇后,齐王曹芳的皇后,张缉死后不久被之被废杀。'
张邈,张缉之子,曾被张缉派遗与李丰通讯,事败时被诛杀。
孙儿
孙殷,西晋梁州刺史。
[查看全文]
张特字子产,魏国涿郡人(今河北涿县)。先时领牙门,给事镇东诸葛诞,诞不以为能,欲遣还护军。会毌丘俭代诞,使特屯守合肥新城。嘉平五年,吴诸葛恪围城,特与将军乐方军众合三千人固守。死者过半,城将陷,张诈言欲降,吴不攻。特乃夜彻诸屋材栅,补其缺为二重。次日复守。吴大怒攻之,不拔,遂引去。朝廷嘉之,加杂号将军,封列侯,迁安丰太守。
中文名: 张特
别名: 张子产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魏国涿郡
职业: 将领
主要成就: 围取合肥新城
三国时魏国将领
张特-简明演义传记
司马师分兵伐吴,无功而返,诸葛恪趁势围取合肥新城。张特固守数日,城北将陷,张特于是诈言降吴。在夜里彻房屋材栅,补好破敝的城墙。吴人因为为张特戏弄而猛攻。攻不克而退。
新城之战简述
司马师分兵伐吴,无功而返,公元253年7月,吴将诸葛恪趁势围取合肥新城。魏将张特带领部众死守数日,城北将陷,张特于是诈言降吴,张特派人告知吴军统帅诸葛咯说:“我们虽愿意投降,但魏国的法律规定只要守城的官兵能够冬坚守城池100天,那么即便之后他被迫投降,也不会殃及到自己的妻儿老小。而现在眼看着我们守城就要到100天,所以请你们务必再等上几天。为表示诚意,我愿意先奉上自己的官印为证。”吴将诸葛咯信以为真,于是就下令停止了继续攻城。可等到100天的期限到了之后,张特早就派人暗中修好了城墙,这样就可以继续抵御敌军了。吴人因为被张特戏弄而猛攻,时值大暑天气,吴军昼夜攻城,疲劳不堪,不少士卒因为气候和生活不适,上吐下泻,浮肿患病,无法继续作战。各军将领频频向诸葛恪报告,要求上级审视下情。诸葛恪得到报告后,以为其中有诈、诸将厌战,于是武断而残忍地将那些叫苦不迭者斩首示众。从此,吴军将领再也无人向他提及士卒患病之事。但不久,诸葛恪自知失计,攻城不下,只好下令退兵。
张特的缓兵之计,不仅保住了自己镇守的新城,还使得敌军终因破城无望而撤离。这场战斗,引发了吴国国内此后一系列的动乱,诸葛恪为新城之败掩盖罪责,在国内大搞恐怖政治,人人自危,最后在政变中被杀。可惜诸葛恪少有才思,辩论应机,莫与为对。及长,英才卓越,超逾伦匹。但致其士卒伤损,无尺寸之功。且受讬孤之任,却死於竖子之手,此可谓智否?
[查看全文]
张休,字叔嗣,徐州彭城国(治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人。中国三国时期吴国官员、文人,吴国重臣张昭的次子。曾经辅佐太子孙登,为右弼都尉;后来累迁至扬武将军。由于遭到全琮等人的中伤而被徙至交州,后被孙权赐死。
生平
张休成年后与诸葛恪、顾谭和陈表同为太子孙登的僚友,并以《汉书》传授太子,从中庶子转为右弼都尉。孙权当时时常狩猎,每每到黄昏才回来,张休上疏劝谏,孙权对张休的上疏很满意,并向其父张昭展示张休的上疏。孙登死后,张休被加为侍中,后拜羽林都督,平三典军事,又迁为扬武将军。
后来,张休与顾谭的弟弟顾承一同跟随全琮与魏将王淩在芍陂交战,张休等人奋力迎击牵制了魏军,全琮的子侄全绪、全端等人趁机击退了王淩。此后论功行赏时,由于张休等人起到了牵制敌军的作用而获得了比全氏兄弟更大的官职,因此招致全琮的怨恨。当时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夺嫡之争正激烈,顾谭一族为太子孙和一党,而全琮一族属于鲁王孙霸一党,与顾氏关系亲密的张休自然也难逃全氏的攻击。于是全琮父子借着这次“芍陂论功”事件,趁机向孙权进谗言,称张休、顾承与典军陈恂有私下的往来,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奖赏。张休也因此被发配交州。
中书令孙弘为人阴险狡诈,张休向来很讨厌他,此时孙弘见张休被处罚,便趁机再进谗言,张休遂被赐死,时年仅41岁。
史籍记载
休字叔嗣,弱冠与诸葛恪、顾谭等俱为太子登僚友,以汉书授登。从中庶子转为右弼都尉。权常游猎,迨暮乃归,休上疏谏戒,权大善之,以示於昭。及登卒后,为侍中,拜羽林都督,平三典军事,迁扬武将军。为鲁王霸友党所谮,与顾谭、承俱以芍陂论功事,休、承与典军陈恂通情,诈增其伐,并徙交州。中书令孙弘佞伪险诐,休素所忿,弘因是谮诉,下诏书赐休死,时年四十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