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句读
史称富郑公救荒青州,所活饥民五十余万人。某不敏,尝窃叹息其思虑之周与夫条教之肃。又以为士遭逢盛世,得千室之邑而治之,为天子抚养元元,固当如是耳。顷承乏嘉定之明年,江以南大水,父老谓百年所无有也。方千里内,汹汹思乱,商旅不行,米价翔踊。我巡抚周公为民请命,词情恻怛,读者流涕,而与观察李公、太郡赵公朝夕计议,多设方略。所谓挹彼注兹,以济一时之急者。虽郑公易地而处,殆无以加之。某奉命奔走四境,以求民隐,波涛溢目,泥涂渍体,牵衣而号泣者所至千百为群,昼游鱼虾之渊,夕栖鸟雀之林。盖疾首疚心,慨然欲为昔人之所为,非唯材不逮古,亦如目睹溺者,而无尺寸之绠,焉徒为之?太息而已。已而勾校于庾廪,升斗无不出也;穷索于库藏,铢两无不发也。谋之士大夫中人以上苟可以赈者无不赴也。会四方遏籴,乃请巡抚公之符以付邑之能贾者。于是荆扬之粟方舟而至,老弱得延旦夕之命。以及于麦秋,乃宣诏旨出赐金,躬巡而手授之。民始欢呼相告,庶几流民去青州之时也。夫痛定思痛,所以拊摩而抑搔之者,宜为后法,至于上之德意与巡抚公之焦心劳思皆百世不可忘。故裒而梓之,以示后人。《春秋》书臧孙辰告籴于齐,公羊氏以为为国者必有三年之委,一岁不熟而告籴,故讥之。夫使海滨之民朝不及夕,而贸贸焉,仰给于四方,则其无所逃罪矣。
翻译
嘉定地区饥荒时政记录(代笔)
历史上记载富郑公在青州救济灾民,使他们度过饥荒。救活饥民五十多万人。鄙人不才,曾经暗自赞叹富郑公思虑周密与他制法严格。再者,鄙人认为为官的人际遇鼎盛的时代,能够得到治理千户居民的城镇的机会,为天子爱护体恤百姓,是为官的人本该做的事情。鄙人不久前承继嘉定空缺的官位。到了第二年,长江以南发大水,地方父老说这是百年来都没有发生过的大洪水。方圆千里内,百姓骚乱不宁,违背法纪,行商的旅人不能前行,米价飞涨。我们的巡抚周公(周如斗?)为民请命,其言辞恳切哀伤,读到的人都会感动流泪,并且他与观察李公和太郡赵公从早商议到晚,筹划了多个救荒的方法(策略)。正所谓挹彼注兹(成语,以有余来弥补不足)来救济一时的危急。(我想)即使富郑公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大概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鄙人奉命奔走于四周受灾的地区以探查百姓的隐情,所见之景满是汹涌奔腾的洪水,淤泥渍污了身体。而成百上千的人聚在一起牵着衣襟哀号哭泣,他们聚集之处白天像鱼虾游动聚集的深水潭,傍晚像鸟雀栖息丛聚的树林。(我)感到极度的悲伤(痛心疾首),情绪激昂,想要效仿前人去救济苍生。(效仿)并非因为才能比不上古人,只是就像看到眼前有溺水的人,却没有一尺甚至一寸汲水用的绳子,两手空空怎么去救人?不过只能叹息罢了。不久,鄙人查考校核粮仓,一升一斗的米粮没有不被取出的;搜索仓库中的每一份储藏,一铢一两的钱财没有不被交出的。计划让财力物力在中等以上的士大夫可赈灾的都赶来。聚集国内不用于买卖的所有谷米,让巡抚公写下字据、凭证给城镇中善于行商的人。因此,荆州、扬州的粟米争相运来,年老体弱的人得以延续危在旦夕的性命。到了麦子成熟的季节,君主下达诏命,赐金给在赈灾中愿意出米粮和钱财的人,亲自出巡并且亲手将赏赐交给他们。百姓随之欢呼,奔走相告,近似流亡的百姓离开青州时的场景。我痛定思痛,安抚百姓、抑制骚动的办法应为后法。但君主布施恩德的心意到巡抚公的焦心劳思都是世世代代不可忘记的。所以辑录并且刻板付印告知后人。《春秋》记载鲁国大夫臧孙辰向齐国请求买进粮食,公羊氏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储备好足够食用三年的粮食,(鲁国)一年的收成不好就请求购买粮食,所以批评他。治理国家的人使住在海边的百姓生活极其穷困,朝不及夕,并且还昏庸糊涂,依赖四方诸侯的供给,那么他没有可以逃避过失的理由。
celesteyuki 发表于 2013-11-20 18:51。。。学文的人这么容易被看穿。。。
话说亲这是少年同盟的头像么? ...
:21:你问倒我了,这个头像用了N久了,我也不知道哪弄的……是不是少年同盟,不确定,好像不是的
[查看全文]
Kind-hearted 发表于 2013-11-19 19:29恩~这个一看就是文科的
#7134!。。。学文的人这么容易被看穿。。。
话说亲这是少年同盟的头像么?
[查看全文]
《嘉定荒政录序》作于万历十年(1582年),这一年嘉定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咫风海溢之灾,水势汹汹,郡内百姓房屋被毁,死伤者不计其数,巡抚周如斗为民请命,焦心劳力,于麦秋始得贩济,身为布衣的唐时升“奉命奔走四境,以求民隐。”并代作《嘉定荒政录序》记之。
部分参考材料:
【万历嘉定县志】
【周巡抚】明嘉定县隶属苏州府,设江苏巡抚(即应天巡抚)。
《崇明县志》: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巡按周如斗奏请明政府拨银4万两,筑砖城抵御倭寇,本县始有砖城。
【大明皇帝衮服图解】
【《三易集》】:明代唐时升撰,唐时升文才很好,与友人一起做诗的时候常常不假思索,一挥而就。他不喜欢艰深涩泽的文章,自己作诗用词清浅,且不加点窦,一气呵成。他为自己的诗文集取名“三易”,也是不喜艰深之意。
【嘉定四先生】:明末居住在嘉定的程嘉燧,唐时升,李流芳,娄坚各以诗文书画蜚声海内,人称“嘉定四先生”。
【万历十年】《皇明奇事述 卷三》○两壬午风水之变:万历十年壬午秋七月丙辰朔,十三日戊辰至次日己巳,大风雨拔木,江海及湖水俱啸涌。吾州常熟、崇明、嘉定、吴江等处,漂没室庐人畜以万计。考之《实录》,嘉靖元年壬午秋七月乙巳朔,二十四日戊辰至次日己巳,大风雨江海啸涌,漂没室庐人畜亦如之。
【富郑公的相关史料(无句读版)】《四库全书?东岩集》(明)夏尚朴 撰
卷三《郎川潘氏义冢记》
天下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然多拘於势分不肯以有为其或势分非所拘无所为而为者其为善之心诚矣不然则亦有为而为至无所为而止矣而何有於义哉正徳戊辰江南嵗大祲建平尤甚次年春复大疫饿莩相藉僵尸载途诿之者曰发粟赈饥掩骼埋胔国家事也守令责也吾何与独吾潘君时英素知尚义周贫恤匮不遗余力有司尝奉诏旌为义官及此目击其事而寝食不安乃设粥以饲饿者施药以疗病者多所全活其有辗转沟壑率罹鸢鸱蝼蚁之惨者为义冢城北度田六亩凿为深圹号於众曰有能负一尸以埋者与谷若干就食之徒争相负入圹而埋之不下数千人又具酒食以时祀之於是死有归生有养一举而两得巡按御史北平刘公以礼奖劝且路收二馁童付之叹曰有司得如潘某者数人则江南之民我无患矣乃为立碑於按治所以纪其事因以为守令之不职者愧邑之慕义者又恐时移事改夷为平原相与谋议立石冢侧以垂诸乆而求记於予予惟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心也固众人之所同有也奈何世变日下残忍者多虽可为如守令亦置民瘼於度外顾时英者闾阎中一齐民耳乃能推其所有於饥馑疫疠之余使乡之生死均受其惠如此非有所不忍无所为而不以势分拘者其能然乎朱子曰一命之士苟存心於爱物於民必有所济故陈尧叟为糜食饿汲长孺开仓赈饥富郑公活流民於青州范文正公复流亡於浙西民到於今称之使时英沾一命之寄则其所济当不止此尝闻之殷仲堪葬漂流之棺郭元振助五世之葬后皆获报於身而并及其子若时英之隂徳虽非有为而为然为善获报将有不期然而然者时英名某於吾宗居父行其大父公讳灏尝领永乐癸夘乡荐有义方之训时英能继其志为人之所不能为而又无所为焉是诚可尚也故僭述其槩於此尚当俟作史者采之以垂诸永乆焉是为记
卷四《上南都李巡抚书》
窃闻富郑公之在青州会河朔大水民流京东劝民出粟得五十万斛益以官廪随所在贮之得公私庐舎十万余问散处其人选老弱病瘠者廪之山林河泊之利听流民取之主不得禁死者为大冢葬之明年麦大熟流民以逺近受粮而归凡活数千万人公之相业实兆於此尝自言曰过於作中书令四考矣今嵗灾伤甚广而江北尤甚死者相枕席挈家南归者已不计其数阻之使不得渡江则非仁听其渡江散之四方而不知所以处之非惟展转死于沟壑抑恐羣聚为冦不能不近为畿辅之忧也明公奉命以来凡所以振籴劝分者已无所不用其极但恐粮食有限不足以及数月救荒之用一旦告乏则前功为之尽弃为今权冝之计望与诸公亟命五城兵马及上元江寜知县尽籍内外城中龙江上新等处军民殷实人户及开舗面得利之家分为三等令毎家安挿饥民一人俱不分军民先上等戸次中下等户如饥民众多不足安挿上等户量添一二人毎人日与粥三餐二三碗共计米六七合似亦易给耳限之使不得他往先正谓人得一食则不死力可以营一食者则不至矣十家内■〈走賛〉空屋一二间计可容十数人如本巷无空屋可容量给官钱令买竹木芦席傍冷更铺邉搭盖二人共与草荐一二铺用木板阁之免令受湿生病饥民死者或官钱不足以给■〈扌彗〉不得已用芦席裹之责令地方火夫擡出城外深埋勿令暴露为犬豕所伤并行直隷府县凡在城在乡悉依此法处之流民至日一体安揷此特为目前鳏寡孤独流离困苦无所归者设耳若夫贫难下户数口之家方欲仰餐於官而营生於已者不在数又俟米船至日从详区处使人人得沾实恵则所全活岂止数十万而二十四考中书令有不足言者生昨晋谒畧仿富郑公救荒遗意僭拟及此伏惟俯赐听纳今开写进呈第才识荒疎言词拙讷不足以备明公采择无任悚息待罪之至
【《春秋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冬》】国无三年之畜,曰国非其国也。一年不升,告籴诸侯。告,请也。籴,籴也。不正,故举臧孙辰以为私行也。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无六年之畜,曰急;无三年之畜,曰国非其国也。诸侯无粟,诸侯相归粟,正也。臧孙辰告籴于齐,告,然后与之。
【《论语述何》】:在鲁言鲁,前乎夫子而圣与仁,柳下惠一人而已,仲忌而不举,罪与三家者同。《春秋》于庄公二十八年书臧孙辰告籴于齐,讥其为国不知礼也。自后大乱三世,臧文仲柄为政,若罔闻知,历庄僖文之篇,凡四十有八年,而书其卒,余事曾不一见,于策盖削之也。若曰素餐尸位,妨贤病国之文臣,不若遄死之为愈矣。
【《救荒活民书》卷三,页11~21,富弼《富弼青州赈济行道》】
史料注譯:富弼,〈富弼青州賑濟行道〉,《救荒活民書》,卷三,頁11~21。
[查看全文]
注释
嘉定【嘉定四先生】荒政录序(代)【“嘉定四先生”研究论文:《太仆寺承熙甫归先生墓志铭》是王锡爵请唐时升代做的,锡爵本欲亲做,但想到唐时升与归有光渊源更深,对有光更为了解,便请他来代笔,所以,这篇文章并存于王锡爵的《王文肃公文草》和唐时升的《三易集》中,唐时升还在该文题目之下特注一个“代”字。】史称富郑公【富郑公即富弼。宋时名相,曾封郑国公,故称。(宋)吴坰《五总志》:富郑公初不识许我,闻其名,遽召见之。 (清)方苞《答某公书》:以富郑公之贤,而苏洵忧其无成。此外,存有苏轼《富郑公神道碑》一文记之。】救荒青州,所活饥民五十余万人。某【自称之词。指代“我”或本名。旧时谦虚的用法。(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某则以为;某不量敌;某知罪矣;我张某;某以(某矣。自称自己的代词,我);某家(戏曲中自称之词);某乙(自称代称);某甲(自称之代词)】不敏,尝窃叹息【叹美;赞叹。(明)瞿佑《归田诗话》卷上:宾主欢醉,父老叹息称颂。】其思虑之周与夫条教【法规,教令。《汉书·董仲舒传》: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 《晋书·殷仲堪传》:领晋陵太守,居郡禁产子不举,久丧不葬,録父母以质亡叛者,所下条教甚有义理。(清)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六》:处则为佔毕絃诵,而出则为条教号令。】之肃。又以为士遭逢盛世,得千室之邑【万室之邑】而治之,为天子抚养【谓对部下或百姓的爱护体恤。(唐)杜甫《新安吏》: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元典章·兵部一·晓谕军条画》:军马别无调度,所司不知抚养。】元元【百姓;庶民。《战国策·秦策一》: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高诱 注:元,善也,民之类善故称元。)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李贤注:元元,谓黎庶也。) (唐)陈子昂《感遇》诗之十九: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固当如是耳。顷承乏【承继空缺的职位。后多用作任官的谦词。《左传·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摄官承乏。(杜预 注:言欲以己不敏,摄承空乏。) (晋)潘岳《秋兴赋》:摄官承乏,猥厕朝列。《新唐书·百官志三》:乐彦瑋为大夫,以尝召两御史,乃加副承詔一人,闕则殿中承乏。” (宋)宗泽 《贤乐堂记》:宣和六年春,朝廷以僕承乏郡贰。 (明)陆垹《篑斋杂著·皁隶银》:予承乏是司郎中。】嘉定,之明年,江以南大水,父老谓百年所无有也。方千里内,汹汹思乱,商旅不行,米价翔踊【[物价]上涨。《史记·平准书》:物踊腾粜。《北史》:百姓疲于土木之功,金银之价为踊上。】。我巡抚周公【周如斗?】,为民请命,词情恻怛,读者流涕,而与观察【官名。1、唐代于不设节度使的区域设观察使,省称“观察”,为州以上的长官。宋代观察使实为虚衔。清代作为对道员的尊称。2、宋元时称捕役。《二刻拍案惊奇》卷五:﹝大尹﹞即唤过当日缉捕使臣何观察分付道:“今日奉到密旨,限你三日内要拿元宵夜做不是的一伙人。”】李公、太郡【官名,同“太守”。明朝为郡县制。】赵公朝夕计议,多设方略。所谓挹彼注兹【挹:舀,汲取;彼:那个;注:灌;兹:这个。把液体从一个容器中舀出,倒入另一个容器。引伸为以有余来弥补不足。出处:《诗经·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以济一时之急者。虽郑公易地而处,殆无以加之。某奉命奔走四境,以求民隐,波涛溢目,泥涂渍体,牵衣【同“牵裾”,牵拉着衣襟。(唐)杜甫《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而号泣者所至千百为群,昼游鱼虾之渊【渊薮(“渊”,鱼所聚处;“薮”,水边草地,兽所聚处;喻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夕栖鸟雀之林【1、会意。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2、泛指人或事物的会聚,汇集处。司马迁《报任安书》: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盖(发语词)疾首疚心,慨然欲为昔人之所为,非唯材不逮古,亦如目睹溺者,而无尺寸之绠【gěng 汲水用的绳子】,焉徒为之?太息而已。已而勾校【查考校核。《明史·刘健传》:内承运库累岁支银数百餘万,初无文簿,司钥库贮钱数百万,未知有无,寧可不勾校。】于庾廪【粮仓。《金史·胥鼎传》:平阳岁再被兵人户散亡,楼櫓修缮未完,衣甲器械极少,庾廩无两月食。】,升斗【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无不出也;穷索于库藏,铢两无不发也。谋之士大夫中人【中等人家。《汉书·文帝纪赞》: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颜师古 注:中,谓不富不贫。) (唐)白居易《秦中吟·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以上苟可以赈者无不赴也。会四方遏籴【禁止购买谷米。《孟子·告子下》:无曲防,无遏糴,无有封而不告。 (宋)吕大钧《天下为一家赋》:曲防遏糴,以幸其灾;纵谍用间,以乘其失。(清)唐孙华《米贵》诗:抑价与遏糴,此策古无稽。】,乃请巡抚公之符以付邑之能贾者。于是荆扬之粟,方舟【两船相并。《庄子·山木》:方舟而济於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成玄英 疏:两舟相并曰方舟。) (汉)班固《西都赋》:方舟并騖,俛仰极乐。(唐)陈希烈《奉和圣制三月三日》:锦缆方舟渡,琼筵太乐张。 (宋)孔平仲《续世说·汰侈》:江南风俗,春中有竞渡之戏,方舟并进,以急趍疾进者为胜。】而至,老弱得延旦夕之命。以及(连词。表示在时间、范围上的延伸。犹言以至,以至于)于麦秋,乃宣诏旨【诏书、圣旨。《后汉书·周举传》:羣臣议者多谓宜如詔旨。 (宋)俞文豹《吹剑四录》:任法不如任人,苟非其人,虽法令昭昭,视如不见;詔旨切切,听如不闻。(清)恽敬《<南华九老会诗谱>序》:吾愧此名甚,无厌,是辜詔旨也。】出赐金,躬巡而手授之。民始欢呼相告,庶几流民去青州之时也。夫痛定思痛,所以拊摩(互文)而抑搔之者,宜为后法,至于上之德意【布施恩德的心意。《周礼·秋官·掌交》:道王之德意志虑,使咸知王之好恶。”宋 岳飞 《奏招曹成不服乞进兵札子》:“比年羣盗竞作,朝廷务广德意,多命招安。(宋)陈亮《义乌县减酒额记》:是固所以宣天子之德意,而入民之骨髓也。 《清史稿·礼志九》:降者膝行诣坛下,俛首乞命,经略宣上德意,量加赏賚。】与巡抚公之焦心劳思皆百世不可忘。故裒【póu,聚集。(例)裒录(收集辑录);裒汇(汇集;辑集);裒辑(汇集而编辑;辑录)】而梓【刻板,付印。(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故归梓删去。】之,以示后人。《春秋》书臧孙辰【鲁国大夫。鲁孝公之后,僖伯曾孙。僖伯字子臧,后因为氏。事庄、闵、僖、文四公为正卿。仲之言次。谥曰文,故称文仲。】告籴于齐,公羊氏【此处应为《春秋公羊传》作者,相传为公羊高。】以为为国者必有三年之委【[在古书中的常用义]堆积,存放。《庄子·养生主》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 《战国策·燕策》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文选·芜城赋》注:委,犹积也。 《公羊传·桓公十四年》粢盛委之所藏也。《周礼·地官》: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一岁不熟而告籴,故讥【《说文》:旁敲侧击地批评讥。诽也。 《公羊传·隐公二年》:此何以书讥。(注:“犹谴也。”)《左传·隐公三年》:称郑伯,讥失教也。】之。夫使海滨之民朝不及夕,而贸贸焉,仰给于四方,则其【字形对比以确定用字。】无所逃罪矣。备注筛选条件:1、语法结构 2、时代
小结:还有诸多需斟酌之处,学识浅薄,思虑不周,请多见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