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2-8-2 13:28 编辑
次协调逻辑是尝试处理矛盾的逻辑。
次协调逻辑是不平凡的(non-trivial)逻辑,它允许矛盾。更加特殊的,它允许断言一个陈述和它的否定,而不导致谬论。在标准逻辑中,从矛盾中可以推导出任何东西;这叫做 ex contradictione quodlibet (ECQ), 也叫做爆炸原理。次协调逻辑就是 ECQ 不成立的逻辑系统。
次协调逻辑可以用来建模有矛盾的信仰系统,但不是任何东西都能从它推导出来的。在标准逻辑中,必须小心的防止形成说谎者悖论的陈述;次协调逻辑由于不需要排除这种陈述而更加简单(尽管它仍然必须排除 Curry 悖论)。此外,次协调逻辑可以潜在的克服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蕴涵的算术限制,而是完备的。
目录 [隐藏]
1 动机
2 问题
3 来源
4 参见
[编辑] 动机发明次协调逻辑有很多动机,它们都引起对经典逻辑的会导致反直觉结果的协调性(一致性)的不满足。
语义悖论,特别是自引用,提供了质问经典逻辑的形式根据。考虑说谎者悖论(这里的 " *本站禁止HTML标签噢* " 表示 "L 这个命题"):
(L) *本站禁止HTML标签噢* 不是真的。
把 L 塞入自身,我们得到
" *本站禁止HTML标签噢* 不是真的" 不是真的
看起来它说的事情同于
(L' ) L 是真的
(这种推理基于几个相当似是而非的但公认不是无懈可击的前提,关于双重否定除去的和在 *本站禁止HTML标签噢* 和 P 之间联系--就是说在命题和命题所对应的事态之间的联系。粗略的说,我们称这种关系为"真理",所以我们能够在某种意义上,移入和移出引号和标记命题的括号)。 并且,如果我们继续运做在关于真理本质的无可置疑的质朴假定之上,则 L 看起来是 L' 的否定。所以,这是一个矛盾。(集合论和高阶逻辑的罗素悖论缘于类似的问题。)
经典逻辑(或者更一般的说协调逻辑)的坚定支持者可以简单的忽略这种问题,或者简单的说像 L 这样的句子是无意义的。可以理解的,次协调逻辑学家机警的接受了这些句子;毕竟,"这个句子是假的" 好像是完全连贯的甚至发人深省的句子。接受遵照像 L 这样的句子和它的外在否定 L' 同样是真理的立场,是摆脱这种语义悖论的一种可能方式。
少些形式化的说,你可以认为我们的实际推理是次协调的。次协调逻辑双面真理说的支持者 Graham Priest,提供了一个例子,站在门口的一个人精确的一半在门里一半在门外。如何在他的谈话 "我在屋里" 和它的否定的 "我不在屋里" 中做出选择(1998)? 我们允许二者都是真的不是完全怪异的解决方法。
[编辑] 问题在经典逻辑中,句子的集合 Λ 被称为是否定矛盾(不协调)的,如果对于某些句子 P, 并且 。
在经典逻辑中,在逻辑语言内任何句子都可以从否定矛盾集合中推导出来。类似的模型理论性质对经典逻辑是成立的。这叫做爆炸原理,因为一个单一的矛盾就确保推理可以在任何任意方向上进行。经典逻辑、直觉逻辑和多数其他逻辑遭受着这个问题。开发次协调逻辑是为了避免爆炸原理的有害效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次协调逻辑可以简单的拒绝爆炸原理。当然,这么做可不是平凡的事情。爆炸是我们析取的真值泛函概念的直接推论;要拒绝前者必然把问题带给后者,而它好像是良基的(well-founded)。
一些次协调逻辑:
多值逻辑可以支持次协调真值
相干逻辑支持真理的四值概念: 真,假,非真非假,和次协调的亦真亦假。
在知识表现中,对可废止推理系统做了很多关注,它们可以支持在更充分的证据可获得的时候否决以前的结论。可以证明可废止逻辑是次协调的。
次协调逻辑也可以用做次协调数学的基础,它允许矛盾而不使所有陈述成为可推导的结论。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2-8-2 13:26 编辑
逻辑哲学论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逻辑哲学论》(又译《名理论》,英语、拉丁语: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德语:Logisch-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是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其一生中出版的唯一的书籍篇幅的著作。本书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作者服兵役期间写成。首先在1921年以德语出版。它现在被广泛的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拉丁语标题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最初是乔治·爱德华·摩尔建议的,以表示对斯宾诺莎的《神学**论》(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的敬意。维特根斯坦的著名的文笔风格——他表达自身的绝对冷静和简洁的方式——是从他所崇拜的德国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弗雷格的哲理散文中铸就而来。在他的《哲学评论》中,他写道: “我的句子的风格受到弗雷格的非常强烈的影响。并且如果我想要的话,我能在没有人能第一眼就辨别的地方察觉到这种强烈的影响。”
少于80页的微薄的容量形成了简短的、预言式的说话方式的、编号为 1, 1.1, 1.11, 1.12 等等到 7 的一个系统。 1.1 是 1 的注释或细节,1.11 和 1.12 注释 1.1,以此类推,用来展示它们的嵌套的相互关系。他阐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识别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清晰的说出“逻辑上完美的语言的条件”来定义哲学的界限[1]。其目标是完善伯特兰·罗素早年提出的基于逻辑原子论的哲学系统。
本书的结尾有些令人惊讶,达成了关于哲学的有点激烈的结论。它明确的建议:任何形而上学的讨论都位于意义领域之外,而唯一正确的哲学方法是为自然科学而舍弃哲学。
《逻辑哲学论》主要是在逻辑实证主义者中间有着影响力,但也启迪了很多其他哲学家。
目录 [隐藏]
1 主要论题
1.1 命题 1.*-3.*
1.2 命题 4.*-5.*
1.3 命题 6.*
1.4 命题 7
2 这本著作的接纳和影响
3 维特根斯坦回归哲学
4 版本
5 注解
6 外部链接
7 参见
[编辑] 主要论题在正文中有七个主要命题。它们是:
1.世界是所有发生的事物。
2.发生的事物(事实)是原子性事态的存在。
3.事实的逻辑图像是思想。
4.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
5.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数。
6.命题的一般形式是真值函数的一般形式,它是: 。这也是命题的一般形式。
7.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编辑] 命题 1.*-3.*命题 1., 2., 3. 和它们的补充命题的中心论题是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的图像理论。这可以总结如下:
世界由全体的相互连接的原子性事实构成,而命题建造世界的"图像"。
为了让一个图像表现一个特定事实,它必须在某个方面拥有同这个事实一样的逻辑结构。这样的话,语言表达可以被看作一种形式的几何投影,这里的语言是变化的投影形式,而表达的逻辑结构是不变的几何联系。
我们不能用语言说出在结构中什么是公共的,而是它必须被显示,因为我们使用的任何语言也都依赖于这种联系,因此我们不能用语言走出我们的语言。
[编辑] 命题 4.*-5.*通过命题 4., 5., 和它们的补充命题,维特根斯坦探索了逻辑上理想的语言所需要的形式机制。他使用了真值表,它现在是解释句子逻辑的语义标准方法,并给出一种严格但相当晦涩的形式逻辑。
在命题 5.101 中维特根斯坦证明了,可能是第一次,位模式(bit-pattern)如 "TFTT" 可以被直接映射到句子如 "如果 C 那么 A",很大程度上是给同时代的控制论专家的一种消遣。
命题 5.101 后来转变成哥德尔代码的特殊情况。他在简短的篇幅中覆盖了大量的基础内容,如符号、罗素悖论,重言式、矛盾和真值函数的概念。他还覆盖了在语言、科学、信仰和归纳法之间的联系的问题。
5.2522 "我把形式序列 a, O' a, O' O' a, ... 的通项写为 "[a, x, O' x]"。方括号中的这个表达式是一个变项。...
命题 5.2522 表达了一种归纳形式,这里的 a 是一个谓词,O' a 是在 a 上的一个运算,等等;在下面的命题 6 中使用了这个表示法,并用以指示 a 的所有可能的真值函数。
[编辑] 命题 6.*从命题 6 开始,维特根斯坦假定了所有句子的基本形式。这个陈述不像第一眼看起来那样神秘,部分的由于维特根斯坦的特异的记号: 。下面是对这些符号的解释:
表示所有原子命题。
表示这些命题的任何子集。
表示构成 的所有命题的否定。
命题 6 实际上说的是,任何逻辑句子都可以推导自在原子命题的全体上的一序列的与非运算。这事实上是 Henry M. Sheffer 提出的一个众所周知的叫Sheffer竖线的逻辑定理,维特根斯坦使用了它。
在命题 6 的补充命题中,他转移到逻辑的哲学反映上,它联系到关于知识、思维、先验和超越性的思想。他在最后的一节争论说,逻辑和数学只表达重言式和超越性(transcendental),就是说,它们位于形而上学主体的世界之外。依次的说,逻辑上"理想"的语言不能提供意义,它只能反映这个世界,所以在逻辑语言中的句子不能保持有意义,如果它们不只是这些事实的反映。
在最后一节中维特根斯坦转向可以被看作是宗教思考的内容。这可以在命题 6.3 和 6.4 之间的缝隙中找到。逻辑实证主义者可能接受在 6.4. 之前的命题,但是 6.41 和后续的命题争论说伦理学也是超越性的,所以我们不能用语言来考察它,因为它是某种形式的美学而不能被表达。他开始谈论意志、死后的生命和 神。在他对这些问题的考察中,他争论说对它们的所有讨论都是逻辑的滥用。特别是,因为逻辑语言只能反映这个世界,位于形而上学主体的世界之外的、任何神秘之物的讨论,都是无意义的。这暗示了很多传统的哲学领域,比如伦理学和形而上学实际上是被无意义的讨论着的。讨论它们的任何尝试立即就失去了所有意义。这也暗示了完全因为这些理由他自己尝试解释语言的计划是不可行的。他暗示由于尝试反映这个世界而不是在它之外的东西的这些逻辑实践,哲学计划必须最终抛弃。他暗示科学的本质就是这种实践。
在正文的最后面他借用了叔本华的一个类比,把这本书与梯子相比较,在人已经用它爬上之后必须扔掉它。为此他暗示通过这本书的哲学,你必须达到看出哲学的绝对无意义性。
[编辑] 命题 7作为本书的最后一行,命题 7 没有补充命题。本书结束于非常幽雅和激动人心的命题: "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2]
[编辑] 这本著作的接纳和影响维特根斯坦自己对这本《逻辑哲学论》下的结论是,它解决了所有哲学问题,并在它出版之后退休去到奥地利做小学教师。
在 C. K. Ogden 把本书翻译成英语的期间,他得到了那时还是十几岁的剑桥数学家和哲学家拉姆齐的帮助。拉姆齐后来去奥地利拜访了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还引起了维也纳学派哲学家特别是卡尔纳普和石里克的注意。这组人花了几个月来详细研讨本文。在维特根斯坦返回维也纳(从事建筑师)的时候,石里克甚至确信他参与了这个学派讨论《逻辑哲学论》。
维特根斯坦没有完全接触这个学派,只接触了其中一些成员包括石里克、卡尔纳普和维斯曼。他拒绝和这个学派的成员讨论哲学。在他相信卡尔纳普未经许可就使用了他的某些想法的时候,他在很大程度上断绝了和这个学派成员的正式交往。
[编辑] 维特根斯坦回归哲学在本书出版后,隐居中的维特根施坦同石里克的会谈,很大程度上导致维特根斯坦回归到了哲学。他开始质疑本书的思想和方法,并在1929年回到了剑桥。他著述广泛,但在这二十年中没有出版任何东西。在1951年他死后不久,他的第二部著作《哲学研究》,被他的遗嘱执行人编辑和出版。尽管它也用语言的本质为哲学施加界限,它在根本上抛弃了在《逻辑哲学论》中的语言的图象理论。
[编辑] 版本英文版《逻辑哲学论》是从德语版《Logisch-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译成的。在中国,《逻辑哲学论》最初被译为《名理论》,译者张申府。
《逻辑哲学论》有两个著名的英文翻译版本,都包括了罗素写的序言: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2-8-2 13:33 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尤西弗罗困境(Euthyphro Dilemma)源自柏拉图的《对话:尤西弗罗》。中苏格拉底与尤西弗罗的对话,可简述如下:
1.好的事物之所以好是由于上帝指定它们为好;
2.上帝规定某些事物为好的是由于那些事物本身就是好的。
上述两个说法只能取其一。
如果取1,那么好的行为也可以是坏的,只要上帝如此指定即可。但这就出现矛盾了。
如果取2,那么上帝并未创造好。因而,上帝的存在没有意义。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2-8-2 13:12 编辑
罪恶问题(Problem of evil)是宗教哲学和神学中如何使邪恶或苦难与全知全能全善的神和谐的问题,由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提出。罪恶问题又被称为邪恶问题、苦难问题或伊壁鸠鲁悖论(Epicurean Paradox)。试图解决这一难题的理论称为神义学(en:theodicy)。
目录 [隐藏]
1 前提
2 表述
2.1 伊壁鸠鲁的表述
2.2 逻辑表述
2.2.1 文句式
2.2.2 表列式
3 反面意见
3.1 恶的定义
3.2 善恶之绝对性
4 参见
[编辑] 前提在分析罪恶问题前,一些概念必须加以明确定义,这是由于宗教信仰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神是谁或什么?
什么是恶?
什么是全能(全能悖论)(en:omnipotence)?
以及什么是全善(en:omnibenevolence)?
[编辑] 表述[编辑] 伊壁鸠鲁的表述如果是上帝想阻止“恶”而阻止不了,那么上帝就是无能的;
如果是上帝能阻止“恶”而不愿阻止,那么上帝就是坏的;
如果是上帝既不想阻止也阻止不了“恶”,那么上帝就是既无能又坏;
如果是上帝既想阻止又能阻止“恶”,那为什么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恶”呢?
[编辑] 逻辑表述[编辑] 文句式1.神存在(前提)
2.神全能(前提,或者由“神”的定义得为真)
3.神全善(前提,或者由“神”的定义得为真)
4.所有全善的存在都反对任何的恶。(前提,或者由“全善”的定义得为真)
5.所有全善的存在如果可能会立即消灭任何的恶。(前提)
6.神反对任何的恶。(由3和4得出的结论)
7.神可以立即彻底的消灭恶。(由2得出的结论)
8.神会立即彻底的消灭恶。(由3、5和7得出的结论)
9.恶存在而且可能永远存在。(前提)
10.8和9矛盾,因此至少一个前提不成立:或者神不存在,或者神不全善全能,或者神有理由不立即这么做,再或者恶不存在。
[编辑] 表列式 由“全善”的定义得为真:
全善的存在反对任何的恶。 前提:神存在。
由“神”的定义得为真:
神全善。 由“神”的定义得为真:
神全能。
前提:
若有可能,
全善的存在会立即消灭任何的恶。 结论:
神反对任何的恶。 结论:
神可以立即将恶彻底消灭。
结论:
神会立即将恶彻底消灭。 前提:
恶仍然存在,
而且可能永远存在。
结论:
三者互相矛盾,因此至少一个前提或定义结论不成立。
可能理由:
神不存在。 可能理由:
神虽然存在,
但并不全善全能。 可能理由:
神有使祂无法将恶消灭的苦衷。 可能理由:
恶不存在。
[编辑] 反面意见1710年,莱布尼茨提出神义学系统研究罪恶问题,解释为什么神允许恶存在同神的全善不矛盾。
[编辑] 恶的定义5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针对罪恶问题提出反驳,后来成为最常见的反驳之一。他定义“恶”为善的丧失。所有的“恶”都是与善的事物相对立而言的,例如不和谐、不公平、失去生命或自由等。这一论证被称为对比神义论。但是对比神义论是建立在一个对于道德的形而上学的解释上——善和恶没有道德标准。
奥古斯丁还提出经受苦难有潜在的好处。对此的反驳则是一个全能的神可以给世界这些好处,但不需要世人经受这些苦难。
一种反驳认为,“恶存在”这一判断需要一个道德标准判断善恶。有神论认为是神制订了这个标准,因此如果没有神,则没有办法判断善和恶。但无神论认为善恶不需要神制订标准就可以通过推理进行判断,实际上这一标准就是社会上所有人都同意的一个约定。
另一种反驳认为,奥古斯丁的观点只不过是文字游戏。世间的确存在战争,**等的事情。不论称之为罪恶或善的丧失,这些事情还是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奥古斯丁认为这是人类滥用自由意志的后果,而不是来自神的创造。
还有一些神学理论认为人不知道善和恶的确切意义,神为人准备了一个人可能不理解的善的计划,一切以人的理解判断神是否存在都是短视行为。问题在于这一理论并不是经验性的,从而是不能被证伪的。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人们不理解善和恶,我们的一切思维和行动都基于我们的感受。根据这些感受我们得出推论,例如认为我们是人有四肢,而事实上我们可能仅仅是做梦的蝴蝶只有翅膀(参见庄周梦蝶)。但既然我们感受不到这些,则我们的推理和我们的感受是自圆其说的。
[编辑] 善恶之绝对性鲁益师在其作品《返朴归真》(Mere Christianity)中说到:“我不同意有上帝的理由,是因为这个世界看起来既残暴又不公平;可是我这种公平和不公平的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呢?‧‧‧我说这个世界不公平,究竟拿什么比较出来的呢?‧‧‧我可以说,公平或不公平只属于我个人的想法,轻轻松松将这个观念推开了。可是,我如果这样做,我不相信有上帝的理由也就跟着站不住了。因为若要我的理由站得住,必须认定这世界真的不公平,而不是因为这世界出现的情景不合我的心意,不符我的想法。这样一来,为了要证明上帝的不存在,或者说,为了证明整个现实都是无意识的,我发现我不得不假定这现实里头有一部分--例如我对公平的观念--却是十足有意识的。”
根据鲁益师的说法,罪恶问题的推论者常常忽略了一个隐含的假设:“善恶是绝对的。”在这个假设底下,推论者必须先定义何谓“绝对的善”。因此,推论者势必要指明一个对象,其“能力”足以制定“绝对的善”,而能满足这个条件的对象,根据定义,就只有上帝。所以能够得到一个结论:上帝存在而且全能全善。
1.善恶是绝对的(前提)
2.“绝对的善”存在(由1可知)
3.“绝对的善”的制定者存在(由2可知)
4.制定者必须拥有“绝对的能力”来制定“绝对的善”(由1可知)
5.制定者不能背于本身(前提)
6.制定者本身必须为“绝对的善”(由5可知)
7.制定者全能且全善(由4,6可知)
8.制定者即为上帝(根据上帝的定义)
将鲁益师的观点与罪恶问题合并之后,剩下唯一一个结论:“上帝有理由不立即消灭罪恶。”不妨想像一个全然无罪的世界,其中的人们知道什么是罪恶吗?既然不知道罪恶的败坏,当然就无法明白罪恶的反面--善--的美好。因此,为了使人明白善的美好,就必须允许这个世界有罪恶存在。那么,上帝不处理罪恶的问题吗?这个问题或许应该反过来问:“假设上帝处理了,人愿意接受吗?”
另外,若假设善恶是相对的,则“全善”就失去了意义,整个论述即宣告无效。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2-8-2 13:15 编辑
支持 美论证 · **论证 · 意识论证 · 宇宙学论证 · 程度论证 · 欲望论证 · 宗教经验论证 · 爱论证 · 奇迹论证 · 美德论证 · 本体论论证 · 帕斯卡的赌注 · 合理基础论证 · 理智论证 · 目的论论证 · 超验主义关于神存在的论证 · 目击者论证
反对 最终波音747开局 · 无神论者的赌注 · 罪恶问题 · 自由意志论证 · 地狱问题 · 不一致启示论证 · 无信仰论证 · 神学非认知主义 · 奥卡姆剃刀 · 全能悖论 · 肚脐假设 · 坏设计论证 · 罗素的茶壶 · 无知者的命运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2-8-2 13:31 编辑
罗素的茶壶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罗素的茶壶(英语:Russell's teapot),或称宇宙中的茶壶(Cosmic Teapot),是由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塑造的一个类比概念。其本意是为了驳斥怀疑论在怀疑宗教主张的不可证伪性时具有举证责任的说法。罗素的茶壶至今仍然频繁出现在有关神存在的证明的讨论中。社会学家也经常用这一类比来表示宗教与社会从众之间的联系。
目录 [隐藏]
1 原文
2 当代运用
3 参见
4 参考资料
[编辑] 原文在一篇作于1952年但从未发表的短文《神存在吗?》里,罗素写到:
“ 如果我说地球和火星之间有个瓷制茶壶以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我小心地补充说明这茶壶实在太小,即使用我们最强大的望远镜也找不到它,那没人可以否定我的主张。但如果我要这样声明,则既然我的声明无法被推翻,那这在人类理智下是不可容忍、要受怀疑的假设,我应该适当地被当作在胡言乱语。但假设这茶壶的存在在古书里被确认了,并在每个星期日以神圣真理的形式被教导,而且灌输给每个学校的孩童,那对于相信茶壶存在的迟疑会被当作反常的特征,怀疑者在启蒙的年代会被会受精神医师注意,在更早的时代中则被异端的审判者注意。[1]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2-8-2 13:30 编辑
怀疑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怀疑论(Skepticism),是一种认识论,是认识问题的一种态度,它拒绝对问题作随意的不够严格的定论,对事物的看法采取一种类于“中立”的立场,既怀疑“是”也怀疑“不是”。怀疑主义的反面是迷信,或更确切地说独断论。
在宗教里,怀疑论指:"对宗教的基本原则(如永生,天命和启示等)作出质疑"
在哲学里,怀疑论指以下的一些见解,它提出:
- 知识的有限程度。
- 一种以系统化怀疑和不断考验,以达到求知的方法。
- 武断、相对或主观的道德价值观。
- 知识反冒进及暂缓的判断。
- 对人类行为的正面动机、或对人类经营过后而得出正面结果欠缺信心。亦即犬儒主义或悲观主义(Keeton, 1962)
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2-8-2 13:29 编辑
奥卡姆剃刀(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又称“奥坎的剃刀”,是由14世纪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约1285年至1349年)提出。奥卡姆(Ockham)位于英格兰的萨里郡。他在《箴言书注》2卷15题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哲学奥卡姆剃刀原理可以归结为: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作为著名的唯名论者,奥卡姆以此反对实在论,认为没有必要在个别事物之外设立普遍的实体,因为这些实体既无逻辑自明性,又缺乏经验证据。这一观点促进了经验科学摆脱神学的束缚,并为后来的逻辑经验主义,特别是外延论者所重视。
[编辑] 应用今天,奥卡姆剃刀常用于两种假说的取舍上:如果对于同一现象有两种不同的假说,我们应该采取比较简单的那一种。
[编辑] 科学对于科学家,奥卡姆剃刀原理还有一种更为常见的表述形式:当你有两个处于竞争地位的理论能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简单的那个更好。这一表述也有一种更为常见的强形式:如果你有两个原理,它们都能解释观测到的事实,那么你应该使用简单的那个,直到发现更多的证据。对于现象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比较复杂的解释更正确。如果你有两个类似的解决方案,选择最简单的。需要最少假设的解释最有可能是正确的(或者以这种自我肯定的形式出现:让事情保持简单!)。注意这个原理是如何在上述形式中被加强的。严格的说,它们应该被称为吝啬定律(Law of parsimony),或者称为朴素原则。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使用奥卡姆剃刀区分能够做出相似结论的理论。现在我们试图选择做出不同结论的理论。这不是奥卡姆剃刀的本意。我们不用检验这些结论吗?显然最终不是这样,除非我们处于理论的早期阶段,并且还没有为实验做好准备。我们只是为理论的发展寻求一种指导。
这个原理最早至少能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界选择最短的道路”。亚里士多德在相信实验和观测并无必要上走得太远。朴素原理是一个启发式的经验规则,但是有些人引用它,仿佛它是一条物理学公理。它不是。它在哲学和粒子物理中使用的很好,但是在宇宙学和心理学中就不是特别好,这些领域中的事务往往比你想象的还要复杂。或许引用莎士比亚的一句话要胜过引用奥卡姆剃刀:“天地之大, 赫瑞修, 比你所能梦想到的多出更多”。
许多科学家接受或者(独立的)提出了奥卡姆剃刀原理,例如莱布尼玆的“不可观测事物的同一性原理”和牛顿提出的一个原则:如果某一原因既真又足以解释自然事物的特性,则我们不应当接受比这更多的原因。奥卡姆剃刀以结果为导向,始终追寻高效简洁的方法,600多年来,这一原理在科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奥卡姆剃刀已经成为重要的科学思维理念。
[编辑] 管理学奥卡姆剃刀不断在哲学、科学等领域得到应用,但使它进一步发扬光大,并广为世人所知的,则是在近代的企业管理学中。好的理论应当是简单、清晰、重点突出,企业管理理论亦不例外。在管理企业制定决策时,应该尽量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剔除干扰,抓住主要矛盾,解决最根本的问题,才能让企业保持正确的方向。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信息爆炸式的增长,使得主导企业发展的因素盘根错节,做到化复杂为简单就更加不易。企业管理是系统工程,包括基础管理、组织管理、营销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企业战略,奥卡姆剃刀所倡导的简单化管理,并不是把众多相关因素粗暴地剔除,而是要穿过复杂,才能走向简单。通过奥卡姆剃刀将企业最关键的脉络明晰化、简单化,加强核心竞争力。
[编辑] 经济学投资需要策略,在投资市场,太保守不行,太冒险也不行。投资市场是复杂的,不少投资者整天在忙忙碌碌地分析、研究和频繁操作,投入了大量精力,却依然难以应付市场中庞杂的信息。 面对复杂当投资市场,应拿起奥卡姆剃刀,把复杂事情简单化,简化自己的投资策略,对那些消耗了大量金钱、时间、精力的事情加以区分,然后釆取步骤去摆脱它们。
[编辑] 日常生活作为一种思维理念,当然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些领域,事实上,奥卡姆剃刀在社会各方面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奥卡姆剃刀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理念。这个原理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事情的本质,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尤其要顺应自然,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这样才能把事情处理好。 爱因斯坦说:“如果你不能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你也就不能改变自己当前的生活状况。”当你用奥卡姆剃刀改变你的思维时,你的生活将会发生改变。 在运用奥卡姆剃刀时应牢记爱因斯坦的一句著名的格言:万事万物应该都应尽可能简洁,但不能过于简单。
奥克姆剃刀原理,核心思想是说:在同一表象下,比较简单的那个理论更可能是正确的那一个。比如说:一个苹果掉下来,同时又两种解释:1.有些怪兽把它弄下来了;2.一场暴风雨吹落了。第二种因为比较简单,或者换种说法,第一种比较复杂,因为还需要认证怪兽的存在性,所以更有可能是对的。但是,这里又涉及到如何定义“简单”的概念,一般意义上来说:越少实体介入的,就是越简单的。
例子:一个男孩在口袋里找到了一张钱币,解释缘由的理论有以下几种: 1. 他的朋友放到了他的口袋里; 2. 他的朋友为了感谢他放到了他的口袋里; 3. 昨天他的朋友为了感谢他放到了他的口袋里; 在这以上三种中,明显第一种是最简单的,因为第二,第三逐渐加入了更多的实体,如目的,时间等。因为介入了更多的实体,那理论正确的可能性就小了。虽然此理论也不直接断定说最简单的理论就一定是正确的。例如此例子中,事实真正的原因可能就是:小男孩昨天晚上自己放进去的钱,但是忘记了。
奥卡姆理论虽然在自然科学(如物理学等)领域有很广泛的应用性,但是在法律学,心理学,宇宙学方面普遍被认为不很适用。如法律学,讲究的是越多越好的证据,推断,假设等;至于心理学宇宙学等,都是偏向复杂解释的学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