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任(?---214),蜀郡(治今四川成都)人,东汉末年名将,益州牧刘璋的属下,官至益州从事。当刘备进攻益州时,他率部与刘备交战,后被刘备所擒,誓死不降,遭斩首。
历史概况
历史传记
张任,刘璋的部下,益州从事,以忠勇著称。刘备入蜀时,张任出言劝谏刘璋提防刘备,刘璋不听;宴会之际,庞统设计让魏延舞剑,趁机除掉刘璋,张任见势,出面对舞,解救了刘璋。后来,刘备攻打刘璋,张任引兵对抗,多次击退刘备,并在落凤坡埋伏射死庞统;后诸葛亮从荆州前来支援,用计擒获张任;张任宁死不降,遂被处斩。玄德感叹不已,令收其尸首,葬于金雁桥侧,以表其忠。
出生地
张任出生在蜀郡,家境贫寒,但从小就很有胆量和远大的志向。翻开《三国志·蜀 三国志系列张任志》,上面清楚的记录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攻雒城,“任勒兵出雁桥,战复败,不屈死。”《清·汉州志》也说:“任勒兵出于雁桥,战复败,擒任。先主闻任忠勇,令军降之。任厉声曰‘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葬废雒县西北,后人奉以为土主,祠宇今存。”清代嘉庆十四年知州德勋立碑,碑文镌刻隶书“汉将军张公任之墓”。在张邦伸《云栈纪程》里还有“相传有人盗藏墓旁,夜梦其父切责之,为逼近张将军墓,将获重遣。其人因速迁之”的记载。
演义概况
出场于《三国演义》60回——64回。
张任在落凤坡埋伏,庞统进至,庞统为乱箭射死。
张任引数十骑望山路而走,正撞着张飞。张任方欲退走,张飞大喝一声,众军齐上,将张任活捉了。原 《三国》中张任形象来卓膺见张任中计,已投赵云军前降了,一发都到大寨。玄德赏了卓膺。张飞解张任至。孔明亦坐于帐中。玄德谓张任曰:"蜀中诸将,望风而降,汝何不早投降?"张任睁目怒叫曰:"忠臣岂肯事二主乎?"玄德曰:"汝不识天时耳。降即免死。"任曰:"今曰便降,久后也不降!可速杀我!"玄德不忍杀之。张任厉声高骂。孔明命斩之以全其名。后人有诗赞曰:
烈士岂甘从二主,
张君忠勇死犹生。
高明正似天边月,
夜夜流光照雒城。
玄德感叹不已,令收其尸首,葬于金雁桥侧,以表其忠。
出于蜀中大将惟张任英雄!
《三国演义》中对张任的叙述: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1)却说孔明已将起程日期申报玄德,教都会聚雒城。玄德与众官商议:“今孔明、翼德分两路取川,会于雒城,同入成都。水陆舟车,已于七月二十日起程,此时将及待到。今我等便可进兵。”黄忠曰:“张任每日来搦战,见城中不出,彼军懈怠,不做准备,今日夜间分兵劫寨,胜如白昼厮杀。”玄德从之,教黄忠引兵取左,魏延引兵取右,玄德取中路。当夜二更,三路军马齐发。张任果然不做准备。汉军拥入大寨,放起火来,烈焰腾空。蜀兵奔走,连夜直赶到雒城,城中兵接应入去。玄德还中路下寨;次日,引兵直到雒城,围住攻打。张任按兵不出。攻到第四日,玄德自提一军攻打西门,令黄忠、魏延在东门攻打,留南门北门放军行走。原来南门一带都是山路,北门有涪水:因此不围。张任望见玄德在西门,骑马往来,指挥打城,从辰至未,人马渐渐力乏。张任教吴兰、雷铜二将引兵出北门,转东门,敌黄忠、魏延;自己却引军出南门,转西门,单迎玄德。城内尽拨民兵上城,擂鼓助喊。却说玄德见红日平西,教后军先退。军士方回身,城上一片声喊起,南门内军马突出。张任径来军中捉玄德,玄德军中大乱。黄忠、魏延又被吴兰、雷铜敌住。两下不能相顾。玄德敌不住张任,拨马往山僻小路而走。张任从背后追来,看看赶上。玄德独自一人一马。张任引数骑赶来。玄德正望前尽力加鞭而行,忽山路一军冲来。玄德马上叫苦曰:“前有伏兵,后有追兵,天亡我也!”只见来军当头一员大将,乃是张飞。原来张飞与严 三国 张任颜正从那条路上来,望见尘埃起,知与川兵交战。张飞当先而来,正撞着张任,便就交马。战到十余合,背后严颜引兵大进。张任火速回身。张飞直赶到城下。张任退入城,拽起吊桥。张飞回见玄德曰:“军师溯江而来,尚且未到,反被我夺了头功。”玄德曰:“山路险阻,如何无军阻当,长驱大进,先到于此?”张飞曰:“于路关隘四十五处,皆出老将严颜之功,因此于路并不曾费分毫之力。”遂把义释严颜之事,从头说了一遍,引严颜见玄德。玄德谢曰:“若非老将军,吾弟安能到此?”即脱身上黄金锁子甲以赐之。严颜拜谢。正待安排宴饮,忽闻哨马回报:“黄忠、魏延和川将吴兰、雷铜交锋,城中吴懿、刘璝又引兵助战,两下夹攻,我军抵敌不住,魏、黄二将败阵投东去了。”张飞听得,便请玄德分兵两路,杀去救援。于是张飞在左,玄德在右,杀奔前来。吴懿、刘璝见后面喊声起,慌退入城中。吴兰、雷铜只顾引兵追赶黄忠、魏延,却被玄德、张飞截住归路。黄忠、魏延又回马转攻。吴兰、雷铜料敌不住,只得将本部军马前来投降。玄德准其降,收兵近城下寨。却设张任失了二将,心中忧虑。吴懿、刘璝曰:“兵势甚危,不决一死战,如何得兵退?一面差人去成都见主公告急,一面用计敌之。”张任曰:“吾来日领一军搦战,诈败,引转城北;城内再以一军冲出,截断其中:可获胜也。”吴懿曰:“刘将军相辅公子守城,我引兵冲出助战。”约会已定。次日,张任引数千人马,摇旗呐喊,出城搦战。张飞上马出迎,更不打话,与张任交锋。战不十余合,张任诈败,绕城而走。张飞尽力追之。吴懿一军截住,张任引军复回,把张飞围在垓心,进退不得。正没奈何,只见一队军从江边杀出。当先一员大将,挺枪跃马,与吴懿交锋;只一合,生擒吴懿,战退敌军,救出张飞。视之,乃赵云也。飞问:“军师何在?”云曰:“军师已至,想此时已与主公相见了也。”二人擒吴懿回寨。张任自退入东门去了。
2)却说刘璋差卓鹰、张翼二将,前至雒城助战。张任教张翼与刘璝守城,自与卓膺为前后二队, 三国志12的张任任为前队,膺为后队,出城退敌。孔明引一队不整不齐军,过金雁桥来,与张任对阵。孔明乘四轮车,纶巾羽扇而出,两边百余骑簇捧,遥指张任曰:“曹操以百万之众,闻吾之名,望风而走;今汝何人,敢不投降?”张任看见孔明军伍不齐,在马上冷笑曰:“人说诸葛亮用兵如神,原来有名无实!”把枪一招,大小军校齐杀过来。孔明弃了四轮车,上马退走过桥。张任从背后赶来。过了金雁桥,见玄德军在左,严颜军在右,冲杀将来。张任知是计,急回军时,桥已拆断了;欲投北去,只见赵云一军隔岸摆开,遂不敢投北,径往南绕河而走。走不到五七里,早到芦苇丛杂处。魏延一军从芦中忽起,都用长枪乱戳。黄忠一军伏在芦苇里,用长刀只剁马蹄。马军尽倒,皆被执缚,步军那里敢来?张任引数十骑望山路而走,正撞着张飞。张任方欲退走,张飞大喝一声,众军齐上,将张任活捉了。
史书相关记载
同人自制头像 《三国志·先主传》:张任,蜀郡人,家世寒门,少有胆勇,有志节,仕州为从事。
刘璋遣张任,刘璝率精兵拒先主于涪,为先主所破,退与璋子循守雒城。任勒兵出于雁桥,战复败。擒任。先主闻任之忠勇,令军降之,任厉声曰:“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乃杀之,先主叹息焉。《益部耆旧杂记》:“少有胆量,有志节。”
评书及三国志平话相关
在评书当中张任为西川大都督,是大武术家童渊的大弟子。 张任童渊收有三个弟子,大弟子即“枪祖”张任,二弟子为宛城侯“北地枪王”张绣,晚年收关门弟子,即五虎上将之一,天下第二猛将赵云赵子龙(第一自然是吕布)。张任与张绣都习得童渊的绝技”百鸟朝凤枪“。而赵云武学天分过人,在习得”百鸟朝凤枪“基础上自创”七探盘蛇枪“。长坂坡一役赵云七进七出,即以此绝技将张绣挑落马下。而在金雁桥上,张任欲为张绣报仇,出阵挑战赵云,因诸葛亮事先嘱咐过赵云,不可伤此人性命,故而赵云不敢出”七探盘蛇枪“,与张任大战三百回合后,张任人困马乏,被赵云觑了个破绽活捉过来。被俘后的张任面对刘备的高官厚禄与赵云的苦心劝诱,张任仍旧宁死不降,高呼:“忠臣不事二主”,被诸葛亮推出斩首,埋葬于金雁桥侧。
在《三国志平话》中为蜀川元帅。中诸葛亮计策后与黄忠交锋,只三合即被黄忠斩于马下。(平话中乱箭射死庞统的为刘璋之弟雒城公子刘珍)
张任墓
该墓位于北外乡桅杆村,距“金雁湖”公园北半里许。《三国志·蜀志》记:建安十九年(公元209年)刘备攻雒城,“任勒兵出雁桥,战复败,不屈死。”《清·汉州志》载:“任……不屈死,葬废雒县西北,后人奉以为土主,祠宇今存。”清嘉庆十四年知州德勋立碑,碑文镌刻隶书“汉将军张公任之墓”。原墓园较大,古木参天。1954年土改时被挖掉部分封土,出土有“元康六年八月造”的年号砖,证明西晋元 《三国演义》中的张任-周中和饰康六年(公元296年)曾为张任墓营造过墓园。现存封土高约2米,墓碑早年散失,该墓属三国遗迹之一。1990年7月由广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广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走到墓前,杂草丛生处有一新近踏出的小路直通墓顶。张任墓外露的面积,表明它可能是广汉现存最大的古墓,现存封土高约2米,墓上长满了青草。张任墓墓碑早年散失,现在最显眼的算是1990年7月广汉市人民政府所立的一块花岗石碑。张任墓虽经历千载春秋,但气势依旧,站在墓顶,遥想当年金雁桥头的激战是何等的激烈,此时此刻,我们耳边马嘶声不断。
[查看全文]
张松东汉末年官吏。蜀郡(治今四川成都)人。建安十三年(208),为益州牧刘璋别驾从事,被派遣至曹操处而不为其所存录,因而怀怨恨。回蜀后,劝刘璋与操断绝关系,并说璋连好刘备;其后,又说璋迎备以击张鲁,皆为璋所采纳。十七年(212),暗助刘备,为其兄张肃所告发,刘璋怒而将他斩杀。
人物简介
张松(?-212),字子乔(出自《华阳国志》,《三国演义》中字永年)。 叶雄三国人物·张松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张肃之弟,张表之父(《华阳国志》),一说为张表叔父(《先主传》)。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部下,官至益州别驾。刘备入蜀时曾与法正、孟达等人一同密谋归降刘备。后企图劝刘备进兵,事发后被刘璋所斩。
相关文献
历史传记
张松,字子乔,刘璋的部下,益州别驾,为人短小,放荡不治节操,然而很有才干;他认为刘璋暗弱,在他手下不足以发挥自己的才能,经常叹息。赤壁之战前夕,张松奉命出使结交曹操,不被礼遇,因此怀恨曹操,劝刘璋改为结交刘备。进而,张松与好友法正一同密谋出卖刘璋,将益州献给刘备,劝说刘璋迎接刘备入蜀。后来,刘备假意离开益州,张松写信劝阻,被兄长张肃发现并告发,被杀。
演义传记
张松,字永年,蜀郡 人,刘璋的部下,益州别驾,三国演义第60回登场。张松长得额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言语有若铜钟,但很有才干,可过目不忘。张松奉命出使许都,结果不被曹操礼遇,言语顶撞曹操,被乱棍打出。张松归蜀时途经荆州,为刘备所厚待,于是将西川地理图献予刘备,劝刘备取益州,愿为内应,并派好友孟达、法正帮助刘备。后来,刘备入蜀后假意归还,张松信以为真,写信劝阻,被兄长张肃发现,被告发,全家被杀。
华阳国志
卷十一 后贤志
南安将军张表,字伯达。(成都人也。伯父肃,字君矫,广汉太守。父松字子乔,州牧刘璋别驾从事。)
张松之才
张松其实是很有才华的,
其一:其貌不扬,其才不凡 三国志12的张松就在曹操拿下荆州,刘备逃之夭夭之际,据守蜀地的益州牧刘璋惶惶不安,基于西瓜偎大边的“西瓜效应”,他派“别驾”(官名)张松担任特使,去向曹操交好。
张松这人头脑灵活,见识通达,可惜其貌不扬,个头矮,放荡不羁,看起来很不起眼。曹操刚克服荆州,志得意满,张松这模样他哪看在眼里,对他的态度极为冷淡。
担任主簿的杨修知道张松是个人才,劝曹操吸附。曹操不理,张松不满。回到刘璋身边,适逢曹操赤壁兵败,张松便力劝刘璋和曹操绝交,和刘备结盟。
三年后(建安十六年),刘备进入益州。从事后结果来看,此举无异于开门揖盗。但一来刘璋见不及此,二来手下谋臣张松力荐,因而引进刘备势力。
张松引狼入室,惟恐此狼不便吞并,还手绘地图,把益州的地形地物、山川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张松(张炬饰)险要,以及兵器府库、兵力部署等等军事机密,一一报告给刘备。刘备不嫌张松丑陋,接纳了他,后来反客为主,并吞益州,取得和曹操、孙权平起平坐的资本额,难怪《三国志》裴注引习凿齿云:“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
曹操甫获一州,有骄气是人之常情,但迫使曹操看走眼的真正关键,还在于曹操不脱以貌取人的习性。试想,张松如果像周瑜那样雄姿英发,一表堂堂,即令曹操再骄傲再臭屁,也会奉为上宾,纳入麾下。
三国刘卲写《人物志》,谈到鉴识人才之难,特别难在“二尤”——尤妙和尤虚的人。其中尤妙指的是特别出众的人才,不见得很抢眼,“或以貌少为不足”、“或以直露为虚华”,——这些人也许貌不出众,看来不怎么样;也许直率表露,缺乏翩翩神采,但若视为无用卒子,那是大错特错。史书说张松“短小放荡”,这就是《人物志》指的“貌少”、“直露”,曹操便这么鉴识错误。
其二:过目不忘,倒背如流
关于张松如何伶牙俐齿,不讨曹操的欢喜,又如何聪明机智,正史所载不多, 《新三国》中的张松(刘亚津饰)《三国演义》倒有相当精彩生动的描绘。除了写张松逞口舌之快,揭曹操疮疤,并且描述张松过目不忘的特异功能。
第六十回写杨修见张松恃才傲物,想折服他,便取出曹操撰写的兵书《孟德新书》给张松瞧瞧。张松阅毕,大笑说:“这书的内容我们蜀地的小孩子也能背诵,这哪是什么《新书》根本就是战国时代无名氏所作,被曹丞相抄袭窃取。”
杨修不信,张松当场把曹操的兵书倒背如流,一字不错。杨修不相信曹操是文抄公,可见张松记忆力之强。他把张松推荐给曹操,但张松长得过于抱歉,“额镢头尖,鼻偃齿露”,额头像锄头,头尖,鼻塌,牙齿外露,曹操不信张松这种样子会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还以为古人和他英雄所见略同,他的新书才会和战国时人所撰雷同,一羞之下便烧了《孟德新书》。
由此可见,张松确为杨修一样的才华之士,只是时运不济,再加上自己密事不周,最后弄得身首异处 。
[查看全文]
张卫东汉末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鲁之弟,字公则。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张鲁,鲁使卫筑阳平城以拒。鲁降操后,卫亦降。
历史传记
张卫 字公则。汉宁太守张鲁弟、南郡太守张愧兄(《汉天师世家》)。建安二十年(215),太祖乃自散关出武都征之,至阳平关。鲁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肯,率众数万人拒关坚守。太祖攻破之,遂入蜀。初,鲁遣五官掾降,弟卫横山筑阳平城以拒,王师不得进。鲁走巴中。军粮尽,太祖将还。西曹掾东郡郭谌曰:“不可。鲁已降,留使既未反,卫虽不同,偏携可攻。县军深入,以进必克,退必不免。”太祖疑之。夜有野麋数千突坏卫营,军大惊。夜,高祚等误与卫众遇,祚等多鸣鼓角会众。卫惧,以为大军见掩,遂降。
投降曹操后,张卫被封为昭义将军。因笃信道教,弃官回家,(《汉天师世家》),后死于家中。也有一说白日飞升。但可以断定是死于投降曹操一年内。
演义传记
张鲁的弟弟。曹操征伐张鲁时,张卫被许褚斩杀。
出场: 第五十九回 许褚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问韩遂
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
《三国演义》片段:
1)却说曹操兴师西征,分兵三队:前部先锋夏侯渊;张郃;操自领诸将居中;后部曹仁、夏侯惇,押运粮草。早有细作报入汉中来。张鲁与弟张卫,商议退敌之策。卫曰:“汉中最险无如阳平关;可于关之左右,依山傍林,下十余个寨栅,迎敌曹兵。兄在汉宁,多拨粮草应付。”张鲁依言,遣大将杨昂、杨任,与其弟即日起程。军马到阳平关,下寨已定。夏侯渊、张郃前军随到,闻阳平关已有准备,离关一十五里下寨。是夜,军士疲困,各自歇息。忽寨后一把火起,杨昂、杨任两路兵杀来劫寨。夏侯渊、张郃急上得马,四下里大兵拥入,曹兵大败,退见曹操。操怒曰:“汝二人行军许多年,岂不知‘兵若远行疲困,可防劫寨’?如何不作准备?”欲斩二人,以明军法 三国群英传 张卫。众官告免。操次日自引兵为前队,见山势险恶,林木丛杂,不知路径,恐有伏兵,即引军回寨,谓许褚、徐晃二将曰:“吾若知此处如此险恶,必不起兵来。”许褚曰:“兵已至此,主公不可惮劳。”次日,操上马,只带许褚、徐晃二人,来看张卫寨栅。三匹马转过山坡,早望见张卫寨栅。操扬鞭遥指,谓二将曰:“如此坚固,急切难下!”言未已,背后一声喊起,箭如雨发。杨昂、杨任分两路杀来。操大惊。许褚大呼曰:“吾当敌贼!徐公明善保主公。”说罢,提刀纵马向前,力敌二将。杨昂、杨任不能当许褚之勇,回马退去,其余不敢向前。徐晃保着曹操奔过山坡,前面又一军到;看时,却是夏侯渊;张郃二将,听得喊声,故引军杀来接应。于是杀退杨昂、杨任,救得曹操回寨。操重赏四将。 三国群英传 张卫2)此时细作已杂到城中,径投杨松府下谒见,具说:“魏公曹丞相久闻盛德,特使某送金甲为信。更有密书呈上。”松大喜,看了密书中言语,谓细作曰:“上覆魏公,但请放心。某自有良策奉报。”打发来人先回,便连夜入见张鲁,说庞德受了曹操贿赂,卖此一阵。张鲁大怒,唤庞德责骂,欲斩之。阎圃苦谏。张鲁曰:“你来日出战,不胜必斩!”庞德抱恨而退。次日,曹兵攻城,庞德引兵冲出。操令许褚交战。褚诈败,庞德赶来。操自乘马于山坡上唤曰:“庞令明何不早降?”庞德寻思:“拿住曹操,抵一千员上将!”遂飞马上坡。一声喊起,天崩地塌,连人和马,跌入陷坑内去;四壁钩索一齐上前,活捉了庞德,押上坡来。曹操下马,叱退军士,亲释其缚,问庞德肯降否。庞德寻思张鲁不仁,情愿拜降。曹操亲扶上马,共回大寨,故意教城上望见。人报张鲁,德与操并马而行。鲁益信杨松之言为实。次日,曹操三面竖立云梯,飞炮攻打。张鲁见其势已极,与弟张卫商议。卫曰:“放火尽烧仓廪府库,出奔南山,去守巴中可也。”杨松曰:“不如开门投降。”张鲁犹豫不定。卫曰:“只是烧了便行。”张鲁曰:“我向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得达;今不得已而出奔,仓廪府库,国家之有,不可废也。”遂尽封锁。是夜二更,张鲁引全家老小,开南门杀出。曹操教休追赶;提兵入南郑,见鲁封闭库藏,心甚怜之。遂差人往巴中,劝使投降。张鲁欲降,张卫不肯。杨松以密书报操,便教进兵,松为内应。操得书,亲自引兵往巴中。张鲁使弟卫领兵出敌,与许褚交锋;被褚斩于马下。败军回报张鲁,鲁欲坚守。杨松曰:“今若不出,坐而待毙矣。某守城,主公当亲与决一死战。”鲁从之。阎圃谏鲁休出。鲁不听,遂引军出迎。未及交锋,后军已走。张鲁急退,背后曹兵赶来。鲁到城下,杨松闭门不开。张鲁无路可走,操从后追至,大叫:“何不早降!”鲁乃下马投拜。操大喜;念其封仓库之心,优礼相待,封鲁为镇南将军。阎圃等皆封列侯。于是汉中皆平。曹操传令各郡分设太守,置都尉,大赏士卒。惟有杨松卖主求荣,即命斩之于市曹示众。后人有诗叹曰:“妨贤卖主逞奇功,积得金银总是空。家未荣华身受戮,令人千载笑杨松!”
历史评价
杨暨:“张卫之守,盖不足言。”
家族
先祖:张良(留侯)
祖父:张陵(字辅汉,又名张道陵,五斗米道的祖师)
祖母:孙氏(一云雍氏,张道陵之妻,同隐龙虎山修道,章帝元和二年俱到蜀居阳平化。)
父:张衡(字灵真)
母:卢氏(通称:张鲁母)
姑(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张文姬(张道陵之长女,适陈郡袁公子家豪,好道,久之白日抱五儿升天。)
张文光(张道陵之次女也,一云第四女,为陵王妃,以得封犯父讳,不食数月,白日升天。一云入门三日,於殿上白日升天。)
张贤(一云名贤姬,天师张道陵之第三女也,一云第五女,为燕王妃,好道,集真人之法,久之白日升天。)
张芝(一云名芳芝,天师张道陵之第四女也,一云第六女,适魏公第二子,夫故犯父讳,遂郁郁不乐於家,白日飞升。)
兄弟姐妹:张鲁(兄)、张玉兰(姐或妹,张衡之女)、张愧(字公仁,一作张傀。)
子侄(张鲁五子):张富、张广(字嗣宗,次子)、张盛(字元宗,魏初至鄱阳入龙虎山传扬道教,四方学道者日众。道教历代天师均在江西龙虎山传教即自张盛始。)等。
侄女:张氏(张鲁之女,后来嫁给曹操之子曹宇)
孙辈:张昭成(字道融,张盛长子。)
[查看全文]
张既字德容,冯翊高陵人也。举茂才,除新丰令,治为三辅第一。既授命说马腾与繇会击高干、郭援叛,大破之。又会腾等败张晟等,斩卫固、张琰。召马腾于关中,定关西叛。为京兆尹抚民兴政。与夏侯渊平宋建,定临洮、狄道,安郡民,徙氐以利趋,拔汉中守。从征张鲁,建议曹操拔汉中民实长安三辅。又协曹洪破吴兰於下辩。魏初,为尚书,出为雍州刺史。诸胡叛乱,张既运筹帷幄,渔翁得利定凉州,兵行神速平胡乱。迁凉州刺史,封西乡侯。降苏衡、邻戴众,修工事,抚民、诛西平麹光。张既一生政惠著闻,辟杨阜、胡遵等士,皆有名位,黄初四年薨。
历史年表
张既字德容,冯翊高陵人,生年不详。出身寒门庶族,家中殷富,为人有容仪。十六岁就在冯翊郡担任门下小吏,后来屡次升迁,被郡里举为孝廉,但没有前往京城入郎署为官。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任司空后,征召张既,他也没有到任,后来被州郡举为茂才,升迁为新丰县令,在任期间他的政绩为三辅各县中名列第一。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尚抵御曹操于黎阳,又派遣所任命的河东太守郭援、并州刺史高干及匈奴单于攻取平阳,并派使者使西与关中的军阀势力马腾、韩遂等联合,意图袭击曹操的后方。此前,曹操曾表奏钟繇为侍中领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钟繇至长安后,作书为韩遂、马腾等陈说利害得失,二人遂各遣子入朝侍奉,曹操暂无西顾之忧。当时,匈奴单于作乱平阳,钟繇等进攻围剿,不克,且郭援、高干大军已至河东,并再次勾结韩遂、马腾等。钟繇随即遣张既前往游说,晓以利害,马腾等听从了张既劝告。于是遣子马超率军万余,与钟繇合击高干、郭援,大破之,斩郭援首。高干与匈奴单于尽皆投降。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高干在并州反叛,并勾结河内张晟、河东卫固、弘农张琰等,祸乱于崤山、渑水之间。曹操以张既为议郎,担任钟繇的参军事,征召马腾等关中诸将合击张晟等,大破叛军。张琰和卫固被斩杀,高干于逃往荆州的途中被捕杀,张既因功封武始亭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将南征荆州,因为马腾等拥兵割据关中,于是派张既征命马腾,要求他脱离部曲入朝为官,马腾虽已经许诺,但始终忧郁不决。张既恐其生变,乃令诸县储备粮食物资,以备不虞。复令二千石俸禄以上官吏出郊迎接,马腾不得已,乃入朝。曹操表他为卫尉,家属迁至邺城,并表其子马超为偏将军,统率马腾的部曲。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马超反,张既从曹操破马超于华阴,西定关右。乃以张既为京兆尹,招怀流民,兴复县邑,百姓怀之。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天子册封曹操为魏公,魏国初建(此为汉末公国,非后之曹魏)。张既与毛玠、崔琰等担任魏公国尚书,后出任雍州刺史。曹操对张既说:“还君本州,可谓衣绣昼行矣。”(你回到故土任刺史,可以说是衣锦还乡了)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张既从护军将军夏侯渊讨伐于枹罕称王为乱三十余年的羌人宋建,另又攻取临洮、狄道,平定陇右。当时,曹操欲迁徙民众以充河北,陇西、天水、南安三郡民众风闻后引发恐慌骚乱。张既使三郡内为将校官吏者免除民众税捐,让他们整治屋宅,筑水碓,显示无迁徙陇右郡民之意,民心遂安。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从曹操征张鲁,别从散关入,氐王窦茂率部万余,恃险不服。张既讨伐叛氐,收其麦以给军食。张鲁降后,张既建议曹操拔汉中之民数万户以充实长安及三辅。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攻汉中,另遣将军吴兰、雷铜进攻武都,张既与都护将军曹洪破吴兰于下辩。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占据汉中天险,曹操数攻不克,军士多有逃亡,不得已放弃汉中,又恐刘备北取武都氐人而进逼关中,问计于张既。张既答道:“可劝氐人迁出,到粮食充裕的地方避敌。并且对先至者予以重赏。如此氐人必争相赶往。”曹操依计行事,遣张既至武都,徙氐人五万余至扶风、天水两郡定居。此时,武威人颜俊、张掖人和鸾、酒泉人黄华、西平人麹演等各举郡反叛,自号将军,相互攻击。颜俊遣使送母及子诣曹操为人质,以求援助。曹操问计于张既,他答道:“颜俊等内存祸心,今番若救之,待其势力强大后必定复反。不如坐观虎斗,使其两败俱伤,我们再效法卞庄子刺虎,坐收其毙。”曹操称善。一年后,和鸾杀颜俊,武威王秘又杀和鸾。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薨,曹丕即位魏王。此前,朝廷没有设置凉州牧一职,自三辅以至西域,皆属雍州。(建安十八年,曹操以朝廷名义将天下十四州合并为古制九州,凉州被裁撤,所辖区域划归雍州)曹丕时重新开始置凉州刺史一职,以安定太守邹岐为刺史。张掖人张进胁持郡守举兵拒邹岐,黄华、麹演亦驱赶本郡太守,举兵响应。张既领兵至凉州为护羌校尉苏则壮大声势,最终苏则成功平定叛乱。张既进爵都乡侯。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凉州卢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反,河西大扰。称帝即位不久的魏文帝曹丕十分忧虑,说:“非既莫能安凉州。”乃召回邹岐,另以张既为凉州刺史。诏曰:“昔贾复请击郾贼,光武笑曰:‘执金吾击郾,吾复何忧?’卿谋略过人,今则其时。以便宜从事,勿复先请。”又遣护军夏侯儒、将军费曜等进军支援。张既至金城,力排众议,以为“道虽险,非井陉之隘,夷狄乌合,无左车之计,今武威危急,渡之宜速”,遂渡河驰援武威。闻知卢水胡骑七千余逆于鹯阴口设防,张既乃扬声打军由鹯阴口进军,秘密经且次迂回进军至武威。胡人以为神,退守显美县。张既已据武威,费曜方至,夏侯儒等犹未达。劳赐将士,欲进军显美彻底击溃胡人。诸将认为士卒疲倦,虏众气锐,难与争锋。张既说:“如今军无余粮,当以对敌缴获为资。若敌虏见我军合兵一处,则会退守深山。我军追击则恐道途险阻、粮草难以为继,退兵则敌寇又出兵劫掠。如此,征战永无休止,所谓‘一日纵敌,患在数世’也。”于是立即进军至显美。胡骑数千欲凭借大风放火烧张既军营,将士皆恐。张既决意先发制人,乃夜藏精卒三千人为伏,使参军成公英督千余骑挑战,敕令佯退。胡人果争相追赶,张既令伏兵出击截其后路,首尾进击,大破之,斩首俘虏以万数。张既因攻封西乡侯,增邑二百,并前共四百户。
不久后,酒泉苏衡反,与羌豪邻戴及丁令胡万余骑攻边县。张既与夏侯儒击破之,苏衡及邻戴等皆降。遂上疏请与夏侯儒修建左城,筑关隘,置烽火台、粮仓以备胡人。西羌惊恐,率众二万余投降。其后西平麹光等杀其郡守,诸将欲击之,张既道:“麴光叛乱,郡人未必跟随。若进军征讨,吏民羌胡必然以为国家不明是非,反而使其等被迫与麴光相互勾结,这是与虎添翼。麴光欲以羌胡为援,今当先联合羌胡夹击,对响应征召者给予重赏,所缴获皆归其所有。外阻其势,内分其心,可不战而定。”于是发檄文告谕诸羌,凡为麴光等所蒙骗者可以免罪,能斩贼帅送首者当加封赏。后麴光部下斩送光首,其余咸安堵如故。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张既薨于任上,其治理雍、凉二州十余年,以施政惠民而著称,所礼辟的扶风人庞延、天水人杨阜、安定人胡遵、酒泉人庞淯、敦煌人张恭、周生烈等,最终皆成为有名位的卿士。朝廷下诏曰:“昔荀桓子立勋翟土,晋侯赏以千室之邑;冯异输力汉朝,光武封其二子。故凉州刺史张既,能容民畜众,使群羌归土,可谓国之良臣。不幸薨陨,朕甚愍之,其赐小子翁归爵关内侯。”魏明帝即位,追谥为肃侯。子张缉继嗣,承西乡侯爵位,官至光禄大夫,位特进。
历史评价
曹丕
非既莫能安凉州。 《三国志·魏书十五》
故凉州刺史张既,能容民畜众,使群羌归土,可谓国之良臣。 《三国志·魏书十五》
陈寿
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曩时司察之而已。太祖创基,迄终魏业,此皆其流称誉有名实者也。(张既、温恢、贾逵等刺史)咸精达事机,威恩兼著,故能肃齐万里,见述于后也。 《三国志·魏书十五》
三国志·张既传
张既字德容,冯翊高陵人也。年十六,为郡小吏。后历右职,举孝廉,不行。太祖为司空,辟,未至,举茂才,除新丰令,治为三辅第一。袁尚拒太祖於黎阳,遣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并州刺史高干及匈奴单于取平阳,发使西与关中诸将合从。司隶校尉锺繇遣既说将军马腾等,既为言利害,腾等从之。腾遣子超将兵万馀人,与繇会击干、援,大破之,斩援首。干及单于皆降。其后干复举并州反。河内张晟众万馀人无所属,寇崤、渑间,河东卫固、弘农张琰各起兵以应之。太祖以既为议郎,参繇军事,使西徵诸将马腾等,皆引兵会击晟等,破之。斩琰、固首,干奔荆州。封既武始亭侯。太祖将征荆州,而腾等分据关中。太祖复遣既喻腾等,令释部曲求还。腾已许之而更犹豫,既恐为变,乃移诸县促储偫,二千石郊迎。腾不得已,发东。太祖表腾为卫尉,子超为将军,统其众。后超反,既从太祖破超於华阴,西定关右。以既为京兆尹,招怀流民,兴复县邑,百姓怀之。魏国既建,为尚书,出为雍州刺史。太祖谓既曰:“还君本州,可谓衣绣昼行矣。”从征张鲁,别从散关入讨叛氐,收其麦以给军食。鲁降,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其后与曹洪破吴兰於下辩,又与夏侯渊宋建,别攻临洮、狄道,平之。是时,太祖徙民以充河北,陇西、天水、南安民相恐动,扰扰不安,既假三郡人为将吏者休课,使治屋宅,作水碓,民心遂安。太祖将拔汉中守,恐刘备北取武都氐以逼关中,问既。既曰:“可劝使北出就谷以避贼,前至者厚其宠赏,则先者知利,后必慕之。”太祖从其策,乃自到汉中引出诸军,令既之武都,徙氐五万馀落出居扶风、天水界。
是时,武威颜俊、张掖和鸾、酒泉黄华、西平麹演等并举郡反,自号将军,更相攻击。俊遣使送母及子诣太祖为质,求助。太祖问既,既曰:“俊等外假国威,内生傲悖,计定势足,后即反耳。今方事定蜀,且宜两存而斗之,犹卞庄子之刺虎,坐收其毙也。”太祖曰:“善。”岁馀,鸾遂杀俊,武威王秘又杀鸾。是时不置凉州,自三辅拒西域,皆属雍州。文帝即王位,初置凉州,以安定太守邹岐为刺史。张掖张进执郡守举兵拒岐,黄华、麹演各逐故太守,举兵以应之。既进兵为护羌校尉苏则声势,故则得以有功。既进爵都乡侯。凉州卢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反,河西大扰。帝忧之,曰:“非既莫能安凉州。”乃召邹岐,以既代之。诏曰:“昔贾复请击郾贼,光武笑曰:‘执金吾击郾,吾复何忧?’卿谋略过人,今则其时。以便宜从事,勿复先请。”遣护军夏侯儒、将军费曜等继其后。既至金城,欲渡河,诸将守以为“兵少道险,未可深入”。既曰:“道虽险,非井陉之隘,夷狄乌合,无左车之计,今武威危急,赴之宜速。”遂渡河。贼七千馀骑逆拒军於鹯阴口,既扬声军由鹯阴,乃潜由且次出至武威。胡以为神,引还显美。既已据武威,曜乃至,儒等犹未达。既劳赐将士,欲进军击胡。诸将皆曰:“士卒疲倦,虏众气锐,难与争锋。”既曰:“今军无见粮,当因敌为资。若虏见兵合,退依深山,追之则道险还则出候寇钞。如此,兵不得解,所谓‘一日纵敌,患在数世’也。”遂前军显美。胡骑数千,因大风欲放火烧营,将士皆恐。既夜藏精卒三千人为伏,使参军成公英督千馀骑挑战,敕使佯退。胡果争奔之,因发伏截其后,首尾进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万数。帝甚悦,诏曰:“卿逾河历险,以劳击逸,以寡胜众,功过南仲,勤逾吉甫。此勋非但破胡,乃永宁河右,使吾长无西顾之念矣。”徙封西乡侯,增邑二百,并前四百户。
酒泉苏衡反,与羌豪邻戴及丁令胡万馀骑攻边县。既与夏侯儒击破之,衡及邻戴等皆降。遂上疏请与儒治左城,筑鄣塞,置烽候、邸阁以备胡。西羌恐,率众二万馀落降。其后西平麹光等杀其郡守,诸将欲击之,既曰:“唯光等造反,郡人未必悉同。若便以军临之,吏民羌胡必谓国家不别是非,更使皆相持著,此为虎傅翼也。光等欲以羌胡为援,今先使羌胡钞击,重其赏募,所虏获者皆以畀之。外沮其势,内离其交,必不战而定。”乃檄告谕诸羌,为光等所诖误者原之;能斩贼帅送首者当加封赏。於是光部党斩送光首,其馀咸安堵如故。
既临二州十馀年,政惠著闻,其所礼辟扶风庞延、天水杨阜、安定胡遵、酒泉庞淯、敦煌张恭、周生烈等,终皆有名位。黄初四年薨。诏曰:“昔荀桓子立勋翟土,晋侯赏以千室之邑;冯异输力汉朝,光武封其二子。故凉州刺史张既,能容民畜众,使群羌归土,可谓国之良臣。不幸薨陨,朕甚愍之,其赐小子翁归爵关内侯。”明帝即位,追谥曰肃侯。子缉嗣。
[查看全文]
张允,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年人物,本为荆州牧刘表的部将,同时也是刘表少子刘琮的支党。后归曹操。
人物传记
张允,南阳人,故东汉太尉张温之子,其父为董卓所杀。其母蔡氏,蔡讽之妹,故允应为蔡瑁的表兄弟,与刘表有姻亲之谊。他与蔡瑁同样得宠于刘表,亦与刘表次子刘琮相睦。刘表及蔡氏欲以刘琮为后,而蔡瑁、张允则为其党羽。刘表部将江夏太守黄祖为孙权所杀,表长子刘琦便求代其任。及至刘表病重,刘琦归看父疾,张允等人恐刘琦入见后父子相感,竟有托后之意,乃谓刘琦道:「将军(指刘表)命你抚临江夏,其任至重。如今你竟舍众擅来,将军必然见怒。伤亲之欢,只会重增其疾,实非孝敬之道。」遂阻遏刘琦于门户之外,使不得见。刘琦无奈,只能流涕而去,众人闻而感伤。蔡瑁、张允等便以刘琮为嗣。会曹操军至新野,张允亦随州而降,位列将军,统领水军。
演义传记
于刘表亡后,参与欲使刘琮成为继承者之蔡瑁一派计划。于决定向曹操投降后,与蔡瑁共同成为投降使者,二人皆奉曹操之命指挥水军。虽于赤壁之战初期战败于吴国水军,但受饶恕,更加强化水军之实力。警觉敌方日渐强大的周瑜,故意散播同蔡瑁、张允二人与吴国通敌的伪报,致使二人遭盛怒之下的曹操斩首。
亡故
又是曹操为主角的冤假错案,只不过这次不是曹操故意制造,而是曹操自己被愚弄了。话说蔡瑁张允投降曹操之后,尽力操练水军,周瑜知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所以先要设计先除此二人。 张允正好蒋干在曹操面前自告奋勇,前来劝说周瑜投降。周瑜识破蒋干的来意,先是一番软硬兼施,吓得蒋干招降两个字,一个都不敢说出来。之后,周瑜又拉住蒋干饮酒,好像酩酊大醉,然后与蒋干同榻而睡。周瑜又故意说出与蔡瑁张允串通的梦话来,并将伪造的蔡瑁张允的书信放于旁边。
蒋干见劝降没有机会,把内奸挖出来也是功劳一件,于是拿着伪造的书信跑回了曹营。将书信献给曹操。曹操见信大怒,立刻斩了蔡瑁、张允。随后,曹操的众谋士听说此事,前来闻讯究竟。曹操毕竟不是等闲之辈,此时已经明白中计,哑巴吃黄莲,只好推托是因为2人训练水军不利,所以杀了2人。可怜的是蔡瑁张允丢了脑袋,都不知道为什么。
(此为《三国演义》所述,与史实不符,历史上并未记述张允死因,故张允应是自然死亡)
[查看全文]
张温三国时吴国大臣。字惠恕,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少修节操,容貌奇伟。孙权召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黄武三年(224),以辅义中郎将报聘于蜀,蜀贵其才。还,使入豫章部伍出兵。孙权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会暨艳事起,遂因此发举,斥还本郡,将军骆统为之申诉,权终不纳。后六年,温病卒。
基本信息
姓名:张温
字:惠恕
容貌:容貌奇伟
籍贯:扬州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 官职:辅义中郎将
家庭成员:父张允 兄弟姐妹 张祗、张白
相关人物:孙权,刘基,顾雍 ,张昭,虞俊,诸葛亮,暨艳,徐彪,骆统
曾效力过的势力:吴
人物概况
历史概况
吴辅义中郎将。父允,以轻财重士,名显州郡,为孙权东曹掾,卒。温少脩节操,容貌奇伟。权闻之,以问公卿曰:“温当今与谁为比?”大司农刘基以全琮比之。太常顾雍以为温当今无辈。徵到延见,文辞占对,观者倾竦,权改容加礼。罢出,张昭执其手曰:“老夫讬意,君宜明之。”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甚见信重。时年三十二,以辅义中郎将使蜀。蜀亦甚贵其才。后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会暨艳事起,遂因此发举。骆统上表求赦,不准。后六年,温病卒。二弟祗、白,亦有才名,与温俱废。
演义概况
吴中郎将。蜀遣邓芝通好东吴,吴遣温为使答礼。后主聚文武 张温于丹墀,令邓芝、张温入。温自以为得志,昂然上殿,见后主施礼。诸葛亮设宴招待,酒至半酣,张温喜笑自若,颇有傲慢之意。后秦宓大醉而入,温欲以才学难之,反被宓驳得无语,因而服之。
秦宓巧答张温
秦宓辨天 三国时,蜀国国主刘备死后,吴、蜀两国重新修好,二度结盟。于是孙权派中郎将张温入蜀出使。张温素以能言善辩著称,自号为“吴国第一嘴”。他入蜀后,自以为才气无双,伶牙无二,态度十分傲慢。在诸葛亮为他举行的饯行宴会上,他当众羞辱蜀国学士秦宓,说秦宓“名称学士,而心中未曾‘学事’”。秦宓不卑不亢回敬:“先生差矣,本人天文地理、古今兴废、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能。” 张温认为秦宓吹牛,便提出一些怪癖荒诞问题为难秦宓。张温说:“先生既然夸下海口,说自己天文地理无所不知,那就让我以‘天’为题来请教你吧!”说完,便问:“天有头吗?”秦宓知他要让自己难堪,但凭自己渊博学识,自不肯让他难倒。于是便答:“有头。”张温又笑问:“你说天有头,那头在哪一方?”秦宓说:“在西方。《诗经·大雅·皇矣》篇中说:上帝‘乃眷西顾’,据此推论天的头在西方。”张温接着又问:“天有耳吗?”秦宓说:“上天居高而听低。《诗经·小雅·鹤鸣》篇说:‘鹤鸣于九泉,声闻于天。’天若是没有耳朵怎么能听见鹤叫?”张温又问:“天有脚吗?”秦宓说:“有脚。《诗经·小雅·白华》篇说:‘天步艰难’。没有脚怎么能行步?”张温又问:“天有姓吗?”秦宓说:“怎么能没有姓!”张温说:“姓什么?”秦宓回答说:“姓刘。”张温显出惊讶之色问:“你怎么知道的?”秦宓说:“天子姓刘,据此知道。”张温见这些问题没难倒秦宓,就又突然问道:“太阳是出在东方吧?”秦宓答道:“太阳是出在东方,可到西方就落下去了。”张温见没难倒秦宓,红着脸不再作声了。
秦宓 这场论辩,张温歪问,秦宓歪答。不仅将《诗经》中涉及“天”的句子信手拈来,而且寸步不让,抢占主动地位。当张温问及“天姓什么”的时候,他当即答“姓刘”,“天子姓刘,据此知道。”这看似谈“天”,实际是抬高蜀国的地位,因蜀国皇帝是刘姓。这就等于明着告诉张温,只有我们蜀主才是主宰天下的王,你还威风什么?然而,张温也非等闲之辈,他的“太阳出自东方”一问,其实也是贬低蜀国。因为吴国居东,蜀国位西。不料,秦宓反唇相讥:“虽然出自东方,可到西方就落下去了。”这场论辩以张温的失败、秦宓的胜利而告终,秦宓以雄辩的口才、渊博的知识,灭了对方的威风,长了本国志气,也为后世留下一段佳话。
暨艳事件
张温,吴郡吴县人,父允,以轻财重士,名显州郡,为孙权东曹椽。温少修节操,“英才卓跞冠群”。孙权闻之,问公卿曰:“温当今与谁为比?”大臣顾雍以为“温当今无辈”。孙权“征到延见,文辞占对,观者倾竦,权改容加礼……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甚见信重”。吴主孙权黄武三年(224年),张温年三十二时,以辅义中郎将使蜀,权谓温曰:“卿不宜远出,恐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与曹氏通意,故屈卿行。”温到蜀后,“蜀甚贵其才”。连随员殷礼都受到诸葛亮的器重。诸葛亮还同温“结金兰之好”。可是,从这时起,孙权对张温的看法却急遽变坏,“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恰好这时,发生了暨艳试图改革选官中一些弊病的事件。事件的原由是:张温推荐吴郡人暨艳为选曹郎,至尚书,担任选用官吏的要职。暨艳为人狷直自负,不肯随俗浮沉,喜为清议,品评人物,企图改革当时选用人才不分贤愚、徇私舞弊、清浊混淆的种种恶习,于是“弹射百僚,核选三署,率皆贬高就下,降损数等,其守故者,十未能一,其居位贪鄙、志节汗卑者,皆以为军吏,置营府以处之”。结果招致了许多人的反对,他们用各种手法在孙权面前告状,“竞言艳及选曹郎涂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
《三国志》 由于暨艳是张温推荐的,所以案件成为孙权加罪于张温的借口。孙权以“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为理由,将温下狱。孙权还下令说: 昔令召张温,虚己待之,既至显授,有过旧臣,何图凶丑,专挟异心……艳所进退,皆温所为头角,更相表裹,共为腹背,非温之党,即就疵瑕,为之生论……专炫贾国恩,为己形势,揆其奸心,无所不为。不忍暴于市朝,今斥还本郡,以给厮吏,呜呼温也,免罪为幸!
将军骆统对孙权这样处理张温,颇为不平,上表为温申理,把孙权所加给张温的罪名,一一辨驳。做为一个大臣,在专制君主面前陈述自己的意见,自然不敢虚妄,何况骆统是德才兼备的人呢?我们可以相信骆统的辨驳有其根据,而孙权所怪罪张温的事则是占不住脚的。据《张温传》注引《会稽典录》言:“诸葛亮初闻温败,未知其故,思之数日,曰:‘吾已得之矣,其人于清浊太明,善恶太分’”。陈寿在《张温传》评曰:“张温才藻俊茂,而智防未备,用致艰患”。可见张温的失败,并非他做的不对,只缘他敢同不良现象作斗争,所以引起了力量大、人数多的保守派的反对。至于暨艳锐意改革的失败,也是同样情况。当暨艳不计个人得失,毅然要沙汰贪鄙时,著名大臣陆逊、朱据、陆瑁等都曾劝阻,认为事情办不通,且会招致祸患。陆逊等是从改革是否可能和个人利益两方面考虑。暨艳则只从刷新政风考虑,而不顾个人安危得失。所以张、暨的失败只能说明:(1)孙权统治集团暮气已深,虽志于改革之士亦无法有为;(2)《三国志》卷55《陈表传》言:“后艳遇罪,时人咸自营护,信厚言薄,表独不然,士以此重之”。可知暨艳不仅不是坏人,并且还为正人君子所同情;(3)张温、暨艳之遇祸,再次说明到了孙权统治的后期,孙权在用人方面的优点已逐渐由缺点所代替。
史籍记载
张温字惠恕,吴郡吴人也。父允,以轻财重士,名显州郡,为孙权东曹掾。卒。温少修节操,容貌奇伟。权闻之,以问公卿曰:“温当今与谁为比?”大(司)农刘基曰:“可与全琮为辈。”太常顾雍曰:“基未详其为人也。温当今无辈。”权曰:“如是,张允不死也。”征到延见,文辞占对,观者倾竦,权改容加礼。罢出,张昭执其手曰:“老夫托意,君宜明之。”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甚见信重。
时年三十二,以辅义中郎将使蜀。权谓温曰:“卿不宜远出,恐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与曹氏通意,(以)故屈卿行。若山越都除,便欲大构于蜀。行人之义,受命不受辞也。”温对曰:“臣入无腹心之规,出无专对之用,惧无张老延誉之功,又无子产陈事之效。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温至蜀,诣阙拜章曰:“昔高宗以谅闇昌殷祚于再兴,成王以幼冲隆周德于太平,功冒溥天,声贯罔极。今陛下以聪明之姿,等契往古,总百揆于良佐,参列精这炳耀,遐迩望风,莫不欣赖。吴国勤任旅力,清澄江浒,愿与有道平一宇内,委心协规,有如河水,军事兴烦,使役乏少,是以忍鄙倍之羞,使下臣温通致情好。陛下敦祟礼义,未便耻忽。臣自(入)远境,及即近郊,频蒙劳来,恩诏辄加,以荣自惧,悚怛若惊。谨奉所赍函书一封。”蜀甚贵其才。还,顷之,使入豫章部伍出兵,事业未究。
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会暨艳事起,遂因此发举。艳字子休,亦吴郡人也,温引致之,以为选曹郎,至尚书。
艳性狷厉,好为清议,见时郎署混浊淆杂,多非其人,欲臧否区别,贤愚异贯。弹射百僚,核选三署,率皆贬高就下,降损数等,其守故者十未能一,其居位贪鄙,志节污卑者,皆以为军吏,置营府以处之。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权幽之有司,下令曰:“昔令召张温,虚己待之,既至显授,有过旧臣,何图凶丑,专挟异心!昔暨艳父兄,附于恶逆,寡人无忌,故近而任之,欲观艳何如。察其中问,形态果见。而温与之结连死生,艳所进退。皆温所为头角,更相表里,共为腹背,非温之党,即就疵瑕,为之生论。又前任温董督三郡,指撝吏客及残余兵,时恐有事,欲令速归,故授棨戟,奖以威柄。乃便到豫章,表讨宿恶,寡人信受其言。特以绕帐、帐下、解烦兵五千人付之。后闻曹丕自出淮、泗,故豫敕温有急便出。而温悉内诸将,布于深山,被命不至。赖丕自退。不然,已往岂可深计,又殷礼者,本占候召,而温先后乞将到蜀,扇扬异国,为之谭论。又礼之还,当亲本职,而令守尚书户曹郎,如此署置,在温而已。又温语贾原,当荐卿作御史,语蒋康,当用卿代贾原,专炫贾国恩,为己形势。揆其奸心,无所不为。不忍暴于市朝,今斥还本郡,以给厮吏。呜呼温也,免罪为幸!”
将军骆统表理温曰:“伏惟殿下,天生明德,神启圣心,招髦秀于四方,署俊乂于宫朝。多士既受普笃之恩,张温又蒙最隆之施。而温自招罪谴,孤负荣遇,念其如此,诚可悲疚。然臣周旋之间,为国观听,深知其状,故密陈其理。温实心无他情,事无逆迹,但年纪尚少,镇重尚浅,而戴赫烈之宠,体卓伟之才,亢臧否之谭,效褒贬之议。
于是务势者妒者宠,争名者嫉其才,玄默者非其谭,瑕衅者讳其议,此臣下所当详辨,明朝所当究察也,昔贾谊,至忠之臣也,汉文,大明之君也,然而绛、灌一言,贾谊远退。何者?疾之者深,谮之者巧也。然而误闻于天下,失彰于后世,故孔子曰:“为君难,为臣不易‘也。温虽智非从横,武非虓武,然其弘雅之素,英秀之德,文章之采,论议之辩,卓跞冠群,炜晔曜世,世人未有及之者也。故论温才即可惜,言罪则可恕。
若忍威烈以赦盛德,有贤才以敦大业,固明朝之休光,四方之丽观也。国家之于暨艳,不内之忌族,犹等之平民,是故先见用于朱治,次见举于众人,中见任于明朝,亦见交于温也。君臣之义,义之最重,朋友之交,交之最轻者也。国家不嫌于艳为最重之义,是以温亦不嫌与艳为最轻之交也。时世宠之于上,温窃亲之于下也。夫宿恶之民,放逸山险,则为劲寇,将置平土,则为健兵,故温念在欲取宿恶,以除劲寇之害,而增健兵之锐也。但自错落,功不副言。然计其送兵,以比许晏,数之多少,温不减之。用之强羸,温不下之。至于迟速,温不后之,故得及秋冬之月,赴有警之期,不敢忘恩而遗力也。温之到蜀,共誉殷礼,虽臣无境外之交,亦有可原也。境外之交,谓无君命而私相从,非国事而阴相闻者也。若以命行,既修君好,因叙己情,亦使臣之道也。故孔子使邻国,则有私觌之礼。季子聘诸夏,亦有燕谭之义也。古人有言,欲知其君,观其所使,见其下之明明,知其上之赫赫。温若誉礼,能使彼叹之,诚所以昭我臣之多良,明使之得其人,显国美于异境,扬君命于他邦。是以晋赵文子之盟于宋也,称随今于屈建。楚王孙圉之使于晋也,誉左史于赵鞅。亦向他国之辅,而叹本邦之臣,经传美之以光国,而不讥之以外交也。王靖内不忧时,外不趋事,温弹之不私,推之不假,于是与靖遂为大怨,此其尽节之明验也。靖兵众之势,干任之用,皆胜于贾原、蒋康,温尚不容私以安于靖,岂敢卖恩以协原、康邪?又原在职不勤,当事不堪,温数对以丑色,弹以急声。
若其诚欲卖恩作乱,则亦不必贪原也。凡此数者,校之于事既不合,参之于众亦不验。
臣窃念人君虽有圣哲之姿,非常之智,然以一人之身御兆民之众,从层宫之内,瞰四国之外,昭群下之情,求万机之理,犹未易周也,固当听察群下之言,以广聪明之烈。今者人非温既殷勤,臣是温又契阔,辞则俱巧,意则俱至,各自言欲为国,谁其言欲为私,仓卒之间,犹难即别。然以殿下之聪睿,察讲论之曲直。若潜神留思,纤粗研核,情何嫌而不宣,事何昧而不昭哉?温非亲臣,臣非爱温者也,昔之君子,皆抑私忿,以增君明。彼独行之于前,臣耻废之于后,故遂发宿怀于今日。纳愚言于圣听,实尽心于明朝,非有念于温身也。“权终不纳。
后六年,温病卒。二弟祗、白,亦有才名,与温俱废。
历史评价
孙权:“昔令召张温,虚己待之,既至显授,有过旧臣,何图凶丑,专挟异心。” 骆统:“温虽智非从横,武非虓虎,然其弘雅之素,英秀之德,文章之采,论议之辨,卓跞冠群,炜晔曜世,世人未有及之者也。” 《三国志》虞俊:“惠恕才多智少,华而不实。”
诸葛亮:“其人於清浊太明,善恶太分。”
裴松之:“臣松之以为庄周云“名者公器也,不可以多取”,张温之废,岂其取名之多乎!多之为弊,古贤既知之矣。是以远见之士,退藏於密,不使名浮於德,不以华伤其实,既不能被褐韫宝,挫廉逃誉,使才映一世,声盖人上,冲用之道,庸可暂替!温则反之,能无败乎?权既疾温名盛,而骆统方骤言其美,至云“卓跞冠群,炜晔曜世,世人未有及之者也”。斯何异燎之方盛,又捴膏以炽之哉!”
《三国志·张温传》:“张温才藻俊茂,而智防未备,用致艰患。”
[查看全文]
刘备在汝南败给了曹操后依附刘表,帮助刘表解决了荆州边患——以张武、陈孙为首的叛乱。刘备大将赵云在阵前斩敌将后得到的卢马,而张武则是第一个乘坐的卢的主人。张武被杀后,的卢马到了刘备胯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