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OOO
夏日大作战の国哲版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OOOOO 于 2014-7-14 16:46 编辑

开始吧#7169!

评分规则
小题目很简单啦
小题目的评分是一题7宅币
答对6道题额外奖励3宅贡
答对8道题额外奖励5宅贡
全部小题答对的额外奖励7宅贡
↑我真是把规则变得好复杂了
#13m

大题目吃糖规则:
答题字数要求100字以上(当然只要有理几句话出彩也有奖励
最低奖励10宅贡,技能点视答案质量发放@@15!!

如果要写附加题,为了发糖方便,可以分两贴回答
附加题可以不写,也可以任选一题,也可以都写么么哒_(┐「ε:)_
此贴禁水

☆小题目

这次的主题是《周易》
一下列除了周易卦象中的十个卦
请依次标明序号
回答出:
卦名内挂外挂名称
以及内外挂对应的事物名称

 

举个栗子:序号:否卦、坤下乾上、地下天上

求不要介意我的图啊_(:з」∠)_。。。

因为只有鼠标画起来真的很拙计好吗!!@@13!!
吾辈也是有认认真真从下画起的!!!
求来玩啊~~~~真的很简单啊~~~@xyy#

大题目
@@1!!第一题请从上面的小题中任选一卦试解其卦的意思
可结合卦辞、彖传等
解释卦象之意就好,不用再单独解释某爻的意思了_(┐「ε:)_

@@1!!第二题这是一道高冷的附加题_(:з」∠)_
谁打出来我就给技能点妥妥的_(┐「ε:)_
题目:前面举得例子已经说了,否卦是坤下乾上
而泰卦正相反,是乾下坤上
乾为天,有刚健之德,坤为地,有柔顺之德
那为何乾为下时是泰,而乾为上时是否?
”否极泰来“一词在卦象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任何与之相关的思考感想都可以说哦~~❤
@42#下面是自由作答时间
从卦象来解
然后引申一些例子道理blabla

[查看全文]
喵喵喵喵喵丶
[哲学]“科学凭什么是绝对正确的?”
展开Biu

搬运自我在知乎的回答。觉得可以作为一种哲学的思考模式的小例子。

让我们来细看这个问题:

  • 问题的形态之一:“凭什么说科学是绝对正确的?”——这个问题询问的对象是“我们凭什么”,指向一个划界的标准。那么这个问题的完成形态应是:是怎样的一种学科有权置身于终极意义/最高价值之中,科学是不是其中的一个学科,亦或是那唯一的学科?(通俗点说,为什么是科学而不是跳大神能占据这个“绝对正确”的高地。)——因为,只有我们知道怎样的一种学科可以称作绝对正确的,我们才能知道这样的一种学科能称为正确的。值得注意的还有对“绝对正确”的定义——尤其要注意其中“绝对”二字——这意味着,如果一种真理观仅仅是符合论/融贯论/真值论/冗余论的真理观,那么这种真理观就仍处于争议中,不能占据“绝对”的地位。所以在这个语境下的“绝对正确”,等效于终极意义最高价值。而但毫无疑问的是,一旦涉及意义或价值问题,科学就丧失了其垄断权。因为对于意义或价值的回答必定超出科学的范围。比如这一经典命题:“只有被证明的东西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对此,似乎科学提出了一个价值命题。但这只是假象,因为科学的语句只能是这样的:这个现象有效、这个现象被证明了、这个现象与假说不符合——科学语句是对事实的陈述,不应是对意义的描摹。因为意义或者价值不是合法的科学现象,换而言之,意义和价值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正如《逻辑哲学论》的命题6.41所言:世界的意义必定存在于世界之外。
  • 这个问题的第二种形式是——“科学凭什么是绝对正确的?”——这个问题问的是“科学凭什么”,其意图是探寻科学的根基,指向的是“何以可能”(这是一个康德式的问题)。依据前述的推论,以上问题的完成形态应该是“科学何以可能与最高价值/终极意义产生直接联系?”而这个问题又要求我们解答一个作为前设的问题,也就是,“科学能否与最高价值/终极意义产生直接联系?”。为什么?因为如果我们不知道“是否可能”,我们就不能知道“如何可能”。这个问题同样不是科学能回答的。因为在我看来,科学自身甚至不能回答自身何以可能的问题。

科学不能回答自身何以可能的问题,其核心在于以下的情况:我们如何能确定自己的认识能够准确无误地“切合”对象?换而言之,一种认识如何能确定自身与认识对象是否符合?而正如之前所言,如果我们不能知道这种认识与对象间的“符合”是否可能,那么我们同样不能知道这种“符合”何以可能。欠缺哲学训练的人会把这个问题划给生物学乃至脑科学,说这是脑器官接收眼器官的某种信号而后产生活动,然后表象出一个符合的图像BLABLA……这就是一种对问题的推移。不论生物学也好,脑科学也好,都面临着和科学一样的问题:我们甚至不能知道它们是否是可能的,怎么能拿来用呢?

甚至,我就问你,比如我眼前这个笔记本电脑吧——它怎么塞进我脑子里的?难道我要相信一个这么大的玩意能塞进我脑内的那个鳄梨色器官?或者说我脑内的那个器官能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偷偷的伸出我的脑袋去抓住这个电脑?对这个问题的一种普遍解释是,我们认识到的只是一个电脑影像在我眼-脑中的投射。而这又面临以下问题:这个表象和物自体凭什么是符合的?而针对表象的研究为什么能被断言是“真实”的?对于黑客帝国里的某人来说,在母体中的生活比现实世界“真实”的多,这种情况又怎么说?

精简一下来说是这样的:

我认为那个问题可以呈现出两种姿态,其一追问的是“科学与终极意义的关系”,这是一个关于“What”的问题,其二追问的是“科学何以可能与终极意义展开关系”,这是一个关于“How”的问题。然后我试图说明的是,针对第一个“what”的问题,科学不能说明自己与终极意义的关系,至少目前为止的科学不能,这是它的方法论决定的;针对第二个问题,我同样提出了我的看法,这个看法就是:“科学何以可能与终极价值产生关系”,包含在“科学自身何以可能”这个问题中,所以通过分析后者,可以为解答前者打开道路。

然后我的看法是,科学自身是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的。但这不代表这个问题是无法解答的,恰恰相反,康德和胡塞尔最后都在自己的语境下解答了“科学何以可能”这个问题。但就胡塞尔而言,最后的那一层是直观的而非证明的。

[查看全文]
喵喵喵喵喵丶
[现代哲学]海德格尔简单导论
展开Biu

搬运自我在知乎的回答。众所周知,海德格尔不伦作为先知也好神棍也好,都是现代哲学绕不开的山头,我个人对其学说较有好感,遂趁答题之际整理其学说思路如下。本文内不涉及对其某部著作的具体解读,只是针对其思想脉络泛泛而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总的来说,所有学科研究的东西大概可以被分为这几层:

  • 客体化、对象化的东西。
  • 普遍的、形式逻辑的东西。
  • 世界性的、生活世界的东西。
  • 前世界的东西、神秘之物。(我们叫它绝对领域好不好( ̄▽ ̄") )

其中1、2为“理论的东西”;3、4为“前理论的东西”。简单的说,研究的对象从4到1每往上一层,其形式就要僵死一点。

这四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 1以2为“动因”(Efficient Cause,这是个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概念),
  • 2以3为动因,
  • 3以4为动因。
  • 一个东西经由绝对领域演进到对象化、客体化之物,是“存在”固化为“存在者”的过程。

科学立足于第对象化之物,最多研究下普遍之物,对于前理论的东西,科学不屑一顾。

海德格尔的看法则明明白白地反其道而行之。怎么说呢,这或许有点取巧,但他的确认为哲学应该往起源的方向研究。也就是,哲学家最后应该直捣黄龙,研究存在而不是存在者。最后肯定就要追问到绝对领域啦。

按分析学派的看法就是,不光要继续跳大神,还要像广场舞那样跳,把大神跳出新意。( ̄▽ ̄")

海德格尔之前的哲学家大多都关注理论的领域领域,无意于追问前理论的领域。在这一点上,古希腊的哲学家比笛卡尔传统以来的哲学家好太多。胡塞尔从对认识的批判开始,最后到生活世界结束,也是从对象化之物到生活世界的一个过程。前期维特根斯坦触及到了绝对领域,后期维特根斯坦不了解,大概立足的还是生活世界。海德格尔的整本《存在与时间》,差不多是研究普遍之物如何从生活世界中诞生,然后稍微触及到了绝对领域。直到后期,海德格尔专注跳大神三十年,基本上就开始大谈特谈绝对领域了。

哲学史大概分两条线路,其一是本质主义的,其二是实存主义/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us)的。

本质主义大概从柏拉图开始。直到现在的分析哲学,都是继承这个传统的。简单的说,其价值取向是:本质的东西比具体的东西好。

实存主义传统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有些实存主义指向了神学,有些实存主义则没有。奥古斯丁-埃克哈特-克尔凯郭尔,这些人的实存主义指向了上帝。尼采-海德格尔-雅斯贝斯-萨特,这些人则没有。

本质主义立足于本质和普遍性,而实存主义强调个体性。按柏拉图的说法,作为理念的人才是完美的,才是哲学家应该关注的。这在某些方面就有点可怕了:那我作为一个人,明显不是理念的人。那我的存在是不是无关紧要了?任何一个人的存在是不是无关紧要了?——因为即使我们这些个体不再存在了,作为本质的理念的人还依然存在。

但亚里士多德会反唇相讥:如果没有个体的人,人的本质从何而来?这下个体性一下重要了起来——普遍性居然要根据个体性来获得自己的存在了。

翻身农奴把歌唱。这就是实存主义的开端。

对于二者的差异,再举个我老师爱举的例子来说明:

本质主义-存在论的思考方式是这样的——我要先是个人,然后我才能是个好人

而实存主义-神学的思考方式是这样的——我要先是个好人,然后我才能是个人

这想要说明的是,实存主义强调个体如何在生存活动中实现自身。在此基础上,对比本质主义的单一化、固化的倾向,实存主义同时强调个体向着未来的开放,说白了,强调个体的丰富多彩的可能性。

这也就是萨特还是海德格尔说的“存在先于本质”。

下面来关注一下二者的目的。不论是实存主义还是本质主义,最后要追问的都是一个超越/先验的东西。总的来说是这样的:

  • 本质主义追问的是“是什么”(What)的问题,问的是“存在者作为存在者一般地是什么”,指向一个普遍的、本质的先验之物,其解答一般是存在论(ontology)的。
  • 实存主义追问的是“如何”(How)的问题,问的是“最高之物、终极之物是什么”,指向一个神性的超越之物,其解答一般是神学的。

而海德格尔呢,一反以往的传统,他的实存哲学最后指向的是一个普遍的“生存结构”,乃至于最后把人的生存归结为时间性。这生存结构或时间性,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共相”,一种“普遍之物”。

这说明海德格尔的实存主义最后指向了存在论而不是克尔凯郭尔式的神学,这是一个很有创新性的做法,并且他成功了。《存在与时间》做的就是这个事。

==========================前后期分割线=======================

对前期海德格尔及其前期代表作《存在与时间》的评论简单如上。其书的内容,如有兴趣我可以另开长文讲讲个人见解,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至于中后期海德格尔,我也没读多少,大概只能凭上课的印象讲一讲。

这里按照老师的讲法,加上自己的理解,可以把海德格尔分三个时期:

  • 前期,核心议题是”此在与存在的关系“
  • 中期,核心议题是”真理和诗思”
  • 后期,核心议题是”本有和神思”

前面已经说过,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应该研究处于绝对领域的存在,而不是研究已经固化为理论、对象的存在者。说白了,哲学的身价应该高一些。

但后来他又觉得,哲学这个词现在已经变味了,被很多其他的学科喧宾夺主了,所以干脆连哲学二字都不用了。哲学——比如像我现在做的这种行为——作为一种已经濒临僵死的思考模式,必须要被更宽广,更自由的“诗-思”来取代。

在海德格尔晚年,德国的《明镜》杂志对他有个采访。这里摘抄两段如下:

海德格尔:今天各种科学已经接管了迄今为止哲学的任务。……哲学消散在几种特殊科学中了:心理学、逻辑学、政治学。

《明镜》记者:那么现在谁占据了哲学的地位呢?

海德格尔:控制论。

这一段话很简要地说明了海德格尔的思想转变:在前期的《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考察了一种由上手用具/工具组建构成的周遭世界,在现在已经必然地下堕为纯粹的技术世界。技术以一种”格置“(Gestell)组织着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同时也已这种方式重构着世界。这使世界丧失了其他多种可能具有的意义。技术的本质,也就是”格置“,使得一种精确计量的理解方式压倒了其他的理解方式(如《世界图像的时代》里揭示的那种以图像来理解世界的方式),世界丧失了其他的可能的意义。

世界要完蛋啦!

海德格尔在后期要做的其实是这样的一种努力:哲学是否还能担当起在历史上曾经的职责,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揭示出人类或世界应该走的道路,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或多或少的拯救世界?

你没看错,确实是拯救世界。

海德格尔的方式是这样的。他通过训诂,得出”真理“这个词在思想史上的演变历史。从而得出结论:真理的原义经过长时间的误用,已经从其原来的意义——去蔽——下堕成为简单的符合论。这是从柏拉图开始的,而其完成体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模式。说到这里,也无怪乎很多科学主义者会谩骂海德格尔:说我们是劣等的,何其无知,何其可恶,何其跳大神?

但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事实就是如此。

真理的发生方式有两种:

其一,发生为存在之真理;

其二,发生为存在者之真理,科学、技术是这种真理的发生形式,明显在价值上逊于前者。

怎么,不能理解?让我举个例子。

当你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向妹子表达爱意的时刻。这个时候,摆在你面前的可能会有两种选择。

一是把心中的所有东西赤裸裸地倾吐出来。我爱你,爱死你了,每天入睡前都想着你撸管。

——这说的确实是大实话,但总觉得有点不对头。这对应存在者之真理的发生方式。

二是,欲言又止,二人眼波流转,你侬我侬,但是万事尽在不言中。

——这是存在之真理的一种形态,一种遮蔽的形态。

可能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像夏目漱石那样——你说了句什么,但说出来的不是赤裸裸的东西,而是说了句看似不着边际的话,”今晚夜色很美“。但要表达的东西都充盈在这句话里了。

——这也是存在之真理的形态。不过它略有别于前者,是以开显的方式发生的。也就是说,存在之真理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显,是去蔽;二是隐,是遮蔽。这可以对应阴和阳来理解。

而或显或隐的存在之真理,其发生的方式又有四种:

  • 诗(艺术)
  • 思(哲学)
  • 建国(政治)
  • 牺牲(宗教)

所以,对确定性的追求,对真相的压榨,都降格成了次等的真理发生方式。相对自己前期的思想,海德格尔越来越认识到”知其白,守其黑“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遮蔽作为真理的发生方式之一,其实与去蔽是同等重要的。

马尔库塞有本书,叫《单向度的人》,简单的说就是要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在资本-工具理性-全球化-技术等等要素的作用下,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单向度的社会,亦即,人的可能性,世界的可能性,可能拥有的意义,都被压榨得只剩下一个出路;至于其他的可能性,都被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抹杀了。

普遍的平庸和平庸的普遍,这就是这个时代。马尔库塞对这样的现状是持悲观态度的。但是他的老师海德格尔还在垂死挣扎。

我们可以看看后期海德格尔对”世界“的认识。

在前面说过,海德格尔在《存在于时间》中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此在与世界的关系。此在被规定为在世界中存在的存在者,亦即,是与世界不可分割的。此在通过上手工具的因缘牵连构建起自己的生活世界。海德格尔在这里的基本意思是:理论上的“世界”要以这里讨论的“生活世界”为基础。

但到后期,他觉得这样一种生活世界的讨论还没有取得想象中能达到的深度。为了对抗技术对这个世界的统治,必须要还要再深入一层,讨论“生活世界”的基础和动因。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晚期他越来越神叨叨的原因。

在后期,他甚至认为“生活世界”都太僵死了。于是海公公天元突破,继续往下挖,提出了一种世界应有的意义构成形式。这被他称作”天、地、神、人的四相圆舞”。

  • 天:日月运行,季节更迭,群星闪烁
  • 地:承受筑造,果实滋长,庇护生命
  • 神:神秘之物隐而不显的运作
  • 人:终有一死者

这四者在游戏中交互辉映,成为一个“四化的整体”。其中的一方都会折射出其他三方,四而一,一而四。

其中,人从前期的《存在与时间》里的中心位置,退居到了四相的一端。只有人能面对死亡,承担死亡的后果,并以死亡的代价折射出一种意义。人不应该是占有者,也不应该是主宰者,人只是逗留于这个世界,居留于此,然后守护着其他的三者,守护着这个世界。

按海德格尔本人的说法,“四化”作为世界之世界化,是不能按照理性思维的模式去认识的。这很像禅宗说的了,言似一物即不中。但我觉得还是可以说的。这四相,其实指的是世界意义的四种发生向度。至少我理解如此。

不过即使到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海德格尔要努力做的是什么。他在与一种自欧洲发源的思维模式做斗争,力图为非理性的,神秘的东西争取到应有的位置。这在某种程度上类似康德在一百多年前所做的:为科学奠基,同时为信仰划出地盘。

[查看全文]
路西.菲尔
论儒家文化中的自豪感
展开Biu

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似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当代公众面前,许多人也开始进行例如汉服运动地形式来争取改变公众看法。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一种上等人和下等人的社会文化,即以士为代表的上等人,和以平民为代表的下等人。

那么这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努力成为上等人的文化。而要复兴这个文化有一个,也是最基础的前提,人们要承认世界上是有下等人的。

隋唐之前,上等人就是士族,下等人就是庶族。虽然隋唐已有科举制度,但真正称为选拔政府官员的唯一途径还是在宋代以后。宋代因程朱理学的发展,让儒家思想占据了哲学的主流地位。而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让文化考试成为原则上做官的唯一途径。“学而优则仕”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开始成为读书人信奉的格言。反过来说,政府官员也必须是饱读儒家诗书经典的文化人。这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了“士大夫”群体必然是一个精英知识分子阶层.

而下等人仍然就是路有冻死骨的庶族,实际上的庶族除了吃糠咽菜,受尽折磨外,很少有人可以享受文化教育的。虽有“十年寒窗苦,一朝状员郎的”,但更多的仍然是为士族服务。

总的说来,上等人就是士族,就是那些有爵位的,有社会地位的人,死了要发讣告,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人,也被叫做君子。而下等人就是每天忙忙活活挣钱供房养家的,所谓“升斗小民”,也就是小人。注意这里的君子和小人不是道德意义上的,而是社会阶层等级意义上的。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是比小人有更高追求。要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才能泰而不骄,者是上等人有的精神追求。如今,聊天时询问些薪金、家境问题,以此作为行为之参考,这样的人不是上等人。“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说的就是刘备这样的人是不会询问房产地价的,哪怕穷困潦倒卖草鞋,心思也是于国家大事。

而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也是区分了上等人与下等人,因为上等人是追求精神的礼义之辈,不能用对下等人的一套去威逼利诱,刑讯逼供更加不适。于是,有问题就直接问,上等人一般不说谎。而下等人意志不坚定,还容易说谎,所以得威逼利诱。

其实,最初上等人与下等人的划分是以经济和政治地位为标杆的。但是经过孔子的理论,上等人的判断标准就变成了精神生活了。于是许多没有经济实力的读书人,认为只要在精神上满足了上等人的规范,那么就可以自称上等人了。而随着科举的兴起,这种想法也得到了中央与民间的认可。

所以,读书人自带着一种自豪感。自豪感,通过比较出来的。古时的特点就是识字之人少,而读书人辱骂另一个读书人,喜欢说有辱斯文、斯文扫地这些词。是因为斯文是区分上等人与下等人的标志。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读书人的骄傲。读过书就自觉从升斗小民之中脱颖而出,而且属于鹤立鸡群。所以,读书人宁愿受骗上当也不愿意为了升斗之米去讨价还价。

如果整个儒学文化可以精简,那就是我是上等人,你们是下等人。读书人学习之时会逐渐知觉周围不读书的老百姓是下等人;等他长大做官之后就会把朝廷里那些只知道逐利的同僚归为下等人;而当他处理对外关系的时候,第一原则则是“华夷之辨”:中国人是上等人,外国人都是下等人。因为中国人知道礼义,学过上等人才能学的文化。

所以儒家文化存在的基础,就是有下等人广泛存在的基础。而一个社会中没有下等人的时候,便没有了对比,那么上等人也就没有了自豪感。而自豪感是人们愿意实践这一套上等人精神标准的根本动力。

欧洲贵族也讲究上等人要有精神追求的。据说二战中贵族参战的死亡率远远高于平民士兵,这就是一种上等人的精神。这种精神的背后正是“我是上等人,我的精神追求高于其他士兵,所以最危险的任务我必须上”,而因由就是自豪感。不过欧洲没有科举制度,这种上等人精神追求的文化并没有像中国儒学一样普及。而中国历史上没有发生欧洲这样的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可能就因为中国这个上等人阶层不屑于经商。

不过儒家这一套跟人人平等是矛盾的,总不能告诉学生,你要像劳动人民学习,但是你要做的是一个上等人。而现代中国似乎也越来越没有什么道德追求了,这也是传统儒学已经不适合现代中国了。

而当今中国的思想教育,从学生时的“三好学生”到“八荣八耻”或者说“中国梦”,从这些教条的语言上看,找不出任何贵族气质,简单粗俗。不说文字粗俗,就论读书人对于那种初中时挂在墙上的条款、宣言也不感兴趣。就算做到了每次早操戴红领巾,过马路看红绿灯又有什么自豪感。反之,能安然的超速驾驶反而更能彰显一个人的身份与个性。

现在的这些条款、宣言就是思想教育中的底线,但是法律才应该是关于底线的,道德应该是关于怎么获得自豪感的。如果雷锋这样的行为标杆和侠盗佐罗之间,民众更喜欢谁?那自然是敢于挑战现实底线的更能成为英雄。而道德教化的关键,不是怎么杜绝人们做坏事,而是教别人怎么做好事,让人感觉超然的好事。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有下等人广泛存在的基础,要找到大量下等人来作为陪衬和鄙视的对象。有比较才能有超然的自豪感。一方面说每一个小人物都有值得参考学习的地方,甚至把斤斤计较和投机钻营都当成光辉形象宣传,一方面却大声疾呼重建传统文化,这肯定不行。不敢光明正大地鄙视下等人,怎么能做一个稳稳当当的上等人呢。

中国儒家文化的性质如此,而这个性质好与不好,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也无法得知。而我们这个能从各个方面从他人身上发掘出来人性光辉的时代,怕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去不复返,而传统文化带来的自豪感也没有根基。

[查看全文]
虹why
哲学课期末要求读五篇文章,求推荐
展开Biu

这学期选修了《西方哲学智慧》一课,期末要求读五篇哲学著作或者文章,写一篇2500字以上的论文。

五篇文章,我只决定了一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所以希望大家可以再推荐一些不是特别长的哲学作品

谢谢

[查看全文]
OOOOO
南朝永明体简要介绍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OOOOO 于 2014-4-24 13:49 编辑

[postbg]bg10.png[/postbg]

  •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出现了大批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论著(《文心雕龙》、《诗品》等等),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自觉出现的时代。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这个时期里,出现了近体诗,也是后代律诗的雏形。。。。。总之这些你们在好点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都能看到啦_(:з」∠)_。
  • 然后在南朝的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了一种新体诗,没错,这就是永明体#6975!。
  • 恩好的首先按照一般的步骤来讲,我们来探讨一下它兴起的原因

  • 我简要分一下吧,大概有三点吧@@33!!。。。

  • 音韵学发展
  • 诗歌自身发展
  • 统治阶级的重视

音韵学的发展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 就在这个时候,没错,不是前面的时候也不是后面的时候,就在魏晋南北朝,四声华丽丽出现了!!!
  • 没错!!!就是平上去入这四声,于是才有后面SHE唱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是七言律诗的一个基本句式)
  • 因为汉末呢反切注音发明了,然后各种韵书也应运而生了(酱 子亮切,自己感觉感觉吧@@18!!音韵学什么的不在吾辈能力范畴之内啊)
  • 然后还有佛教传入,很多人翻译佛经呢,就促进了四声的产生(陈寅恪先生的《四声三问》认为就是佛教传入促成了四声的产生,不过吾辈还是觉得这必定是自己人发现的吧哈哈哈哈哈@@35!!)
  • 在此基础上,声律论就产生了。必须要提到写了《四声谱》的沈约,就是这个人!@@17!!以及他的一批小伙伴们,将声律自觉的运用到了诗歌创作中了。

诗歌自身啊。。。

  • 大概就是以前的诗歌都是入乐的,都说乐府诗歌嘛_(:з」∠)_。。都是可以唱出来的哟@@25!!小曲儿唱着诗歌就出来了哟
  • 然后咧,这个天然无污染的诗歌都是木有什么声律上的制约的喵~你念起来感觉还蛮押韵是诗人无意识的遵守了这种自然的文字和谐韵律
  • 但是咧,后来很多诗就不必入乐了,成为了徒歌这样的话干巴巴念起来就没有唱出来好听了呢@@14!!所以这就要求创作诗歌的同时要给予它一些韵律美,于是就这种韵律的规律之后就成为必需品了

统治阶级这块是在是非常神奇

  • 到南朝宋齐梁陈这几代统治者都非常非常喜欢文学,不仅自己喜欢,自己的儿子辈孙子辈都喜欢,还争相招揽文士,经常和文士们讨论诗歌,这样就出现了非常非常多的以某一皇室权贵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 永明体的主要诗人呢,就是竟陵王萧子良的文学集团里面的。
  • 然后世人将里面最有名的人呢称为竟陵八友: 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 萧衍应该大家都略有耳闻,他就是后来的梁武帝,那个大兴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形容他在位时候佛教兴盛的场景
  • 撸主后来在查汉传佛教什么时候有吃素的传统的时候就追溯到了这位神奇的皇帝的一纸诏书。
  • 这个皇帝不仅喜欢佛教,并且十分钟爱文学,年轻的时候还是竟陵八友里面的,后来自己当皇帝之后,又和儿子组成了一个新的文学集团,撸主觉得这算是永明体发展的后续,这个新的文学集团中有很多都是以前萧子良文学集团中的文士,比如沈约等。而梁武帝的儿子萧统就是昭明太子,大家也应该耳熟吧,就是编《昭明文选》的@@32!!。
  • 吾辈对这个年纪轻轻就极富才华但是又英年早逝的太子很有好感@@5!!忍不住多说两句,但是百度上他的画像实在是太!丑!了!!!!
  • 总之这个时期文学兴盛大概是自上而下的,有种全民风尚的赶脚啊~~

然后我们来到永明体的特点

就是讲声律啊~~~~~~

沈约总结出了“四声八病”,即文人五言诗中应该避免的一些声律上的规范

八病:1.平头:第一、二字与第六、七字(下句第一、二字)声调相同。

   2.上尾:第五字(出句最后一字)与第十字(对句最后一字)声调相同。

   3.蜂腰:五言诗一句内第二字与第四字的声调不能相同;或第二字与第四字不能同是浊音声母而第三字是清音声母

4.鹤膝:第一句和第三句末尾字同声

   5.大韵:两句之内有与韵脚同一韵部的字

   6.小韵:两句各句之间有同属一个韵部的字

   7.旁纽:两句各字同声母

   8.正纽:两句内杂用声母、韵母相同的四声各字

这个我直接网上摘的,如果有学音韵学可以进一步解释纠正的话欢迎【我音韵学比较差= =。。。或者像进一步了解的可以留言回复

总之永明体的一套规范是在是相当繁琐,,,就算知道当时的人也没办法做到完美所以后世多对永明体持批评态度,主要它因声律制约了行文,太注重形式对偶声律那些@@31!!

就这样愉快的结束吧@@33!!。。。懒得写了。。。

[查看全文]
钟亦城
【哲学入门】《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20~25
展开Biu

1~10 https://www.gn00.com/t-111176-1-4.html

11~15 https://www.gn00.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8421

16~19 https://www.gn00.com/t-226038-1-4.html

苏菲的世界 笔记二十

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原意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十七世纪被称为巴洛克时期正是因为其对照鲜明的艺术形式,以及在种种矛盾对比中呈现的张力。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相对平实和谐。十七世纪是浮华的、是矫饰的、是夸张的,许多人延续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乐观,而繁复的锦缎包裹的是骷髅深陷的眼窝,也有人意识到美好的易逝与世事的无常。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一面是纵情的自我表达,一面是退隐的避世苦修。当时有两句流行的拉丁谚语,一句是carpediem,把握今天,另一句则是memento mori,不要忘记你将会死亡。

巴洛克时期充满了政治的冲突。基督新教与天主教间的矛盾,以及政权的争夺引发了当时最惨烈的“三十年战争”,一六一八年到一64八年的一连串战役卷入了欧洲大部分地区,德国深受其害,法国通过战争逐渐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当时阶级差距巨大,路易十四下令修建凡尔赛宫,而法国市民过着贫困的生活——财富建立在权力之上。巴洛克时期的建筑在屋角和缝隙上有许多细节装饰,与之对应的,政治充斥着阴谋和暗杀。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于一七九二年在一座歌剧院的化妆舞会中遇刺。瑞典的巴洛克时期随着他的遇刺而结束。和百年前路易十四的统治相似,古斯塔夫时代的政治开始过渡到“开明专制”。古斯塔夫三世爱慕虚荣,崇尚所有法国仪式和礼节,喜爱戏剧并因此而死。

巴洛克时期的戏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生活的象征——“人生如戏”。巴洛克时期诞生了现代戏剧,包括各种布景和舞台机关。演员在舞台上创造一种假象, 来显示戏剧这假象本身,以此作为整个人生的缩影。它所呈现的,可以是骄纵者的失败,也可以是人类的软弱。莎士比亚横跨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在一六〇〇年写成了他最伟大的几出剧作。莎士比亚的剧本里多处提到人生如戏:

世界是一座舞台,

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演员:

有上场的时候,也有下场的时候;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扮演着好几种角色。

——《皆大欢喜》

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高谈阔步的可怜演员,无声无息地悄然退下;

这只是一个傻子说的故事,说得慷慨激扬,

却无意义。

——《麦克白》

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the question.莎士比亚最著名的这句台词来自《哈姆雷特》,他时常想到生命的短暂。今天在世上到处行走的众人,明日就死去,消失。

莎士比亚:

我们的本质原来也和梦一般,

短短的一生

就在睡梦中度过……

除了把生命比作舞台,巴洛克时期也有人将之比作梦境。西班牙剧作家卡德隆于一六〇〇年出生,他写的《人生如梦》中有这样的台词:“生命是什么?是疯狂。生命是什么?是幻象、是影子、是虚构之物。生命中至美至善者亦微不足道,因为生命只是一场梦境……”卡德隆借用了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中的主题。作为巴洛克时期过渡到开明时期的重要人物,北欧大作家侯柏格又从卡德隆处借用了这个主题,写了剧本《杰普大梦》。在壕沟中睡着的杰普,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男爵的床上。他以为贫困的农场工人身份是他所梦。他再次睡着之后被人抬回壕沟,醒了就以为刚才只是梦见自己躺在男爵床上。更早之前,有庄周梦蝶。

巴洛克时期的文学作品一面描写今生与人世的现实生活,一面描写来世与天界的虚幻情景,好比柏拉图将宇宙分为感官和理型的世界。挪威天才诗人达斯(一64七~一七〇七年)写道, “上帝仍为上帝,即便天地洪荒;上帝仍为上帝,纵使人人皆亡。” 强调只有上帝永恒不变的同时,他在同一首赞美诗中也描写挪威北部的乡村生活。巴洛克时期的哲学,充满强烈冲突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并存。理性主义认为生命本身具有一种崇高的特质,理性是知识的来源并且高于、独立于感官感知。而经验主义相信人天生是一张白纸,通过感官获得经验,归纳演绎后得到知识。

十七世纪受到新科学的影响,唯物主义日益盛行。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相信物质分子组成了自然界所有的现象,人的意识(灵魂)也是由大脑中微小分子的运动产生的。牛顿证明了整个宇宙存在普适的法则,理论上数学可以精确地计算所有自然界的变化,这些促成了机械论的世界观的形成——整个世界是一部巨大的机器。

“机械论的”(mechanic)这个词来自希腊文“机器”(mechane),虽然霍布斯或牛顿都认为机械论对他们的信仰没有抵触,但十八、十九世纪的唯物主义者就不这样想了。十八世纪法国物理学家、哲学家拉美特利写了《人是机器》一书,他认为就如同人腿部有肌肉用来行走,大脑也有“肌肉”用来思考。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表达了“决定论”的观点:如果在某个时刻能知道所有物质分子的状态,那就能知道任何事情,包括过去和未来。所有的事情的发生与否都是命中注定的。十九世纪德国唯物主义者宣称,思想和大脑就像尿液和肾脏、胆汁和肝脏的关系。他们认为世间没有自由意志,一切事物都是机械过程的产物,包括思想和梦境。然而十七世纪哲学家莱布尼兹指出:物质可以不断被分割成更小的单位,但灵魂不行,这正是物质与精神的不同之处。

2013/3/30

苏菲的世界 笔记二十一

笛卡尔(一五九六~一六五〇年)

笛卡尔在年轻时便决定到欧洲各地游历,从军打仗并客居中欧各地,在巴黎住了几年后于一六二九年前往荷兰,在荷兰居住了近二十年撰写哲学书籍。一64九年应克里斯蒂娜皇后邀请,笛卡尔前往瑞典。但他在这片熊、冰雪与岩石的土地上患上了肺炎,在一六五〇年的冬天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苏格拉底、柏拉图、圣奥古斯丁和笛卡尔都是典型的理性主义者,相信真正的知识只能通过理性获得。广泛研究后,笛卡尔认为古籍的记载与感官的知觉并不能全信,中世纪以来的哲学不一定可靠,于是他开始创立一套从基础开始、试图解释所有重要哲学性问题的哲学体系。笛卡尔是第一个整理并综合各种新思想,使之条理分明的人,开创了后世各种重要哲学的研究课题,被称为现代哲学之父。真正的知识、灵与肉的关系这两大他最感兴趣的问题,成为之后一百五十年哲学家争论的主要内容。

新的自然科学已经发展出精确描述自然界现象的方法,笛卡尔在《方法论》中提出,哲学家必须使用特定的方法解决哲学问题。笛卡尔希望用数学方法来进行哲学思考,数学计算、证明所用到的理性比感官更为可靠。一个复杂的问题要尽可能地细分成许多不同的因素,从最简单的概念出发,并时刻列举、控制各种因素以保证没有任何遗漏,由最简单的到最复杂的,斟酌与衡量每一种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结论。只有这样才能明确地知道某事是真实的,否则就不能认定为真。笛卡尔的目标是对于生命的本质获得某种确定的答案。

在笛卡尔所处的时代,许多人全然怀疑,认为人应该接受自己的一无所知。笛卡尔并不认为怀疑一切事物是合理的,但他以为,怀疑一切事物在原则上是可能的。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之前,怀疑是为了挣脱前人理论的影响。笛卡尔希望他所构建的新思想体系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他不仅怀疑前人的理论,甚至认为感官也不能信任。感官可能会带来误导。做梦时人们以为自己身处于真实世界中,清醒时的感觉和做梦时的没有什么区别。梦与醒的状态就不一定有分别,人不能确定自己的生命是不是一场梦。他最终怀疑每件事物。

笛卡尔设法从这个零点出发:他怀疑每一件事物,而这正是他唯一能够确定的事情。他怀疑这件事必定是真实的。他怀疑时是在思考,他在思考,因此他必定是个会思考的存在。“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 sum)这具有一种直观的确定性。笛卡尔不仅觉察到自己是一个会思考的“我”,还发现这个会思考的“我”比感官所观察到的物质世界更为真实。之后他开始用同样直观的确定性来察知其他事物。

笛卡尔相信,依理性看来越明显的事,其存在就愈加可以肯定。他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完美的实体,但如果这个概念来自一个并不完美的人,这个实体就不完美了;因此这个概念必定来自那个完美实体本身,即上帝。就如同一个会思考的存在者必定存在,对笛卡尔而言,上帝的存在是一个明显的事实。“存在”是完美实体达成完美最重要的特质。上帝的概念是与生俱来的,“就像工匠在他的作品上打上记号”。

外在现实世界的概念可能都是幻象,但外在现实世界的数学特质可以用理性察知,长度可以测量,“量”的特性对于理性来说显而易见,而颜色、气味、味道等“质”的特性,关系到感官经验,因此不足以描述外在的真实世界。理智认知的事物一定会与现实世界相符,因为一个完美的上帝不会欺骗我们,“上帝可以保证”。

笛卡尔发现了三件事:一、人是会思考的生物。二、上帝是存在的。三、宇宙有一个外在的真实世界。

在几乎所有的欧洲语言中,灵魂(soul)的原意是“气息”,精神(spirit)的原意是“呼吸”。十七世纪前,人们普遍将灵魂视为所有生物中遍布的“生命原理”。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生物体中无所不在的生命因素(life principle),不能与肉体分离。直到十七世纪,哲学家提出灵魂和肉体应有所区分。所有物质,包括动物和人的身体,都被看作一种机械过程。但灵魂并不是这个机器的一部分。笛卡尔宣称宇宙间有两种不同形式的真实世界(实体)。一种实体是思想(灵魂),另一种是物质(扩延,extension)。灵魂纯属于意识,不占空间,不能被分解为更小的单位;而物质占据空间,可以分解为更小的单位,但没有意识。两种本体都来自上帝,只有上帝是独立存在的。灵魂与物质间没有接触,互不受彼此影响。

笛卡尔被称为二元论者。他认为只有人才有灵魂,动物则完全属于物质世界,它们的生命与行为都是机械化的,就好像一种复杂的机械装置。他对于物质世界采取十足的机械论的观点,就像是一个唯物论者。人是一种二元的存在物,既会思考,也占空间;既有灵魂,也有物质的身体。如果动物也有思想,这种二分法也同样适用。身体必须遵守一套法则,而灵魂独立运作,理智思考在灵魂中不受物质世界左右。

灵魂与身体时常相互作用。笛卡尔相信灵魂在身体中透过“松果腺”与大脑连结。或许灵魂会时常受到身体感觉和冲动的影响,但也能挣脱这种原始冲动的控制,超脱身体的需求,目标是让理性获得掌控。看来灵魂比身体高尚,身体会衰老颓败,但理性不会老化。对笛卡尔来说,理性事实上就是灵魂。

2013/9/4

苏菲的世界 笔记二十二

斯宾诺莎(一六三二~一六七七年)

斯宾诺莎是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犹太人,由于其学说难以被基督教和犹太教接受,他被逐出教会。甚至家人也和他断绝关系,以散布异端邪说为由剥夺了他的继承权。之后他隐居研修哲学,磨镜片为生。

斯宾诺莎是对圣经进行历史性批判的第一人。他否认整本圣经都是上帝启示的结果,必须考虑到它所撰写的年代。如果批判性地阅读圣经,就会发现若干经文中的矛盾之处。新约代表了耶稣——上帝的代言人,其教诲表示基督教已脱离正统的犹太教。耶稣宣扬理性的宗教,强调爱甚于一切,爱包括上帝的爱和人类的爱。然而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流传都只剩下了严格的教条和外在的仪式。斯宾诺莎因为批评宗教受到迫害,而他推崇言论自由和宗教上的宽容。

斯宾诺莎最重要的著作是《几何伦理学》(Ethics Geometrically Deomonstrated)。在现代,伦理学多为教导人们合乎道德准则,带有自我主义的意味。而在哲学上伦理学研究的是善良生活需要怎样的道德行为,它还包括生活的艺术。笛卡尔曾希望将数学方法用在哲学性思考中,进行绝对合乎逻辑的推理。斯宾诺莎秉承了理性主义的传统,试图以术语或公式的几何方法,用伦理学显示人类的生命遵守大自然的普遍法则。

实体可以理解为事物的本质,笛卡尔认为世间有思想和扩延两种实体。而斯宾诺莎是一元论者,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笛卡尔指出上帝独立存在,斯宾诺莎认为上帝和自然或其造物是一体的。这里的自然同时包括了思想和扩延,这是人类仅能辨别的上帝的两种特质,属性,或是其存在的证明。而上帝的属性可能无穷无尽,并不止这两种。实体、上帝、或自然以各种不同的模态来表现思想或扩延属性,一朵花是扩延属性的模态,而描写这朵花的诗则是思想属性的模态。

斯宾诺莎说上帝不是一切,一切都在上帝之中。他是一个泛神论者。所有的物质和事件的发生都是上帝或自然的表现形式,人的每一种思绪也都是上帝或自然的思绪。万事万物都是一体的,宇宙间只有一个上帝,一个自然,一个实体。人所参与的行为同时是某种浩淼存在的表现,自然通过人来思考或移动。人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移动手指,然而手指只能遵循其本质移动,它不能脱离人的手在地上跳舞。人在生命的结构中占据了一席,但人也是上帝的一根手指。

可以说人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由上帝决定的,或者说是由自然法则决定的。上帝(自然法则)是每一件事的内在因,上帝透过自然法则发言,并只能以这种方式。傀儡师通过拉动所有绳子来操纵他的木偶,他是木偶做出动作的外在因。上帝主宰世界的方式和傀儡师不同,自然法则作为内在的原因,展示了物质世界每件事发生的必要性。斯宾诺莎同斯多葛学派类似,采取了决定论者的观点。因此他的道德观认为人不应被感情冲昏头脑,遇到各种情况要坚忍卓绝。只有挣脱自我感觉和冲动的束缚,才能获得满足和快乐。

人是没有自由意志的。三万年前的石器时代,莱茵河谷住了一个男孩,他长大后用矛射杀野兽,爱上一个女子结婚生子,崇奉他们部落的神。这些事难道都是他自己决定的吗?想想非洲的一只狮子,它作为一只肉食野兽攻击跛脚的羚羊,它难道能自己决定吃素吗?虽然狮子是动物,不是一个具有自由心智的自由人,但人和狮子一样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都遵循自己的天性——自然法则。

一个新生的婴儿,她哭叫,没奶喝时吮吸手指;两岁时,她跑来跑去,指着四周每一样东西;三岁时,她缠着妈妈叽里呱啦说个不停;四岁时,她突然变得怕黑。她有所谓的自由吗?十五岁时,她开始在镜子前留意自己的容貌,这难道就是她开始为自己做决定的时候吗?她真的能够随心所欲地做事吗?她是人,同时依据自然法则而活。她自己并不了解这点,因为她所做的每一件事背后都有许多复杂的理由。

在一个花园中有两棵同样年纪的树,一棵在充满阳光、土壤肥沃、水分充足的地方生长,另一颗埋没在贫瘠的阴暗角落里。前者拥有着最佳的生长条件,会生长得更为茂盛,结出更多的果实。斯宾诺莎认为第一棵树是自由的,它有充分的自由去发展先天的能力。但一棵苹果树不可能长出桃子或李子。人同样适用,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可能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制约,当人能自由发展自身固有的能力时才活得像一个自由的人。但无论如何人依旧受到内在潜能和外在机会的左右。

世间只有一种存在完全自主,充分自由,那就是上帝(自然)。只有上帝(自然)能表现这种自由,这种非偶然的过程。人能争取自由,去除去外在的束缚,却永不可能获得自由意志。人不能控制体内活动的发生,这是扩延属性的一个模态;人也不能选择自己的思想。人没有自由的灵魂,他的灵魂或多或少被囚禁在一个类似机器的身体里。人的野心和欲望之类的冲动使其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如果认识到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人便可以凭直觉理解整个大自然,清楚地领悟到每一件事都有关联,每一件事都是一体的,以全然接纳来理解世间万物。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以永恒的观点来看待每一件事物。(Sub specie aeternitatis)每个人在人世间的生活都只是大自然生命中很小的一个部分,是整个浩瀚宇宙的一部分。在整个自然和宇宙里,在无穷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里,三万年前的男孩曾是这个无尽汪洋的一个小小涟漪,而三万年后的你也是自然生命中的一小部分。你和三万年前的人没有差别。但你现在还活着,试着去想象,三万年之后,你会是谁?

2013/9/21

苏菲的世界 笔记二十三

理性主义者相信理性是知识的来源。人还没有任何经验时,心中就有了一些与生俱来的概念,这种概念越清晰就越和实体一致。笛卡尔对完美实体有着清晰的概念,以此断言上帝确实存在。笛卡尔和斯宾诺莎都是理性主义者,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有理性主义的倾向。这种思想在中世纪打下深厚的基础,并成为十七世纪哲学的特征。十七世纪主要的理性主义哲学家有法国的笛卡尔,荷兰的斯宾诺莎,德国的莱布尼茨,被称为“欧陆的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者从感官的经验获取一切关于世界的知识。见到世界前,人对它没有任何固有的概念。一个概念如果和人所经验的事实毫不相关,它就是虚假的。十八世纪理性主义思想受到了严格的批判,经验主义哲学家以实际的经验检视先前的理论,筛去空洞的概念。柏拉图认为人生而带有“观念”,亚里士多德批评道:“我们心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先透过感官而来的。”洛克援引亚里士多德的话针对笛卡尔。最重要的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休谟和贝克莱都是英国人,于是有“英国的经验主义”之称。

洛克(一六三二~一七〇四年)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主要作品《人类理解论》于一六九〇年出版,他在书中试图澄清两个问题:一、我们的概念从何而来?二、我们是否可以信赖感官的经验?

洛克认为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反映着曾看过听过的事物,未经视听之前心灵就像一块白板(Tabula rasa),好比一个没有家具的房间。婴儿的感觉是最敏锐的,人自此开始对事物有了经验,看到周围的世界,去闻、去尝、去摸、去听。这就是“单一感官概念”。除了被动地接收外界的印象,内心也在积极地以思考、推理、相信、怀疑去处理各种单一感官概念,因此而产生思维(reflection)。

感觉(sensation)和思维不同,感知到的事物是一些“单一感觉”,思维将所有的感觉组合起来形成了复合概念。婴儿第一次吃到苹果时,并没有苹果这个概念,只知道它是红或绿,新鲜多汁,甜中带酸,这些感觉形成了对苹果的认知,有了这些感觉人得以定义苹果,可以说自己正在吃“苹果”。人认识世界的所有材料从根本上来说都来自感官,无法回溯到某种单一感觉的知识就是虚假的,不应该接受。

受到笛卡尔等哲学家的影响,洛克把感觉分为“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Primary and secondary qualities)。感官能客观地再现第一性的质,即物质世界的特质,比如重量、数量和运动状态等。而颜色、气味和声音等第二性的质不能真正反映事物本身的固有性质,只能反映外在实体在感官上的作用,这些感觉会因人而异,因动物而异。对于第一性的质人能够达成一致的看法,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而对于第二性的质,每个人感觉的本质不同,所带来的体验也会不同,造成审美、口味等方面的差异。

洛克有一些理性主义者的特征。牵涉到扩延的实体时,洛克同意笛卡尔的说法,有些性质是人可以用理智来了解的。他承认笛卡尔所谓直觉的、明示的(demonstrative)知识也存在于其他方面。每个人都有一些相同的道德原则,世间存在自然权利(natural right)。人类凭理性自然就能知道上帝的存在。他不认为上帝的存在只是一种信仰,上帝的概念原本就存在于人的理性之内。

洛克公开提倡知识的自由和宽容,并且是近代最早关心性别角色的哲学家之一。女人之所以服从男人是由于受到男人的操纵,因此这个结果可以加以改变。英国哲学家穆勒受到洛克极大的影响并推动了两性平等运动。洛克最早强调立法权和行政权必须分立,以防止专制。路易十四统治时一人独揽所有政权:朕即国家。为了确保国家法治,必须是人民代表制定法律,国王或政府执行。洛克提倡的开明观念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中发扬光大,孟德斯鸠提出政权分立,国家政权必须由不同的机构共同持有,人民所选的代表拥有立法权,法院拥有司法权,政府拥有行政权。

2013/10/6

苏菲的世界 笔记二十四

休谟(一七一一~一七七六年)

休谟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出生,和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及卢梭等人同在启蒙时代,启发了康德使其走上哲学道路。家人希望他修习法律,但他发现自己有“一种对于学习哲学和知识以外所有事物的极度厌烦感”。他游历欧洲后回到爱丁堡度过余年。休谟自十五岁起构思,并于二十八岁时出版了他的主要作品《人性论》(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身为经验主义者的休谟,期许自己整理前人提出的一些混淆不清的思想和观念,包括中世纪到十七世纪期间理性主义哲学家留下的言论和著作。

休谟把人的知觉分为两种:印象(Matters of Fact)和观念(Relation of Ideas)。印象指对外界实在的直接感受,观念指对印象的回忆。如果人被烫伤,马上会得到一个印象,事后回想被烫到这件事,就是一个观念。印象比观念更强烈、更生动,是观念形成的直接原因。感受是原生的,观念是对其的模仿、重现。印象和观念可能是单一的或是复合的。人有时会把物质世界中本不共存的概念拼凑到一起。这些概念中的每个元素都曾由感官体验过,并以印象进入心灵。心灵不能创造事物,它只是把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创造一个虚假的观念。

对于复合观念,休谟先找出共同组成它的单一印象,加以批判分析,看其复合是否符合现实,进而厘清观念。人们曾相信天使的存在,天使的模样像人,背上长着翅膀。天使这个复合观念是由人和翅膀这两个不同的印象组成。虽然人和翅膀在事实上无关,但在人的想象中结合,因此这是一个不实的观念。人在拼凑这类想象的图像时,除了剪刀浆糊什么都用上了。组成想象图像的各个元素,必定曾以单一印象,在某一时刻进入心灵。

如果想象上帝是一个无限智慧、聪明、善良的事物,那上帝这个观念就由某个无限智慧、某个无限聪明、某个无限善良的事物共同组成的复合观念。只有知道何谓智慧、何谓聪明、何谓善良才能形成这样一个上帝的观念。如果上帝是一个严厉而公正的父亲,这个观念同样由“严厉”、“公正”和“父亲”等元素组成。人在孩提时期对父亲的感觉可能促成了“天父”的概念。女子并不以为上帝一定是个男人,或许叫上帝“天母”(Godiva)以求公平。

如果手中有一本书,书里是否包含任何与数量和数目有关的抽象思考?答案是没有的话,那书里是否包含任何与事实和存在有关的经验性思考?答案还是没有的话,把它付之一炬吧,这样的书纯粹是诡辩和幻象。只要是无法回溯到特定感官认知经验的思想和观念,休谟就不接受。没有一个哲学家能够带人们体验日常生活,事实上哲学家们所提示的那些行为准则,都是省思日常生活后便可以领悟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使用一些复合概念,但未尝思考这些观念是否可靠。“推翻那些长久以来主导哲学思想、使哲学蒙羞的无稽之谈”。

“自我”是笛卡尔哲学的基础,是他全部哲学赖以建立的一个清晰判明的知觉。然而自我是一个复合观念。人会觉得自己复杂,时而羞恼成怒,时而优柔寡断,时而爱恨交加,今昔的我已经不是往昔的我,自己的脾气及对自己的看法或许会突然改变,变了一个人一般。以为自己有一个不变的自我实际上是一个不实的认知,人没有一个不变的自我。

对自我的认知实际上是一长串体验过的单一印象同时造成的结果。自我,不过是一束不同的知觉以无法想象的速度接连而来,不断改变移动的过程。心灵是一个剧场,不同的感官认知在各种位置和情况下轮流出现、经过、再现、消退及融合。人所拥有的只是这些来来去去的感觉和知觉,并没有一定的自我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看电影时银幕上的影像移动之快,使得人无法看出电影实际上是一帧一帧的,是由许多不相连的单一图像组成的。一部影片只是许多片刻的集合。

佛陀的想法和休谟极为相似:人生是一连串身心的变化,使人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婴儿和成人不同,今日和昨日不同,没有什么东西是属于“我”的,没有什么东西是“我”。许多理性主义者认定人有一个不变的自我,因而认为人有一个不朽的灵魂。这是一个不实的认知,人类没有必要去证明灵魂不朽或是上帝存在,用人类的理性不可能证明宗教信仰。休谟不是基督徒也不是无神论者,他是不可知论者。休谟怀疑上帝的存在,临终前有人问他是否相信人死后还有生命,他回答道:一块煤放在火上也可能不会燃烧。

休谟心里没有任何成见,他只接受他用感官所认知的事物,除此之外都有待证实。休谟的哲学切断了信仰和知识的关系。他不排斥基督教或是奇迹,但认为两者属于信仰的范畴,和知识或理性无关。人们所听说的奇迹都发生在遥远之地或是古老年代,似乎很少发生。休谟不相信奇迹,因为他从未体验过奇迹,也未体验奇迹的必然不可能。奇迹违反了自然法则,但人不能说自己体验过自然法则——这没有意义。

抓起一块石头从高处松手,石头会落到地上。人们会说这是重力定律,但没人体验过这定律,只是有东西掉落的经验而已。相信石头会掉落是因为见过它发生过很多次,人对此变得习惯并总是期待发生同样的事,于是形成所谓自然界不变的法则。婴儿见到石头浮空并不会惊讶,他还没有习惯大自然,他也不会对魔术感兴趣。了解自然法则之前见到违背法则的现象,就不会觉得有趣。人应回到对世界有自发性感觉的状态,回到孩提时期对世界的印象,世界仍然会存在,感觉更敏锐,轮廓更分明。小孩没有习惯性期待,他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没有偏见。这也是哲学家的不同之处。见到世界的原貌,他不会再添加任何东西。

因果律认为每件事的发生必然有其原因。把一个黑球推向一个静止的白球,碰到之后白球开始滚动,所以黑球的撞击是白球滚动的原因。然而对休谟来说,白球滚动是唯一体验到的事件,并没有体验到它滚动的原因。人的经验是一件事发生后另一件事跟着发生,但没有第一件事是第二件事的经验。一件事发生后另一件事也会发生,这只是一种习惯性的期待,并不是事物的本质。自然法则和因果律只是人所期待的现象,没有理应如此,没有合理或不合理,它们只是存在。世界如此,需要慢慢去了解。

期待使人妄下定论,休谟不否认自然法则的存在,但人无法体验自然法则本身,这容易导致错误的结论。见到的乌鸦都是黑色的,但不能否认白色乌鸦的可能性。闪电之后会打雷但不代表闪电就是打雷的原因,实际上打雷和闪电都是放电作用造成的现象。罗素举过一个例子:有一只鸡发现每天农妇来到鸡舍它就有东西吃,后来就认定农妇的到来和饲料的到来存在关联。然而有一天这只鸡满怀期待地见到农妇,农妇扭断了它的脖子。哲学的目的之一是教人不妄下定论,因为妄下定论可能导致迷信。看到黑猫过街之后摔了一跤并不代表这两件事有所关联。吃了某种药后人的病好了,但不代表病是被那种药治好的。这就是药物试验设置安慰剂对照组进行双盲实验的原因。

休谟在伦理学方面也反对理性主义者的看法。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的理性天生就能辨别是非,从苏格拉底到洛克主张人的自然权利。但人的言语和行为并不是由理性而是由感情决定的。每个人能感受别人的喜怒哀乐,所以有同情心。决不能从“是不是”的语句得出“该不该”的结论,然而这样的现象却非常普遍。如果为了达成一个目的而杀人,这往往是理智而不是感情的结果。纳粹认为犹太人是劣等民族而对其进行屠杀。他们的头脑非常清楚,最无情最冷血的决定有时是经过最冷静的筹划的。他们并没有丧失理性,但他们没有感情。理智不能作为行事的标准。我们之所以做出负责任的举动并不是因为我们理智发达的结果,而是因为我们同情别人的处境。“一个人可能宁愿整个地球遭到毁灭也不愿意自己的手指被割伤,这和理智没有冲突。”

2013/10/17

苏菲的世界 笔记二十五

贝克莱(一六八五~一七五三年)

贝克莱是爱尔兰的一位天主教主教,主要著作有《人类知识原理》。那个时代唯物主义无所不在,他认为当时的哲学和科学可能会动摇基督徒对于上帝的信心。在经验主义哲学家中他的理论最为一贯。

笛卡尔、斯宾诺莎和洛克都认为物质世界是真实的。根据洛克的观点,第一性的质是与物体不可分的性质,第二性的质不是对象本身中的性质,而是第一性的质在人身上产生各种感觉的能力,所有第二性的质都可以还原为第一性的质。贝克莱以经验主义的逻辑对此提出疑问,人无法直接感受到“物质”,也无法认定感知到的事物存在一个实体,“存在就是被感知”,他只承认第二性的质。不仅仅是物质的真实性,人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可能也只是心灵虚构的产物,时间和空间并不一定绝对存在或独立存在。

贝克莱认为人的所有观念都有一个精神性的成因。天主造就了形体世界的概念,是万物唯一的成因和所存,世界和生命存在于天主之中,人只存在于天主的心中。天主的力量使人所见所感每件事物,因为天主密切存在于意识中。“天主的存在比人的存在更能让人清楚地感知到。”

TO BE OR NOT TO BE并不是唯一的问题,问题在于我们是什么,我们真的是血肉之躯的人类吗?我们的世界是由真实的事物组成的吗?或许我们只是存在于心灵之中?这便是存在的焦虑。

启蒙运动

十八世纪前半叶欧洲的哲学中心在英国,中期在法国,末期则是在德国,由西往东。洛克、贝克莱和休谟这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之外,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出现了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等代表性人物,德国有大哲学家康德。

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口号是反抗权威。当时英国在多个方面比法国开明,许多法国哲学家去过英国,受到英国自然科学(尤其是牛顿宇宙物理学)的吸引,并得到英国哲学(尤其是洛克的政治哲学)的启发。笛卡尔的思想体系从头建立,因此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必须自行寻找问题的答案。回法后他们觉得有必要怀疑前人所谓的真理,反对权威还有一部分针对当时的教士、国王和贵族。一七八九年发生了法国大革命,但革命的理念在很早之前就萌芽了。

法国人总是比英国人更理性,这个民族性的差异可以回溯到中世纪。英国人通常说这是常识(common sense),大家都知道(what everybody knows),而法国人却说这很明显(evident),对理性来说这很明显(what is obvious)。孟德斯鸠去世约二十年后,休谟于一七七六年去世,两年后的一七七八年伏尔泰和卢梭去世。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都去过英国,对洛克的哲学非常熟悉。洛克的经验主义理论前后并不一致,他相信人的理性中固有其对上帝的信仰和若干道德规范。理性主义成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当时大多数哲学家和苏格拉底、斯多葛学派这些古代人文主义者一样坚信人的理性,启蒙运动时期也被称作理性时代。

新兴的自然科学证明自然受到理性管辖,哲学家试图依据人不变的理性来奠定道德、宗教、伦理的基础,因此产生启蒙运动。由于民众的无知和迷信,他们过着贫困而受到压迫的生活。启发民众的蒙昧才能建立更好的社会,因此启蒙时代的重心放在教育儿童和一般民众上。学校制度创立于中世纪,而教育学自启蒙时代而始。当时最大的成就是出版了一套足以代表时代的大规模百科全书,共二十八册,一七五一至一七七二年间出版。所有知名文人学者都参与了编纂工作,“无论是铸炮还是制针的方法都能在书中找到”。

启蒙时期的哲学家持文化上的乐观态度,人一旦理性发达、知识普及之后人性就会有很大的进步,所有非理性的行为、无知的做法迟早被人性之文明取代。后来这成为西欧地区的主要思潮。但并不是所有的发展都是好的,当时就有人批评所谓的文明,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自然几乎代表着理性,人的理性不是宗教或文明的产物,而是自然的赐予。未开化的民族往往比欧洲人更健康快乐,因为他们还没有文明化。卢梭提出:“我们应回归自然。”人应尽量停留在孩童般天真的自然状态里,尽管他们往往受到文明的败坏。启蒙时期童年的价值开始得到重视。之前的普遍观点认为,童年只是成年生活的铺垫。然而事实是,孩子和大人同生于世。

宗教也应自然化,和自然的理性共存,许多人试图建立自然宗教。唯物论者不相信上帝以无神论者自居。但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认为否认上帝的存在是不合乎理性的——这个世界太有条理了,牛顿就是如此。启蒙时期的哲学家也和笛卡尔一样相信灵魂不朽是合理的,这不是信仰问题而是理性问题。他们觉得有必要去除宗教上所有不合理的教条和教义,因为这些都是后来教会在传教过程中,添加到耶稣简单的教诲中去的。有人相信自然神论:上帝创世后再未现身,成为至高的存在,只透过自然和自然法则向人类显现,而不是超自然的方式。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有类似的“哲学上帝”的说法,上帝是目的因,是最初的推动者。

法国启蒙时期的哲学家比英国哲学家更注重实践,他们不满于一般人的社会地位,要求自然权利,反对言论管制、争取新闻自由,提倡个人在宗教、道德和政治的思想与言论自由,致力废除奴隶制度和人性对待罪犯。一七八九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确立了个人权利不可侵犯的原则。当时确立的公民权利并不包含女性。女权运动在法国革命中起步,女性要求和男性同等的权利和地位。但女权问题只是一个政治角力的工具,在男权社会中受到打压,女权运动者德古热在一七九三年被送上断头台。直到十九世纪女权运动才逐渐产生成果。“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团结了法国人民。

2013/10/25

[查看全文]
qiu1000000
【哲学】【原创】西哲思维导图古希腊哲学部分
展开Biu

首先吐槽下,发帖子的时候没有哲学这个分类么?

那为啥叫“文史哲思”?哲呢?

先发个以前整理过的西哲导图,不知道能不能看清

对哲学感兴趣的小伙伴都是谁,初来乍到,看看都有什么大牛……

[查看全文]