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2-8-2 13:50 编辑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著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著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学家”,“思想家”之谓。
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
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在西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最早哲学的范围涵盖所有的知识层面。它一直是人类最抽象的知识研究。对哲学一词的介绍最初来自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
哲学的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透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三类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 形而上学(metaphysics),知识论(Epistemology)以及伦理学(Ethics)。
最初的三类问题分别是:
* 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
* 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
* 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
必须要注意的是,这三门主要学科并非壁垒分明,事实上在许多方面他们互相覆盖到彼此的领域,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形而上学主张不可能忽略知识论的理论基础。同样的的知识理论就是在架构主体与形而上学事实之间的关系。而道德的实践往往与道德真理的存在与否和我们怎么去了解它息息相关。哲学的困难在于,一个完整的理论通常必须在形而上学与知识论都有良好的说服力。多数的哲学家不是只有专精一个领域,或是是他在形而上学领域的主张很具说服力,知识论上却无法说服我们。只有少数具有热情与天赋的哲学家才能精通各个领域并且提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只有这样的哲学家才能名留青史,她们的理论通常非常具有说服力并且横扫历史改变了人类对于世界的看法,
哲学既然是对思想和行动的理据所作的考察,因此,哲学问题可以说就是探究思和行的理据而衍生的问题。而探求理据的过程,便能启动我们的哲学思考。举例来说,你为什麼想入大学?你或许会说:「为了接受教育。」但你为什麼想接受教育?「为了日後从事较好的工作。」但为什麼从事较好的工作是如此重要?你或许会说:「因为这会活得更好。」在这里,我们已经开始面对一些哲学问题:究竟什麼是「更好」的生活?为什麼某种生活方式比另一种「更好」?「好」在哪里?我们对「更好」的生活的判断是否有根据?这个例子表明了:哲学问题所探讨的就是我们种种判断的理据和其中的基本概念。我们可以在人生几乎每一处都发现哲学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从西方学术史看,科学是哲学的衍生物。后来,科学独立为与哲学并行的学科。科学与哲学有互动关系。科学产生知识,哲学产生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代西方哲学中有科学哲学,是专门研究有关科学的理论。这种理论研究了科学的历史,为科学总结了许多理论模型,但这也只是解释了科学,并不是可以指导科学。哲学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来的一门学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现世”用途。有人认为,离开哲学,各门学科也可以发展得很好,或者会更好。哲学并不关注各门学科中实例、概念或定理的具体内容,它所关注的,是这些具体科学的“基本常识”,或是其中被人们惯常使用因而视作理所当然的概念、准则、定律等。这包括:促使它们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在哪些范围上有效?它们的威权是由什么来得到保证?它们是否已经是这门具体学科中所要求的足够的基本前提?它们对人有什么意义?等等。以及将这些疑问运用于哲学自身。
因此:
物理学研究物体现象、结构和运作规律,寻求一种解释现象的客观最优方法;而形而上学要求对规律的有效性以及最优方法何以成立作出说明。
知识多被视为经验以及方法的整合;而知识论关注的是知识自身是否可以获得、是否可以划界以及是否具有意义。
数学利用逻辑形式来研究数量、结构以及模型;而逻辑学则关注那保证推理有效的威权是什么、逻辑推理的可靠性和完备性。
社会学试图以某种普适定律来概括并预测人类群体或其中个体的行动;而伦理学则更加关心这些行为的自由度与道德责任的相关性、其内在动机、意义所在以及如何使人们的行为朝向一个最优的趋势发展。
**学关注权力的转移;而**哲学对权力何以能够出现并成立更加关心。
艺术向人们展现美的魅力,却不曾说明这魅力的由来;而美学则追问美的本质和意义。
哲学的研究对象
哲学的基本问题
人与世界的关系哲学,无论是哪个派别的哲学,一旦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便标志着这个派别的哲学已步入严重的误区。因为在这样一个哲学体系中将“人”置于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究竟人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成为一个不置可否的问题。如果说人是物质和意识的复合体,那么,在物质意识的关系中却没有人这一“极”,说不清楚人与物质和意识之间是什么关系。或者说在这样一个哲学体系中,根本没有人的位置,形成一个人的空场。这就决定了这样的哲学必然毫无意义。事实上,哲学不应是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哲学,而应当是关于人的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应当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人与世界的关系,显然不是那种严格的相互对等的关系。人总是以主动的行为影响着世界,以追求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使世界的存在状况更适合人的生存。总的说来,人与世界的关系集中表现为人认识世界和人改造世界两个方面。
因为各种领域都有相关的哲学问题,所以哲学探究的范围很广泛,包括人生、知识、价值、科学、社会、**、艺术、音乐及文学。但不论在哪个领域上,哲学探究的焦点往往都集中在三类工作。
概念分析
哲学是要考察我们的思想与行动的理据。此过程常会引导我们去釐清自己所使用的概念。所以,哲学探究因而会包含概念的分析和阐明,例如:「知识」是什麼?「原因」是什麼?「真」、「善」、「美」是什麼?
推理及证立
当我们考虑某些理据能否支持自己的见解,自然会追问:什麼是好的理由、理由又怎样支持见解,以及在思考过程中有哪些常见的错误。所以,哲学探究的另一类工作就是研究推理及见解之确立的过程。
以下问题都是这类思考的例子:某组理由或资料会推导出什麼结论来?理由如何支持结论?我们可以证明科学理论是真的吗?若一吸烟者指出吸烟不健康而说我们不应吸烟,那麼他是自相矛盾吗?说某人「不逻辑」是什麼意思?
其他学科没有处理的问题。在考察理据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追问理据是否正确。这往往可诉诸观察或科学研究,但有时这些问题却是科学及其他学科不会处理的。因此,哲学探究的第三类工作就是探讨其他学科不处理的问题的基本问题,例如:什麼是「自我」?现在的我和很多年前的我还是同一个我吗?什麼是心灵?电脑称得上有心灵吗?什麼是价值?善与恶的标准是否随文化不同而异?这种终极问题不一定有确定的答案;即使有答案,也不一定圆满,但这却不妨碍哲学以理性去探究之。
哲学理论的形式
利他主义 ── 反现实主义 ── 佛教哲学 ── 儒家思想 ── 享乐主义 ── 唯物主义 ── 唯心主义 ── 理想主义 ── 非现实主义 ── 逻辑正确主义 ── 悲观主义 ── 道家思想 ── 自我主义 ── 悲观主义 ── 理性主义 ── 现实主义 ── 唯美主义 ──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辩证唯物主义 ── 客观唯心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 ── 非理性主义 ── 斯多噶主义(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存在主义──形而上学——功利主义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2-8-2 13:37 编辑
→→→→传送门→→→→→→→苏菲的世界
http://baike.baidu.com/view/28239.htm
哲学启蒙书
另附下载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750866.html
[查看全文]
欢迎各位童鞋来本版踊跃发言`66`
加上本斑竹最近网络大问题,所以更加欢迎大家踊跃发言。
如果有什么哲学资料或者间接,各位希望fan@qiang拿到但是又不会fan@qiang的,请留言,俺会尽量在大洋彼岸自1由的网络中找的。`41`
基于最近很特殊的情况,我可能在最近不能够发布有用的信息或者资料`37`,因为只能上技术宅网站,希望大家可以弥补下斑竹的不足,扩充本版,丰富起来。`89`
俺会每天出现的哟~随时手滑散币~`5`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2-8-2 13:49 编辑
嗯,作为一只时差派对,wifi被姐姐挤掉派对。`5`
我表示现在才发觉真是对不起大家。
好了,以后俺会好好发帖,争取把本区搞得很哲0十学的哟~
如果大家有建议可以在本帖后回复。
咳咳,俺表示鸭梨很大。
有建议要及时提出,俺会改掉傲娇的坏习惯,认真的考虑的。`90`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2-8-2 14:15 编辑
为什么我们喜欢打游戏?——到听站长的YY录音感想前言:这是一篇转载+原创的帖子。
站长,我想申请哲学区……(在管理区发过申请了……(这是打广告
以下转载部分来自【知乎】
正文:
转载部分:
为什么有人愿意在游戏做打怪练级这样的重复劳动?多人都希望尽量让计算机代替人类的重复劳动. 为什么有相当一大数量的人喜欢在游戏里不断重复着打怪来练级?[color=#999999 !important]修改
+-
严成旺 ,在做帮人实现梦想的网站,敬请期待~
即时的、必然的奖励,对提升做事的动机很有帮助。
游戏活动很符合这一点:例如你现在打怪,奖励是即时的而且必然的,你当时会捡到怪物掉落的东西,打够数量能完成任务从而得到任务奖励,多做几个任务就能升一级。你现在打的怪,大多数奖励都是当天能得到的,即使时间比较久,你也知道大概在未来哪个时间点可以得到什么奖励(都是清楚的,程序既定的)。
然而,
现实生活和这个很不一样,你现在付出的辛苦,未必能得到奖励,即使得到,也不会在当天,可能要几个月或几年后才能得到奖励。例如你考明年的托福,你现在努力背单词,到时候未必能考好,考好了未必能留学,留学后如果想回国找个好工作也未必能成,找到好工作才算最终的奖励(事业发展带来的成就感、金钱改善物质生活带来的物质享受)。你看,你今天背的单词是否能取得奖励很难说,而且要很久远之后才知道。
心理学上有个发现,相对于久远的奖励,人们更愿意从事立刻得到奖励的活动。原因是啥我忘记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相关心理学书看看。
——以上,就是为什么有人喜欢在游戏里重复打怪的原因吧。
范怀宇 ,前游戏爱好者。
很多事情被抽象太厉害了就没有意思了,比如,一天就是眼一睁一闭,一辈子就是一睁不闭,程序猿就是写代码,当官就是喝酒开会,上知乎就是问问题答问题,听上去都灰常米有意思。。。
打怪的过程有很多乐趣,也有很多人为了打怪的结果而努力,这都是旁观者无法体会的。
袁宏波 ,涂料技术。
1 票,来自 [color=#999999 !important]彭子亮
想要成为大师,都必须从简单的重复劳动开始,并且需要强大的毅力。不论最终的结果是艺术家还是打怪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成就,只不过打怪家的成就更多是心理层面的、低级的虚假的罢了。就象嗑药一样,绝大部分人都知道那些东西是不能碰的,但是有些人就是乐此不疲,你说是为什么?所以这就印证了一句话:选择比努力重要。哈哈
[color=#578cca !important]添加评论•[color=#578cca !important]感谢作者•[color=#578cca !important]没有帮助•[color=#999999 !important]2011-07-31•
+-
dopexr ,业余爱好者
这个和富士康工人每天重复1个动作大概是一个道理吧。我们是一个勤劳的民族(有时候我想起来都挺惊讶的),和普通的工作没啥区别。只是接触到的事不一样,去打G是因为想玩游戏,玩着玩着麻木了。去富士康是因为听说工资还不错,做着做着就跳楼了。。。
[color=#578cca !important]添加评论•[color=#578cca !important]感谢作者•[color=#578cca !important]没有帮助•[color=#999999 !important]2011-07-31•
+-
章琦 ,生物专业,兴趣广泛,所知有限
起先是重复劳动,然后得到激励——经验、技能、游戏货币,当然最重要的是获得认同,接着重复打怪,再得到激励,不断循环,变成习惯……
吴骁骁 ,南通斯得福,销售经理,专业:财务,销售 ...
游戏中没有更多的外界不确定因素干扰,重复的时间可以很容易积累出成就和辉煌,可以摆脱现实中因智力,际遇等各因素影响出力而不收效的挫败感,偶尔为之可调整心理健康,沉迷者只能说是把现实当成了游戏。
------------------------------------------------转载完毕分割线--------------------------------------------------------------------------------------------------------------------
以下是原创:
1. 我觉得第一位的讲话很有道理,我以前的老师说过:你不努力,绝对得不到成果;而你努力了,却不一定得到成果。
在现实生活中,光靠自己的努力,只有才干是出不了头的,除非一个的能力世界上无人可以代替(你想这有多难?
而且另一点是,回报快,你打了一只怪,马上就有经验值的回报,而通过经验值的回报累计,你可以明白自己将在多久之后的将来升级(你的目标。
从这一点来说,游戏无疑的比现实生活更公平更透明(只是相对。
2.还有就是可以后悔,游戏里面累级可以很快,所以如果你第一次玩游戏,不会加点,加错了,或者职业选择不适合自己,或者和别人产生不可恢复的矛盾又或者你任务不知道怎么完成,统统没关系,重新开个小号马上就可以再来。你很快就会变得经验老成。
而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变得经验老成,需要多大的代价?时间?精力?金钱?生命?而且统统无法挽回。
3.一件事情抽象的太厉害了就没有意思了。这是我犯过毛病,现在也不知道如何解决。
生命不过是存在,然后消失,无论怎么做都是“常规的”。
而人又处于自然之中,所做的一切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很多人经常说,人类破坏自热,比如早水坝,造房子,用农药之类的。
那么请问:海狸鼠做的水杯是自然吗?老鼠打的洞是自然吗?蚂蚁养蚜虫是自然吗?
连人经常说的生态破坏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没有外来生物入侵,那么那种物种又怎么异变进化呢?不就像人一样?从一块大陆,而走向不同的大陆?
有的时候思想会看上去很消极,比如会想:人不过是千万物种中的一种,而一个人不过是亿万人中的一个。
自己的行为是不能够改变任何东西的。
自己生存的时间是人类史时的一瞬,人类史时是生物史时的一瞬,生物史时是宇宙史时的一瞬。
这样,自己做什么是不能够改变任何东西的。
即使改变了,宇宙也只是存在,然后消失。
4.麻木心理:打怪=经验值=升级=成就感=打怪。是这样的,特别是,在认识一群游戏的玩家之后,有共同目标之后,更容易被刺激到然后不停的循环下去。这和现实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大概就是所谓的“志同道合”的刺激吧。但是,来自于不同层次的成就感,将会打造成不同层次的人的思想。
我们大脑的奖励系统有利有弊,它可以帮助一个人增加学习的动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对你有所帮助的。
这时我们要谈到对自己有所帮助的定义。和每个人的价值观定位有关。
(这可以展开讨论,但是打的时候突然感到对这个问题的一种无力感)
5.快乐箱: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快乐箱”黑客帝国中有,在盗梦空间中有。
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世界获得在另一个世界得不到的快乐,代价是,忘记或者混淆你自己到底处于那个世界。
这样子,都明白这定理怎么运用在游戏了?
【站长,后面是对你YY讲话的思考】
站长曾经说(只是大意,站长,俺记错了不要打头):我们就好像是在别人**控制下的感觉自己是有自主意识的傀儡。
有些人看似好心的提醒或者教程,后面却对我们的潜意识造成了深深的烙印。
1. 美国也是这样的,电影开头广告都会有思想教育成分,除了欧洲少。欧洲国家讲究的是自由主义。【一种陈旧的自=由主义】
主要是他们那时候的教会太强盛,所以现在的民众都很在意有没有被洗脑,但是这和我们国内讲的很【美好的自=由主义】不一样,这是一种【排外的自=由主义】,特别是德国,基本表现在,其他国家做什么都要讽刺一番别人没有自=由,没有人=权。特别是,你们懂得什么国家。
2.没有思想教育=就是洗=脑的国家,怎么控制他的民众?特别是,你们懂得,人口那么多,种族多,网民众多。
势必让振幅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洗=脑。
3.世界上最可怕的也就是自=由,自=由之后人以什么来约束自己?七十之后,才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那么未到30的年青人呢?
道德和洗=脑本质是相同的。
4.说到傀儡,我们都是傀儡,控制别人做傀儡的人自己也是傀儡。他们自己是怎么想到要控制我们做傀儡的?说到底,还不是有人指示教唆的?那那些教唆的人呢?是因为利益驱使还是想控制**?那些人何尝不是也被这个社会所控制着的?
人类能思考,那是我们生来就能思考的吗?学习是不是也在被别人驱动着呢?学习=把不属于自己的别人的思考加到自己的思想中。
那么那些成为学习范本的人自己呢?
人的性格,潜意识,表意识,都是受周遭的环境和事件才形成的。
而用自己思维判断的标准也不是靠自己全部独立思考出来的
=================================戛然而止的分割===========================线
后续:打的手痛了,以后有时间继续,脑子变成浆糊了。。。`29`
[查看全文]
世界名侦探五十人
第一位名侦探--欧鸠斯特
作者爱杜加.爱伦坡
代表作莫鲁格街的杀人案,书信被窃
Auguste Dupin ,奥古斯都.杜邦。作者 Edgar Allen Poe,艾德嘉.
爱伦.坡。代表作〈莫尔格街凶杀案〉(The Murder of Rue Morgue)、〈
失窃的信函〉(The Purloined Letter)。
不朽的名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
作者柯南道尔
代表作巴斯卡比尔家之犬,四人的签名
Sherlock Homles ,谢洛克.福尔摩斯,作者 Sir Arthur Conan Doyle
,柯南.道尔爵士。代表作《四签名》(The Sign of Four)、《巴斯克维
尔的猎犬》(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科学搜查之父--桑戴克博士
作者奥斯琴.富利曼
代表作白骨之歌,达布雷的秘密
Dr.Thorndyke,桑戴克博士,作者 R. Austin Freeman,R.A.佛利
曼。代表作〈歌唱的白骨〉(The Singing Bone)、《The D'Arblay
Mystery》。
青年采访记者--约瑟夫.鲁尔达庇由
作者格斯顿.鲁尔
代表作黄色房屋之谜,黑衣夫人之番气
Joseph Rouletabile,约瑟夫.鲁尔达比,作者 Gaston Leroux,卡斯
顿.勒胡。代表作《黄色房间之谜》(The Mystery of the Yellow Room)
、《The Perfume of the Lady in Black》。
神出鬼没的怪盗绅士--亚森.罗苹
作者摩里斯.卢布兰
代表作罗苹的自白,813之谜
Arsene Lupin,亚森.罗苹,作者 Maurice Leblanc,莫里士.卢布朗。
代表作《罗苹的告白》、《813》。
身份不明的怪老人--墙角老人
作者巴罗奈斯.欧鲁
代表作都柏林案件,地下铁路的怪案
Old Man in the Corner,角落里的老人,作者 Baroness Orczy,奥西兹
女男爵。代表作〈都柏林谜案〉、〈地下铁神秘命案〉。
思想机器--班.多增教授
作者杰克.福托莱尔
代表作十三号独房的问题,失去了的首饰
The Thinking Machine,Augustus S. F. X. Van Dusen,奥古斯都.S.
F.X.凡.道森,作者 Jacques Futrelle,杰克.福翠尔。代表作〈十三号
死刑牢房〉(The Problem of Cell 13)。
异想天开的头脑--布朗神父
作者G.K.杰斯达顿
代表作布朗神父的神秘,布朗神父的不信
Father Brown,布朗神父,作者 G. K. Chesterton,G.K.却斯特顿。
代表作《The Secret of Father Brown》、《The Incredulity of Father
Brown》。
开拓精神旺盛的侦探--阿布纳老伯
作者M.D.波斯特
代表作兹姆道夫事件,那勃提的葡萄园
Uncle Abner,阿布纳叔父,作者 Melville Davisson Post,M.D.波
斯特。代表作〈The Doomdorf Mystery〉。
盲人侦探--玛可仕.卡拉道斯
作者阿奈斯特.布拉玛
代表作布鲁克宾德庄园的悲剧
Max Carrados,马可思.卡拉道斯,作者 Ernest Bramah,E.布拉玛。
识破伪装现场不在的名侦探--富兰其警探长
作者F.W.克罗福兹
代表作英法海峡之谜,克罗依顿12时30分列车
Inspector Joseph French,作者 Freeman Wills Crofts,福里曼.W.
克劳夫兹。代表作《Mystery in the English Channel》、《1230 from
Croydon》。
东方人名侦探--查理.张
作者E.D.毕加兹
代表作查理.张的活跃,中国的鹦鹉
Charlie Chan,陈查理,作者 Earl Derr Biggers。代表作《The Chinese
Parrot》、《Charlie Chan Carries On》。
喜爱炫耀本事的人--菲罗.万斯
作者万.达因
代表作古林家的杀人案,主教杀人案
Philo Vance,菲洛.凡斯,作者 S. S. Van Dine,S.S.范.达因。
代表作《格林家命案》(The Greene Murder Case)、《主教谋杀案》(The
Bishop Murder Case)。
侠盗圣者--圣西门.天波罗
作者雷斯里.查达里斯
代表作吃荼的奇迹,圣者出现在纽约
"The Saint" Simon Templar,作者 Lesile Charteris。代表作《The
Saint in New York》。
冷酷派的侦探祖师--大陆侦探社欧普
作者达西尔.哈美特
代表作血的收获,戴恩家的诅咒
The Continental Op,作者 Dashiell Hammett,达许.汉密特。代表作
〈In Red Harvest〉、〈In the Dain Curse〉。
好打听闲话的老处女--玛普尔小姐
作者阿嘉莎.克莉丝汀
代表作牧师馆的杀人案,书房中的尸体
Miss June Marple,珍.玛波小姐,作者 Agatha Christie,阿嘉莎.
克丽丝蒂。代表作《The Murder at the Vicarage》、《The Body in the
Library》。
烟斗不离口的鬼警探--梅古雷
作者约鲁纠.西姆诺恩
代表作男人的头,黄色的犬
Inspector Jules Maigret,马格雷探长,作者 George Simenon,乔治
.奚孟农。代表作《人头》(Maigret and the Headless Corpse)。
密室解谜权威--亨利.梅利威尔情报局长
作者狄克森.卡尔
代表作修道院杀人案
Sir Henry Merrivale,作者Cater Dickson,即John Dickson Carr。
不出门的名侦探--奈罗.乌尔夫
作者雷克斯.司陶特
代表作毒蛇,金蜘蛛
Nero Wolfe,作者Rex Stout。代表作《Fer-de-Lance》、《The Golden
Spiders》。
男女侦探组--柯白莎与赖唐诺
作者A.A.费尔(即E.S.贾德诺)
代表作愚人死在星期五,屠场之羊
Cool Bertha and Donald Lam,柯白莎和赖唐诺,作者A. A. Fair,即
Erle Stanley Gardner,史坦利.贾德纳。代表作《给她点毒药吃》(Fools
Die on Friday)。
正统的冷酷无情派--菲利浦.麻罗
作者雷蒙德.羌都拉
代表作长眠,永别
Philip Marlowe,菲力浦.马罗,作者Raymond Chandler,雷蒙.钱德
勒。代表作《大眠》(The Big Sleep)、《漫长的告别》(The Long Good
bye)。
红发的侦探--麦开尔.谢恩
作者布雷特.哈里迪
代表作死的分配,金发的陷阱
Michael Shayne,作者Brett Halliday。代表作《Divided on Death》。
魔术师侦探--A.玛里尼
作者克雷顿.罗森
代表作死亡由帽中飞出,无头女尸
The Great Merlini,作者Clayton Rawson。代表作《Death from a Top
Hat》、《The Headless Lady》。
醉侦探--乔治.丁.麻伦
作者克雷格.赖斯
代表作大手笔的杀人案,非常犯罪
John J. Malone,作者Craig Rice。代表作《The Big Midget Murders
》、《Having a Wonderful Crime》。
暴力的英雄--麦克.哈玛
作者米基.史匹雷恩
代表作裁决在我,大杀人案
Mike Hammer,迈克.汉默,作者Mickey Spillane,米基.史毕兰。代
表作《审判者》(I, the jury )、《The Big Kill》。
孤高的犯罪哲学家--柳.阿洽
作者罗斯.麦克唐纳
代表作动的标准,地里的男人
Lew Archer,刘阿契,作者Ross McDonald,罗斯.麦唐诺。代表作《
The Moving Target》、《地下人》(In the Underground Man)。
软派的侦探--谢鲁.史考特
作者里加德.S.普拉查
代表作消失的女性,有伤的女性
Shell Scott,作者Richard S. Prather。代表作《The Case of the
Vanishing Beauty》。
持有杀人许可证的人--秘密情报员007
作者伊恩.佛莱明
代表作感情胜过俄罗斯,007第二次之死,诺欧医师
James Bond,詹姆斯.庞德,作者Ian Fleming,伊安.佛莱明。代表
作《From Russia with Love》、《You Only Live Twice》、《Casino
Royale》。
酒精中毒的失业侦探--卡特.加农
作者卡特.加农村(即爱德.马克贝恩)
代表作醉侦探逛街
Curt Cannon,作者 Ed McBain,爱德.马克班。
共同合作的胜利--87分局的刑事们
作者爱德.马克贝恩
代表作国王的赎金,马路魔鬼
87th Precinct,八十七分局,作者Ed McBain,爱德.马克班。代表作
《The Mugger》、《King's Ransom》。
黑**威组--棺材桶的爱德与掘墓的约恩斯
作者吉斯塔.克姆兹
代表作依玛比罗埃之恋,疯狂杀人
Jones Grave Digger and Coffin Ed Johnson,作者 Chester Himes。
代表作《For Love of Imabelle》、《The Crazy Kill》。
性感的女侦探--梅薇斯.塞多莉兹
作者卡达.布劳恩
代表作女侦探乾杯,女护卫
Mavis Seidlitz,作者 Cater Brown。
美丽的女侦探--哈妮.威斯特
作者G.G.菲克林
代表作向哈妮作死的接吻,与哈妮连续杀人
Honey West,作者G. G. Fickling。代表作《Kiss for a Killer》。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2-8-2 13:23 编辑
浅谈推理小说中的模仿杀人
在众多推理小说的诡计当中选择这个题目来作讨论,其实与个人在推理小说的阅读经验上有莫大的关系。不可讳言的,我本身也是从漫画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开始接触推理这个领域,并且和许多人一样,深深地折服于漫画中出神入化的诡计。本身会开始想要尝试写作推理小说也是受到这部漫画影响。这部漫画当中最为人诟病的,莫过于故事中大量抄袭其它推理小说的诡计一事。即便如此,还是有相当多的人将之奉为圭臬。我想,我相当能够体会当中的心情。
看过这套漫画的人应该都不难发现,这套漫画中大量的运用了模仿杀人这个类型的诡计。我们回来看看在推理小说中有哪些作品也用了模仿杀人呢?我简单列举几部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作品:童谣凶杀案、主教谋杀案、恶魔的手球歌、迷路馆杀人等等,由于所看的小说不多,相信还有相当大量的作品被遗漏。在大家看了这么多模仿杀人的推理小说之后,不知道是不是也和我产生了同样的疑问:模仿杀人在这些小说中是不是必要的?
金田一少年**簿虽然抄袭了许多历史上经典的诡计,不过有一点是我对这部漫画相当推崇的,就是在漫画中的凶手很少做无谓的举动,而这一点正是许多受这套漫画影响进而想从事推理小说写作的人最常遗漏的一点。在这套漫画中出现的模仿杀人有这么多,但是你可以发现当中并没有出现毫无意义的模仿,也就是在故事的最后,通常凶手模仿某首歌谣或是某个传说来杀人,都有其重要的意义存在。
再继续写下去之前,我先对我所提出的模仿杀人下个定义。举凡在故事中凶手的杀人行动有「刻意」模仿某项事物,如歌谣、小说、传说,甚至于模仿某张照片、某段影片、某座雕像,只要是杀人场面经过凶手特别设计,且有其一定意义者,我将这类的作品都归入模仿杀人的类型当中。再这里请大家特别注意「刻意」与「有意义」这两个字眼,因为有时小说中的凶手并非刻意模仿某项事物,而是恰巧和某项事物相同;或者是凶手的模仿到最后并没有意义,也就是即使不使用模仿的手法对整部小说并没有影响时,我就不把这样的小说列入模仿杀人的范畴里。
定义完我心中的模仿杀人后,接着就可以以我个人的定义来简单和大家讨论一下推理小说中模仿杀人存在的意义。接下来要谈的部分可能会比较深入模仿杀人这类诡计的中心,请大家自由选择继续读与不读。
我将凶手模仿杀人的目的分为几种:
第一、为了让死者的死亡顺序错乱。
这种目的算是常常被运用在模仿杀人的手法当中,尤其是当所模仿的事物有顺序出现时。这种类型通常会与不在场证明一起出现,而且故事中会有两个人物的死亡时间相近(包括凶手刻意以任何方法混淆死亡时间)。在这个类型的故事中,只要能看穿死者的死亡顺序,通常就能知道凶手是谁。
第二、为了造成登场人物的心理压力。
这点是针对小说中的人物而言,通常对读者的意义不大。这种类型的模仿杀人多半与暴风雨山庄一起出现(模仿杀人并不一定都出现在暴风雨山庄这类的小说中),凶手所模仿的事物有数字限制,而且故事当中的登场人物(指可能成为受害者的人)会比凶手所模仿事物的数目多或相等。其实这点可以说是所有模仿杀人的小说都想达到的目的,但是因为这需要作者有能力将情节写得让读者认为故事中的人很害怕,所以我认为这点是最单纯但也是最难达到的。
第三、为了掩饰凶手在现场所留下的某样致命的证据。
这个类型通常只有一个模仿场面较具意义,而且在这个场面中会出现某种大量的东西(如水、血、玻璃)。在这个类型的模仿杀人中,其它无意义的模仿场面会比较草率,我认为会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于作者本身没有特别去设计其它非主要的模仿场面。所以只要发现小说中有某个场面比其它的场面来的大费心思,并且出现某种大量的东西时,大部分会是这种类型。
第四、为了混淆死者的死亡地点。
这点和第一点有相似,通常也是和不再场证明的诡计一起出现。只要在故事中发现尸体有被移动过,读者们在推理时别忘了考虑这类诡计的可能性。
第五、为了将杀人嫌疑推给其它人。
最常和这个类型一起出现的就是所谓的顺风车杀人,死者为复数。这类故事中会有一个人特别有嫌疑,比较夸张的可能所有人都怀疑这个人。作者在安排这类故事的结局时,大多刻意安排一个转折,也就是凶手通常有两个,但是并非共犯。最一般的写法是第二个凶手就是推理出第一个凶手的人,而事实上第一个凶手只杀了第一个死亡的人,其它的人都是第二个凶手杀的。但是到最后读者大部分都会认为第二个凶手才是真正的凶手,忘了第一个凶手也杀过人。难道就因为第二个凶手比较奸诈的缘故吗?
以上几点是以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所归纳出来的,并非代表所有的模仿杀人就只有这些类型,我相信我所观察到的尚不到模仿杀人这类小说的百分之一。而且我这样子讨论诡计算是比较边缘的写法,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犯了未读勿看的基本规则。
自己的话:差不多和我想的类似,我不累述了
提到的话,名侦探系列里好像有模仿杀人,ABC杀人案也有,SPEC里也有但是未遂
有兴趣可以去找找。也算一种推理类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