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Stebloom
归Stebloom回复给帖子:3495
展开Biu

RT

I AM IN CALIFORNIA. UH.......

BUT NOT IN MY HOME WITH MY LOVELY PC.

I'LL BRING MY PC WITH AFTERWARDS

SORRY FOR THAT

BYE

AND NO TIME

BACK TOMORROW

[查看全文]
fanghy12345
【哲学·西方向·我思】我心中的哲学发展史之希腊哲学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2-8-2 14:02 编辑

~30!

1探究自然

这一时期哲学家们以宇宙的本源为他们的课题,探讨世界的本质。

P.S:自然哲学的鼻祖

主要学说:(共同:无物能由无中生,无物能归于无)

米利都学派以物质性的“水”、“无限定”或“气”为本原,从质料和性质方面研究多样性事物的统一性。

毕达哥拉学派以“数”为本原,从形式和量的方面研究多样性事物的统一性。他们的思想中暗含着一个如何用不变的东西来解释变的东西的问题。但是,他们还没有深究变与不变的关系问题。

赫拉克利学派特强调变的方面,认为只有变才是真实的,没有永久不变的东西。

爱利亚学派则强调不变的方面,首先提出“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对以后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认为世界上只有“存在”,没有“不存在”,只有“一”才是真实的,“多”则是虚幻的,因而只有不变才是真实的。

2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时代

这一时期哲学家们的目光从天空回归到了社会,主要探讨人的认知,理想的社会制度。主张有客观真理、认识事物是可能的。

主要学说:

理念论:柏拉图认为理念在感官事物之外,普遍在个别之外,这就在本体论上分裂了思维与存在、普遍与个别的关系。

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有规则地运动。整个天体按最完善的几何图形即圆形运转。他进而认为,由造物主创造的世界不仅是至善的,而且是唯一的。

原子论:这个不用说吧= =

3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在哲学、**、科学上对后世有着绝对的影响

主要学说:

四因说: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有一种「原因」关系的存在。这种“原因”观念不同于近代以来的“因果”观念,“原因”与“为什么”相对应,并不与“结果”相对应。即“目的因”、“物质因”、“动力因”和“形式因”。

4罗马时代

亚里士多德死后200年,希腊文化逐渐与罗马文化相结合的时代,纯粹的希腊哲学渐成过去。主要课题:伦 理问题

主要学说:

伊壁鸠鲁学派:伊壁鸠鲁派宣扬无认为人死魂灭,同时提倡寻求快乐和幸福。但他们所主张的快乐决非肉欲物质享受之乐,而是排除情感困扰后的心灵宁静之乐。

斯多阿学派:理性统治世界。他们把哲学主要定义为操练德性,因此他们的哲学以伦理学为中心,逻辑学和物理学只是为伦理学提供基础。

儒学派:人要摆脱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拥有的善。犬儒学者相信,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建立在稍纵即逝的外部环境的优势。每人都可以获得幸福,而且一旦拥有,就绝对不会再失去。

新柏拉图派:他提出“太一说”、“流溢说”和灵魂解脱说,认为“太一”即神,是宇宙之本原,从中流溢出理性,又从理性流溢出灵魂,再由灵魂流溢出物质世界。人生目的是要返回“太一”,为此人的灵魂须从肉体中超脱,在“忘我”、“出神”状态中与“太一”,与神合为一体。该派公开主张有神论。
5教父哲学
从公元前 100年起,哲学家们对伦理的兴趣转向了宗教。主要人物:A.奥古斯丁(谜之音:什么只有他?因为只熟悉他《论自由意志》)

[查看全文]
归Stebloom
【哲学·东方向·滔滔】你心中最美的那个梦—为什么—你最...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2-8-2 13:18 编辑

前言:散币散贡献散魂

评判标准和哲学观一样。我们都懂的。

实为散币第三贴

正文:

你做过什么梦,让你觉得那么完美那么好?`78`

你是想醒来呢?还是想永远的沉浸在那个梦里?

你做了什么梦?具体内容呢?色彩有无?主角?话语?

绮丽的?清明的?孤寂的?还是浓墨重彩的?

只要你愿意分享,我就愿意倾听。

告诉我背后的故事——你最重要的东西在梦里的是什么?`54`

和现实一样吗?

还是你顿悟了什么?但其实还是价值观吧?

价值观不是什么高深的,只是每个人的评判标准。

那,你的价值观呢?

还是宇宙观?

你相信吗?`89`

只有你想到,这个世界才存在。

其实我是在胡说,那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无论是反驳我也好,深有同感也好。

都可以。

我就在这里,等待你的回应。

后续:

只要你愿意分享,我就愿意散币!!!这才是爷的真话哟~~~`52`

[查看全文]
归Stebloom
【哲学·西方向·人物】叔本华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2-8-2 13:40 编辑

[关闭]

亚瑟·叔本华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亚瑟·叔本华

西方哲学家

19世纪哲学家

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Schopenhauer.jpg

叔本华

全名
叔本华
出生
学派 / 流派
康德主义唯心主义
主要领域
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
著名思想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意志
显示▼隐藏▲受影响于

康德柏拉图印度哲学休谟笛卡尔卢梭斯宾诺莎

显示▼隐藏▲施影响于

尼采弗洛伊德荣格霍克海默柏格森维特根斯坦萨特托尔斯泰托马斯曼萧伯纳瓦格纳黑塞王国维

叔本华,全名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哲学家。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他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心理学。他文笔流畅优美,思路清晰。

目录[隐藏]

  • 1 传记
  • 2 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 2.1 充足理由律
    • 2.2 四重根

  • 3 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 4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5 美学
  • 6 伦理学

    • 6.1 利己
    • 6.2 恶毒
    • 6.3 同情
    • 6.4 人的性格和同情的起源

  • 7 悲观主义和禁欲主义
  • 8 论命运
  • 9 论死亡
  • 10 论教育
  • 11 论宗教
  • 12 批判
  • 13 影响和评价
  • 14 主要著作
  • 15 参考文献
  • 16 注解
  • 17 外部连接

[编辑] 传记叔本华生于德国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自杀。母亲约翰娜·叔本华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但由于他继承了他父亲的财产,结果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叔本华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他最初被迫选择经商以继承父业,在父亲死后他才得以进入大学。1809年他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但把兴趣转移到了哲学,并在1811年柏林学习一段时间。在那里他对费希特施莱尔马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歌德对此文非常赞赏,同时发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倾向,告诫说: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他将柏拉图奉若神明,康德视为奇迹,对这两人的思想相当崇敬。但厌恶后来费希特、黑格尔代表的思辨哲学。

1814年1819年间,在理智的孤独中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作品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被认为是将东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但发表后无人问津。叔本华这么说他的这本书:“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但凭这部作品他获得了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在这里的一件著名的事情是他选择与自己认为是沽名钓誉的诡辩家的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但黑格尔当时正处于他声名的顶峰,叔本华自然没能成功,很快他的班上就只剩下两三个人,最后一个也不剩了,只能凄凉地离开柏林大学。

1833年在大学受挫之后,他移居法兰克福,并在那儿渡过了最后寂寞的27年。1837年,他首度指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第一版和第二版之间的重大差异。之后他出版了多种著述,1841年出版了《论意志的自由》和《论道德的基础》两篇论文的合集,由于这两篇是丹麦科学院的有奖征文,于是他郑重的说明,第一篇论文获科学院褒奖,第二篇未获科学院褒奖,在之后的书中他一再对丹麦科学院冷嘲热讽,在他成名后,丹麦科学院也成了一时间的笑柄。但这本书也几乎无人问津。1844年,在他坚持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二版。第一版此时已早已绝版,且未能引起评论家和学术界丝毫兴趣,第二版的购者结果也寥寥无几。1851年,他完成了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与说明,结果就是这篇以格言体写成的《附录与补遗》使他获得了声誉,使他瞬间成了名人。有人写了《叔本华大辞典》和《叔本华全集》,有人评论说他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家。

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三版引起轰动,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他在第三版序言中写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30岁,看到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总算我在彼德拉克的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叔本华在最后的十年终于得到了声望,但仍然过着独居的生活。陪伴他的是一条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有人说这个名字是用来讽刺黑格尔,也有人说不是。1860年,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去世,他在遗言中说:“希望爱好他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学。”

作为一个著名的悲观主义者,他的生活却并非完全隐遁,并且有些自私。但在某些方面他可称为性情中人:他谈过恋爱;也曾被称赞为一个诙谐且能侃侃而谈的人;他每天阅读伦敦的《泰晤士报》;叔本华脾气火暴,曾把一个女裁缝推下楼梯(因为受不了她的吵闹并且多次劝阻都没有效果,他为此还特意写过一篇论噪音)并造成她残疾,因此叔本华需要按季度付给她终生补偿。在此人过世时,叔本华写到:“老妇逝,重负释”(obit anus, abit onus)。他的生活受人诟病,与他的哲学相悖更让人鄙薄。罗素在他编写的著名的《西方哲学史》中这么说:“假若我们根据叔本华的生活来判断,可知他的论调也是不真诚的”。

[编辑] 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这篇博士论文写于1813年,当时叔本华25岁。在1847年被重新修订过一次。

[编辑] 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可以被概括地表达为:“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或者说任何事物皆可被解释”。

叔本华首先对充足理由律的本质作出了描述,他说在他之前这条定律的被不明其理的人们滥用了,从而常常使人陷入谬误和混乱。在他看来,充足理由律的两种基本性质被混淆了,一是将它用于判断,即判断为真的理由,其次是将它用于对象的变化,即事物变化的原因,这两者实质上是不同的。事实上,叔本华认为充足理由律有四种不同的意义,即一切表象都可以从四个层次上进行解释,从而将这四种意义比喻为“四重根”。

充足理由律在叔本华那里具有一种先验的地位,即它是不能证明的。叔本华认为康德等人试图证明它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为了证明一个特定命题,就必须假定一个给它正确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却正是充足理由律。为了证明它,就必须假定它成立,所以证明这个命题将陷入不可避免的循环论证。他的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维特根斯坦。此外叔本华将充足理由律和矛盾律同一律排他律并列,把它看成第四个思维规律。

[编辑] 四重根叔本华认为充足理由律的四种不同表现形式分别是:因果律逻辑推论,数学证明,行为动机。这四种形式并不作为证明充足理由律的原因,而是充足理由律在这四者中表现其自身。

叔本华认为因果律只作用于表象之间而和物自体没有丝毫联系,而且一切表象间都受到因果律影响,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先前的一个原因。像上帝这样一个不动的动者或者不存在的东西进入存在被叔本华认为是绝对不可能的。基于这个立场,叔本华既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又是一个完全的**者。

逻辑真理的成立必然存在一个先验的、在它之前的真理,这是充足理由律的表现形式的第二个形式。叔本华将引导至真理的途径分为逻辑的,经验的,先验的,超验的。这四种理由和根据证明真理本身的同时也表现了充足理由律。

因果律中的表象被认为是时间空间中纯粹直观的表象,而时间和空间本身是在对表象观察中被感性地连续知觉到的表象,两者间的本质区别是物质。这里叔本华沿用了康德的看法,时间和空间分别对应于数学几何。时空中的表象是数学证明的前提而不是它可证明的依据。

人的行为动机被叔本华认为是充足理由律第四种形式。也就是说,人的每一个行为必有其动机上的原因,并从动机上得到解释。事实上这一看法引出了他的另一部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也奠定了它的伦理学说。

[编辑] 对康德哲学的批判叔本华对康德是充满赞美之情的。在对康德哲学批判的附录标题上,他引用了伏尔泰的话:“真正的天才可以犯错而不受责难,这是他们的特权”。

叔本华认为康德的最大功绩不是他的认识论,而在于他划分了表象物自体之间的区别。他认为康德错误地假定知觉包括想象,将直观和思维混淆起来。康德构造了将感性直观和知性十二范畴共同构成经验对象的理论。叔本华发现若按照这种理论,表象世界就成了既是直观又是思维,既非直观又非思维的东西。而且这样一来动物要么就具有思维,要么就连外在世界的表象也没有了,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在康德那里,因果律是先验的,所有的经验知觉都是处于主观之上,不可能区别或认识物自体。而叔本华认为仅用直观我们就能获得经验对象。关于物自体的知识,是通过理智这种内在感觉而获得的,它只在时间的形式中被认识。

[编辑]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建议读这本书的前提是《纯粹理性批判》、《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以及他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更确切的说,这本书的主旨是作为表象但最终作为意志的世界,而不是将两者并列的。在这本书中,叔本华试图解决康德哲学遗留下的难题。和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不同,叔本华保留了物自体,并将其定义为意志。所以这整部书都是为了阐述这一思想的,他从写下这本书到去世为止坚信自己已经解决了世界之迷。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重新诠释了充足理由律,解释为什么现象世界必须通过充足理由律来了解;第二部分提供了意志显现的细节,它是一种既不满足又不停止,盲目的冲动,要求人从自身存在本质即欲望之中解放出来;第三部分试图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的审美,即艺术中获得一种短暂的慰籍;第四部分以伦理学和禁欲主义的形式提供一种可能获得拯救的方式。

对于叔本华而言,世界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表象,一方面是意志。主体是认识一切而不被任何事物所认识的,是世界的支柱,我们每个个人正是这样一个主体。而客体则是我们通过先验的时空范畴去认识的事物,比如我们的身体。主体和客体共同构成作为表象的世界,故而是不可分的。叔本华认为人们的先天认识只有时间、空间和因果律,而这些东西都只在表象间发挥作用、形成联系,和意志本身无关。感性、知性和意志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一切表象的存在都是意志的客体化。他认为一切表象的存在源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其一是感性和知性,其二是意志。

人的一切行为是由意志活动和行为活动两方面构成的,在叔本华看来两者是具有同一性的。这里好像他犯了个错误,即我们通常认为想做某件事和去做某件事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这是曲解了叔本华关于意志的定义。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活动不是感性和知性,既思考过程的那种活动,因为这种活动属于表象和物自体即意志无关。意志只在行为活动中使自己现身。事实上它应该被理解为某种无法抑制的冲动,确切的说是盲目的冲动,某种非理性的欲求。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这种盲目的冲动,一切表象中的活动只是使我们感觉自由的假象。意志是一种不能被克服的东西,我们每一行为都是意志的现身。

对于那些非生命体,纯粹物理的对象,意志似乎并不存在,但叔本华驳斥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在无机的自然中,意志在普遍的自然力中使自己获得客体化。就象人类行为一样,意志就在那往下掉落的石头中使自己现身。这样,作为意志最终呈现的问题被解决了,这一形而上学的概念就在无处不在又漫无目的永不满足的力中使得自己现身。意志实质上在叔本华那里就是控制我们所处的表象世界的外在因素。

[编辑] 美学叔本华是个涉猎广泛的美学家,他对音乐绘画诗歌歌剧等等都有研究。他把艺术看作是解除人类存在的痛苦一个可能途径。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部分,他对柏拉图表示了敬意,在这里他讨论了艺术以及艺术的积极意义。他认为艺术是独立于充足理由律之外的表象,所以它能摆脱意志无处不在的诉求。而这种艺术的表象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相似之处。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为了解释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遇到的各种事物中,有些事物与另一些如此相似,如果不是因为它们的个体性就几乎分辨不了。于是就有了共相殊相的问题,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理念是永恒的,而经验世界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叔本华意识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康德的物自体有异曲同工之妙,康德认为知识只是在认识表象而不是自在之物,柏拉图认为我们认识的经验世界不是真正的认识对象,只有理念才有意义。

叔本华借鉴了他们两者的思想。康德的物自体不能被完全认识但能被直接认识。意志作为自在之物,不从属于时间、空间和因果律,因此不是个体化地被认识。柏拉图的理念则可以在作为意志的客体化在客体化的对象中被找到。所以一切艺术就是对理念的直接把握,是理念的一个具体显示。这种把握和显示同样具有一种绝对的普遍性和超时间或空间的本质,所以它就具有这样一种能量,能将人类从永不休止的欲求中解脱出来。于是美也就具有了极高的价值。艺术家作为天才,可以把握殊相中的共相,通过理念把现象和意志相分离,这种能力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叔本华认为艺术品具有一种超时间的本质,而音乐同时具备超时间和超空间的本质,所以音乐不只是对理念的复制,它还更接近意志其本身。所以它也就具有一种更高的价值。对叔本华来说,音乐和表象世界几乎是并列的存在。但这种美都只能使人们从意志那里得到暂时的解脱,因为这种对于美的诉求只能使人陷入意志其本身的陷阱中去,所以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编辑] 伦理学叔本华认为伦理学是很简单的一门学科,他从人类行为的动机出发探讨人类道德的基础。叔本华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可以分成三种:希望自己快乐,希望他人痛苦,希望别人快乐。他将这三种动机分别概括为利己、恶毒、同情,其中利己和恶毒是非道德的推动力,只有基于同情是真正的道德行为。

[编辑] 利己叔本华认为很多表面上的道德行为都是出于利己的目的而做出的,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个人名誉法律规范。出于个人名誉的道德行为其目的隐含着满足自己的意欲,希望自己获得他人的敬意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满足。而迫于法律规范的道德行为则是为了规避法律惩罚,免于自己受到损失而做出的。这些行为在叔本华看来是没有真正道德意义的。出于这种目的的极端形式是:一切都是我的,别人什么都没有。基于这个原因的庸俗情况就是我们常看到的,那些为了生理需求上的诸如食欲、性欲以及舒适等等要求而发展出来的极端不道德行为。

[编辑] 恶毒第二种非道德的动机是恶毒,它的目的是希望别人痛苦。叔本华认为恶毒是无处不在的,但一般它的程度都是轻微的,普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漠视和反感。人类用礼貌和聪明来掩饰这一动机,所以背后的恶意中伤和谣言诽谤便相当常见。恶毒的两大根源是嫉妒和幸灾乐祸,嫉妒是于生具来无法摆脱的卑劣人性,因为嫉妒的东西本应是受到敬佩和感动的。而幸灾乐祸可以说是恶毒的普遍现身,叔本华认为没有比幸灾乐祸在道德上更一无是处的了。出于恶毒的极端形式是:尽其所能地伤害别人,一切残忍的行为都只是将幸灾乐祸付诸实施的行径。

叔本华认为一切的非道德行为都能由以上两种动机中推导出来。

[编辑] 同情叔本华认为真正的道德是非常稀有的,真正道德的人也是万中无一,他说我们会对那些道德行为产生敬意正说明了那些道德行为与众不同,是不可思议的。他引用卢梭的话说,人们不会对比自己幸福的人产生同感,而只会对比我们不幸的人感同身受。即我们的直接同感只局限于对他人的痛苦,而不是安逸。因此,同情实质上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将他人与自己视为一体。从同情出发,直到高尚无私,慷慨大量,一切对于美德的赞美词汇都出于此而没有其它。

叔本华将从同情出发的伦理学基本原则定为:不伤害别人,尽量帮助每一个人,其对应的两大基本美德是公正仁爱。公正表现了同情的否定性质,即不能忍受他人的痛苦,迫使自己至少不去伤害他人。而仁爱则表现为同情心的肯定作用,它比公正更高一个级别,即看见他人痛苦,就象自己受苦,从而使自己去帮助每一个人。叔本华认为这两者都是极端罕见的,但又是确实存在的,即便再没有道德的人也无法否认公正和仁爱这两者。

[编辑] 人的性格和同情的起源由于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出于利己、恶毒、同情这三者,所以一个人的道德程度就可以看成这三者在他的性格中的比例。同情在这三者中所占比例越大,则一个人的道德程度越高。叔本华认为这三者的比例在一个人的性格中无法改变,他对这个观点的论证是从人类的普遍态度出发的。对于一个过去犯过错的坏人,人们就对他永远不抱有信任的态度;一个被认为是好人的人,无论做了什么错事总能受到人们信任;攻击对方时,我们都攻击他人的性格而不是事件本身,因为性格被认为是无法改变的东西,例如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叔本华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先有本质,再有本质的发挥,所以一切行为都是出自我们个人的自由被他认为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叔本华认为对于道德基础,也就是同情心的起源论证是最困难的问题。由于同情心的本质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认为人、我其实本无差异。在利己和痛苦主义者看来,他人和自我之间存在一种绝对的差别,这是他们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根本上的不同。所以道德的起源也就是看透他人和自我间的无差异性,这即是同情的基石,也是道德的基石。展开而去,就是认识到万物间的无差异性,这里叔本华对道德起源的论证存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万物一体),和中国的庄子的齐物思想本质上有共同之处。

叔本华的伦理学大致可以用这样的逻辑来描绘:万物间无差异-->人、我间无差异-->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同情心的油然而生-->公正和仁爱思想的建立-->道德的建立

[编辑] 悲观主义和禁欲主义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有时被解释是受他的家庭环境因素而造成的。他的父亲易怒而忧郁,他的母亲自私而冷漠,但这不是从他的哲学层面上来谈讨的。

叔本华的形而上学构建于两个基础概念之上:一是表象和意志虽然是同一的,并且共同构成世界,但意志是决定性的,任何表象都只是意志的客体化;二是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又无所不在的欲求。于是世界本质就是某种无法满足的欲求,所以从逻辑上说,它永不可能被满足。所以如果不能满足的欲求是某种痛苦,那么世界就无法摆脱其痛苦的本质。人们只是永远试图使自己的欲求满足,但这种满足却更加证明和显现了意志本身,这被叔本华认为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所以他认为无论一个人是乐天派还是悲观派,都不能摆脱根本上的痛苦,乐天派只是对现实的躲避,是自我欺骗所造成的假象。所以对悲观主义的怀疑者们只能从叔本华的形而上学上进行争论而不是争论悲观主义本身。

叔本华的这种论调有时候使他被认为是虚无主义者,但事实上叔本华认为生命具有某种意义,虽然它是一种消极的意义。意志本身虽然无法逃避,但意志本身却体现了某种意义。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第四部分中,叔本华提供了一种以禁欲主义的方式来找到希望的可能。他认为人只有在摆脱一种强烈的欲望冲动的时候才能获得其根本上的自由,只有打破意志对于行为本身的控制,才能获得某种幸福的可能。但叔本华却又强调这种禁欲主义的行为方式其本身就是一种苦行。

[编辑] 论命运叔本华是一个彻底的**者和决定论者。表象间受到因果律的影响,而表象和意志间没有联系。意志通过某种超因果律的却又基于因果律的法则和表象世界发生关系。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按照其严格的必然性而发生,我们所感觉到的自由意志仍是处于表象世界的活动,而我们所观察到的任何表象以及人的任何行为都受到意志这样一种神秘的力量的控制。这种观点可以被归纳为这样一句话:我们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但不能想我们所想的。

叔本华的这种决定论受到了两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薛定谔的强烈认同,他们都认为这种对自由意志的解释给予了他们莫大的安慰。

[编辑] 论死亡叔本华不赞同自杀,因为自杀行为正是肯定了意志本身的显现。同时他也认为死亡并非什么不好的事情,他的论点基于他的形而上学,即一切事物必有其生成的原因。他认为人们对于死亡最大的恐惧在于他们无法想象这样一个事实:我死了,但这个世界却仍然运行着,而这个观点的错误在于人们认为死亡代表了自己的表象归于无。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出生和死亡都有其内在的原因,而一切事物的变化都只在于表象之间。出生只是从前一状态转变而来的,所以不是一种无的状态。同样,死亡也不是归于无,而只是以另外一种状态存在于表象世界中。

[编辑] 论教育叔本华认为我们的知识来自于直观感觉对于客体一种直接把握,然后经由抽象思维将它概括为某种概念。因此人们在学习时应该遵循直观知识先于概念知识的顺序。他认为现实中的教育则完全相反,小孩们往往先被灌输许多不曾接触过的概念,只有在他们成年后才能接触到直观知识,这导致了人们的判断力直到很晚才成熟起来。这种观点被他挪用到人际交往中,他认为孩子们只听到那些美好的故事,对真实生活的痛苦却一无所知。这种现象导致了人们随着年纪的增长,知识没有随之有更多的增长,而只是通过直观知识来排除已有的错误概念。

[编辑] 论宗教叔本华有时候被认为是反宗教的或者是无神论的,但这祇是从西方的视野来看的。

从本质上而言,叔本华的哲学在于否认人或世界的存在具有某种终极价值。叔本华认为**教学说充满了荒唐、矛盾,以其编造的故事和教条束缚人的自由[1],这和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具有相抵之处,所以,叔本华是否认**教的。然而,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叔本华崇尚印度文化及其宗教,所以,说他是个纯然的反宗教者也是不恰当的。

对于一个哲学家,尤其是像叔本华这样有着独立性格的哲学家而言,宗教与其哲学的相容性才是重要的东西。

[编辑] 批判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旨在论证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所处的表象世界背后有一个纯粹意志的真实世界,他的整本书以及之后的几乎全部作品都试图使他的读者们相信存在这样一个意志的世界。但这样的世界观存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他的世界是由充足理由律建立起来的,二是他是以一种人本主义的观点来建立世界的。这样,他的悲观主义世界观就是建立在一种主体客体两分的基础之上。意志世界和表象世界,事实上正是世界的主体和客体两方面,而人只是一种作为世界主体的一种被造物,也就是纯粹的客体。这样他所描绘的世界就不是以一种超越人性的观点所建立起来的,而只是从人性本身对世界所作的诠释。

此外对于早期的叔本华来说,一种更高维度的、关于物自体的知识是可能的,但随着他的年龄增长,他也慢慢变得康德式的了。在接触了印度哲学以后,他更倾向于透过一种神秘主义经验来通达关于物自体的知识,它不再是通过一种理智直观,而是通过某种所谓的顿悟。

[编辑] 影响和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形而上学和美学影响了哲学、艺术和心理学等诸多方面。被认为受到他影响的著名人物有

  • 哲学家尼采萨特维特根斯坦柏格森波普尔霍克海默
  •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
  • 作家托尔斯泰莫泊桑托马斯曼贝克特斯韦沃
  • 艺术家萧伯纳瓦格纳马勒
  • 诗人狄兰·托马斯博尔赫斯
  • 科学家爱因斯坦薛定谔达尔文

叔本华是少数维特根斯坦阅读并欣赏的哲学家之一。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曾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叔本华。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以叔本华的理论评宋词;还曾借助其理论发展了红学,成就颇高。

负面评价:恩格斯:叔本华哲学适合与用人浅薄思想,是由已过时的哲学的残渣杂凑而成。(《自然辩证法,467页) 鲁迅:提到叔本华私生活两件事:其一,他生前生活放荡,死后在其藏书夹页中发现了春药药方;其二,他曾打伤邻居,被判罚每年给邻居60塔拉作为补偿。邻居死后,他在日记里写道:“老妇死,重负释。”其实,叔本华出身富商家庭,从父亲那继承了三万塔拉的遗产,罚金根本不是什么“重负”。 罗素:叔本华是不真诚的。

[编辑] 主要著作

  • 1813年 Über die vierfache Wurzel des Satzes vom zureichenden Grunde《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 1816年 Über das Sehen und die Farben,《论视觉和颜色》
  • 1819年 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1836年 Über den Willen in der Natur,《论大自然的意志》
  • 1839年 Über die Freiheit des menschlichen Willens,《论意志的自由》
  • 1840年 Über die Grundlage der Moral,《论道德的基础》
  • 1851年 Parerga und Paralipomena,《附录与补遗》

[查看全文]
归Stebloom
【哲学·西方向·科普】客观唯心主义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2-8-2 13:42 编辑

客观唯心主义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它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这精神并不是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年—前347年),他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为“理念”;

中国南宋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1130年—1200年),他把这种精神称为 “理”;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1770年—1831年),他把这种精神称为“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

[查看全文]
归Stebloom
【哲学·西方向·科普】主观唯心主义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2-8-2 13:37 编辑

主观唯心主义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荒谬的唯我论,因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于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之中,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中国宋明时期的心学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有:

英国:贝克莱(1684年-1753年);

德国:费希特(1762年-1814年);

中国:孟轲(约前372年-289年)、王守仁(1472年-1528年)、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

[查看全文]
归Stebloom
【哲学·东方向·滔滔】我的哲学——你的哲学——你的人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2-8-2 13:17 编辑

能不光回答问题就不要光回答问题,

选择少一点的问题,将多一点最好

否则变成点名了啊`10`

哲学观也不一定要是书本上的,有定

义的哲学观,每个人的哲学观都不一

样,不要怕讲出来你所想的就好!

如果自己想回答的问题不在下面

自己想个问题回答也是可以的。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哲学世界。

就算你没有察觉。

前言:散币第一帖——主要是,大概再少点人气,就关门了罢。

`3`好吧,试试看能不能救活。回复者人工评分散币。

来者必散币,每人一次散币,灌水欢迎

普通回复:2;6;2

认真回复:4;12;4

超认真回复:8;24;8;1

无上限认真,则无上限手滑,在散币范围内`61`

每日总散币额:100;300;100

今日无加分,则明日加分,不会漏了anyone的

正文:

你的哲学观是什么?

你喜欢那种理论?或者你熟悉哪种理论?

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什么?你觉得它是什么含义?

你的人是怎样的?你希望别人怎么看你?你觉得别人怎么看你?

你做过梦吗?什么梦?你觉得是什么意思?`83`

你看过什么书最感人?然后你想到了什么?

你觉得生存的含义是什么?死亡呢?

后续:任意选择话题讨论,可多话题讨论`103`

只要参与都有奖品!

看你的了。版主今天还没有散过币呢!你懂的`89`

[查看全文]
归Stebloom
【哲学·西方向·科普】唯心主义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阿突 于 2012-8-2 13:39 编辑

唯心主义,即唯心论,又译作理念论,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

应该说,“理念论”比“唯心主义”翻译得更为准确,但后者已成为通用的词汇。现在学界将柏拉图形上实体的“eidos”(forms),称为“理型论”,用以区别观念论的观念(ideas),观念是由经验而来;但是柏拉图的理型,却不是由经验而来的;因此,“理型”会是比较适切的翻译。

唯心论秉持世界或现实如同精神或意识,都是根本的存在。唯心论直接相对于唯物论,后者认为世界的基本成分为物质,我们对世界之认识主要是通过物质,并将之视作为一种物质形式与过程。唯心论同时也反对现实主义的哲学观,后者认为在人类的认知中,我们对物体之理解与感知,与物体独立于我们心灵之外的实际存在是一致的。[1]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唯心论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实体论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的第二性,也就是说: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并认为可以区分为主观唯心论客观唯心论两种基本类型。

目录[隐藏]

  • 1 柏拉图的理念论
  • 2 唯心主义(理念论)与唯物主义(实体论)
  • 3 主张唯心论的重要哲学家
  • 4 相关主题
  • 5 参考资料

[编辑] 柏拉图的理念论主条目:理型论

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论,他认为存在着一个由形式和观念组成的客观而普遍可靠的实在世界,即所谓“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永恒不变的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在《国家篇》中柏拉图讲到一个寓言:一个犯人被锁在洞中,在洞口上面有类似木偶戏的表演,借洞口火光,其阴影投到洞壁上,这个犯人看到的只是这些阴影,等到犯人被释放,他才看到木偶,看到火光,才明白以前看到的只不过是这些东西的阴影,等爬出洞来,看到真正的事物,看到太阳,才知道以前所看到的木偶火光之类,只不过是对真正事物和太阳的摹仿。柏拉图在寓言中所说的真实事物和太阳,是对他的理念世界的比喻,而木偶火光之类,是对现实世界的比喻,他认为理念世界比现实世界更真实更完美。

[编辑] 唯心主义(理念论)与唯物主义(实体论)其实,理念论和实体论两者并无严格界限。因为,理念也是由特殊的物质——人的思维系统、乃至人类思想材料产生的,因此,也是物质的。而传统意义的物质主义中的物质并没有包括思想。这是不对的,是片面的。宇宙万物,就没有不是物质的。

因此,理念论,其实,仅仅是强调或突出人的思想的重要作用、乃至在一定条件下或范围内的决定作用而已。而实体论,也仅仅是强调除理念或思想之外的物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或范围内的决定作用而已。因此,唯物和唯心,仅仅是侧重强调物质的不同方面的决定作用而已,并非对立。

此外,在人类社会发展方面,没有理念的整合,其他物质条件的存在是不成系统的,是没有意义的。从这一点看,理念比非理念的物质更具有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即在人类社会发展方面,理念比非理念的物质更具有决定意义。在排除了人类的自然发展方面,理念论与实体论的区别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时已不存在人类特有的理念,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唯物主义和所谓的唯心主义,那时只有自然主义。

[编辑] 主张唯心论的重要哲学家柏克莱康德弗里斯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